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
徐州家乡风俗作文

徐州家乡风俗作文一、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徐州的节日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有一些是家乡特有的。
比如说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灯会,悬挂彩灯,进行猜灯谜活动,庙会表演等等。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庆祝新年到来,增加节日气氛,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乡土风情。
二、美食文化徐州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尤其是以徐州传统特色菜肴为代表的徐州菜,其特点是以甘甜可口、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为主。
徐州菜以“秦汉之味,徐州之名”著称。
徐州有许多家庭主妇手艺了得,做出来的菜肴无论是造型还是味道都很出众,深受人们喜欢。
三、传统民俗活动徐州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很多,其中有些是由历史悠久传承下来的。
比如说元宵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走花灯、踏青、舞龙舞狮等活动。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徐州民间还会有一些与春天有关的活动,如踏青、山顶祭祀、祈雨等,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四、婚礼习俗徐州的婚礼习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婚礼上,新郎和新娘会穿着传统的汉服或旗袍,戴着红色的头纱,由长辈主持,按照一定的顺序举行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说接亲、迎亲、敬茶、敬酒等等。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抒发情感。
五、戏剧文化徐州是一个戏剧发达的城市,徐州戏曲是中国戏曲种类之多,地域性之魁的大剧目。
有徐州地方的徐剧、滨剧、邳剧,兴化的徐剧和滨剧,淮安的淮海滨戏等,历来扬名中外,有"戏曲之乡"之美誉。
戏曲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徐州的戏剧文化也是徐州家乡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绘画雕塑徐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从古至今,有着众多的古老建筑和雕塑。
如云龙山石刻、沛县巨幅彩塑和兵马俑、武周祠彩塑群等。
同时,徐州地区还是圆雕美术的发祥地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
每年,徐州还会举办雕塑艺术节,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雕塑家前来交流学习,这也使雕塑文化在徐州得以传承和发展。
七、绣艺徐州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徐州已有刺绣文化之美誉。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或风俗作文400字徐州

<<我了解的徐州地域文化>>徐州,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
徐州的饮食文化令人印象深刻。
地锅鸡,那可是徐州的招牌菜。
鸡肉鲜嫩多汁,贴在锅边的饼子蘸着浓郁的汤汁,一口下去,满满的满足感。
还有徐州的辣汤,早上来一碗,香辣可口,一整天都精神饱满。
徐州的戏曲文化也别具一格。
柳琴戏那婉转悠扬的唱腔,总能把人们带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
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让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
徐州的建筑风格同样有着独特的韵味。
古老的街巷,青石板路,四合院式的民居,充满了历史的痕迹。
这些建筑见证了徐州的发展和变迁。
徐州人的性格豪爽热情。
在街头巷尾,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朋友相聚时更是坦诚相待。
这种真诚和热情,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徐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它的地域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作文二<<我眼中的徐州风俗>>徐州,是我心中永远的家乡,这里的风俗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春节是徐州最热闹的时候。
从腊月开始,人们就忙碌起来,准备年货。
蒸馒头、炸丸子,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早早起来拜年,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收着红包。
徐州的婚礼风俗也很有特色。
迎亲的队伍热热闹闹,新郎带着伴郎们想尽办法才能接到新娘。
婚礼现场,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
在徐州,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习俗。
比如农历二月二,人们会炒豆子、剃龙头,寓意着吉祥如意。
徐州的风俗不仅体现在节日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邻里之间相互串门,关系亲密。
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会热情款待,绝不怠慢。
这就是徐州,一个风俗独特、充满温暖的地方,让我深深眷恋。
作文三<<我了解的徐州地域文化>>徐州,这座位于江苏省北部的城市,拥有着独特而迷人的地域文化。
徐州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地锅鸡。
一口大铁锅,鸡肉鲜嫩多汁,锅边贴着的面饼吸满了浓郁的汤汁,咬上一口,那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徐州,这座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徐州地处南北方的交界处,其独特的位置和历史背景赋予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篇文章将向您详细介绍徐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以及旅游景点,希望能让您对徐州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理环境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黄河下游南岸,紧邻山东省。
这里的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城市。
徐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徐州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煤炭、电力、化工等产业发达。
二、历史沿革徐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徐州属于宋国领土,后为楚、齐、魏等国相继统治。
秦统一六国后,徐州隶属泗水郡。
汉朝时期,徐州改为楚国,是汉朝的重要藩国之一。
此后,徐州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三、风土人情1. 饮食文化:徐州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淮扬菜系为主,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里的美食以鲜、咸、微辣为主,如徐州油条、徐州锅贴、徐州蒸饺等,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此外,徐州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蜜三刀、麻花等,深受游客喜爱。
2. 方言文化:徐州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徐州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语调独特,韵律感强。
当地人热情好客,善于言谈,喜欢用方言交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3. 民俗文化:徐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其中,汉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汉代时期,徐州是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徐州的剪纸、泥人、糖人等民间艺术也独具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4. 节庆习俗:徐州的节庆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农历正月十五是徐州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
此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在徐州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精选徐州人结婚习俗,老徐州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精选徐州人结婚习俗,老徐州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看嫁资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
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
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
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伴郎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
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
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
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
早餐兴吃“享先汤果”。
在徐州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认定它曾被哪匹战马踏过。
大大小小二三百场征战。
饱经战火的山野间还会响起“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悠悠歌声。
黄水一次次扑来,黄沙一层层掩埋,受灾难太多的徐州人,脉搏里涌动着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汇聚成强悍的民风。
活得艰难,便要想方设法多些“红火”,不然,岂不白活了?四时八节,那是该欢庆的日子,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才好。
平日里大吃大喝人家会耻笑你不会过日子,节日里冷冷清清、缺这少那,人家便会笑话你日子不过得不红火。
徐州地方的结婚风俗大全婚丧嫁娶是人生之大事,更需要排场,热闹一番。
喜事要“闹”,越闹越喜,闹亲闹喜闹红火。
不闹就没了滋味。
一个“闹”字道出了徐州民俗文化的主色调。
但徐州人闹而不野,有着教养上的分寸和礼数上的讲究。
没有狂欢节式的歇斯底里。
如徐州人的“闹洞房”,一般都较为文雅,粗俗的做法往往受到指责。
这或许是徐州“近齐鲁,尚儒学”的原故吧。
徐州地区兴“送房”,众人围坐八仙子,唱起《送房歌》,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欢天喜地地目送新人佳偶入洞房。
推荐-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

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课杂感关键词:徐州户部山建筑鸳鸯楼柳琴剪纸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
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一度,我十分醉心于各方小调,甚至是小贩的吆喝声。
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
小时候,在奶奶家,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小时候,我曾以为那是和尚化缘);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叫“家乡的灶台”,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灶台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
后来,许多关于灶台的知识都渐渐遗忘,但一直都清楚地记得的是文章里更夫的吆喝声“水缸满满,灶膛看看,火烛小心哉”……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作为四省交界,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
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
另外,徐州临近运河,古时又是五省交界,自古便是重要的漕运枢纽。
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首先介绍一下徐州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对徐州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
徐州家乡的风俗

徐州家乡的风俗
嘿嘿,小朋友们,我跟你们说哈,我的家乡徐州可有意思啦!咱徐州有个风俗叫“打春牛”,听起来是不是怪吓人的?其实不是打真牛,是用泥巴捏的牛。
每年春天,大人们就在广场上摆个牛儿,敲锣打鼓“啪啪啪啪”,好多人围着看呢!我最喜欢的是那牛的样子,胖嘟嘟的,好像能“哞哞”叫似的。
还有啊,咱徐州过年特别热闹,叫“跑竹马”。
就是有人骑在用竹子做的马儿上,扮成古代的人,敲着鼓,唱着戏。
嘿,那动作真叫一个帅,我还想自己试试,可奶奶说我太小,等再长高点儿再说。
哼,小高个才行呀?
最有意思的是元宵节,大街上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还得猜灯谜呢!上次我猜中了一个,答案是“鱼”。
嘿嘿,大人们还夸我聪明哩!
徐州的风俗真是特别有趣,我长大了还要把这些好玩的事儿告诉更多人,让他们也来徐州玩呢!
—— 1 —1 —。
家乡的风俗徐州作文

家乡的风俗徐州作文
标题:徐州民俗风情——一份故乡的记忆与传承
正文:
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是我深深眷恋的家乡。
这里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同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长卷,以其淳朴、浓厚的人文气息,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徐州人的心中。
徐州民俗风情首先体现在节庆活动上。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寓意辞旧迎新、红红火火。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年夜饭,必不可少的是“鱼”,象征年年有余。
元宵节时,人们欢聚街头赏花灯、猜灯谜,热闹非凡。
而在端午时节,香甜的粽子和五彩丝线编织出对屈原深深的敬仰和怀念。
徐州的风俗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譬如饮食文化,徐州菜以鲜辣浓烈、醇厚适口闻名,地锅鸡、羊方藏鱼等特色菜肴脍炙人口。
另外,“彭城茶馓”作为地方特色小吃,也是徐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酥脆,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意味。
再者,徐州的民间艺术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剪纸、泥塑、柳琴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柳琴戏以其高亢激昂、韵味悠长的独特唱腔,展现了徐州人民的热情豪放性格。
此外,徐州的婚嫁习俗同样颇具地方特色。
从提亲、订婚到结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庄重而又热烈的气氛,体现了徐州人对于家庭和睦、婚姻美满的深深期许。
综上所述,徐州的风俗宛如一部丰富多彩的生活史诗,它承载着世代徐州人的生活记忆,映射出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无论身处何方,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都将作为我心中的乡愁,成为我永远的精神归宿。
徐州家乡的习俗作文

徐州家乡的习俗作文
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我们徐州的美食也数不胜数。
先来说说徐州的“三大名吃”吧。
云龙湖的龙虾,彭城的羊肉汤,还有就是我家乡的羊肉馍了。
这三大名吃,无论什么时候来徐州,都不会让你失望的。
羊肉汤是我们徐州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了,它以鲜美可口而著称。
它是用羊肉、羊肉汤、粉丝做成的汤。
如果你喜欢吃辣,那就点一碗辣椒油吧,这会让你终身难忘的。
徐州有名的小吃就数羊肉馍了,它可是一道传统名食,不仅在我们徐州人的心里有着极高的地位,在全国人民心中也是名声显赫呢!
它是用面粉、鸡蛋、红糖做成一大块面饼,上面撒上各种调料和芝麻。
然后再用一张面饼包住调料和芝麻。
最后再用模具压出一个方形的饼来。
它是圆的,形状酷似古代铜钱。
我们徐州还有一道特色小吃——羊肉汤泡火烧馍。
它也是徐州特有的美食之一。
这道小吃历史悠久。
相传在古代时,这里有座“羊头城”,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羊头就挂在城楼上,人们可以站在城墙上向羊头城内眺望。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课杂感关键词:徐州户部山建筑鸳鸯楼柳琴剪纸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
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一度,我十分醉心于各方小调,甚至是小贩的吆喝声。
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
小时候,在奶奶家,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小时候,我曾以为那是和尚化缘);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叫“家乡的灶台”,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灶台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
后来,许多关于灶台的知识都渐渐遗忘,但一直都清楚地记得的是文章里更夫的吆喝声“水缸满满,灶膛看看,火烛小心哉”……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作为四省交界,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
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
另外,徐州临近运河,古时又是五省交界,自古便是重要的漕运枢纽。
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首先介绍一下徐州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对徐州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
公元 1194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此水患成为对徐州城、徐州百姓威胁最大的灾害。
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600多年间、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
甚至大水数年不退。
仅以清康熙元年至二十一年间为例。
在南到睢宁、宿迁,西到萧县、汤山,东至邳州的范围内竞发生黄河决口事件16次。
其中康熙十四年“河决徐州又决宿迁,是年河又决睢宁花山等处”,一年之中数处决口,徐州境内一片泽国,百姓流离,苦不堪言。
明代北京的供给依赖南方输送,运河漕运是惟一的官方运输方式,扼南北水陆交通咽喉的徐州更成人漕运的重要枢纽,永乐十三年(1415年),户部在徐州设立专司漕运的分司,漕运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徐州舟车塞道,贸易兴旺。
豪商大贾云集。
天启四年(1624年),黄河两度决口,水浸徐州城,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迁至南山,后来南山遂有“户部山”之名。
为避黄河水患,一些官绅富贾不惜重金在户部山周围择地建宅,中等富户也争相效仿从。
从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
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行富商之宅、书香门第。
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的说法。
小时候,行走在户部山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高大的围墙、青房黑瓦、对开的带着匾额的门、还有十分古老的锁(老师在课上展示过的),仿佛置身于某个古代的时光,通体都是古典的气息。
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
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
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
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
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
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涛的府邸(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人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
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民院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600间。
在戏马台(据说楚霸王项羽曾经在此演兵戏马)与彭城路之间有一条修悠长的街巷,那便是崔家巷,整条街巷的北侧几乎全被崔家大院所占据。
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清道光年间崔焘以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举人,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人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
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安徽怀庆知府等职。
现存的崔家大院依山而筑、是崔焘奉旨于道光年间在旧居上扩建的,分上院和下院,居高者为上院。
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
历经崔氏20余代400多年的经营。
形成东西长约112米。
南北宽约44米,占地约4928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
李蟠状元府也是徐州历史上惟一的一个状元府邸,位于户部山南麓、劳动巷以北、崔家巷以南。
其府邸占地 4000平方米,原有房屋100余间。
大门口原有两根旗杆和两个圆形石鼓(这两个石鼓现在正摆放在我的母校内撷秀园的正门两侧,名曰:状元石鼓),大门楼上迎面立着“状元及第”匾额。
若干院落次第相连,客厅、厢房、藏书楼、花园等设施一应俱全。
历经几百年的变迁,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骨架保存完好,格局清晰。
翟家大院建于南侧余家大院和北测郑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块更加不规整,布局更加灵活多变。
大门东向,几进院落迂回曲折、有房屋 40余间。
目前仅存的两处鸳鸯楼(另一处在崔家大院)中,只有翟家的按原貌进行了修复。
翟家的后花园有伴云亭,为户部山东部较高的地方,从这里俯视这片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十分赏心悦目。
说完了建筑,再谈一谈民间艺术吧。
徐州的民间艺术不如少数民族那样别致,也不如江南水乡那样著名;在形成之时,这些艺术形式多不入富家巨贾的眼,却是普通百姓在劳作之余的智慧结晶。
在音乐戏曲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柳琴戏。
柳琴,原名柳叶琴、柳月琴,简称柳琴。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土琵琶”就是柳琴的俗称。
“土琵琶”的来历有一段传说:大约在两百多年前,山东临沂一带有名叫武大团、武二团的弟兄俩到徐州地区讨饭,于寺庙中见有手抱琵琶的金刚神,遂想起何不做一把如此乐器以作讨饭用具。
他俩取来柳木掏空、嵌板,做成了两根弦的型似柳叶的乐器,名“柳叶琴”。
以此琴弹奏而唱曲儿,人们称为“拉魂腔”,后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徐州人以主伴奏乐器柳叶琴为名,把“拉魂腔”命名为“柳琴戏”。
“拉魂腔”的分支淮海剧、泗州戏等也用柳琴为主伴奏乐器。
柳琴弹奏乐曲,声大势壮,音质粗犷浑厚(重要的是歌词都是用徐州方言唱的),与徐州人豪爽、憨厚、淳朴的性格相融合,因此受到喜爱,普遍流传。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徐州的剪纸艺术。
虽然剪纸艺术作为中国著名的传统文化艺术,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剪纸,但各地的剪纸都是各各不同,融入了当地的风俗与文化的意蕴。
徐州剪纸也是如此。
徐州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艺人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对黑白关系进行大胆处理和把握。
作品中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有时在大面积的色块中不着一剪,有时又出其不意的在大面积的色块中,镂出一些灵性的物像,使剪纸工艺简洁明快,画面朴实、大刀阔斧,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
徐州剪纸艺人众多,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
1995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0年,作品《洗被单》入选中国民间民族剪纸大奖赛;1994年,作品《农村生活剪纸》(五幅)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2002年,十五张剪纸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她的剪纸艺术和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及《新华日报》、《中华读书报》刊登宣传。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钥、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
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但也正是这种南腔北调,汉风楚韵的融合,天灾兵燹的磨砺,才使得徐州人形成了那种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和重义贵友的上古民风。
记得有一次,见到初中老师的孩子,一张口便是地道的徐州方言,我不禁问他,为什么不让孩子说普通话,那位老师很骄傲的告诉我,徐州人怎么能不会说徐州话。
是啊,看着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一点点地被现代化的浪潮吞没,语言、方言,作为最好的文化判据,家乡根源的凭证,怎能不代代相传,作为寻根的最后一根稻草呢?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习俗也会相应的变化,但相信同一方水土养育出的人们,无论是性格还是本性,必定会有些许相似,在这种相似中,文化必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