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间工艺鉴赏
异彩纷呈的徐州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
So
c
程 学 院 学报
n c e s
J O U R N A L O F X U Z H O U IN S T I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社会科学版
ia f S c i e
E d i t io
n
勿 异影 纷 星 扔 侉 埘 八 硕 非 才 质 灰 化 遣户
彭 城 自古 列 九 州 历 史 悠 久 文 化 积 淀 深 厚 孕 生 成和 流传 着 丰 富的非 物质 文 化 2 0 0 8 年6 月1 4 日 国 务 院 正 式公 布 在我 国第三 个 文化遗产 日 第 二 批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及 第 批 国 家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扩 展 项 目 徐 州 市8 项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列其 中 山西 梆 徐 州 梆 子 戏 起 源 于 明 朝 后 期 结合 陕 西 子 与 苏 北 民 歌 小 调 杂 耍 曲 艺 说 唱 艺 术 以及 方 言 俚 语 风 俗 民情 再 经 过 几 代 艺 人 潜心 打磨 形 成 了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 鲁 豫 皖 接 壤 地 区 具 有 鲜 明地 方 特 色 的 代 表 性 剧种 邳 州 纸 塑 狮 子 头是 种 集雕 塑 裱 糊 扎 制 狯 画于 体 的综 合 造 型 艺 术 极 具 苏 北 地 方 特 色 和 民 间 工 艺特 色 据 史 料 记 载 已 有 5 0 0 多年 历 史 纸 塑 狮 子 头造 型 夸 张 形 象 活 泼 色 彩 鲜 艳 对 比 强 烈 有 着 北 方 塑 艺 的粗 犷 豪 放 且 兼 具 诙 谐 幽 默 具 有 极 高 的 艺 术 研 究价 值 距今 已 邳 州 跑 竹 马 始 于 清 代 嘉庆 元 年 ( 1 7 9 6 ) 竹 马会 有 2 0 0 多年 的 历 史 俗 称 竹 马 舞 表 演 者腰 上 挂 着竹坯 和 纸 糊 成 的马或 麒 麟 扮 演 历 史 人 物 并 表 演 出各 种 阵 势 是 邳 州 传 统 的 民 间 舞 蹈 徐 州 琴 书 源 于 明代 小 曲 于 明嘉 靖 年 间广 为流 传 旧称 丝弦 唱 扬 琴 的 等 是 以徐 州 方 言 演 唱 具 有 浓 郁 乡土 气 患 的 民 族 民 间 说 唱 艺 术 主 要 流 行 于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四 省 接 壤 地 区 不 但 是 江 苏省 的 主 要 柳琴 戏 原名 拉 魂腔 剧种之 也 是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广 大 地 区 现 存 的唯 本 土 地 方 戏 曲剧 种 是 徐 州 及 周 边 地 区农 民 创 造 出来 的 宝 贵 文 化 遗 产 柳 琴 戏 的许 多 小 戏 折 子 戏 大 多是 从 早 期 的 篇 子 或 民 间故 事 传 说 衍 化 而 成 香 包 的历 史 至 少 可 以 上 溯 到 战 国 时 期 制 作 和 佩 戴 香 包 的 习 俗 在 我 国 由来 已 久 徐 州 香 包 从 造 型 上 看 以新 奇 美 真 为特 色 形 状 敦 实 淳朴 色 彩 对 比 强 烈 立 体 造 型 栩 栩 如 生 有较 高 的观 赏 收藏 价值 徐 州 剪纸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现 已发 现 的 汉 画 像 石 中 多次 出现 汉 代 徐 州 人 已 经 运 用 了 以 影 像 作 为 形 象 标 记 的 艺 术 手 法 继 而 创 造 了在 石 块 上 镂 刻 透 空 的 艺 术 技 巧 并 在 汉 画 像 石 上 刻 制 出剪纸 图 案 作 为 种 民间美术形 式 徐 州剪纸 风 格用 八 个 字可 以概括 为 热 烈 夸 张 粗犷 抽 象 剪 出来 的作 品 线 条简 洁 人 物夸 张 生 动 丰满 糖 人 贡 清 代 中期传 入 丰 县 俗 称 贡 品 是以 优 质 白糖 为 原 料 用 模 具 注 塑 的糖 塑 艺 术 品 是 传 统 丧 葬 祭 祀 礼 仪 的 重 要 载 体 体 现 了儒 家传 统 的孝 道 是 研 究我 国 古代 丧 葬 文化 的 活 化 石
徐行草编工艺加工

徐行草编工艺加工徐行草编,又称徐州草编,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徐行草编以草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工艺,制成各种各样的草编工艺品。
徐行草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在徐州、淮安等地,徐行草编工艺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代表,也是当地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品。
徐行草编的原材料主要是草,包括藤条、麻绳、竹子等。
这些原材料都是天然的植物材料,不仅环保,而且富有弹性和韧性,非常适合用来制作草编工艺品。
徐行草编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削、剥、熏、染、编等多个环节。
其中,编制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环节。
徐行草编工艺品的制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选择不同的草材料,掌握不同的编制技巧,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草编工艺品。
徐行草编工艺品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篮子、箱子、藤椅、藤床、藤屏风、藤席、藤帽、藤鞋等。
这些草编工艺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不仅可以用于家居装饰,还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
徐行草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非常艰辛,需要花费工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草编工艺品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因此价格也较为昂贵。
徐行草编工艺品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徐州草编风格。
徐行草编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草编工艺品的制作也逐渐实现了机械化,但是传统的手工制作仍然是草编工艺品制作的主流,因为只有手工制作才能赋予草编工艺品更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徐行草编工艺品的制作需要传承,需要更多的人来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才能让徐行草编工艺品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繁荣。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草编工艺品制作的保护和扶持,为草编工艺品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徐行草编工艺加工是一项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草编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推荐-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

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课杂感关键词:徐州户部山建筑鸳鸯楼柳琴剪纸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
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一度,我十分醉心于各方小调,甚至是小贩的吆喝声。
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
小时候,在奶奶家,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小时候,我曾以为那是和尚化缘);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叫“家乡的灶台”,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灶台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
后来,许多关于灶台的知识都渐渐遗忘,但一直都清楚地记得的是文章里更夫的吆喝声“水缸满满,灶膛看看,火烛小心哉”……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作为四省交界,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
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
另外,徐州临近运河,古时又是五省交界,自古便是重要的漕运枢纽。
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首先介绍一下徐州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对徐州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
徐州戏马台景点介绍

徐州戏马台景点介绍
徐州戏马台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景区,是中国四大戏台之一,也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州戏马台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
该景区以戏马表演为主题,结合了徐州地方文化和戏曲文化,是中国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马台是徐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戏曲表演、赏马比赛等活动。
戏马表演是徐州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以骑乘和驯练戏马为特色,展示着徐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戏马台建筑造型独特,风格典雅,它的台子是朝东方向修建的,象征着东风助马力。
台子前部为舞台,后部是马场,供马匹训练和比赛使用。
整个景区占地面积广泛,有广场、牌坊、殿宇、马圈等建筑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在徐州戏马台还有多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例如书画、戏剧、音乐、曲艺等方面的文化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徐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徐州戏马台是一个集戏曲表演、马术比赛、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戏曲爱好者前来参观和观赏。
除了观赏戏曲表演和马术比赛,游客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学习徐州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徐州戏马台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旅游景区,提供了一个了解徐州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是徐州地区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徐州民间虎纹样文化探析

材。千百年来 , 虎纹样经历 了甲骨文、虎图腾 、虎纹饰 、 铜虎符 、铜虎节……以及近代的剪纸 、布艺 、玩具等门
类 的演 变 ,具有 深厚 的 文化底 蕴及 独 特 的艺术 魅力 。 徐 州 自古 以来 就处 于 经济 文 化 中心 ,民风淳 朴 ,艺 术氛 围浓 厚 , 其 中 以虎纹 样 为原 型 的艺术形 式 层 出不穷 , 应用 广 泛 。各种 样式 多 变 、 造 型 生动 的布 老 虎 、 虎头 帽 ,
审 美心 理 ,有 着极 为重 要 的价值 。
一
可绣上或拼贴上各种花鸟虫草以及凤凰 、五毒的装饰图
案 。由于制 作 者的 审美趣 味 不 同 , 材料 和装 饰手 法不 同 , 即使铰 下 相 同尺寸 的样 子 , 做 出的虎 头帽也 是各 有 千秋 。
、
徐 州民间虎 纹样形式 多样 、美不胜收
自古 以来 ,虎 为兽 中之 王 、山中之 君 ,被 中华 民族
美 ,具 有鲜 明 的苏 北地 方 特色 。近年来 ,造 型多样 的布 老 虎不 再局 限 于 固有 的节 令性 ,已经 逐步 成 为老 百姓 日 常生 活 中喜 闻乐 见的 民间玩 具 。
视为 “ 山神” , 具有佑护生灵 、 趋魔辟邪的意味,为人们 所喜爱 、敬畏。基于此 ,对虎的崇拜和信仰形成了我 国 特有的虎文化。源远流长的虎文化影响深远 ,渗透到各
针一线都是精心缝制 ,其中浸透着长辈对孩子的厚爱
以及对 孩 子未 来 的无 限 祝愿 。 虎头 帽 的制作 工 艺相 对 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徐州民间工艺鉴赏

现在的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国务院定位的拥有地方立 法权的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中国经济30强城市,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性新能源 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世界硅都”的美誉,成长竞争力居全国首位,是目前 最具潜力的二线城市之一。
泥模玩具,据考证始于明代(mínɡ dài),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 传,形成了沛县泥模的个性风格。
第十九页,共七十一页。
沛县泥模的制作,分 “模 仁”、“泥模”两部分。制作 “模仁”是泥模的根本,它要在 半干湿的熟软纯质的泥块上进行 各类题材的创作。
模仁造型生动形象, 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 的浮雕艺术水平,尤其是沛 县泥模中的戏曲人物和神话 故事人物,可以说是我国戏 曲艺术和传奇故事对儿童的 早期普及样本(yàngběn),它 对研究我国戏曲艺术、佛教 和儿童玩具发展都具有一定 的考证作用。
丰县吹糖人第四代传承(chuán chénɡ)人
第六页,共七十一页。
丰县吹糖人 制作(zhìzuò)工艺
第七页,共七十一页。
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zhì shòu),每年除六、七、八、九四个 月气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 秋、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尤以 冬闲时节为最佳。一般艺人走乡串 村制售,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集活
铜山面塑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师从山东流派,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塑 为主,着色为辅,色彩艳丽,风格朴实简练的特点。
铜山面塑在题材上是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代动画形象为题材, 采用拨子(bō zi)、剪子、刀子、细齿梳子等工具,经过和、蒸、揉、捏,做成各种栩栩如生的 面塑作品。
一个传说一道菜——探访历史悠久的徐州美食

羊方藏鱼此菜因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以文火同炖而得名,系彭城古典菜,始于彭祖。
据《大彭烹事录》记载,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欢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
一天,夕丁捕到一条鱼,让母烹制,恰巧家中正炖羊肉,其母趁彭祖不在,把羊肉割开将鱼藏入,与羊肉同炖,至鱼熟取出,与夕丁食之。
彭祖回来后吃羊肉时,觉有异香之味,即问其故。
经妻子说明,彭祖如法重制,果然鲜美一个传说一道菜——探访历史悠久的徐州美食文/祝日升 图片来源/网络异常。
有人认为,汉字中的“鲜”字即源于此。
羊方藏鱼,准备鲜羊肉、鳜鱼、熟火腿、香菇,辅料花椒、八角、陈皮、姜。
先将羊肉煮熟后用刀切段,再把姜切末,用纱布把原先的姜汁留下,均匀地涂抹在羊肉上腌制。
鳜鱼刮去鱼鳞取出鱼骨把鱼肉切成片状,用姜汁腌制鱼片放旁备用。
起锅把事先准备好的羊汤倒入锅中,把鱼骨放入,熬制汤成白色状把鱼骨捞出,汤汁放旁。
腌好的鱼片放到羊肉下面,羊肉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羊汤中,放入花椒、八角、陈皮、姜,大火烧开小火炖至熟透。
出锅前放入熟火腿、香菇即可。
易牙五味鸡易牙五味鸡由厨师的祖师爷易牙创制。
易牙是第一个指出要运用“调和”思路处理烹饪的名厨,尤擅调味。
王充《论衡·谴告》有言:“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
”意思就是徐州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尧时期,尧封颛顼后裔彭铿(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汉书·地理志》)。
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有国家雏形的氏族部落,历经夏、商,灭于商纣王时期。
徐州的烹饪文化发展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徐州的菜点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麻辣鲜香甜兼有,自成体系,且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食在徐州,除了能令口腹饱享滋味盛宴,还另有一番访古的风雅意趣,令人欲罢不能。
易牙通过水、咸(盐)、火的调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来。
易牙五味鸡的创制背后也有个传说。
徐州传统美术项目:徐州剪纸(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美术项目:徐州剪纸(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徐州剪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它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尤其集中分布于徐州市区、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
目前,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
(国家级传承人王桂英)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中国主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主要“十字路口”,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
因此徐州剪纸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豪放、粗犷、浑厚,又揉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清秀、俊美,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王桂英作品《洗晒被单》获国家剪纸比赛金奖)徐州剪纸从创作风格上可划分为两派,一派以邳州剪纸为代表。
作品构图密实,且疏密得当;结构粗犷浑厚,风格朴实无华。
表现形式变形夸张,手法大胆泼辣,内容亲切可触,不合理法却合情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心灵震撼。
1993年,邳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1995年,邳州市剪纸艺人王桂英(现新沂市)、曹瑞兰、张桂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另一派以徐州市区吴国本、孟宪云、张丽君、陈永年及沛县敬安镇剪纸为代表。
作品风格灵秀俊美、细腻流畅、精雕细琢。
1993年,沛县敬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徐州剪纸尤以邳州剪纸的粗犷风格为主要代表,精于剪地方现代生产生活、民风民俗。
(市级传承人张丽君作品《九龙图》获“2004年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市级传承人陈海涛作品《忙夏》)(市级传承人陈永年作品《十二生肖》)(市级传承人冯艳作品《和谐幸福新农村》)邳州剪纸风格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为“热烈、夸张、粗犷、抽象”,剪出来的作品线条简洁,人物夸张、生动、丰满,为徐州剪纸留下了创作经典。
中央美术学院陈开民教授曾把王桂英的作品和十九世纪毕加索作品相媲美。
徐州剪纸当今代表性传承人是合沟镇的王桂英、姚佃侠;窑湾镇的传承人王德连;邳州市的衡瑞霞(已故)、张桂英、黄继婷、陈海涛、冯艳、杨洪凯等;泉山区的吴国本、陈永年;云龙区的张丽君、孟宪云,鼓楼区的孟庆刚、王淑兰;沛县张庄镇的晁友廷;沛县河口镇的康雪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县吹糖人 制作工艺
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 每年除六、七、八、九四个月气 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秋、 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尤以冬 闲时节为最佳。一般艺人走乡串 村制售,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 集活动的场所,摆摊制售。丰县 吹糖人的代表艺人有:侯敬爱、 程守民、程真颜,程守清等。
丰县糖人贡 糖人贡发源于唐朝,原为宫廷用品,后流入民间。丰县糖人贡艺术 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 女),密不授人。 糖人贡,俗称“供品”,主要用于传统丧葬祭祀活动。其工艺特点 为模具注塑。作品色泽鲜艳、造型优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糖人贡题 材多取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由于受道教影响,略带一些迷信色彩。 其品种有:《寿桃》、《石榴》、《老寿星》、《王母娘娘》、《天 官》、《八仙人》、《盘龙柱》、《宝塔》、《大牌坊》、《十二生 肖》、《公鸡》、《鲤鱼》、《猪头》、《狮子》等。
徐州民俗馆展厅———编结工艺
现代编结工艺的继承
徐州香包 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 在我国由来已久。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 “料布袋”,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 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 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 女都是佩带香包的。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可以说,汉代时徐 州香包便已经出现。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 拌辛夷等香料。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 徐州香包工艺。
邳州纸塑狮子头
1994年,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巨型纸塑狮子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金奖
铜山面塑 面塑又称面人,或捏面人。是用手将和好的面捏制而成。 铜山面塑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师从山东流派,经过70多年的发 展,形成了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彩艳丽,风格朴实简练的特点。 铜山面塑在题材上是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代 动画形象为题材,采用拨子、剪子、刀子、细齿梳子等工具,经过和、蒸、揉、 捏,做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
①民间工艺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 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②民间工艺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反映 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 ③所谓民间工艺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④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风俗有密切联系
铜山面塑
邳州年画 邳州年画源于邳州民间绘画、雕刻画 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 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绘画,源远流长, 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邳州年画的绘画形式和技法多种多样, 有手绘、半印半绘、木版手工印刷、机器 印刷、刻纸彩绘等。绘制材料载体有:纸 张、板、墙、家具、器物等。 邳州年画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早期的 作品以神佛画像居多,有门神、神仙、佛、 道、家堂祖谱、春牛图、春贴、咒符等。 主要用于民俗年节、吉祥纳福、祭祀神灵、 镇邪驱疫、宗教信仰、娱乐游戏等。近现 代,邳州年画的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民风 民俗、劳动生活场景的内容很多,贴近现 实,但不乏理想化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丰县糖人贡与当地民 间民俗密切相关,有很强 的地域性。糖人贡市场狭 小,仅限于本县及周边农 村地区使用。每年销售旺 季在春节前后、清明节、 阴历十月一日,作为烧纸、 上坟供品用于祭祀祖先。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 传统丧葬习俗不断简化, 糖人贡艺术生存空间越来 越狭窄,加上用途单一, 用量减少,使得糖人贡经 营状况堪忧,销量甚微, 也导致糖人贡面临濒危。
徐州香包从造型上说多种多样,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 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 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 望从题材上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题材,如古代的戏曲人物脸谱、布袋 和尚(招财)、麒麟送子、两汉文化、现代卡通娃娃等为题材的作品。 徐州香包整体上生动、简洁、粗犷、质朴、极具装饰性,局部刺绣 恭谨细腻,相得益彰,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这与徐州本地汉画像石的 艺术造型风格颇有神似。
徐州针插造型工艺 徐州针插造型工艺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相传于何时已无法考证, 经艺人们世代艺术实践,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徐州针插造型工艺风格。 徐州针插造型工艺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打春鸡、五 毒肚兜、老虎鞋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从形态上看,可分为“浮雕”和“圆雕”形式。“浮雕”形式扁平,多配以刺 绣,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圆雕”形式则如实反映事物的形体美,造型简约 概括、稚拙有趣。色彩上运用民间传统配色方法,颜色艳丽明快。
铜山面塑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装銮上采用天然的材料,将手捏面塑表 现的生动逼真、淋漓尽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对戏文情节、服装道具也很 重视;色彩搭配格外讲究,要红得鲜、绿得娇、白得净。图案、纹样、线条丰 富、生动、清新、装饰性强;造型比例和人体比例基本相符;动作、神态、脸 谱、服饰、舞台造型松弛有度。 铜山面塑,广泛分布于铜山县的黄集镇、单集镇、大许镇、刘集镇、何 桥镇等,但主要分布于铜山县黄集镇的范楼、王岗集、陈楼、聂楼、朱楼、圣 范等村。尤其是黄集镇的范楼村更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远近闻名的“面塑村”, 全村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捏面人。
沛县泥模的制作, 分 “模仁”、“泥模” 两部分。制作“模仁”是 泥模的根本,它要在半干 湿的熟软纯质的泥块上进 行各类题材的创作。 模仁造型生动形象, 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 的浮雕艺术水平,尤其是 沛县泥模中的戏曲人物和 神话故事人物,可以说是 我国戏曲艺术和传奇故事 对儿童的早期普及样本, 它对研究我国戏曲艺术、 佛教和儿童玩具发展都具 有一定的考证作用。
邳州年画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画风自成一体,具有淳朴厚 重、生动泼辣、简练夸张、色彩鲜艳浓烈、反差大、视觉冲击力强、造型粗犷、 用笔狂放、不拘小节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时代感。
诗画结合是邳州年画的表现特色之一。画中有故事,画中有话、画中有 生活、画中有意、诗画结合、表情达意、画配诗文的词句是民间百姓熟悉的打 油诗,或对画中故事情节的表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充满了惹人喜爱 的生活气息。
丰县糖人贡
云龙编结工艺 云龙编结工艺源于民间,它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高梁莛、竹子,通过 熏、蒸、烫、漂等十几道工序,在保持原材料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 又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精湛的制作技 艺,巧妙的造型,制作出了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是我国民 间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 徐州市的编结艺人很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是云龙区现年81岁的 民间艺术家叶来财老人,从事编结工艺已达66年。他现为江苏省民间美 术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1995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 历史。邳州纸塑狮子头是邳州民间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从狮子头面具的发 展能看到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狮子头面具根据舞 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 术。造型夸张优美,形象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用色尤如传统的木 版年画,描绘造型如戏剧花脸脸谱。他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 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主要内容
一、徐州传统民间工艺: 丰县吹糖人、糖人贡、沛县泥模、铜山面塑、邳州年画、徐州针 插造型工艺、邳州纸塑狮子头、云龙编结工艺、徐州剪纸、徐州 香包
二、徐州传统手工技艺(饮食):
沛县鼋汁狗肉烹制技艺、徐州马市街饣它汤工艺、徐州伏羊节 、艺品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瑰丽的宝库。睢宁的儿童画、 邳州的民间剪纸、农民画等很早就在全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不仅精于 此道的民间艺术家众多,其艺术造诣也相当厚实。徐州的民间玩具,也 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木玩、布玩、唐人、面人等,或朴拙、或精巧、 或端庄、或灵透,让人爱不释手。此外还有木版年画、草编、刺绣、雕 塑、织锦、风筝、等等,每一件都是闪烁着灵智之光的艺术创造物。
沛县泥模 泥模是儿童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一个泥模在手,儿童们便可取泥 批制大量的人物(或动物),儿童的兴趣就在于此,玩起来爱不释手, 所以泥模又叫做“孩模”,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史料记载可追 溯到宋代。沛县微山湖一带的泥模玩具,据考证始于明代,至今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经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沛县泥模的个性风 格。
王振霞 针插作品 《斗蟋蟀》
徐州针插造型工艺具有浓厚的民间神话色彩,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 一套既定的佩带模式,如在岁时节令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伴随人生仪礼的诞辰、三天、满月、百天、周岁等生育礼俗,不同的节日 佩带不同的针插造型工艺器物,这对于研究民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品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造型工艺或古朴稚拙,或精巧细腻,或朴素 大方,或色彩艳丽,均带有浓厚的汉代遗韵,但其总体风格体现为夸张简约, 线条流畅。制作内容多以世俗生活、神话传说、吉祥动物为主,情节生动有趣, 造型质朴传神,观赏性强。
微型香包 《心形耳环》 (郝巧玲作品)
徐州有一批制作香包的艺人, 比较著名的有王振霞、井秋红、杨 雪梅、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 佚名、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 在国家、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 奖。但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转型和 削弱,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现今掌 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 数,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 外来文化的影响等众多原因,有些 工艺流程已被机械替代,徐州香包 传统工艺已濒临灭绝,因此对徐州 香包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加以保护势在必行。 井秋红 作品 《龙凤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