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复习题

合集下载

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A. 人物形象B. 故事情节C. 语言艺术D. 所有选项2.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

A. 强调社会问题B. 强调个人情感C. 强调超现实D. 强调自然描写3.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A. 《荒原》B. 《百年孤独》C. 《红楼梦》D. 《等待戈多》4. 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

A. 巴尔扎克B. 波德莱尔C. 狄更斯D. 托尔斯泰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文学批评的方法?A. 形式主义批评B. 心理分析批评C. 社会历史批评D. 科学实验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文学作品的四大类别包括小说、诗歌、________、戏剧。

7.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________和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

8. 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叙事技巧。

9. 文学批评的目的是分析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_____和艺术效果。

10. 魔幻现实主义是将________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一种文学手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

答: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绘,追求真实性和细节的精确性。

而浪漫主义文学则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想象力的发挥,倾向于理想化和个性化的创作。

12. 解释“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

答: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它将现实与超现实或魔幻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奇异又真实的艺术效果。

这种文学流派通常描绘了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但这些事件在作品中却显得合情合理。

13. 论述文学批评在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中的作用。

答: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还能对作者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促进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文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文学原理一、填空题:1.文学理论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普遍性。

2.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

3.审美意识的内容是意识到了的,其形式则是主观的。

4. 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5.文学创作中情感的挪移或换位,称为。

6.我们把主张文学是现实的复制的文学本质观称为。

7.侧重于从作家心灵出发解释文学本质的观点,称为。

8.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是。

9. 是艺术形象与非艺术形象的本质区别。

10.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之间。

”11.情感是艺术形象的。

12.别林斯基说:“没有,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

”13. 是文学创作的动因。

14.文学的真实属于真实。

15.刘禹锡说:“境生于”。

16.文学是作家按照来创造的。

17.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四个大类。

18.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

”19.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的历史”。

20.贺拉斯把文学艺术的功能归纳为。

21.狭义的题材是经过作家内心体验然后写进作品中的。

22.一般地说,情节包括开端、发展、、结局等四个部分。

23.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有、、、。

24.别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典型人物都是的陌生人。

25.按照四分法,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

26.戏剧台词要求做到个性化、、口语化。

27.小说常见的类型有长篇、中篇、短篇和小说,28.散文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29.报告文学的特点有新闻性、真实性和。

30.戏剧是一种的艺术。

31.没有就没有戏剧。

32.艺术构思的核心是。

33. 是文学中最小的意象单位。

34.别林斯基说:“诗歌是的思维。

”35.创作中,抽象思维可以成为艺术思维的。

36.文学创作是作家生活感受的。

37.艺术想象可以突破作家的局限。

38.灵感来自于长期的和艰苦的探索追求。

39.周恩来指出,灵感是的。

40.现实主义作品应当塑造中的典型人物。

41.现实主义主张作家按照描写生活。

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篇一: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要点概念(1-8章)完整版】s=txt>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

文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文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期末不背会死系列第六章文学本质基本概念1.文学本质:也称文学性质,是文学作为文学的那种内在规定性,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从它的客体和表现对象来看,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

2.审美特征:3.语符化:即语言符号化,文学创作就是对主体的审美意识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使之成为文学作品的过程和结果,文学的语符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动态的角度,文学活动过程就是主题审美意识的的语符化显现过程;静态的角度,文学作品就是语符化了的主题审美意识。

4.文学特征:文学具有形象性,以形象的方式反映生活,追求形神统一;审美性,作家将生活感受审美化,作品形式与内容统一,创造审美价值,读者通过审美感知活得审美愉悦;情感性,借形象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想象性,作家以艺术想象的创造方式构成作品的特性。

5.文学形象:是作家根据艺术规律创作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真实、可感的生活图画或情景,在叙事性作品以人为主,在抒情性作品中是一种艺术情景,广义指作品中描绘的所有的有形物体构成的画面,狭义则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文学形象追求形神统一,贵在神似。

6.文学想象:就是文学家以艺术想象,的创造方式构成作品的特性,他的主要形式有联想、推测、幻想、意识流、潜意识等,文学想象对创造文学作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尔基就曾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创造,也就没有艺术作品。

7.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它专指文学。

文学是主题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它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能够更加巧妙地塑造艺术形象,更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因而被称为是语言艺术,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塑造形象地间接性和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丰富性。

辨析题费尔巴哈认为,艺术家不能做艺术的主子,只能做艺术的奴隶;歌德说,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达·芬奇说,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孙子,只能做自然的儿子;郭沫若说,艺术家既不能做自然的儿子,更不能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做自然的老子。

文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文学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西方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形态是 [ ]A.典型B.特征C.风格D.性格2.中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是 [ ]A.兴会B.趣味C.性情D.意境3.网络文学的传播是通过“( )”这种“软载体”在网络中实现的。

[ ]A.电脑B.网络C.比特D.语言4.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二者在审美形态上的区别是 [ ]A.前者突出个性刻画,后者突出共性特征B.前者体现为类型性格,后者表现为个性典型C.前者是一个符号式人物,后者是对生活的“镜子”式模仿D.前者是某种观念的图解,后者是生活的复制5.( )是戏剧的基本特质,没有它就没有戏剧。

这是戏剧与其它叙事类文学的区别。

[ ]A.蒙太奇B.比兴C.戏剧冲突D.人物6.黑格尔按照他自己的审美理想,把风格分为 [ ]A.崇高、平庸、低下B.刚柔、虚实、奇正C.简约、繁丰、疏放D.严峻、理想、愉快7.“风格”一词最初所属的学科是 [ ]A.法学B.神学C.哲学D.修辞学8.文学理论归属于 [ ]A.文艺学B.文学史C.文学批评D.文学创作9.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包括四个异质独立而相互依赖的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 ]A.意义单元B.字音与高一级的语音组合C.多重图式化D.再现客体10.文学现象层的呈现方式具有 [ ]A.自指性B.表现性C.主动性D.间接性二、多项选择题:1.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的( )等各方面。

[ ]A.思想内容B.创作手法C.艺术表现D.文学思潮E.文学流派2.全球化为文学交流带来了新的特征 [ ]A.思想内容的趋同性B.作品以产业链的方式向全世界渗透C.文学交流与文化殖民D.文学影响扩展的同步性3.文学主体包括 [ ]A.文学创作者B.世界C.作品D.读者4.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 ]A.认识社会B.认识自然C.认识宇宙D.认识人生和人心5.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 ]A.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B.学会感恩C.体验生活D.对人的灵魂进行净化6.文学价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内容 [ ]A.心灵表达B.人生评价C.社会感官D.人文关怀7.一个作家的素养突出地表现为( )等三个层面。

文学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不是文学原理的基本概念?A) 文学风格B) 文学主题C) 文学形式D) 文学流派答案:D) 文学流派2.以下哪部作品属于现代主义文学?A) 《红楼梦》B) 《鲁滨逊漂流记》C) 《呐喊》D) 《西游记》答案:C) 《呐喊》3.以下哪个是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A) 动作B) 语言C) 背景D) 作者答案:A) 动作4.下列哪个不是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A) 文化价值B) 主题观点C) 作者的政治倾向D) 表达方式答案:C) 作者的政治倾向5.下面哪个不是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A) 古典主义 - 《浮士德》B) 浪漫主义 - 《唐吉可德》C) 现实主义 - 《悲惨世界》D) 超现实主义 - 《时间的乌托邦》答案:D) 超现实主义 - 《时间的乌托邦》二、问答题1. 请简述文学主题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文学主题指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主张或情感,是作品的灵魂。

在文学创作中,主题起到引领作品内在结构和表达方式的作用,指导着作者构思情节、塑造人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

一个深刻的主题能够使作品更有内涵和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什么是文学风格?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案: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时所形成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表达特点。

它包括语言的运用、叙事的手法、描写的形象等。

例如,杜甫的诗歌风格以哲理性的思考和真实的写实手法为特点,如《登高》中的“飘飖兮苍茫,落落难久长。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则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致的词语选择见长,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别样浪漫和温情。

3. 简述文学形式对作品表达的影响。

答案:文学形式是指作品的结构、体裁以及特定的表达方式。

它对作品的表达和传达起到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文学形式会要求作家使用不同的叙事方式、语言风格和结构安排,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诗歌形式常常通过押韵和节奏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使作品更具有韵律感;而小说形式则可以较为自由地展现多个角色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有丰富性和细腻性。

(完整版)文学理论复习题选择题(整理版)

(完整版)文学理论复习题选择题(整理版)

文学理论复习题(选择题)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4.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5.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6.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7.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8.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9.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10.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11.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12.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13.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其文学的概念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14.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15.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C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D.19世纪16.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B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17.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B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18.“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A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剩余价值论》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9.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D )A.严谨的逻辑B.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20.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C )A.《毛诗序》B.《乐记》C.陆机《文赋》D.钟嵘《诗品》21.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B )A.科林伍徳B.苏珊·朗格C.贝尔D.阿恩海姆2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C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23.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B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24.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C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25.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B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26.对比联想是指(C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27.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D )A.记忆B.想象C.联想D.情感28.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C )A.变形B.漫画C.陌生化D.粘合29.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B )A.客观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C.历史的真实D.科学的真实30.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C )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为情造文C.诗缘情而绮靡D.为文造情31.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 D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32.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A )A.克莱夫·贝尔B.苏珊·朗格C.什克洛夫斯基D.阿恩海姆33.下列作品属于现实型文学作品的是(A )A.《红楼梦》B.《变形记》C.《桃花源记》D.《等待戈多》34.在中国,最早体现理想型文学倾向的是(B )A.《诗经》B.《离骚》C.《史记》D.《左传》35.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C )A.18世纪B.19世纪C.20世纪D.21世纪36.戏剧之划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是按照(C )A.题材处理B.主题表现C.戏剧冲突性质D.戏剧结构37.提出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的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38.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形象是间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是(D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39.最早使用“意境”一词,并提出诗境之三境的是(C )A.刘勰B.钟嵘C.王昌龄D.皎然40.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A )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C.诗人之境D.常人之境41.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B )A.《论语》B.《论衡》C.《史记》D.《汉书》42.据黑格尔的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艺术几乎都是(A )A.象征B.写实C.神秘D.浪漫43.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并形成新的理论观念的是(B )A.英美新批评B.法国结构主义C.接受美学D.读者反应批评44.在叙事作品中,作为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的是(A )A.人物B.环境C.场面D.语言45.叙事性作品中的“文本时间”是指(B )A.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B.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D.故事内容本身的时间46.廖燕说:“借彼物理,抒我心胸。

文学概论复习题

文学概论复习题

文学概论复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不是文学的特征?A.语言艺术性B.现实反映性C.唯美性D.手工制作性2.下列哪位不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家?A.李白B.杜甫C.王维D.白居易3.下列哪个是朱自清的作品?A.《背影》B.《荷塘月色》C.《中国的诗歌》D.《论语疏证》4.以下哪个国家的名著不是《堂吉诃德》?A.法国B.俄罗斯C.西班牙D.英国5.小说《活着》的作者是?A.余华B.刘慈欣C.莫言D.村上春树二、判断题1.文学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2.《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3.《小说家》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

√4.村上春树是日本作家,以科幻小说著称。

×5.诗歌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

×三、简答题1.请简单介绍一下文学的定义和分类。

答:文学是指通过语言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创作活动。

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多种形式。

根据体裁的不同,文学可以分为史诗、抒情诗、民间故事、小说、戏剧等等。

2.请简要评价一下古希腊的史诗《荷马史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古希腊的史诗《荷马史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组成,描写了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故事。

这两部史诗不仅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人物形象,而且在叙事技巧、人物刻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后世的史诗、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传统元素和艺术手法都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中。

3.请谈谈你对《活着》这部小说的理解。

答:《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小说。

它以中国20世纪的历史背景为背景,以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为主线,展示了在中国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中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小说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触动,让人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它通过对一个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人类生存在世间的尊严与意义。

四、论述题请分析小说、诗歌和散文三种文学形式的共同点和差异。

小说、诗歌和散文是文学的主要形式,它们在表达方式、结构和目的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原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终极关怀(P260)终极关怀是文学精神的最大体现。

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人类整体目标即精神彼岸的自由王国所展开的向往、叩问与追寻。

从两方面体现一是文学对哲学的借助与依凭,二是体现在文学的艺术化行为本身产生的一些看似“无形”的方面。

2.共鸣共鸣本是一个声学术语,原义是声波作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运用到欣赏之中,是指读者的思想情感同文本的思想情感因相通或相似而导致的情绪激动。

它是欣赏中情感活动最强烈的境界。

3.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4.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方现代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之间的一种文学潮流,是现代西方文学许多流派的总称。

它主要是指以非理性主义为标志的各种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学流派,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等。

6.文学风格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它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上面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7.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8.文学形态文学形态是由文学本体所决定的体现本体世界的物质实体,是可为他人所感知的艺术符号系统。

构成文学形态最重要的物质手段是语言,其次是承载语言的具体物质。

就文学形体而言,语言构成形象体系,形象饱和意蕴。

言、象、意是文学形态的重要因素。

9.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10.文学本体是作家从文学特定的审美角度对世界的理解、思考和创造性把握。

它以观念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思维中,但可以以特定物质即语言为手段形成物质实体,呈现为可被他人所感知的艺术符号系统。

(要注意的是,这个外在的物质实体或艺术符号系统不是文学本体,而是文学形态。

在物化的文学作品中,本体退隐为不可直观的潜在状态。

)二、论答1)人类需求层次与文本先锋性的对应关系。

2)对主流文化的不同态度而形成的先锋与通俗。

对主流文化的两种态度:认同与否定《笑傲江湖》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同时又是在这认同的基础上以拨乱反正的方式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一次纯化演历。

它模拟现实设置了一种虚伪的善恶表象,然后通过情节的展开对之进行颠覆,在这一虚拟情境中上演的依然是人们童话般的梦想:善良战胜邪恶。

而其中的善与恶都是主流文化中的既成概念。

《务虚笔记》是从生命困惑开始其否定历程的:L\Z\F\O……一些关键性质疑:时间、“我”、爱情、叛徒3)先锋与通俗在处理现实与虚拟关系上的两种不同取向:通俗文本倾向于创造一个幻美世界来安慰痛苦现实,或以刺激性因素刺激读者的无聊与麻木;先锋倾向于直视日常生命的荒谬和残酷而表现出绝望情绪或更加激起征服的热情。

郭先红《征途》《务虚笔记》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答: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对传统文学的颠覆:内容上“向内转”: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和非理性的世界,认为它们更能揭示人性和人生的真实。

如《追忆逝水年华》《墙上的斑点》表现上的隐喻性: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

作品和形象所蕴涵的意义不是其本身的意义,而是一种引申的、隐含的或象征的意义。

如《豹》《青鸟》文学形象的符号化:它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个具有指代意义的符号,隐喻、象征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具有抽象意味。

如《城堡》《等待戈多》卡夫卡的作品中有很多就直接用K先生“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关系的四重异化。

如《秃头歌女》《局外人》《犀牛》《椅子》艺术形式特征:形式标新立异、实验性。

如《等待戈多》3.几种文学类型的比较:联系与区别(1)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而象征型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

这种意蕴或侧重主观,或侧重客观,但都具有某种超出具体现象的抽象性。

(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

再现是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

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法间接地传达某种概念。

(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和含蓄的。

(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理解。

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二是采用写实的方式。

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的特点。

如鲁迅的小说——直面人生的。

池莉的小说——都市人的生活烦恼。

1、再现性:再现(representation),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忠于现实,再现生活原貌,遵循客观规律,倾向的隐蔽性。

(对待现实的态度)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再现性。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不过,与理想型文学直抒胸臆的表现不同,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合会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

2、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如巴尔扎克:“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作品形成后的状态)由于重视生活画面的逼真再现,所以现实型文学以描写见长。

描写中尽量达到酷似对象,让读者感到这里没有夸张变形。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

如《药》片段——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像它原来的那样。

不管好还是坏,我们不想装饰它”,现实主义文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毫无假借的直率,生活表现得赤裸裸到令人害羞的程度,把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美一起揭发出来,好像用解剖刀切开一样。

”5.文学鉴赏的过程1、感性阶段:对象确定、审美感知、接受想象。

①读者主体首先要确定对象,然后才能对之进行审美感知。

②没有审美感知,读者不能与文本发生任何实质性联系。

接受感知与创造感知最大不同是针对文学符号而不是现实现象。

③接受想象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是使文本中的形象复活,即把符号还原为形象。

二是对形象进行增补,即读者通过想象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转化文本形象之中,再创造出独特的新形象,使读者直观形象仿佛是在直观自己,产生设身处地的参与感。

2 、理性阶段:情感判断、共鸣、玩味理解⑴情感判断情感判断。

情感本是感性因素,为何在欣赏中成了理性角色?根本原因在于读者因文本符号所引发的情感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然的情感活动,它体现着十分强烈的判断性质——传达出对文学形象的认可或拒斥的读者主体信息。

读者的情感往往以两种方式流露出:其一、与作家的情感状态和文本的情感状态一致,被其引发被其感染,如果达强烈的程度,则形成共鸣。

其二、与文本的情感指向相反,以故意的“对抗”姿态出现。

共鸣本是一个声学术语,原义是声波作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运用到欣赏之中,是指读者的思想情感同文本的思想情感因相通或相似而导致的情绪激动。

它是欣赏中情感活动最强烈的境界。

3、玩味理解在欣赏的高层次,审美具有双重特性即寻乐和求知。

很少有人不作这种追求。

欣赏接受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①如果没有感性阶段对形象的感受(体现为不知不觉的吸引),那么理性分析就不可能实现(或向反方向发展),如果没有理性分析,只停留于形象感受之上(体现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所谓欣赏接受只能是低层次的表浅的。

②理性思考在接受中重要的原因,因为优秀文本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作家独特的人生感受,总是隐藏于情节、场面、形象之中,接受者除了用理性去发掘之外,是无法直接获得的。

6.经典的特质经典是数代人驻留过后造成的群体共同表象,人们以此表达共同的生命真理感,而对这一公共表象的掌握也就变成了个体进入人群整体的一种仪式。

经典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

a、经典文本中的公共性的世界•世界作为一种极致的假设是无限的,人面对的世界却是有限的,它往往是人面对的问题的总和。

•如果经典文本的功能是容易被社会实践所替代的,经典文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只有抽象的象征性的世界才具有公共性。

•“艺术创造活动通过它产生或重视的有限的几个对象,实际上却以完整地重新把握世界作为它努力的目标。

”•象征性把握公共性世界的整体,是经典文本战胜其他把握世界局部的文本、以及战胜对克服局部困境具有优越性的实践的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