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合集下载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
厄尔尼诺,拉尼娜,自然灾害,传染病,人类的体质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人类如何延续,后代如何生活
环境问题引发的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争夺资源 反对跨境污染和污染转移
由环境恶化引起的"非传统安全" 由环境恶化引起的"非传统安全"
大气变暖使一些小岛国家面临消失 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的"环境难民" 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的"环境难民"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
在不损害那些满足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的前提下的发展 当代人与后代人都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时:前人与后人) 他人与自己有同等的发展机会(空:自 己与他人) 自然界和人类有同等的发展机会(人与 自然)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全球问题 可持续发展" 的解决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
公共物品的特点
共享性或非排他性:它可以被团体的所有 成员所分享;即使加入了新成员,其他成 员的消费量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如灯塔, 国家的安全政策,有线电视,空气污染; "被迫搭车":团体成员被迫消费这一公 被迫搭车" 共物品,不管他是否喜欢,如他无法选择 受空气污染或得传染病;
地球就是人类的公地
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就是人类的公地 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就是人类的公地 地球上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用完的时候; 由于各国都拥有主权,并且国家之间缺乏信任,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会追求本国的利益而忽视对公 地的保护; 资源的利用和破坏将超过再生能力,地球生态体 系将会崩溃; 如果人类的公地——地球因遭到破坏而毁灭,地 如果人类的公地——地球因遭到破坏而毁灭,地 球上所有的国家都将与之同归于尽; 国家追求本国利益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将损害国家 的长远利益; 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

公地悲剧读后感5篇

公地悲剧读后感5篇

公地悲剧读后感5篇第一篇:公地悲剧读后感4.结论是,最佳人口数量应该是小于最大量的。

但是怎么定义这个最佳量目前还是未能解决的问题。

作者说,希望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利益,但是利益是什么呢?理论上利益也许无法衡量,但是现实中却可以,只需要一套评价准则和一个衡量系统。

5、公地的悲剧用牧民放羊来论证公地的悲剧,(可以做折线图)让我们想象一块对所有人都开放的草地。

在这块公共地上每一个牧人都会尽可能多地放牧他的牲畜。

作为理性人,每一个牧人都期望他的收益最大化。

不管直白还是隐晦,或多或少地他都会问,“给我的兽群多增加一头牲畜,对我来说有什么效用?”这个效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

(1)正面的影响是使牧群总量增加了。

因为这个牧人能通过变卖这头额外的羊得到全部的收益,所以效用几乎能达到+1。

(2)负面的影响是由这额外的一头羊所引起的过度放牧。

因为不管怎样,过度放牧是由所有的牧人承担的,负面效用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小部分-1。

将所有的影响加总,理性的牧人会得出结论:对于他来说,使他的牧群多增加一头牲畜是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其他每一个共用这块草地的理性的牧人也会得出如此结论。

所以悲剧就发生了。

每一个人都陷入到一个促使他无限制地增加牲畜数量的机制当中,而他们所处的世界是有限的。

在一个信奉公地自由的社会里,每一个追逐个人利益的人的行为最终会使全体走向毁灭。

公地自由会毁掉一切。

列举了马萨诸塞州的圣诞节塑料袋案例和国家公园的案例。

又提出最近西部山区的牧羊人乡政府施压要求增加放牧数量、公共海洋的案例。

以国家公园来说,公园本身是有限的,但是人数似乎是无限制地增加,公园的价值对游客来说就是逐渐减少的。

坦白说,我们必须立即停止将公园当作公地对待,否则它们对于任何人将毫无价值可言。

作者发问,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有几个选择。

我们可以把公园变卖使之成为私人财产,我们也可以继续把它们当作公有财产但分配进入公园的权力。

否则,我们只能放任作为公地的国家公园不断遭受破坏。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编者按】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Hardin(1968)在Science上发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公地悲剧》,该论文是环境科学研究文献中的一块基石。

“公地悲剧”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研究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和最具有说服力的学术思想例证,“公地悲剧”理论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公共资源管理工作中,甚至用到非公共资源领域,如教育、医药及信息网络领域。

2003年,为了进一步强调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及Hardin的《公地的悲剧》一文的重要性,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特刊来纪念《公地的悲剧》一文发表35周年,并且高度评价了该篇论文在科学文献方面的突出贡献。

公地管理的最终办法:彼此制约、相互妥协。

-----------------------------------------附:原作中译全文公地的悲剧Garrett HardinScience,1968中译:自学书院(2008年5月)译文以《香港共享创意》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3.0 香港授权条款发表。

J.B. Wiesner和H.F. York在一篇关于核子战争前景的发人深省文章结尾时说:「武器竞赛的双方都是…面对持续增强的军事力量和持续减弱的国家安全。

深思之下,我们的专业意见认为这困局没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

如果大国只是在科学和科技这方面找寻解决办法,结果只会令情况恶化。

」希望各位不要集中注意文章的主题(核武世界的国家安全),而是要留意作者的结论,即是问题没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

专业和半通俗科学期刊的评论,差不多都隐喻评论的问题是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

技术性解决办法可以定义为只要改变自然科学的技术,无需或只是稍为改变人的道德价值或概念。

我们现在一般都欢迎有技术性解决办法(以前并非如此)。

因为以前的预言往往失准,要有莫大勇气才会断言没有预期的技术性解决办法。

Wiesner和York表现出勇气,在科学期刊发表文章,坚持问题不能在自然科学找到解决办法。

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

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

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篇一: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小公务员之死》这一篇文章的作者为契诃夫,他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是一个俄国的小说家、戏剧家。

他的这一篇《小公务员之死》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管在剧院中观看轻声剧时,打了一个喷嚏,结果一些沫星子见在一个别的部门的三品文官的秃头上了。

他第一回道歉,将军原谅了他,可他心中不安,又第二次道歉,将军有一点不耐烦了。

他十分惊恐,又第三次道歉,将军并不理他。

他十分害怕,次日第四次道歉时,将军做出了一副哭丧的脸,挥了一下手,说他在开玩笑。

他为此发觉十分恐惧,第三天,他第五次去府中道歉,将军已经对他十分地厌烦、十分地反感,他还没有把道歉的话说好,将军便让他滚了出去。

这时,他十分地害怕。

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

他来到了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懵懵懂懂地回到家中,没脱制服,就倒在沙发上死去了。

在这一个文章中,契诃夫十分生动地写出了一个胆怯的小文官和一个大官欺小官、官富民穷的黑暗时代,在契诃夫的笔下,我们就好像自己亲身进入了这一个杂乱无章的当大官的人无法无天,可小官只可被欺负的一个十分黑暗的一个社会。

【篇二:《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五,我坐在窗边,望着外面的天空,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

不久,我拿起一本书,看起一篇文章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小公务员在戏院看戏,突然他打了个喷嚏,唾沫星喷到了他前面做的大将军身上,大将军连忙用手套擦唾沫,小公务员一见是大将军,就道歉起来,大将军原谅了他,可他依然一直道歉。

回到家,他还是惶惶不安,第二天他又去找大将军道歉,弄得大将军是哭笑不得。

第三天他还去找大将军“对不起……”还没说完,大将军就骂他滚出去。

小公务员听了,回到家慢慢死了。

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故事呀!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有是多么愚蠢啊!将军既然已原谅你,那你又何必再去找麻烦呢?这是小肚鸡肠,平常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我国公共资源的“公地悲剧”分析

我国公共资源的“公地悲剧”分析

我国公共资源的“公地悲剧”分析摘要: 由于公共资源产权不分等原因,公地悲剧不断地发生着。

本文在分析公地悲剧的成因及公共资源属性的基础上,说明了政府在防止公地悲剧发生中应起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公地悲剧; 公共资源; 政府; 管理一、“公地悲剧”及其成因分析自从加勒特·哈丁著名的论文《公地的悲剧》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表以来,“公地悲剧”这个表述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它意味着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

在这篇文章中,哈丁考察了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每个牧民都可以自由地在这个草场放牧。

牧民从自己的牲畜中得到直接的收益,所以他们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牲畜,很快,牧民们就达到了过度放牧的状态,这时,每个牧民都因公共牧场退化而承受延期成本,但是,因为这种损失是由全体牧民所分摊的,即每个牧民承担的只是由过度放牧所造成的损失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依然增加其牲畜的数量。

哈丁的结论是:这是一个悲剧。

当牲畜量远远大于最佳的放牧量,牧场的资源无法更新时,经济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公地悲剧说明了一个问题: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

早在数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

”[1]而个人忽视公共的事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共有地的悲剧,即私人决策者过分使用公共资源。

那么,个人为何会忽视公共事物而导致公地悲剧?国家对公地悲剧的产生又负有什么责任?从理论上讲,由于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所造成的损失仅由自然资源单一的所有者来承担,即由国家来承担,因此,公地悲剧才得以发生。

从实践上看,某一国家的自然资源不仅并没有因实行国家集中管理体制而达到最佳保护的目的,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未曾预料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如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过高的信息成本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能力,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耗竭进程。

公地悲剧 雪冰 刘娇

公地悲剧  雪冰 刘娇

反公地悲剧
• 密执根大学一位叫黑勒的年轻教授专门研 究了这个问题,于1998年在《哈佛法学评 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反公地悲剧” 的概念。
是什么
• 黑勒的反公地有相反的产权特性。反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也有许多拥 有者,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权阻止 其他人使用资源,而没有人拥有有效 的使用权。“反公地”的产权特性是 给资源的使用设置障碍,导致资源的 闲置和使用不足
目录
1.概念
2.表现形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应对措施
3.成因
背景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 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他假设了 一个情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 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 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 ,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 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 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当每一 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 -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 牧民破产。
概念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 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 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 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 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表现形式
1.有形资产的流失:草场退化,稀有物种灭绝 等 2.无形资产的流失:冠生园事件造成企业品牌 受损
小区停车难
公地悲剧
比较为难
对比分析
• 在20世纪90年代初,莫斯科街道上出现过这 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街道两边的店铺大量空 置;另一方面,街道两边涌现出许多金属做成的 箱型销售摊。为什么在莫斯科寒冬里街道两边叫 卖的商贩不到温暖的店铺里面去?为什么街边的 拥有者要放弃可观的租金收入?黑勒认为原因是 莫斯科的店铺有很多的拥有者,而且他们每一个 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最终没有人能够使用 。

“公地悲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

“公地悲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

“公地悲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作者:李礼汤跃军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06期摘要:环境保护与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要避免“公地悲剧”产生,仅仅依靠市场或者个人无法解决,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公民的共同作用。

洞庭湖环境保护与治理,注重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强化政府职责;引导企业走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创新环境保护多元共治的市场化约束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协同治理新机制。

关键词: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洞庭湖生态保护区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5)06-0038-07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使中国进入了世界上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行列。

”[1]P4-5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遭遇严重水污染,如2004年的淮河污染,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2007年的太湖、巢湖和滇池的蓝藻爆发、2014年的兰州水污染等事件,给全国人民敲响了警钟。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被列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但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洞庭湖环境保护与治理并不尽如人意,水位变迁、水质恶化、湿地萎缩、生物资源衰退,洞庭湖渐渐变成不堪重负的“危情湖”。

加强洞庭湖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我国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

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调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加快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事业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通用)[共五篇]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通用)[共五篇]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通用)[共五篇]第一篇: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通用)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1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

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有人认为,苇岸的英年早逝是可惜又可悲的。

我却认为未必是这样。

他活着,虽然有麻雀,胡蜂,蚂蚁,小麦,雪等的陪伴,但他也会对那些贪婪、功利之人充满愤恨或是别的不高兴的情感。

他对现代科技越是抵触,就对人性恶的一面越是失望。

他活着,虽有一颗慈悲的心却并不如神佛那般无忧无虑。

大地上的事情总是如苇岸描写的那样动人美好的吗?他不断赞美农业和人类初始文明但这些东西真的就是我们应该放弃科技的理由吗?我认为尽管人类文历史有了上千年,但此刻这应该归纳为一个新的人类历史章程。

这是全新的章程,可以说我们的境遇与选择,很多时候是不能与古人的相比。

古人最为珍贵的境界,可能是“忧国忧民”。

而现在我们却有了很多种选择。

可以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自然,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教育,造福人类”……只要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干什么似乎都可以扯到造福人类上。

在这个新的章程,我们再无绝对可言。

信仰和生存是可以并存的;婚姻和爱情可以并存,那么自然与科技也一定可以并存。

它们似乎是对立的,但前面说过,在崭新的时代,一切再无绝对可言。

我们只要肯去创造就一定可以找到这种平衡。

但这些前提必定是心中没有过多贪婪,过多欲望。

不想要不属于自己的,只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

一边生存,一边追求思想的健全,有信仰、追求、思想。

我们不必为了一个方面去牺牲其他,不为金钱牺牲信仰,不为思然牺牲生命;不为科技发展牺牲自然环境,不为自然环境停止科学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今说过“地球提供的资源足够养活人类,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的确是这样,一块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村名可以在上面自由放牧,但是在诱人利益的驱动下,每个人都扩大自己的放牧的数量,最后让这块牧地成了不毛之地。

这就是一块牧地的悲剧,可是仔细想一下这种“公地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很多人都会归咎于人的素质不高,其实不然,我到觉得这是由于权利在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看到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后让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很著名的“路西法”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堆人,一边扮作狱警,一边扮作犯人。

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六天后就结束了。

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

为什么局面无法控制-----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的顺从和屈服,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简单的来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原因就是他们所获得了权利,但是没有什么可以监督和约束他们的权利,他们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这就和公地的悲剧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这是全体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每个人都获得了在上面放牧的权
利,但是放多放少没有任何规章制度规定和约束,他们同样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

所以村民在这种权利的引导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每个人都开始不加限制的养越来越多羊,最后草场遭到了灭顶之灾。

像这种公地的悲剧的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渔民对江河湖海渔业资源的竭泽
而渔。

长江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河流,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水产品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60%以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渔业资源的消费也日益增加,所以水产品的价格飙升,在这种巨大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开始大规模捕鱼,而且捕捞方法日益翻新,不但是大小都不放过,而且又出现了电鱼、炸鱼、毒鱼等捕捞方式几乎将成片的鱼子鱼孙杀绝捕尽,就这样长江的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就使很多长江的很多鱼都已经濒临绝迹,如河豚、中华鲟、白鲟、白鳍豚、江豚、胭脂鱼、银鱼、鲥鱼、等等,就连以前长江里最常见的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刀鱼。

就在今年2012年最高价格达到每斤八千,被称天价刀鱼。

不单单是在长江,现在我过其它的大江、大河、湖泊,因为过度捕捞都出现了这种现状,渔业资源接近灭绝,如:珠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等。

问题现在不但是存在于内河湖海,现在我国的渤海、东海、南海、黄海的渔业资源也受到了灭顶之灾,中
国的近海几近无鱼可捕,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已经名不副实,这些渔场所特有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四大渔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个个消失了。

原因就是恐怖的捕鱼方式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小型木帆船,摇橹撒网,手工作业;60年代渔船机动化,拖网渔业,拖网有的长达几千米,所有海洋生物一网打尽,国近海海底每年都要被底拖网打扫许多遍,变成空荡荡的海底荒漠;70年代,钢质大型渔船,渔探仪,捕捞能力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80年代,渔轮装备了更先进的助渔助航设备,与此同时,渔汛纷纷消失;90年代,就没鱼可捕了。

最后导致的现象就是现在近海都没鱼可捕渔民只有越过国界捕鱼。

为什么会出现过度捕捞了?原因就是这些江河湖海渔场是公共资源,就是“公地”,每个渔民都获得了捕鱼的权利,但是由于当时对捕鱼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所以说他们的权利得到了滥用,所以渔民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就不停地用各种竭泽而渔的方式捕鱼,所以就造成了我国部分渔业资源的灭绝。

可以说我国的渔业资源的竭泽而渔式捕捞就是“公地的悲剧”的一种具体形式,但是很幸运的是我国的这种渔业版的“公地悲剧”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我国的部分渔业资源开始得到了恢复,原因就是我国正在实行的休渔政策,这种政策就是根据水生资源的生长、繁殖季节习性等,避开
其繁殖、幼苗生长时间,给鱼类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设定休渔期和禁渔区,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捉鱼,它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这样的政策的实施就对渔民们所拥有的权利有了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和约束,让他按照一定的程序实行,这样就保护了江河湖海的渔业资源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也就不会有“公地的悲剧”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因此说“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原因就是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有权利使用,但同时又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这种权利加以限制和约束,从而导致了这种权利被滥用,公共资源被不加限制的超负荷使用,最后对其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所以针对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遏制这种现象产生的有效方法就是政府或者集体对“公地”这种公共资源的使用制定相应的约束、监督和惩罚机制,让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这样的话使用公地资源的人的权利就会被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惩罚,从而也就提高了人们的责任感,这样的话权利就不会被滥用,“公地”这种公共资源才能会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就能防止了“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