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幼儿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教育-精品文档资料

幼儿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教育一、前言对幼儿进行文学教育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美育因素,将审美与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本文通过对幼儿文学特点进行分析,从幼儿文学欣赏中对审美教育的启示,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从文学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和兴趣。
二、幼儿文学的特点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其接受对象也可包括为0—3岁的婴儿,并兼顾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编的文学。
幼儿文学是一种具有特殊传播方式的儿童文学。
由于幼儿自主能力不强,识字不多,幼儿文学采取了以成人为中介的问接传播方式。
在指导、帮助接受幼儿文学的成人中,幼儿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是一门必修专业课程。
而幼儿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课程重要的内容。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因为幼儿文学特殊的美学特点使其在看似简单浅显的文字表面下蕴含了丰富的文学信息,对它的鉴赏需要用更规范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作基础。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就显得势在必行。
而幼儿文学特有的美学特质要求幼儿文学的鉴赏者更应有敏锐、细腻的感受力方能真正进入幼儿文学生动多彩的世界。
因而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幼儿文学活动的启示人类的幼儿文学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原始基地,人类拥有优良的幼儿文学传统,比如大量的“童谣”因其纯粹的审美特征,比成人的文学作品更为真切地展现着世界的真实、揭示着最基本的真理。
回顾并重新审视幼儿文学活动,是因为幼儿文学为人类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幼儿文学的审美特征应在各种现代教育媒介中得到发扬。
幼儿文学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是超越“常理”、超越成年人的习惯思维而真切感知世界,这一点对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的。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尽管描述的形象是间接的,但它总引导幼儿更为真切地感知世界而不是按成年人的成见去感知、理解世界,这一点是值得使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的教育者深思的。
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培养

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培养二十世纪末,中国儿童身上存在的种种人格缺失让国人十分担忧。
人们从方方面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语文教育界,认为学生人文性教育不足是诱因之一的看法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于是人们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进而提出加强美育的观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观察,人们尝到了甜头。
本文特别选取儿童文学的角度来阐释这一问题。
因为儿童文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3——15岁的儿童设计的,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对学生素质影响很大,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对学生的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起到积极作用,加快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审美人格的形成的过程,从而尽快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基于这一点,我提出“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观点并初步论证了这一观点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问题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儿童文学及审美素养的价值。
第二、儿童文学教学现状。
第三、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文献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学生之间人文素养差距很大,阅读能力和阅读数量的差距也很大,结合自己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感受,我特别收集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审美素养产生影响的例子,然后从美育理论、儿童文学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系列分析,论证了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或者研究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或者研究审美心理、审美发展、艺术教育;或者对个体审美心理诸要素、审美发现、审美个性差异以及审美与无意识的关系等作阐述。
其中将审美和艺术教育结合的论述比较多;对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和对课外阅读量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利用儿童文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完善个性的研究则不太丰富。
特别是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研究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不足,其焦点在于儿童文学的价值作用,尤其缺少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精选五篇)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精选五篇)第一篇:《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摘要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文学文本只有通过审美化教学,才能顺应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儿童的审美天性。
因此,应以审美的视角教学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把审美视角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点,儿童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才能达成儿童精神成长与语言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教育文学特征宜顺论文网目录总论 (4)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5)(一)仁爱的“人性美” (5)(二)荒诞的“趣味美” (6)(三)想象的“自由美” (6)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 (7)(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 (7)(二)以趣味美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9(三)以自由美培养学生“想象”的审美能力.................................10 参考文献 (12)宜顺论文网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总论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 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品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
“儿童文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文学”仅指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则包括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在培育学生的品性、涵养孩子的情趣、丰富孩子的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在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守护着儿童的精神成长, 这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价值, 也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的探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的探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美育的实践性教育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发展。
所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方面,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源泉在小学语文选编的教材中,很多是儿童文学作品。
在中国,最早提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是周作人先生。
他在《儿童的文学》演讲中提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
在他的眼里,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词。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发现,儿童文学除了教育性以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它能够正确地引导儿童探索人生的奥妙和真谛,即启发作用;它能够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净化孩子的心灵和情感,即美育作用。
教学作为创作者和儿童之间的媒介,将这种诗意美传递给儿童。
通过教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在阅读作品时的审美心理感受以及阅读后的审美心理效应,掌握儿童的审美心理需要,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的美育效能。
同时,美育也在借助儿童文学不断探索美育的途径,逐渐提升儿童的审美境界。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体现儿童文学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传播着“真”、“善”、“美”,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俄罗斯在儿童教材编写和教学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它主要是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诸因素,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加强对儿童的美育。
中国小学语文选编的教材中的儿童作品,也同样有这个特点:贴近中国儿童生活,以时代为背景,以生活为依托,带给孩子真正美的教育,能够激起孩子们对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教学中,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细读和赏析,了解文章的文字美和意境美以及对作品中人文精神的理解,能够实现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加强小学生审美情感的教育,以及实现对小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摘要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文学文本只有通过审美化教学,才能顺应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儿童的审美天性。
因此,应以审美的视角教学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把审美视角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点,儿童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才能达成儿童精神成长与语言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教育文学特征目录总论 (4)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5)(一)仁爱的“人性美” (5)(二)荒诞的“趣味美” (6)(三)想象的“自由美” (6)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 (7)(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 (7)(二)以趣味美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 (9)(三)以自由美培养学生“想象”的审美能力 (10)参考文献 (12)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总论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 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品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
“儿童文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文学”仅指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则包括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在培育学生的品性、涵养孩子的情趣、丰富孩子的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在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守护着儿童的精神成长, 这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价值, 也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
同一般文学一样,儿童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创作一儿童文学作品一儿童文学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所以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
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文素养。
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验
02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有助于孩子形成丰富的情感体
验和情感认知。
想象力
03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形象,可以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想象力,促
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儿童文学教育的目标与作用
培养阅读习惯
增强审美能力
通过引导孩子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 们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语言风格、结构布 局等元素,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审美意识和审 美情趣。
总结儿童文学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儿童文学教育对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
儿童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通过阅读和理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 力和创造力。
儿童文学教育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 价值观。
展望未来在儿童文学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组织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 想象力和创意,创作属于自己的儿童文学作 品。
表演活动
阅读俱乐部
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剧本,组织学生开展 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儿童文学的 魅力。
成立儿童文学阅读俱乐部,让学生在轻松愉 悦的氛围中开展阅读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 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06
结论与展望
培养审美情趣
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如对真善美的崇尚、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能够润物细无 声地影响儿童,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
锤炼审美判断力
儿童文学教育可以通过对作品主题、情节、语言等方面的讨论和评价,培养儿童初步的审 美判断力。
审美能力培养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体现
01
感受美
儿童文学与小学美育(终)

目录中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2)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3)引言 (4)一、美育及小学审美教育 (4)二、小学审美教育中的儿童文学 (5)(一)儿童文学的“善”与美 (6)(二)儿童文学的“真”与美 (7)1.自然、淳朴之美 (8)2.稚拙、纯真之美 (8)三、儿童文学如何实现小学审美教育 (9)(一)通过儿童文学发展审美能力 (9)(二)通过儿童文学培养审美趣味 (10)(三)通过儿童文学建立审美态度 (11)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后记 (13)论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摘要: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重要组成内容。
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在他的《儿童的文学》演讲中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
近几年来,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其中,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之间更显出不可忽视的联系。
在整个小学审美素质教育过程中,儿童文学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往往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儿童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教育。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儿童文学加强小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就更显得迫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教育;美育;审美A probe into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PrimaryAesthetic EducationAbstract: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exts in the primary education .Back in 1920, Zhou Zuoren in his "Children's Literature" speech pointed out that so-called children's literature was the literature in the primary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re getting closer. Among them, the relationship which is even more evident betwee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primary Aesthetic quality education process, children's litera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However,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teaching practice, language teachers tend to focus more on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neglec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itself. In this case, i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primary education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Key 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Primary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 esthetic引言早就有研究者关注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检索这方面的论文著作,资料较多。
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1.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儿童文学的语言风格应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让孩子们能够快速理解和接受。
2. 丰富的想象力:儿童文学作品应该鼓励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和充实感。
3. 情感表达的真挚: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表达真挚的情感,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充满温暖和正能量: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充满着温暖和正能量,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5. 着重于教育和启蒙:儿童文学作品应该着重于教育和启蒙,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智慧。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审美需求,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和成长。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文学文本只有通过审美化教学,才能顺应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儿童的审美天性。
因此,应以审美的视角教学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把审美视角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点,儿童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才能达成儿童精神成长与语言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教育文学特征目录总论 (4)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5)(一)仁爱的“人性美” (5)(二)荒诞的“趣味美” (6)(三)想象的“自由美” (6)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 (7)(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 (7)(二)以趣味美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 (9)(三)以自由美培养学生“想象”的审美能力 (10)参考文献 (12)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总论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品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
“儿童文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文学”仅指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则包括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在培育学生的品性、涵养孩子的情趣、丰富孩子的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在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守护着儿童的精神成长, 这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价值, 也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
同一般文学一样,儿童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创作一儿童文学作品一儿童文学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所以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
审美教育就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引发(受教者)审美经验(感受、体验乃至操作),以培养、陶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活动或过程。
”审美教育作为基础,不能取代,就在于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并渗透到其它教育诸环节中,与其它教育相辅相成。
以美养善,寓教于美,能促进道德的完善与升华,以美启真,丰富想象,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以美怡情,净化心灵,则有助于学生调节心理,疏导情感,增进身心健康,可以说审美教育独特的本质和陶冶作用,是其它教育的形式难以企及的。
审美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将愈加显示出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审美作用在文学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承担着教育,认知等其它作用,没有审美作用的文学不成为文学。
谈起审美作用,读者就会想到形式上说耳悦目的娱乐作用,仅仅好看,好玩,也不能完全涵盖儿童文学的意义和功能。
儿童文学不是玩具,而是承载了更多的责任。
它能给人正确认识,教育作用的内容的美。
所以,单独谈教育功能或审美功能,都有偏颇之嫌。
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文学作品都存在于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元素。
那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王世德指出,审美作用不仅指形式悦耳悦目的娱乐作用,还包括悦目赏心中使人惬意悦心,能给人正确认识,教育作用的内容的美。
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作品X围是相当广阔的。
从读者对象上看,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少儿文学、少年文学;从体裁种类上看,儿童文学又分为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科学文艺、图画文学等不同类型。
每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具有自身的审美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它们都具有如下特征:(一)仁爱的“人性美”人性是人文关怀的基础,人情美是人性美的表现,他人的人文关怀使孩子感到人情的温暖,是文学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每一位作家首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其次才是一位文学家,能够将关于“人”的种种诉诸笔端,此外,每一位儿童文学作家都有一颗爱儿童的心,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小人鱼经受生命之炼狱的洗礼,最后王子与另外一个公主结婚,在面临生命毁灭的时刻,她本可以通过杀死王子来恢复自己的海底生活,但她没有这样做,宁可自己化作海上的泡沫,以自我的毁灭来维护他的幸福。
她的一切善行和忍让,已让爱情之光上升为一种更为博大而富于同情闪光的精神之花。
失去了爱情,但获得了人类更伟大的情感——博爱。
整篇故事中,对人性的美的讴歌达到那样的高度,人被描写得那么庄严,那么高贵,读来竟有一种样式天穹般的眩然。
小人鱼的可爱,正在于小人鱼身上这种纯金般的品格,仁慈善良、纯真无私、忘我利他,这些都是在体现着人类精神品质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元素,爱的主题以及人性美的展现。
儿童文学用爱来浸润儿童的心境,给儿童带来无限的欢乐。
儿童文学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沃土和营养源泉。
儿童式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智慧之门开启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质朴的、原始的、直线式的。
儿童对文学美的感受过程是充满童心的。
儿童总是满怀兴趣地观察一切,率真地流露自己的感情,想象和幻想在其整个精神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儿童的这些特点正是艺术思维的实质所在。
儿童根据其思维特点可以分为幼儿期(3一6岁)、童年期(7一12岁)、少年期(一2一16岁)。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审美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幼儿期的儿童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较快,开始使用比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感性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语言最能引起他们学习记忆的兴趣。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审美能力给予不同的审美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避免出现低于或高于儿童实际审美水平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尊重儿童的思维特征,另一方面使儿童乐于接受,并促使儿童前进。
(二)荒诞的“趣味美”趣味美根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含的质朴品格和儿童文学创作者质朴的人格品质”。
从形式上看,儿童文学作品完全采用儿童自己的语言,简洁、朴素,篇幅短小,而且描写的都是儿童身边的趣事;从结构上看,儿童文学作品线索清晰,单线式展开故事。
儿童文学作品富于幽默感。
这种幽默感往往通过夸X、变形、拟人等手法表现出来。
在美学形态上表现为怪、丑、滑稽等戏剧类型。
“喜之所以成为审美对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喜的对象总是有一个正常的假象,这个假象把其非正常的本质掩盖起来,在现象上就表现为用非正常来掩盖自己的偏离。
“喜剧的美育意义,表现为它在使人活得轻松快乐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能力”。
挪威作家埃格纳的童话《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就是一篇妙趣横生、以滑稽反常出名的作品。
童话中的三个强盗不是人们一般印象中的凶狠残暴的强盗,相反是三个童心味十足,又懒又笨,而心眼并不坏的强盗。
他们的口号是:“打倒洗碗!”因此,他们的贼窝又脏又臭。
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把熟睡中的苏菲姑姑给偷来做“管家婆”。
但苏菲姑姑力图使他们自食其力的严厉管束,又使他们宁肯坐班房也不愿受管束。
因此在她酣睡中又把她送回了家。
后来强盗们被抓,但班房却是在民警家里。
在善良的民警夫妇的教育帮助下,他们终于抛弃了强盗职业,改邪归正,并在一次救火中,为豆蔻镇立了一大功。
整篇作品在荒诞的宽厚和仁爱的故事中弥漫着令人捧腹的滑稽笑趣,读来令人感到趣味无穷。
儿童文学总是洋溢着诙谐幽默和欢愉之美。
儿童文学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性源自于儿童的本性和对快乐的向往。
发现人生的快乐和寻求精神的和谐正是美育的根本追求。
(三)想象的“自由美”“把注意力放到人身上,把人当作人看,当作我们在他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所发现的人,根据他自己的各种利益来填充他的实践和心灵的人看。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好动的,儿童的思想是自由的。
审美感知是诸审美能力要素的基础和门户,审美感知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其他审美能力的发展。
儿童可以通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这种想象与联想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
这“不仅展示了一种自由、活泼的美学心态,而且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欢变幻,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
格林童话《长袜子皮皮》里面的皮皮就是一个火红头发、力大无比、爱开玩笑、喜欢冒险的小女孩,不仅有穿一只黑袜子、一只棕袜子的奇怪嗜好,而且有一个冗长而又奇怪的全名: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
皮皮说:“过完圣诞节三天就过复活节, 过完复活节三天就放暑假, 暑假一直放到11月1日, 而11月1日又开始圣诞节假期了。
”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想上学,只想游戏,他们渴望自由,期盼没有拘束的生活,皮皮的这番话语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自由的孩子不想被束缚的性情。
这些天真、充满孩子气的话语充分体现了儿童这个年龄段的特点。
他们天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不允许的。
林格伦通过这些幽默、活泼、风趣的语言叙述孩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是一种自由、狂野的幻想和实践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使得儿童的童心和童真得到自由地释放,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本性。
一个似乎无所不能的皮皮,一个有花不完的金币的皮皮,一个爸爸在孤岛上当酋长的皮皮,一个自由自在想干啥就干啥的皮皮。
她的生活,大概是所有失去自由的儿童们所共同希望的吧,也是所有生活在压力下缺乏自由的每一个人所共同希望的吧。
长袜子皮皮这个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把儿童和儿童文学从传统、迷信权威和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皮皮变成了自由人类的象征。
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多是处在祖父母和父母的溺爱之中, 形成了4+2+1 的新型家庭结构,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多半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和自私、骄纵、任性等人格特质, 同时由于学生得太多的爱, 反而不懂得爱的施予。
著名散文作家丰子恺曾有这样一段话:“顽童一脚踏死数百只蚂蚁,我劝他不要。
并非爱惜蚂蚁,或者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之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
”无独有偶,生活中曾见过这样一位儿童,手持一只乳臭未干的麻雀,高高举起,然后将之一分为二!其残忍之举令人战栗,更令人不敢想象如此顽童长大成人之后会有怎样的行为。
生活中儿童的自私、冷酷、缺乏同情心的实例更是不胜枚举。
对这样的儿童进行教育,教师的品德教育、家长的耳提面命、教科书的理性文字都难与作用于人的感情的儿童文学媲美。
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教育学生拥有爱的情怀与爱的施予, 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怎样关爱他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爱自然、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都必须从人文关怀、亲情教育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