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的历史文化
建瓯·失落的古城门

2000年前后,房地产热兴起时,“通济门”两侧上千米的古城墙被现代机械拆毁。
由于多方共同呼吁,最终“通济门”作为一个单独的城门终于保存下来。
据赖少波介绍,抗日战争结束后,建瓯还有9处城门保存下来,但目前仅有鼓楼、通仙门、临江门、通济门、广德门和威武门存在。
因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市政协近年曾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专题调研。
记者获得的调研报告显示,当地也将上述六座古城门列为城区重点文物古迹。
在其地位评价中,调研组写道:目前能保存6座古城楼的城市,在福建全省独一无二,也是建瓯历史上号称“闽国帝都”、“八闽首府”的最有力佐证。
2011年下半年,建瓯正式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确定2012至2013年为“闽源文化年”。
惨淡的现状然而我在建瓯寻访发现,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城门,除了作为建瓯地标的鼓楼和通仙门被较好修缮及开发利用起来外,其他四座状况堪忧。
最近一次拆迁中幸存下来的“通济门”如今被几栋住宅口包围,相邻的公路路面已经高出了通济门门洞。
昔日需要仰视的“通济门”三个大字,现在只需要侧目便能看到。
门洞中摆放了一张圆桌,据说这里已是当地人晚上吃烧烤的好地方。
命运类似的还有城西郊的威武门。
尽管仍保持通行功能,但城门顶上被一家名为“城楼”的大排档占据。
城内一侧竖着三个牌子,一个是大排档的招牌,一个大大的是“老媒婆”婚介,最小的一个上面写着“古迹城墙前,禁止倒垃圾,违者罚款300”。
昔日威武门,今天毫无威武相。
最糟糕的是临江门。
该门顶上被一些低矮的房屋占据,城门壁上附着一条一条的污水管,而门洞内则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像是一条无人管理的污水沟。
开摩托车带我四处找“门”的姜先生连呼:“怎么会这样呢?没想到啊,没想到……”最蹊跷的是广德门。
该门在建瓯水南桥头,1970年代因为修建滨江公园,完全埋掉了。
2010年重修水南桥,广德门被挖了出来,当地媒体曾广为报道。
但我们在水南桥头反复找寻,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座门。
后来经当地文体旅游局确认,这个门被挖出来之后,又被掩埋掉了,“我们也不知道拿它怎么办,就还是埋掉了。
建瓯市名胜古迹游

建瓯市名胜古迹游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城。
游览建瓯市名胜
古迹,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建瓯古城:建瓯古城是建瓯市的象征,曾是古代军事重镇。
城墙高大厚实,古色
古香的街巷中留存着历史的印记,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呼吸。
登城楼远眺,
俯瞰古城全貌,令人心旷神怡。
古龙山:古龙山位于建瓯市郊,山势险峻,景色壮丽。
登山顶,可以一览群山环
绕的壮丽景致,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传说古龙山是神龙的化身,深受当地人民崇拜,
也是一处重要的宗教圣地。
文笔山:文笔山因山势如文笔而得名,是道教文昌帝君的道场。
山上有古庙、碑
刻等文物,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访。
登山俯瞰,山下风景秀丽,山上空气清新,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古民居群:建瓯市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居建筑,传统木结构、青砖黑瓦,展现
出古朴典雅的风貌。
走进这些古民居,仿佛穿越到过去,感受古人生活的气息。
在建瓯市名胜古迹游中,您不仅可以领略历史文化的魅力,还能感受大自然的奇
妙与宗教信仰的庄严。
欢迎您来到建瓯,探索这座古老城市的魅力。
介绍下自己的家乡建瓯

介绍下自己的家乡——建瓯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
疆域总面积4233 平方公里( 635 万亩) ,其中山地519 万亩,耕地49.2 万亩;辖10 个镇、4 个乡、4 个街道,217 个村、1121 个自然村、2054 个村民小组、27 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1.88 万,其中农业人口41.65 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 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005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11 亿元。
[历史沿革]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
东汉建安初年( 公元196 年) 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 年)设立建安郡。
唐武德四年( 公元621 年) 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
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92 年10 月撤县设市。
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 名进士、3 名状元、10 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
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
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环境资源]建瓯生态优越,资源丰富。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7 ℃,年均降水量1662.9 毫米。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1.5% ,是闽江上游的绿色屏障。
水资源总量44.6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 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 万千瓦。
建瓯历史简介

建瓯历史简介
建瓯市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800多年的建县史。
早在东汉建安初年(196年),汉献帝刘协就设立了建安县,是福建最早建县的古邑之一。
在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李隆基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立了“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由此而来并延续至今。
此外,福建历史上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都在建瓯。
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在建瓯设立了福建第一个郡治“建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在建瓯设立了福建第一个州治“建州”;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在建瓯设立了福建第一个府治“建宁府”。
建瓯是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是全国十八个千名进士县之一。
文化名城建瓯也是明朝“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兢、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杰出人物的故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建瓯市地方志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中国唯一的锥栗之乡----建瓯,建瓯文化

建瓯文化文章转自芝城纵横建瓯已经有多少年历史?三个概念:1,建瓯有1800多年建县史2,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3,有人类活动历史达4000多年历史上建瓯是福建政治文化中心,福建的“建”字取自建瓯建瓯方言辐射闽北,闽北方言以建瓯方言为中心知道古代皇宫在现在城区什么地方?现在的邮电和财政局一带.这里原来的皇殿。
皇殿内三面是走廊,当中是比武的地方。
走廊一米多宽解放后皇殿成了医院,后医院搬到现在的地方后就成了邮电局。
70年代初还有大殿,是医院当时常到那里做好事建瓯早在古代闽越国的时候,是闽越王国的首都!那个时候,建瓯很繁华!后来,在其他的某个朝代,才降级为省会的!再后来,又降级为建宁府(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南平地区级别),当时管辖建县(后改为建州),瓯宁县!高中历史书(06、07版)有记载!建瓯人自己“发明"的神仙有几位?肖公太保、茶神张延晖东峰镇的五道师公庙:传说五道师公是东峰井岐人,年青时是当地一霸,后行医求人.在家排老五,被称五道师公知道建瓯人做了哪几件"逆天"的事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县政府响应毛主席“人定胜天”的号召,在迪口大种北方才有的苹果。
在科技人员不断努力下,苹果长出来了,但是长出来的苹果不适应南方气候,结出的果实很小,没有任何效益。
跨入二十一世纪,建瓯某部门在城郊东安大种龙眼。
龙眼开花期间需要足够的光照条件和较高的气温,而且全年不能有霜冻,建瓯气温低,霜冻很常见,不适合龙眼种植。
建瓯科技人员采用薄膜覆盖并人工加温的办法,最后龙眼是长了出来,但是因为使用人工措施导致成本很高,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第二年就无人种植了玉山早年有在海拔高的岭后村有种过人参.原(水北公社)现是水源乡也种苹果.也没成功建瓯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屠城顺治四年(1647)原明将领王祁反清复明,挟明宗室郧西王,攻陷古田、政和、松溪,在建宁府(建瓯)大封官爵。
次年被清军击破,清军屠城,郧西王投井死,王祁被击毙,大街小巷百姓尽被屠杀,全城幸存者不过300人。
建瓯善见塔的故事

建瓯善见塔的故事
建瓯善见塔位于福建省建瓯市的大门附近,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佛塔。
相传,悠久的历史中,建瓯市曾遭受多次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摧残,人们生活在深深的痛苦之中。
为了保护和安抚百姓,当地的和尚们合力修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就是现在的建瓯善见塔。
善见塔在建造过程中,每一块砖瓦都是和尚们亲手搬运而来。
大家齐心协力,用心地修建塔身,每一层都经历了数年的精心雕琢。
最终,塔身完工,高大而美丽的善见塔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成为了建瓯市的一大景观。
塔内供奉着善见菩萨的雕像,善见菩萨被视为智慧和慈悲之神,常常被人们祈求庇佑。
人们相信,祈祷和信仰善见菩萨可以帮助解除痛苦,获得智慧和灵感,在生活中更加和谐和幸福。
每天,许多香客和虔诚的信徒来到善见塔,燃香、上供,祈求菩萨保佑自己和家人。
有时,当人们在塔前默默祈祷时,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力量,仿佛菩萨真的在身边庇佑。
在建瓯市的历史中,善见塔见证了人们的痛苦和努力。
它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给予人们信心和希望。
即使岁月的洗礼,善见塔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了建瓯市的象征和骄傲。
善见塔的故事传承着信仰、坚持和团结的精神,为人们带来勇气和力量。
人们对善见塔的敬仰和爱戴,让它成为了建瓯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们来此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
不论是信仰佛教,还是追寻历史文化,建瓯善见塔都给予人们深
深的启迪和感悟。
它不仅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更是人们思考人生、追求幸福的灵魂殿堂。
建瓯市概况

一、建瓯市概况建瓯市简称“芝”,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根雕之都”。
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
国土面积4233平方公里,居全省县级之首;总人口54.5万人,居闽北县级之首。
一是闽国古都。
建瓯有“八闽第一府,千名进士县”之称。
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初年)设为建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置的四县之一,迄今有1800多年历史。
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设都尉府;公元26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设置建州;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置福建经略使,“福建”由此得名;公元943年(闽天德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公元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建州升格为建宁府;1913年,并建安、瓯宁两县,成立建瓯县;1992年,撤县设市。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
二是林海竹乡。
木、竹等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9.09%,林业用地面积529万亩,竹林面积131万亩,锥栗面积42万亩,获原产地域保护;茶叶面积11.3万亩,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闽北乌龙茶发源地,北苑贡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生态绿色食品十分丰富,有“酒城笋都”之誉,福矛窖酒被省政府评为“福建名酒”,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属省级生态市,有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生态村25个。
三是交通枢纽。
建瓯是江浙入闽交通要道,3条高速公路(浦南、松建、建闽)在“弓鱼”交汇,形成全省最大的高速互通枢纽;京台高速铁路境内里程58.6公里,2015年建成通车后,至福州不到1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还有横南铁路和拟建的衢宁铁路,1条国道、2条省道贯穿我市,是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四是文化胜地。
为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东岳庙(道教)、北苑贡茶遗址、建宁府孔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佛教圣地光孝禅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省级风景区归宗岩以及五凤楼、古城门、艮泉井等名胜古迹。
南平冷知识

南平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是福建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以下是一些关于南平的冷知识:
1. 南平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是中国最大的竹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
2. 南平的建瓯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市之一,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建瓯的“建茶”曾是中国的国礼茶。
3. 南平的浦城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造纸中心之一,所产的“浦纸”是古代著名的文化用纸,曾被用于印刷《四库全书》。
4. 南平的政和县是中国白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所产的白茶品质优良,被誉为中国白茶之乡。
5. 南平的邵武市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武夷山”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闽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6. 南平的松溪县是中国传统的竹编工艺之乡,竹编工艺品曾远销海内外,是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7. 南平的建阳市是中国的书法之乡,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出自建阳,如宋代的米芾、明代的文征明等。
8. 南平的顺昌县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盛产柑橘、香蕉、桃子、李子等水果,其中柑橘品种繁多,品质优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瓯的历史文化
芝城之母--练氏夫人
芝城告诉我们,母爱是孕育。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再造生命,延续人类。
唐天祜年间(904~907),章仔钧撰“时论三策”献给闽王王审知,得到王的赏识,任为西北行营招讨使,配给步兵5000人,屯守浦城西岩山.有一次,唐将卢某托言借路经过山下,到时却忽然擂鼓攻打营垒,包围营盘.章派边镐、王建封两名校兵往建州求援,两校兵因雨延误时间,按军法应当处斩。
练夫人出面劝阻说:“形势危急,正是用人之时,怎好杀壮士?”于是,仔钧释放了两名校兵。
后来,边镐和王建封投靠南唐。
南唐保大一年(943),闽国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
次年,福州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立为闽王。
不久,王氏旧部又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入福州为闽王,改殷国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
此时南唐乘王延政入福州之机,派兵进攻建州。
以大将查文微为元帅,命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并下令城破之日要将建州百姓杀尽。
王、边二将听说章仔钧死后、练氏夫人迁居建州。
此时建州危在旦夕,当设法保全昔日恩人生命财产安全。
遂备金银财帛、解甲步行到练氏夫人家拜谢,并授白旗告夫人曰:“吾辈曾蒙夫人恩活,岂敢忘报。
现唐兵将屠灭建州百姓,请植旗于门为号,当保全之。
”夫人尽还金帛和白旗曰:“建州城中居民六、七万人,只有极少数是你们的敌人,郡等若记旧德,望保全此城。
若必屠杀,则我家愿与城俱亡,不愿独生。
”二将闻言,深受感动,遂令收回白旗,并告全城居民以植杨柳为记,当可保全。
夫人令子孙家人连夜遍告州民。
第二天,南唐大军进城,家家门前遍插杨柳,兵卒均不敢犯。
结果只杀了36个将士,并在城外大州放了一把火,报称“火烧一大州,杀了36条街人”。
全城百姓安然无恙。
建州人民感念练氏夫人全城大德,在夫人辞世后,破城治不许建墓禁例,将练氏夫人墓建于州署后衙(今工人文化宫前),并题碑曰“全城众母”。
每届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前遍插杨柳,以志纪念,至今千年,不少人仍保留这一习俗。
1990年,建瓯人民又在原墓址附近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大理石碑记其传略。
建瓯饮食--吉阳四宝
吉阳镇土层肥厚,加上丰富的降水、适宜的光照和优越的热量条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小气候,非常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建泽泻、水蕹菜、仙人草被评为中国最优农产品,和建莲子一起被誉为“吉阳四宝”,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说起“吉阳四宝”,她还与吉阳玉溪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他就是曾经轰动整个古建州且颇具传奇色彩的闽北第一寿星——葛应忠。
葛老著有《清初建州大事记》一书,详细记述了其亲身所见所闻之事,内容包括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期间的灾异、兵灾、匪患、天灾、人祸等。
葛老的传奇人生,也许鲜有人知,但是他的长寿却是乡邻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说来奇怪,他活了118岁,他的父亲活了108岁,玉溪村的百岁老人也很常见,这是为什么呢?据说他之所以能活这么久,就与他食用四宝有关。
建瓯名胜——万木林
从建瓯市区向西31公里处,有一片方圆189公顷万木荟集的常绿阔叶林,像一块翡翠嵌在闽北茫茫林海之中,她就是被中外专家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东南奇秀”、“绿色宝库”、“森林圣地”和“人与自然的结晶”的神奇古森林——万木林。
顾名思义,万木林中古木参天、巨藤盘绕、群猴嬉戏、百鸟争鸣,她以其独特的森林起源、悠久的保护历史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世人所瞩目
万木林原为元末(1354)乡绅杨达卿逢灾年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营造的人工林,并于明初元末(1399)封禁保护,迄今600年。
据《福建通纪》记载,元朝末年(1353年),那年霜来得特别早,导致当年晚禾绝收,第二年(1354年)全省大饥。
建安(今属建瓯)地处山区,霜冻之灾更为严惩,以致春季正逢青苏不接。
但是,当年正处在元前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蒙古族统治残酷。
当时,家庭富有而开明的乡绅杨达卿想公开开仓赈灾,但怕会被认为有“收买民心”之嫌,且“不欲有名”,就想出在其祖坟山(当时称龙津大富山)出资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的办法来救济灾民。
后来其孙杨荣在明初1399年乡试夺魁,翌年殿试中进士,后因五次北征和和督造北京故宫有功而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为明代重臣。
在封建时代杨氏族人对此极为欢喜,认为这是杨氏先人种树赈饥的德荫。
这片林就作杨家风水林封禁保护,并历代得到官方的承认,除了公益用材外,杨氏族人也只有保护之责而无使用之权。
建瓯酒文化
建瓯历来素有“酒城”之美称。
据建瓯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酒具,以及秦汉时期酿酒、盛酒和饮酒用的陶匏壶、陶瓿、陶罐、大瓮、提桶、盅等,这说明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至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居住在建瓯地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酿酒和饮酒、用酒了。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徐恭生教授对文史资料研究发现,证实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经从建安县(今建瓯)招募了3000多名船工,并采购带去当地的红酒2000坛。
上溯到元代,建瓯的红酒就已有相当大的产业规模,说明建瓯红酒至少在明永乐年间已“香飘”五湖四海,隨着郑和下西洋而名扬海内外,“建瓯红酒”作为和平使者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的.建瓯人和红酒结下不解之缘,从城市到农村居家必自酿红(粬米)酒。
红酒伴隨建瓯人的终身,凡是地道的建瓯人都在继续着传统习俗的传承,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红酒。
满月、周岁、祝寿、结婚、考取、乔迁、入殓、出葬,无一不用红酒;就连死后,子孙在清明节为其扫墓、七月半中元节为其焚烧纸钱、作揖祭拜都要举杯敬洒酒;在古代行刑砍头或现代执行处决,建瓯的官方也会按照原有习俗,在死囚吃最后一顿饭时,让死囚喝一碗或一杯建瓯红酒,让其作自祭或生祭。
建瓯的酒文化独具特色出现了大量诸如“白酒红人面,黄金乌人心”、“隔暝(昨天)吃酒今朝醉”“无酒不成席”等以酒为媒揭示事理的方言俗语。
划拳是建瓯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划拳”又称“对拳”、“猜拳”。
建瓯划拳有十大拳种习俗:1“拳拳消”2.“抢三码”。
3.“打通关”4.“插拳”
5.“输拳找拳”
6.“哑仔拳”8 “加减正”9“一字清”10“打擂台”。
建瓯的酒令很响亮好听: 一定发.二度梅.三星照.四季红.五子登科.六合人丁.七得胜.八仙漂海.九老寿.全家福。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酒市》一诗中写道:“家家麯米舂,楼头邀上客。
花底觅南邻,一酌便还醇。
诗传国风体,兴发酒家旗。
”写的是建州的红酒醇香,讲的是建州(建瓯)历史上酒市酒家众多,延续至今不减,从我所知的过去金字招牌:“三六九、四海春菜馆”等到今天星级的“家兴酒家”等都在延续着建瓯的“酒风”。
建瓯的酒令、酒仪、酒俗、酒习俗已成为建瓯酒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建瓯茶文化
说到建瓯,就不能不说下建瓯的茶文化,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建瓯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
而建瓯茶叶的兴盛时期便是宋太平兴国初(976年)的团茶,从此北苑茶叶便由“前丁后蔡”时期开始名震天下。
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
然而当时的北苑斗茶传入皇宫,在皇帝的推广下传遍全国形成了中国的茶道文化。
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苑发展高峰期。
建瓯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
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
当时建瓯茶以北苑为主,即现在东峰的百年乌龙茶园。
北苑的黄金时代止于宋未。
由于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被迫在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
建瓯产茶历史悠久,五代闽国时东峰镇凤凰山一带方园三十里的茶园,就列为皇家御茶园,制作北苑贡茶,北苑贡茶代表了我国唐宋团茶制造最精端工艺,上贡时间经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历时458年,留下了大量的记载建瓯茶业的史料。
现已收集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大文豪写的关于北苑茶的诗词有75首,保存的记载北苑茶事的专著有16部,占宋代茶专著一半强,日本茶道源于北苑茶艺,建瓯矮脚乌龙品种是台湾青心乌龙的祖树等茶文化宝库,全国独一无二。
建瓯根雕文化
2009年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后,福建省建瓯市17日又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根雕之都”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城市。
建瓯根雕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当时,建安(今建瓯)造船业十分发达,造船上大量使用了根雕艺术,雕龙画凤,装饰船只。
历经宋、元、明、清数朝的积淀,其后出现了用树根雕刻的凳、桌、椅等生活用具。
上世纪60年代末,建瓯根雕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台湾茶道文化影响,加速规模化生产的脚步。
建瓯历史文化丰富多彩,这些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历史文化还等着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