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中国书画的根——当代山水画家康计永(康计勇)
康奕·国画作品赏析

成的 巨幅作 品 《 百鸟 朝凤 》
( 2 5 0 c m ×5 5 0 c m)。
邮箱:k a n g y i 1 8 5 0 1 6 3 . c o m
5 0 0 0 2 4 6 6 9 工 作 室 :1 3
c a l l i g r a p h y i f l e s/ 翰 墨
造 于 中央美 术学 院国 画系 、 广 州 美 术 学 院 国 画 系 研 修
班 师从爱 新觉 罗 ・ 金 鸿 均 先生 和 梁 如 洁 导 师 。 作 品 崇 尚 宋 人 法 度 ,追 求 清 新 、 淡 雅 、隽 逸 的 风
格 。 用笔朴 拙纯 真 ,设 色清
谤 诗 选 存 主,
翰墨 / c a l l i g r a p h yN l e s
/
康奕 ・ 国 作 品赏 析
专
咕
‘ 了
‘
二 二
: {
£
÷
丧 康 奕 , 江 西 人来自,枕 流 斋 职 业画 家 ,江西 省美术 家协
会 会 员 ,广 州 市 美 术 家 协 会 会 员 。2 O 世 纪9 0 年 代 先 后 深
瘟 嘎鞠
丽 明快 ,线 条淡 定有 力 ,具
八 大 山 人 笔 意 , 画 面 有 宇 宙
感。 书法取 法两 晋 ,行笔 、
章 法 与 画 面 协 调 统 一 ,与 画 风浑 然一体 。画 家 以澄怀观
道的 审美情 趣 ,将对 生命与 自然 的感悟 融 入作 品之 中。 代表 作有 :2 0 世 纪末 主笔 完
I
差
磊
一
1 0 9 -
一不小心“画”到100岁

每日健康著名的山水画大师王康乐先生,生于1907年,享寿100岁,是继朱屺瞻、刘海粟之后的中国画坛百岁老人之一。
在八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王老融会各家,逐渐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山水画风格,被世人誉为“国画中的油画”。
王老不胖不瘦,精神矍铄,目明气清,腿脚灵便,白天可站着作画几个小时,午休2个小时,晚上9时按时休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家过着恬淡而有规律的日子。
他认为思想活跃、生活充实是他得以长寿的一大原因。
他常说:“人生只给我3天的时间,即昨天、今天和明天,过去的已成陈迹,未来的多属奢望,只有今天的所作所为,才有现实意义。
承继昨天,把握今天,开拓明天,生命对我永远充满活力。
”王老曾师从黄宾虹、张大千等国画大师,70岁时,他临摹的黄宾虹山水画已可乱真。
但他本着“不继承无从创作,不创作无以自存”的精神,于上世纪90年代起变法创新,把黄宾虹的厚重和张大千的绚丽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浓墨重彩的风格,在画坛中独树一帜。
即便如此,王老仍然说:“时间,时间,我最需要的是时间。
如果老天爷再给我10年、20年,我会画得更好。
”他还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去追求新的境界,才能有所作为。
如果因为年事已高,整天无所事事,那么还谈得上什么追求,衰老自然也找上门来了。
”这种进取精神促使了他的长寿。
王老曾经说,健康的心态和为人的宽厚对健康长寿也很重要。
王老处世淡泊,为人随和宽厚,对晚辈言传身教,爱护有加。
他的孙子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回国探亲时,当时已是90岁的王老画了一幅山水画相赠,上面题道:别时容易见时难,百龄可期何足宣。
手迹付汝伴汝老,中华精神代代传。
王老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子女要他的画,对不起,给钱。
他认为,懂得尊重别人劳动的人才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可在新世纪初,王老将他130幅精品画,以及一生积累的碑帖画册和名家书画,全部捐赠给了家乡的“王康乐艺术馆”。
老人家的金钱得失观,以及浓浓的家乡情结,深深地烙在了晚辈的心上,成为一笔永远的财富。
欹侧刚健 古韵率真

欹侧刚健古韵率真作者:上官文金来源:《中华瑰宝》2023年第11期黄公望书名为画名所掩,很少有独立的书法作品,但从他的题跋作品中可以窥见其书法面貌和审美趣味。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元代全真教道士,著有文作《写山水诀》。
黄公望是著名的山水画家,以“浅绛山水”“草籀奇字法入画”为艺术特色,其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辗转波折,流传至今。
黄公望的画名大于书名,其书法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为人知。
在黄公望传世书画作品中,其书法多以题跋形式呈现:其一为给自己绘画作品题跋的“自题”之款识,如《题富春山居图》《题溪山雨意图》等;其二为给他人书画作品题跋的“他题”之款识,如《跋赵孟行书千字文》《跋钱选浮玉山居图》等。
两度“书吏”以酝酿元代中后期,书坛在赵孟“复古”书风的改革下,“推崇二王,回归魏晋”已蔚然成风,形成了赵派书家群。
赵派书家多与赵孟有紧密关系,或被其亲授书法,或被其引荐与赏识,但也出现了两种不同方向:一是力求酷似“松雪体”,如俞和等人;二是学赵但不同于赵,自有其个性,如张雨等人。
前者逐渐导致了“千人一面”的赵体书风,而丧失了赵氏原本“复古”之初心;后者深入赵氏“复古”理念的核心,师法晋唐但不拘泥于法,自有韵味。
黄公望当属后者,他与张雨同样有着入道经历,深受赵孟“复古”书风影响,但其书法率意而自然,不流俗态,能够超脱赵氏书法的风格局限而摸索到书法艺术表现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张雨、黄公望等人是元末赵氏书法“一统天下”局面中的奇葩,他们对书法本质的探索是书法发展的正道。
但囿于元末时局紊乱、明初政权更迭等原因,这种对书法本质的回归探索未能继续下去。
黄公望本姓陆,世居平江之常熟(今属江苏)。
他出生之时,正值南宋与蒙古对峙之际。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率军攻入临安(今浙江杭州),江南地区悉数归入元朝版图。
这一年,黄公望被过继给永嘉黄氏,由陆姓改为黄姓,时有“性禀敏异,应神童科”之誉。
康永祯

龙源期刊网
康永祯
作者:
来源:《市场观察》2017年第07期
康永祯,字德珩,号博石,汉族,生于1946年1月,甘肃武威民勤人。
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线艺术家,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理事长,颜真卿书画院名誉院长,桂林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东方艺术研究院终身客座教授,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台湾美术家协会会员,颜真卿研究会会员,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终身特约书画家,华夏京都书画院客座教授,画圣吴道子艺术馆理事,翰墨书画院理事,国艺书画院理事,中国艺术家创作中心艺术顾问,国际文人画家总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书画师,书法、美术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各类大展赛中获奖。
刘文西点评:康永祯先生画作水、墨、色、笔之调是为妙趣,其用笔挥洒自如、气韵贯通、气势磅礴。
赋色之巧极水墨之高雅,隽逸和虚灵,观之活色生香,却不落艳俗,造诣高深,用功甚勤,望再登高峰!。
四十年塞外铸画魂

19大家气象康书增康书增,1956年生于河北平山。
1980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专业,2000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首届中国画研究生班。
现任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美术作品曾入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其中第六、第八两届获优秀奖,第九届获铜奖。
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理论成果曾获自治区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有多篇论文在《美术》《美术观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
出版有《当代国画家•康书增》《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丛书•画坛梦寻》《道法自然•康书增速写艺术研究》《收藏界关注的中国画家•康书增水墨人物艺术》《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康书增》《盛世典藏•当代中国画名家•康书增作品集》《美术视野——康书增人物画》《美术视野——康书增人物画》等多部著作与画册。
20作为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的康书增一点也不避讳,他说自己是11岁那年离开了家乡河北农村的贫瘠土地,随父母来到新疆,在穷乡僻壤的大山里当了十年的农民。
后来是艺术院校重新招生的福音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一跃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高等美术专业院校的天之骄子。
从此,他勤勉、笃实,艺术之翼逐渐丰满、强硬,人生之路也由农民走上了大学讲坛,成为集教授、画家、院长于一身的复合型艺术家,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生活了四十多年。
四十年间,他以画为立足之本,以文为建业之助,以品为行事之道,总是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兢兢业业地工作,老老实实地做学问。
他热爱新疆,因为他成长在新疆,生活在新疆,接受美术教育也在新疆;他热爱这里的人民,因为他在西北边陲与兄弟民族朝夕相处了一万多个日子,深深地为他们的勤劳善良、乐观开朗、智慧幽默、能歌善舞的精神与品格所感染。
方寸顽石铸乾坤,妙笔丹青一线天

——记中国书、画、印艺术家,市篆刻艺术家协会﹝盖州印社﹞主席姜勇“方寸顽石铸乾坤,妙笔丹青一线天”,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书、画、印艺术家,辽南奇才姜勇的“石画人生”也许正合适!姜勇,字铸一,1974年出生于辽宁省大石桥市;师承聂成文、王鏞、杜希斌、崔发昌、季德祥等诸多老前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书法家姜荣贵对姜勇评介道:“铸一﹝姜勇﹞,是近年来驰骋书坛上一位名家。
他能书、能篆隶行书,其书屡屡入选画展,中青展或兰亭奖等权威大展;他能印,用刀也能用火,以刀耕石,以火制陶,其印作多次入选全国篆刻展或西泠印社展;他也能画,能山水,偶尔也寄情幽兰,其画作曾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展览赛事,并赢得积极评价。
难能可贵啊!姜勇的书画活动大多为中国书协、美协举办的夺冠拿奖,如探囊取物,这对许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作为当代的艺术家,姜勇先生说话和举止都透着温和包容,直言不讳却又思维敏捷、条理清晰,时不时地抛出连珠的妙语,让人感到异常随意和亲切。
这位将近不惑之年的艺术家姜勇坦言,诗、书、印、画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必须作到有机结合,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翻新。
他认为,绘画既要遵从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既师于古人,又师从造化。
向传统的创作模式中学习必要的创作技巧,又向大自然获取创作灵感。
姜勇才艺颇佳是我省乃至全国杰出的青年书法篆刻家,各种书体皆擅长,篆刻也刻得很好,为我省培养出十多位中国书协会员,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全面型人才,得姜勇本人乃辽海书界幸事也。
﹝辽宁书协主席聂成文语﹞继承传统,德艺兼修。
姜勇书法上是个多面手,涉足草行以求神,研习楷魏以求法,转益多师,博涉诸家,全是为了打牢书法根基,为了书法,他甚至对篆刻艺术也爱屋及乌,用美学的眼光去诠释他眼中的方寸艺术,并且“乐在其中”,“记白守黑”,不辞辛苦。
因为艺术,他得到了许多荣誉。
中国友协艺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国艺术院访问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在大型展览中亮相,各大媒体频频报道……当笔者问他,是否有对自己的艺术人生未来做某种规划时。
张大千ppt

春水扁舟
款书:六十八 年己未秋摩耶 精舍写 八十一叟爰 钤印:"张爰"、 "大千居士"、" 摩耶精舍"
秋山悬泉
款书:千山渴雨秋如赭, 丛木含风暮色苍,剪取 银河天一尺,石溪六绕 復清湘。 六十八年己未嘉平月擬 石溪石涛两家法合写此 于外双溪摩耶精舍 八十一叟爰 钤印:"法匠"、"摩耶精 舍"、"张爰私印"、"张大 千长寿大吉大利"
1923年,与兄长坐海轮东赴日本留学,学习绘画 与染织技术。
1923年他在上海学习书法,更名张猨。在上海宁 波同乡会馆,他举行了首次个人画展,百幅作品 全部售完,一鸣惊人,自此以卖画为生。因未婚 妻逝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过 百日还俗。
1936年,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上海 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 誉“五百年来一大千”。他艺术趋于成熟,工笔 写意,俱臻妙境。
巴西八德园一角
款书:不栽栗芋不栽桑,凿个陂塘一顷方; 脩竹万竿尘隔断,老夫胸次有潇湘。 八德园小诗之一 六十八年秋摩耶精舍漫图 八十一叟爰 钤印:"摩耶精舍"、"己未"、"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谢谢观赏
溪山古寺
款书:溪山古寺 己未秋日八十一叟爰摩耶精舍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听泉图
款书:六十九年庚申夏四月摩耶精舍写 八十二叟爰 世嚣飞不到,大造意偏精,奇石当人立,幽禽浃耳鸣,冷冷三叠响,恻恻五铢轻,应笑秋 风客,金丹还未长。 四十年前与南海黄君翁同游候山三叠瀑之作,书于画上。 钤印:"庚申"、"西川张爰"、"金石同涛"、"大千居士"
建兰花的诗句

建兰花的诗句(精选36首)1、清姚燮《珠兰》香粟佛天饭,蕊珠仙界衣。
托名应自贵,含蕾再难微。
荡子甘心与,村娘愧发稀。
一春清素愿,消受露华霏。
2、清孔尚任《卓子任至署馆论诗时盆兰初放》过雨江城湿,探梅野寺寒。
往来敦古处,吟啸慰闲官。
不信诗全警,常愁字未安。
相将情话久,臭味比幽兰。
3、清谭嗣同《画兰》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4、清郑燮《题画》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5、清郑燮《峤壁兰》峭譬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6、清郑燮《得意写之》兰草与三台,无人敢笔栽。
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
7、清郑燮《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元日画兰竹,远寄郭云亭。
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新。
8、清蒋士铨《题王蔗村镜影图》鉴空无我相,水静波亦止。
手拈幽兰花,妙香乃如此。
9、清智永《写兰石有寄》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
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10、清黄任《题画兰》之一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
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11、清黄任《题画兰》之二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
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12、清黄任《题画兰》之三磁斗寄绮石,源清者香远。
君从辋川来,而得此粉本。
13、清马骀《兰》丛兰发幽崖,托根近霄汉。
泉水自流出,天风吹不断。
14、清曹寅《冬兰》冬草漫碧寒,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
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箐纱。
15、清姚燮《珠兰》香粟佛天饭,蕊珠仙界衣。
托名应自贵,含蕾再难微。
荡子甘心与,村娘愧发稀。
一春清素愿,消受露华霏。
16、清孔尚任《卓子任至署馆论诗时盆兰初放》过雨江城湿,探梅野寺寒。
往来敦古处,吟啸慰闲官。
不信诗全警,常愁字未安。
相将情话久,臭味比幽兰。
17、清谭嗣同《画兰》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18、清何绍基《柬魏默源》蕙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
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住中国书画的根——当代山水画家康计永(康计勇)中国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更直接影响着艺术界的发展方向。
艺术品的商业化更导致艺术品低俗化、工厂化、多元化现象的出现。
一大批画家带领一大批画工在生产着一批批商品画。
而另一批喜欢创新的画家也忙着使用喷涂抹或借用西方油画技巧等各种手段,创造着自己的新样式,树立自己的新风格。
其中不乏优秀作品,而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艺术创新本没有错,美术革命其实从1919年新文化运动就已经开始了,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发现,这些所谓的创新艺术品,离中国传统艺术经典越来越远了,更无法与大师的杰作比肩。
站在这多样的作品面前,我迷茫了。
还要不要沿着传统这条路走?是否也像一些画家一样创造一种新样式,树立一种新风格。
翻开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作品集,发现与我所期望的相差很远。
在这部作品集中,工笔人物花鸟占了很大部分,作品普遍在表现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出现很多工、农、兵先进分子宣传画之类的作品,作品为政治服务歌颂正能量没错,但从艺术角度看,用传统这把尺子衡量,还处在明显的不足。
山水画除了场面大,样式多,场景明确外,作为绘画语言构成主体的笔墨内涵,个性风格的独特性、鲜明性普遍没有出现。
而有些纯粹靠涂抹、描画、皴擦、色彩渲染得来的物象,很难感觉到中国山水画特有的韵味。
通观整部作品集,如果套用吴冠中“笔墨等于零”这句话,我看恰如其分。
这部作品集中当然有优秀作品,然而那种传承百年的经典作品却少之又少。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1真正的经典大作没有收上来。
2多年来创作不出超越经典的作品。
3我们的艺术导向出了问题。
此时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画经历唐宋的精雕细刻,再到元明清的写意,一千多年的演变,最后发展到文人画。
国画传统艺术达到了最高境界。
当今的我们要想在传统的笔墨基础上创新,远比绘画形式的创新困难的多。
即使有些画家笔墨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并且具有创新因子在里面。
然而在这个喜新厌旧的世界观中,大多数人也会不屑一顾。
这就是当今许多画家即使在形式上创新也不愿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创新的根本原因。
然而,正如一位艺术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把一夜之间翻出许多新花样称为创新,以为这是一个人创造力的表征。
从艺术学的观点看,这恰恰是艺术上幼稚的表现。
因为衡量一个艺术家水平的关键是其作品有无内在质量而非形式的繁多或新奇。
”当今许多画家避重就轻,利用工笔画做些表面文章或精雕细刻重温唐宋时期的梦。
而另一些画家乞灵于西方艺术,把国画的灵魂—即心性的传达抛在了脑后,而只突出它的视觉意义。
当笔墨在他们眼中不再重要,那么,色彩就必定在画面上跳动;花
样必定要翻新。
当一批批画家在利用新花样在高坡上树立一根根标杆的时候,传承上千年的国画传统艺术,依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不应该抛弃传统的文脉,我们更不应该切断国画笔墨这条根。
千百年来,无数的艺术家为我们矗立起一座座丰碑,我们只有站在这一座座丰碑面前才能腾起飞翔的翅膀。
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重视传统的原因,艺无止境,艺术品没有百分百的完美。
我的作品中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今后我将在这艺术田地里不断耕耘,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在春节来临之际,祝各位书画界同仁,社会各界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康计勇
20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