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4.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 次数 手的拉力F/N

手移动距离

s/m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

h/m

1 2 3

5.分析实验数据:

⑴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⑵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⑶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关于机械效率的概念 1.几个基本概念:

有用功W 有用_____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所做的功

额外功W 额外_____克服摩擦力和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 总功W 总_____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 2.三者之间的关系:额外有用总+=W W W

3.机械效率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即: %总功

有用功

机械效率=

100?

计算公式: %100?=

有用W W η

4.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第二课时:

四、关于机械效率概念的巩固和计算

例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 .机械效率总小于1

C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 .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例2.如图所示,在50N 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 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______ ;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 ,则1min 内拉力做的功为 ___________ J .

例3.各种机械在使用时产生额外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要根

边实验边填表。

分析实验误差,指出要使重物重一些,误差就会小一些。

⑴不相等

⑵手拉绳做的功多

⑶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答:B

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右图中三种做功情况(设滑轮规格相同),产生额外功最多的应是____图。若钩码(m=50g)在三种情况中均被提高1米,各种情况机械做的有用功均为_____,由此可判断出_______图的机械效率最大。(g取10N/Kg)

五、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同一个滑轮或滑轮组,提起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提起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或使用动滑轮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六、课堂练习:

1.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

的高度

h/cm

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

F/N

弹簧测力计

移动的距离

s/cm

1 2 10 1.5 20

2 5 5 3.0 10

⑴实验中应拉弹簧测力计.

⑵第一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 ;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一次实验时的机械效率.

⑶若不计摩擦,该动滑轮的重为________________。

2.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所示,汽车车厢底板高度h=1.5m,斜面长度s=3m,现用力F沿着斜面把重力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_____N;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3.如图所示,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W l=W2ηl=η2 B.W1=W2ηl<η2

C. W1η2 D.W1>W2ηl<η2

4.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着一只木块P沿水平面以0.5m/s 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N。若每只滑轮重1N,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在2s内拉力F做的功为__________J。请同学根据公式讨论,然后小结。

答:F=900N η=75%

机械效率说课稿 获初中物理组技能大赛一等奖

《机械效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效率。这节课我主要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首先进入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及计算;3、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力与机械是中学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效率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初三学生也具备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心理方面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且会计算。 难点:会通过实验,分析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为突出重点,我将采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三种功,以及让学生经历机械效率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引 导总结的方式突破本节课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知道η小于1。 (3)会用公式η=W有用/ W总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2)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以及理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初步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是关键。而学生是教法的支撑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法学法的选择。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斜面倾斜程度与机械效率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验

初三物理力和机械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测试题 知识与技能(共77分)(1~9题每题3分,10~18题每空2分,共59分) 1.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流动 B.物体没有质量C.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球D.茶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 2.先后在南极和赤道称量同一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重力,读数的情况是 A.质量大小不变,重力大小也不变B.质量大小有变化,重力大小也有变化 C.质量大小有变化,重力大小不变D.质量大小不变,重力大小有变化 3.如图12-75所示为一水井提水装置,其中在A点作用力最小的是 A.F1B.F2C.F3D.F4 4.自行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如图12-76所示),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用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刹车系统应用了挂钩及摩擦的知识B.链条与其连接的两个齿轮组成了一个滑轮组 C.轮胎上制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D.自行车的前后轮都装在滚动轴承上,是为了减小摩擦 5.测一个约6N的力时,应选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及最小刻度值最恰当的是 A.10N 0.2N B.5N 0.1N C.15N 0.5N D.上述三个都可以 6.用手握住油瓶的颈部,油瓶不会滑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给瓶子的摩擦力小于瓶子的重力B.手给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的重力 C.手给瓶子的摩擦力大于瓶子的重力D.手给瓶子的摩擦力与瓶子的重力无关 7.一根轻质杠杆在左右两端分别挂上200N和300N的重物时,杠杆恰好平衡若将两边物重分别减少50N,A.左端下沉B.右端下沉 C.仍然平衡D.无法确定 8.如图12-77所示是自卸车的示意图,车厢部分可视为杠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点是支点,液压杆施加的力是动力,货物重力是阻力B.B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C.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后部可省力D.C点是支点,物体A放在车厢前部可省力 9.如图12-78所示指甲刀,它由三个杠杆ABC、OBD和OED组成.用指甲刀剪指甲时,下面说法正确

初三物理功和机械效率经典练习题

吴老师物理辅导功和机械效率经典题集 1.(四川雅安)如图6所示,定滑轮重2N ,动滑轮重1N 。物体A 在拉力F 的作用下,1s 内将重为8N 的物体A 沿竖直方向匀速提高了0.2m 。如果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以下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为0.6m/s B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C .拉力F 的功率为1.8W D .拉力F 的大小为3n 2.(包头市)用图6所示的滑轮组将重10N 的物体匀速提升0.1m ,所用时间为2s ,作用在绳子末端的拉力F 为6N(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磨擦),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所做的有用功为1J B.动滑轮自重0.2N C.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0.3W D.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3.3% 3.(浙江绍兴)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 的作用,F 的大小与时间t 的关系和物体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第2秒末 时,物体处于__________状态,第6秒末到第9秒末,推力F 做功是_________焦耳。 4.(四川遂宁)某实验小组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10中的甲、乙、丙所示。 (1)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2)填写实验3中的机械效率,比较第2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 次数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有用功 W 有/J 测力计 拉力F/N 测力计移动 距离S/m 总功 W 总/J 机械 效率η 1 2 0.1 0.2 0.9 0.3 0.27 74.1% 2 4 0.1 0.4 1.6 0. 3 0.48 83.3% 3 4 0.1 0.4 1.1 0.5 0.55 F 图6

机械效率说课稿获初中物理组技能大赛一等奖

机械效率说课稿获初中物理组技能大赛一等奖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机械效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效率。这节课我主要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首先进入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及计算;3、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力与机械是中学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效率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初三学生也具备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心理方面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且会计算。 难点:会通过实验,分析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为突出重点,我将采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三种功,以及让学生经历机械效率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突破本节课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知道η小于1。 (3)会用公式η=W 有用 / W 总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以及理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初步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是关键。而学生是教法的支撑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法学法的选择。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

人教课标版教案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六、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三、串联和并联 四、电流的强弱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与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第九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磁生电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粒子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三、大气压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 五、浮力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二、机械效率 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初三物理杠杆-滑轮及功-机械效率经典例题(附标准答案)

杠杆与滑轮 教学目的: 1、巩固杠杆五要素,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2、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1、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2、理解吊起动滑轮的绳n的物理意义 知识点总结: 1、杠杆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3、定滑轮:工作时,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 特点: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方向 动滑轮:工作时,轴随中午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特点: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 典型例题解析

杠杆与滑轮: 例1:如图1—6—1(a )所示的杠杆重;不计,O 为支点,AO =0.2m ,当在A 点悬吊一重6N 的物体,绳子的拉力F =3N 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图中画出拉力矿的力臂l 2,力臂l 2为________m . (a ) ` (b ) 图1—6—1 如图1—6—1(b ),画出杠杆OAB 示意图,找到支点O ,BC 为力的作用线,画出力臂l 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G ·OA =Fl 2 代入数值:6N ×0.2m =3N ×l 2 l 2=2×0.2 m =0.4 m 答案 力臂l 2如图1—6—1(b ),l 2为0.4m 例2:杠杆OA 在力F A 、FB 的作用下保持水平静止状态,如图1—6—5(a ).杠杆的自重不计,O 为杠杆的支点,FB 的方向与OA 垂直,则下列关系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 ) A .F A ·OA =F B ·OB B .F A ·OA <F B ·OB C . B A F F =OB OA D .F A >OA OB F B (a ) (b ) 图1—6—2

最新初二物理简单机械_经典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工具:①钢丝钳;②镊子;③扳手;④扫帚;⑤钓鱼竿;⑥瓶盖起子,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B、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C、浮力的大小等于容器中液体受到的重力 D、浮力的大小等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力4.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 D、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用剪刀剪叠得较厚的纸片时,用剪刀的尖部不易剪断,而用中部就容易些,这是因为() A、增大了动力 B、减小了阻力 C、减小了阻力臂 D、增大了动力臂6.在家庭的浴室中,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A、浴室地面上应铺上带有凸凹花纹的地砖 B、人沐浴时穿的拖鞋鞋底带有凸凹花纹 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7.关于滑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B、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还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C、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D、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8.如图所示的杠杆,O为支点,B点挂一重物G, 在A点分别施力F1、F2、F3,使杠杆平衡,这三个 力中最小的是() A、F1 B、F2 C、F3 D、无法确定 9.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升重物G,若摩擦和动滑轮重均不计,那么需要的拉力F 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 D、丁 3 甲乙 丙丁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说课稿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效率是在简单机械、 功和功率等基础 知识上构建起来的新概念, 既是前面这些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学习热机效 率等概念的基础。它和功率一样,也是反映机械做功性能的重要物理量,在 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建设高效率、低能耗的节约型社 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概念,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质。二、 学情分析 1、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功和功率等基础知识,这是本节 课认知的基础。 2、初中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来帮助思维。 3、初三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里特点,在探究实验中,应培养他们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机械效率,会用η= 总 有用W W ×100 %进行简单的计算,会测算滑 轮组的机械效率。 (3)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 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4)经历测算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学习测算简单机械效率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目标) (5)通过学习效率的概念,增强节约意识,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四、教法与学法 1、本节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 2、难点:同一机械效率是可变的。 3、针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探究实验的方法以及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概念, 通过对具体做功 实例的分析,知道使用机械要做额外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来理解同一

机械其效率是可变的。4、课时分配: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现代社会是讲求效率的社会,时时处处都要讲求提高效率。请看下面的情景:多媒体展示实例:情景一 练习 某教师记录一位同学两次作业用时情况如下表:总时间(分) 找笔时间(分)找稿纸时间(分)实用时间(分)用时效率(%) 15 2 3 10 10 1 1 8 请根据图中的情景和表格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并说出你的理由。 (1).此同学有提高吗?(2).你赞成此同学的做法吗? 我们使用机械也要讲求效率。2、进入新课: (一)、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多媒体展示实例:情景二 人通过辘轳从井中打水请根据图中的情景回答以下问题,并说出你的理由(1)此过程中人是否做了功?(2)人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3)你认为哪些功起积极作用?哪些功是不得不做的?从而得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利用活动1,让学生对滑轮组提升重物和挖掘机挖掘泥土的实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三个概念,并说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二)、讲解机械效率,得出公式。(1)定义:物理学规定有用功与总功的 比值叫机械效率(2)表达式:η= 总 有用W W ×100 %

最新初中物理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 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发生形变的物体,不受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弹性。 2、塑性:发生形变的物体,在不受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弹力。 4、弹力产生的必要条件:(1)要发生弹性形变 (2)两物体要相互接触 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3)、使用时应轻轻拉动挂钩几下,防止弹簧卡在外壳上。 (4)、读数视线应与刻度盘相平。 二、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叫万有引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是“G” 2 3、重力的三大特点(1)、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2)、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3)、重力是非接触力。 4、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g=9.8 N/kg。即g=G/m=9.8Nkg 5、重力的定义式:G= mg 6、比值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顿。

7、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值向下(竖直向下:即总是垂直于水平面, 或指向地心的方向) 8、重心: (1)、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2)、对有规则 形状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在它的几何中心。 (3)、对质量分布不均匀,或无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与它的质量的分 布及形状都有关。用悬挂法可确定它的重心。 (4)、重心的位置可以在它的物体上,也可以在它的物体外。 scope of the entire project. (2) should include: semi-finished products, quality of materials, installation quality. (3) must be marked with the date, personnel, quality. (4)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clearly marked sections, axis. (5) the draw details. (6) the covert acceptance record perfect, intact. 2.16 l measurement, process description the process: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curtain wall map, partition the whole project, baseline measurements, benchmarking measurement axis, identify key points, put the line, measure, record, replacing the original data measuring elevation (5)、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三、摩擦力 1、什么是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 动时,在他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用符号“f”表示。 2、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新课标[人] 第3节机械效率 导入一: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家在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讨论,比较优缺点.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情景,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顺利进入教学. 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法仅供参考:第1种是人直接提着沙子上楼;第2种是把沙子放进桶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第3种是把沙子放进质量较小的袋子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 经过讨论明确第一种方法太不方便.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它比第二种方法用的力小.提升相同高度做的功少.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为下面学习有用功与额外功做好铺垫. 导入二: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直接提升物体做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功相同吗? 实验演示: 结论: 推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引出新课: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和额外功 结合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看提沙子过程的视频.思考: 1.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2.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对什么做的功? 3.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回答. 板书:一般来说,机械对外所做的功为有用功,机械克服自身部件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为总功. 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指出:前面实验中,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总功最少. 讨论:不使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的功一样吗?(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沙子做的功相等吗?)怎样探究这个问题? 1.设计实验方案:用手通过一个弹簧测力计拉一个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提起重为G的钩码. 2.为了探究上述问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手对绳的拉力F、手移动的距离s、钩码的重力G、钩码上升的高度h. 3.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测量. 4.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并会测量有用功和总功. 5.分析实验数据: (1)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2)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3)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6.结论: (1)不相等; (2)手拉绳做的功多; (3)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知识拓展]有用功和总功的区别: 有用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例如:在提升物体时,无论是使用定滑轮、动滑轮,还是杠杆,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与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就是有用功,在使用机械做功时,有用功等于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功,即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一般情况下,人们做功有两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说课稿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接下来我就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等八个方面阐述一下我这节课的教学构想: 第一是说教材: 《机械效率》是人教版第十五章第二节,之前讲述了功,之后有功率,机械能,介于力和能量板块之间,是中考考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它既是前面的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热机的效率、炉子的效率、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等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等起积极作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机械效率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说学生: 近几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界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前提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所了解,在讲述这节课之前我对学生有以下几点了解: 1、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方法; 2、学生对杠杆、滑轮、斜面等机械有一定的认识; 3、学生可能把机械效率高低、做功的多少、省力等问题混

淆; 4、学生同时对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总功,没办法确定,特别是对有用功的容易误解。 第三是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改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此,我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④知道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是为了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方向,而不是为了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索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 ②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③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40道全面复习题--带答案

(一)力和机械 1、为了既节省,又能改变,可以和组成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轮组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如图所示,物体A重为100N,挂重物的钩子承受的拉力是_________ N。人匀速拉绳子的力是 __________N (动滑轮自重不计)。 2、图所示的是一幅科学漫画。画中所用机械的特点是____________;若胖子、瘦子、袋子的重分别是G1、G2、G3,则它们之间的大小关 系是____________。 3、如果杆秤的秤砣磨损后,用它称得物体的质量数比实际质量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的都属杠杆,其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5、物理学中常把实际的研究对象看成物理模型。例如可以把盘山公路看作是一个斜面模型。如图所示的甲、乙两 棵树,它们根系的深浅及发达程度基本相同,当我们研究哪棵树容易被大风吹倒或折断时,可以把树看作是一个 ____________模型,由此就可以判断出____________树容易被吹倒或折断。 6、下列设备中使用了简单机械,请填入所用简单机械名称,起重机钢索下面吊钩上的铁轮是,旗杆顶端的是,自行车的正轮和后轮是。 7、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足球的受 力情况是() A、只受踢力 B、只受重力 C、既受踢力,也受重力 D、不受踢力,也不受重力 8、一同学要抬起一根粗细均匀,重800N的杠杆的一端,另一端不离地,他至少要用力() A、800N B、600N C、 400N D、200N 9、吊在室的电扇,所受的重力是G,静止时,固定杆对电扇的拉力为F,电扇转动后杠对电扇的拉力为F′,则() A、F=G F=F′ B、F>G F=F′ C、F=G F>F′ D、F=G F

中考物理机械效率计算题

中考物理机械效率汇编 1.用图6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物体重为200N ,人用125N 的拉力向下拉动绳子,5s 内可使物体匀速上升2m 求: (1)拉力所做的功和拉力的功率;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如图所示为一起重机,工作电压为380伏。当起重机吊起500千克重物以1米/秒速度匀速上升20米时,工作电流是18安;当起重臂水平旋转,带动重物在8秒内移动16米时,工作电流是5安。 (1) 如果起重臂加长,那么平衡块质量应该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小”)。 (2) (2)请计算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钢绳对重物所做的功和起重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效率(保留小数到0.1%)。 3.如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240N 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150N , 物体在5s 内匀速上升lm .求: (1)有用功;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拉力的功率. 5. 如图22所示装置 ,绳重及摩擦不计。装卸工人将重为800N 的货物提至高处,人对绳的拉力F 1为500N ,货物在1min 内匀速上升了5m 。 (1)请在图上画出绳子的绕法;(2)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如果重物是600N ,要把重物提升5m ,求拉力做的功。 6.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在10s 内将240N 的物体匀速提升2m ,已知工人的拉力为100N 不计绳重与摩擦阻力,求:(1)工人做功的功率;(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如果用此滑轮组匀速提升300N 的重物,拉力应为多大? 图22

7、 我省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某校为保障师生的生活用水,紧急调来一台功率为15kw 的抽水机, 把水抽到距水面10m 高的蓄水池中,抽水机30分钟刚好将容积为18m 3的蓄水池抽满,求:(1)抽水机对水做的功;(2)抽水机的效率;(3)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8. 在场馆和楼房建设工地上,“塔吊”是常见的一种起重设备,如图19所示是“塔吊”的示意图.假设某塔吊配置的电动机铭牌上标有:额定电压380V , 额定功率38kW ,线圈电阻0.4Ω.在一次吊起重物时,电动机正常工作20s ,把重物吊起20m .求: (1)该电动机在这次吊起重物的过程中消耗的电能.(2)电动机工作过程中,线圈产生的热量.(3)在该起重设备中,如果这次吊起重物的机械效率为80%,则被吊重物的质量为多少t ? 9. 为了给蓄水塔抽水,新买了一单相螺杆自吸泵,其铭牌上的部分参数如下表:(吸程是指水泵到水面的 距离;扬程是指水能被抽到的最高点到水面的距离) (1)该铭牌中有一个参数是明显错误的,请你指出来,并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2)该水泵连续正常抽水1h ,把水抽高了50m ,水泵对水做了多少功?此 时水泵的效率是多少? (g 取10N/kg) 10.如图所示,小明同学用动滑轮提升900N 的木箱,木箱以0.5m /s 的速度匀速上升2m ,所用拉力F 的大小为500N(不计绳重和摩擦). (1)拉力F 做功的功率是多少?(2)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11.滑轮组在建筑中应用广泛,如图15所示为建筑工人自制的滑轮组。某工人用此滑轮组将质量为90kg 的重物提高5m ,所用的拉力是600N 。求: (1)该重物受到的重力; (2)工人通过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 (3)工人做的总功; (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2.如图所示,工人师傅用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把重为500N 的箱 子匀速提升5m ,动滑轮的质量为8kg ,不计绳重和摩擦,取g=10N/kg . 图15 题24图

机械效率说课稿

《机械效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五节《机械效率》,下面我将从站在课程角度说教材、结合学情说教学目标、结合情境创设说教学方法和手段、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站在课程角度说教材 《机械效率》这节课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机械效率两大方面的内容,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而机械效率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结合学情说教学目标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结合本章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的能力;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意识。 (三)重难点 重点:通过再探动滑轮的活动体会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理解机械效率。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三、结合情境创设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体的教学过程涉及的主要方法是:在探究动滑轮的活动过程当中利用到了学生实验探究、自学讨论法等;在讲解、举例说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理解机械效率的时候用到了教师讲解法和举例讲述法。 四、依据理念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是课堂小练,温习旧知(2分钟) 老师提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如果我们要求做功的多少?要知道哪些量?学生总结归纳(既是复习前面的知识又为后面的学习构构建了知识的平台)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说课稿

机械效率说课稿 《机械效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五节《机械效率》,下面我将从站在课程角度说教材、结合学情说教学目标、结合情境创设说教学方法和手段、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站在课程角度说教材 《机械效率》这节课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机械效率两大方面的内容,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而机械效率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结合学情说教学目标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结合本章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 三个

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的能力;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意识。 (三)重难点 重点:通过再探动滑轮的活动体会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理解机械效率。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三、结合情境创设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体的教学过程涉及的主要方法是:在探究动滑轮的活动过程当中利用到了学生实验探究、自学讨论法等;在讲解、举例说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理解机械效率的时候用到了教师讲解法和举例讲述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和机械的复习提纲

力和机械的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密度计、B温度 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计算题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 1.用图6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物体重为200N,人用125N的拉 力向下拉动绳子,5s内可使物体匀速上升2m求: (1)拉力所做的功和拉力的功率;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如图所示为一款塔式起重机,工作电压为380伏。当起重机吊起500千克重物以1米/秒速度匀速上升20米时,工作电流是18安;当起重臂水平旋转,带动重物在8秒内移动16米时,工作电流是5安。 (1)如果起重臂加长,那么平衡块质量应该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小”)。 (2)请计算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钢绳对重物所做的 功和起重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效率(保留小数到 0.1%)。 3.(2010南京)(6分)如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240N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150N,物体在5s内匀速上升lm.求: (1)有用功;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拉力的功率.

4.随着社会的发 展,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人们的住 房条件也得到了 很大的改善.小明 家最近购置了一 套新房,为了帮助 爸爸将重600N的 装修材料运送到 6m高的楼上,小明利用物理课上学过的滑轮组,设计了如图20甲所示的材料搬运方案(其中每个滑轮重30N,绳子足够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50N,不计绳重及摩擦). (1)计算说明绳子的拉力是否超过绳子的最大承受力? (2)小明爸爸观察了该装置后,他想如果将该装置的滑轮位置颠倒(图20乙)是否会更省力一些,请你按照小明爸爸的想法,用笔画线在乙图绕上绳子并说明小明爸爸的想法是否正确. (3)求两种方案的机械效率之比? (4)综合分析评估两个方案,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好一些?说明理由. 5. (2010德州)如图22所示装置,绳重及摩擦不计。装卸工人将重为800N的货物提至高处,人对绳的拉力F1为500N,货物在1min内匀速上升了5m。 (1)请在图上画出绳子的绕法; (2)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如果重物是600N,要把重物提升5m,求拉力做的功。 G 图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