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城校园规划之我见
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简介-福州城乡规划局

附件: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简介一、区位及规划范围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片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西部,乌龙江西岸,旗山脚下,距金山新区6公里,福州中心城12公里。
本次规划范围东至国宾大道、福大教师公寓、旗山大道,西至福银高速公路、溪源宫路,北至丘阳河,南至新保路,规划总用地面积2011.42公顷。
二、现状概况区内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由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特殊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及其他未建设用地组成构成。
区内现状用地主要以高等教育用地为主,目前有12所高等院校,另外农林大学海峡两院在建;区内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公园绿地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目前区内有10个现状村庄,分布在高校周边,溪源江从区内南北穿过。
三、建设目标及规模1、建设目标近期: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形成配套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多元活力的宜教、宜学、宜研、宜居的大学城。
远期:发挥自身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与福州高新区联动发展,打造成海西“智谷”和教育“高地”。
2、规模(1)用地规模:本片区规划总面积2011.42公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744.75公顷。
(2)人口规模:本片区规划人口25.1万人,其中居住用地规划人口为7.4万人,高校学生数为17.7万人,教师1.5万人。
四、规划结构本次规划将形成“一带、一线、两核、多廊”的规划空间结构。
“一带”:依托溪源江两侧多功能用地,形成自然生态多元融合的活力带。
“一线”:依托国宾大道、旗山大道两侧多功能用地综合开发,形成多元活力的城市景观轴。
“两核”:创客天地与中心共享区。
“多廊”:依托东西向水系形成多条生态廊道。
五、用地布局本片区用地功能以高等教育为主,中部设中心共享区,沿溪源江两侧布置安置小区和商业服务设施,在北部中心环创智湖结合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一个创客天地,国宾大道旁用地结合地铁站进行综合商业开发,提升土地经济价值。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并就我校校园建设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在此,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校园建设出谋划策。
一、校园建设规划的重要性校园建设规划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学质量、校园环境、师生生活等多方面。
以下是我认为校园建设规划的重要性:1. 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合理的布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建设规划有助于改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师生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 促进师生交流。
合理的校园布局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校园凝聚力。
4. 提升学校形象。
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设施设备,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
二、我校校园建设规划的建议1. 优化校园布局,提高校园空间利用率(1)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分区。
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合理划分,确保校园功能分区明确,便于师生生活和学习。
(2)充分利用校园空间。
在原有校园的基础上,通过扩建、改造等方式,提高校园空间利用率,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2. 提升校园设施设备水平(1)完善教学设施。
加大投入,更新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如: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
(2)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完善运动场地,增设体育设施,满足师生体育锻炼需求。
(3)优化生活设施。
改善宿舍、食堂、浴室等生活设施,提升师生生活品质。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挖掘学校历史、地域文化,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2)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师生文化生活。
(3)加强校园环境美化。
通过绿化、美化校园,营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
4. 重视可持续发展(1)节能减排。
在校园建设过程中,采用节能环保材料,降低能源消耗。
大学城十年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城十年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前言大学城是有着高等教育机构聚集的特殊区域,是承载城市兴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城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会探讨大学城十年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希望为大学城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大学城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开始蓬勃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学城也迅速崛起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年前,我国的大学城规划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如南山区和滨海新区在工程上进行了开发和拓展,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学城的规模扩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大学城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城发展面临的挑战人才流失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聚集的地方,本应成为人才的聚集地。
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部分留学生和优秀人才在毕业后往往选择远离大学城到更大的城市发展。
这给大学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大学城地区产业的不断扩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也逐渐由以教育为主向以多元化产业为主转变。
这对于大学城当地的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防止发展出现不平衡的局面。
城乡发展不平衡大学城往往位于城市的远郊和边缘地带,他们往往面临的不仅是人才流失的问题,还有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比如,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都有待提升,高校发展中的社会和配套服务的压力也较大,这会限制大学城的进一步发展。
大学城发展的建议加强人才储备和发展环境为了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大学城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当地发展。
同时,也需要建立持久的储备人才系统,这对于未来的大学城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大学城大学城应该具有以高科技产业为基础发展的优势,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规划建议。
主要从时代发展、学校教育事业和科学建设、教学资源分配以及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在大学城校园规划的过程中引起注意,也对院校未来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大学城;新校区;规划引言:对于大学来说,落户于大学城新校区不仅受到校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在校学生和向往进入本大学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
对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笔者分析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简要提出应当如何处理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的方式,希望对于新校区的校园建设能够有所帮助,为大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国家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为大学城建设提供契机1.1国际上大学城建设的历史国际上大部分大学城的形成都是由于基础学科的交叉发展以及科研成果具有市场化前景所决定的。
基础学科的相互融合诞生了许多新兴综合多基础的学科,现有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科的发展,要借助其他院校的力量,故兴起了大学城的建设。
此外,高效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逐渐走向市场,使得大学不再是封闭式的学习机构,而成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社区化大学城。
随着我国向教育强国推进,国内的高等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也引入了大学城的概念,大学城的兴起,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内部共享化,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具有深层次含义的。
1.2国内的发展趋势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对于教育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扩大了招生规模,使得国家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大幅度发展的契机。
招生规模的空前扩大,使得人均教育资源比例急剧下降,生均的学习生活用地进一步缩小。
为了调节资源分配,各大高校不得不向外扩张,校外宿舍区的建立,生活区与临近的居民区融合在了一起。
然而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简单的旧校区面积外扩已经无法满足合理的资源分配要求,故此,大学城的概念逐渐进入高校发展建设任务承担者的视野,人们意识到大学城的建设势在必行。
福州大学新校区环境规划

学 新 校 区环 境 规 划
De i n o h w a p s o u h u Unv ri sg fr te Ne C m u f F z o ie st y
胡 洁
吴宜夏
( ) 德 森 美 韩
H J , WU ixa (S U i e Y— i, U A)R n H n es n o e d ro
rc sr di an uiz t n f h m o nais e o l g fte e on tu on d tiai o te l o u t n ,rs ri o h wae s se n tr y tm an rc v r f aurl o e t,te ln d e o ey o n t a fr ss h pa fr h r no s ampu n 0ms a a mo iu c s i Chn s a ualm o nais n ie e n t r u t n a d watrwi lc l haace s e t o a c r tr Th d sgn lo u rfc h e e i as p tt i a t c ig ea hn an c l r a t i s d ut al c vt on h c u i i e te ampu it c sd r t n o fr a mae i s a e h t r e s pe c s no on ie ai t 0 m o tr al p c ta b e d a  ̄ t
是情景交融 , 寓情于景, 重景观的文化意境 , 注 将对学
生 的 “ 志 ” 对 教 师 的 “ 德 ” 育 起 到 润 物 无 声 的 励 及 师 教 潜 在 作 用 ,尊 重 地 域 地 方 文 化 和 学 校 自身 的特 色 文 化 ,使 校 园成 为 具 有 文 化 与 历 史代 表 性 的人 文景 观 、 公 众 景 观 , 无 形 中使 “ 大 ” 师 生 产 生 以 校 为 荣 , 在 福 的
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探讨——以福州地区大学城福建江夏学院校区详细规划为例

2 总平 面设计
校 园总平 面( 见图 1 ) 设 计 由五个 区块组成 , 即校园 中心 区、 教学实验 区、 科研开发区和两个体育运动 区。五区统筹 布 局, 形成“ 动” 、 “ 静” 分 明, “ 内、 外” 有别 的布局结构 。四个路 口
区建设 , 改变福建省高 等教育发展相对 滞后 , 推进高等 教育 布局调 整 , 提 高办学水平 , 按 福建省人 民政 府的部署及福 州 市城市 规划的总体要 求 , 规划和建设福 州地 区大学城 , 福 建
江夏学院也在福州地 区大学城规划 系列之 中。 本文 以福州地
分别设在沿闽江中路 、 学园路 、 厚庭路 、 3 1 6国道 。 主入 1 2 1 设 在 闽江 中路上 , 其 中轴 线是 图书馆 , 与办公楼群形成 中心 区域 。 西南面 的学 园路上设有次入 1 2 1 ,使校 区与学生生 活区相接 ,
3 1 6国道 主要为企业工厂用地 ,东南西南 两面主要 为村庄用
地, 基地 中部偏东还有一所变 电站 。
图 1校 园总平面 图
・
・
建 医科 大学新校 区 , 南 临福州大学新校 区 , 基地 四周 皆为城
合 成一个 自然生 态和环境相结 合的具很强 向心性 的校 园中
心 区, 并以此作 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见图 2 ) 。
市规划道路 , 呈 斜 向“ 口” 字型几何形状 , 其 东北面 临 3 1 6国
道, 东南 面临的闽江 中路 是城市交通 主干道 , 西南面 的学 园
教学实验 区有两个教学楼群和一个实验楼群 , 是本校 的主要 学 习建筑场所 。图书馆在校 园的主 中轴线上 , 是本校 的标 志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_杨章诚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总第129期)JO U RN AL OF F U JIA N N ORM AL U NI VERSIT Y(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n)No.6,2004G eneral,No.129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杨章诚(福建师范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办公室,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本文结合对福建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规划的总结和反思,主要从大学城模式与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系,校园建设规划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的关系,校园教育房地产资源预期配置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关系,校园建筑与校园文脉传承创新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新校区建设规划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资借鉴。
关键词:新校区;大学城;规划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4)06-0068-05 2000年夏,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省城边沿的闽侯县上街镇新建一座大学城。
它对于适应福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提升福州地区高校的办学实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新时期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是进入大学城的4所本科院校之一。
经过3年的努力,大学城4所高校新校区的第一期工程顺利完工,首批近万名新生进驻了新校区。
在第二期建设大规模开始之际,笔者结合几年来新校区规划建设的工作实践,对新校区建设进行了若干思考。
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选择了大学城建设模式为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我国兴起了大学校园建设的又一个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建的大学城已有50多个。
种种迹象表明,大学城有可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由于大学城建设人力物力的投入非同一般,因此有人对大学城的建设模式提出了质疑。
大学城在国外出现是在二战以前。
除日本筑波大学城外,大部分的大学城都是自然形成的,象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德国马堡大学城,美国的坎布里奇镇大学城等。
福州大学城十年规划建设的回顾思考与展望

福州大学城十年规划建设的回顾思考与展望陈晨【摘要】福州大学城规划建设至今已十年,现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受以房地产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以及政策倾斜不够等因素的影响,福州大学城作为福州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并未取得令人睹目的成绩.回顾福州大学城十年来的规划建设进程,有助于我们更清醒认识福州大学城今后发展的重点与方向: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与促进作用,加快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步伐,积极发挥大学城作为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孵化优势,使福州大学城成为城市发展要素的特殊粘结剂、创新的发源地、高新技术的辐射源,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点.【期刊名称】《福建建筑》【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92-94,91)【关键词】大学城;规划建设;发展【作者】陈晨【作者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41 福州大学城十年规划建设的回顾思考福州大学城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乌龙江南岸,西邻京福高速公路,东邻316国道,是福建省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集教育、文化、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至2013年,已有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等12所高等教育院校和1所重点中学入驻,在校人数七~十万左右。
福州大学城的建设不仅带动了上街区域的发展,而且拉近了与城市中心区的心理距离,对福州市金山新区甚至福州中心城西侧江滨一带都带来极大的集聚效应。
福州大学城从2002年起至今,已经十年多了。
回顾福州大学城从当初的荒凉到现在的初具规模,有许多规划建设问题,值得我们的思考。
1.1 回顾思考一:福州大学城规划建设是否正确?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
新世纪开始,大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它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重要性。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所言:“今天的教育正是明天的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大学城校园规划之我见
•简介:福州大学城于2000年8月确定大学城选址,历时三载,基本完成布局规划和总体建设,一期工程首批建设项目于2003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并于该年9月正式接受来自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学院的近万名新生在这里安家,开始科研、学习生活。
•关键字:福州大学城,校园规划
这个学期我的毕业设计是大学校园规划.讲到校园规划,就不得不提“大学城”,“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
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
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
“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恰好有机会到有兼有二者特征的福州大学城,对该“大学城”进行了一番调研,期望对毕业设计有所帮助. 福州大学城于2000年8月确定大学城选址,历时三载,基本完成布局规划和总体建设,一期工程首批建设项目于2003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并于该年9月正式接受来自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学院的近万名新生在这里安家,开始科研、学习生活
由于是第一次进行这么大范围的调研,为了能对我们的调研有一个总的把握,我认为弄清楚该大学城的特点和定位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搞清楚这些的话,我们做再多的调研,写再好的报告也是盲目和肤浅的.为此我查找了有关治疗,找到了大学城办公室王与京副主任对该大学城做的一个概括式定位,“大学城建设的定位十分明确:构建培养国民经济主要领域急需人才的学科框架,重点建设和发展为我省电子制造业、机械装备工业和石化工业等三大工业主导产业服务的应用学科,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有了这个总体定位作为指导思路,我们调研起来就有了重点及准则.
也许我们对大学城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但至少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明白了她最核心的意义——工程建设和学科规划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缺一不可;而学科布局规划则是她的灵魂,这是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
福州地区大学城之所以建出了自己的特色,并不是一味体现在工程的规模宏大上,更重要的是,她建起了一个带动全省高校新一轮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平台,也必将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向前发展。
一个好的大学城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地区的教育需求,还在很大程度上要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向前发展,使的教育产业化的价值体现到最大化,真正的教育一方发展一方,不论是对该地区还是乃至全国来讲都做了个很好的示范工程.
我们可以看到,它基本是呈长带状分布的,中间被人造湖搁开,形成共享地带,各个重要大学就沿着这条人造湖一字排开,即相互独立又各有互动,在体现个自校园特色的同时又有整体的协调,从而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建设新格局.
校建设的供基本教学使用的体育场所和风雨操场为各校共享,竞技性比赛用的体育场馆各校有所侧重按类别建设,如师大可建球类馆,福大建设游泳馆,医大、中医学院建一些小球类馆,田径场馆建设在大学城内的体育公园内。
说完总体的再谈谈各个学校的局部规划,我首先到的是福州师范大学,该校位于整个规划的最南端,基本思路还是教学与后勤分开,形成互不干扰,共创和谐的目的.靠近交通主干道的多为运动场和些附属建筑,而把重要的教学楼和科技楼放在总体规划的内部,达到不受外部环境干扰,又能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内部的人造湖又能把各自组团特色体现出来.,同时也营造了个轻松优美的学习环境.由于我重要的还是单体建筑,便留意了该校的有特色的建筑,发现一个教学楼组群还是很有特色的,该建筑重要是它大的体块很吸引人眼球,而简洁明快的线条处理和中性的外墙颜色搭配给人一种为人师表的庄重和人文气息.各个教学楼即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又有联系形成整体.内部布局也很合理.可以说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建筑之一..本来该校的体育场也是很有特点的,但由于还没完工,在这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接着我到了位于整个大学城中心地带的福州大学,这也是整个大学城的重点院校,也就必然的在用地和各项建设中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合理的布局是该校的一大特色.各自隔离的学生生活区和符合现代大学的建设趋势及特点.因此福州大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学生公寓,一排排整齐的学生公寓,不论从设计外观还是使用合理性上都是令人满意的.坡屋顶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在福州沿海地区风大的特点,也更好的解决了排水问题.另外让我注意的是它的教学楼大多用比较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该校大气风范.
内部是空间也很大气,大的开间和大的共享空间让人很舒服,不会有拥挤和拘束的感觉.
接着我去了福州医科大学,它的很多布局和刚两个大学也很相似,但他最让我记忆的是他校门口的那排建筑.它们正好在校门口正后面位置,给人的感觉就象是大的校门.联系两个教学楼开阔的布局衬托出医科大严峻.求实,创新的校训.并成为标志性的建筑群体.最后我去了位于总规划最北端的福建中医学院,由于该学院本身的规模有限,使得它在大的布局上也没什么很多特色,于是把重点放在了单体建筑上.也就给了我很好的调研对象.欧式的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样式的结合很能说明中西结合的道理.,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在此次调研中我还是有两点思考的,一个是临时设施不够完善:由于大学城建设是一次性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过渡性的措施,包括设置临时围墙,投资建设临时污水处理设施等。
一个是安全还有待加强: 一是大学城是敞开式的,而周边的外来人口又比较复杂,管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校区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就摆在首位了。
另外由于交通还不够便利,一些“摩的”必然有他们的市场,一些不法分子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案件的发生也是公安部门需要考虑的。
二是校园设备的保护、财务室的安全。
三是由于今年是大学城首次使用,因为各种配套设施难免都还跟不上,这么多的学生在课余的活动就成了问题,校与校之间、学生与村民之间会不会发生冲突也是警方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上是我此次福州大学城的个人调研体会,由于个人水平和学识有限加上调研时间比较急,还是有不少疏漏和不对之错望老师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