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中国各章节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各章节主要内容一、乡土本色1. 内容概括- 阐述了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表现为乡下人对土地的依赖,人口流动性极小,村落之间相对孤立和隔膜。
-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
二、文字下乡1. 内容概括- 论述了乡下人不识字并非因为愚笨。
乡下人在他们的乡土社会里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的生活是面对面的社群,有语言等其他象征体系就足够传递经验和进行社会生活。
-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一种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用直接的、更完善的语言交流。
所以,在乡土社会里,文字是多余的,下乡难有成效。
三、再论文字下乡1. 内容概括- 进一步探讨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定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在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不需要文字。
- 文字的产生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而乡土社会中,时间上的绵延和空间上的不流动,使得人们不需要文字这种跨越时空限制来传递信息的工具。
四、差序格局1. 内容概括- 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
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差序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这种格局下,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五、系维着私人的道德1. 内容概括- 阐述在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观念。
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最基本的是从亲属关系中衍生出来的。
- 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所以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不同的关系对应着不同的道德要素,如亲子关系中的孝,朋友关系中的忠信等,缺乏像西方团体格局中那种普遍的、平等适用的道德观念。
《乡土中 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 14 个章节组成,深入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文化和传统。
第一章《乡土本色》:作者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黏着在土地上,世代定居。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第二章《文字下乡》:从空间格局角度,阐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交流往往是面对面的,语言足以传递世代经验,无需文字。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角度,阐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人在熟悉的环境中长大,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保存,口口相传足以应对生活。
第四章《差序格局》:以“私”为核心,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
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阐述了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观念。
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道德的判断标准是私人关系中的亲疏远近,缺乏普遍性的道德标准。
第六章《家族》:比较了中西方家庭的差异。
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庭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
而西方家庭的主轴是夫妇,夫妻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是配角。
第七章《男女有别》:指出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是“有别”的。
为了社会的稳定,乡土社会遵循着男女有别的原则,认定男女不必求同,只需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
第八章《礼治秩序》:论述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人们主动地服膺于传统,遵循礼来生活。
第九章《无讼》:讲述乡土社会追求无讼。
《乡土中国》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高考信息类文本教考融合模拟试题

《乡土中国》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高考信息类文本教考融合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凡倾听(节选)(一)(1)曹可凡:那到了1949年的时候,其实对你们这些在海外留学生都是一种考验,当时您给吴大羽先生写过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话,我真是看得非常感动。
您在信中说:真正的艺术不是在欧洲,不是在巴黎,不是在大师的学校里,而在祖国,在我的家乡,在我自己的心中。
那时候你怎么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祖国来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2)吴冠中:我说实在的,我开始是以崇拜的心情去的,各方面学了三年以后,基本上能看到的、学到的也差不多了,自己感觉很失落,落寞了,更觉得寂寞了,你进不去那个社会,自己的作品再好,但不是我们的生活条件、环境,所以我如果再画下去的话,我对祖国人民一点都不了解,全部丢光,所以我觉得失落了,有一种失落感,感情上,就是从艺术本身讲,道路失落感,光生活苦一点,打工也好,什么也好,穷穷富富都无所谓,但是精神上的失落啊,那个很苦闷,所以后来我就感觉到中国的巨人,只能在中国成长,只有中国的巨人,才能够和外国的巨人来较量,你如果在外国,那你还是在它的怀抱里面。
(3)曹可凡:到了“文革”的时候,其实是进入一个人生的低谷,那个时候是什么都不能画,但那个时候你还是想办法去画,所以那时候人家就称你们,或者就是你们自称为粪筐画家。
(4)吴冠中:那就是下乡之后,因为下乡劳改,开始是不行,很严格,到后来呢,星期天啊,假日啊,可以自由了,那么我就画,画画又没有工具,没有画架,就是把他那个粪筐,把儿很高,刚好可以做画架,里面可以放颜料,颜料都放在里面,一背就走了,所以那个是开玩笑的,画不仅不能发表了,老乡看了之后还会藏起来,完全是这种爱,等于爱的约会;等于是幽会了。
(5)曹可凡:你后来回忆过去生活经历的时候,曾经说过你一生当中有两大幸运,第一就是年轻的时候出国,第二是中年的封闭。
(6)吴冠中:封闭当然有,不能画画也是很短的时间,几年,两年,三年不能画,但是大部分还是画画的,那真是土生土长,到泥土里面,我跑到中国的土地里面,从西藏到东北的黑泥土下面,我都跑得很深,都扎了根,扎根在农村,住在农村,那个30年,我觉得给了我土生土长的营养,所以后来的成功和这几年的扎根都是有关系,这是当然的,绝对有关系,没有这30年的扎根的话,那根本不可能的,我觉得是这样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的变迁——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教学设计

最后,请大家完成下面这项作业任务:
在城市化发展和网络普及化的时代,我们每一天面对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激烈变迁的时代中,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乡土性?请结合你阅读《乡土中国》最后五篇文章的收获,写一篇读书报告,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享。
环节三:关注社会生活
最后,我们不免要问,这样一部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的学术著作与我们有何联系?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1.引导材料:
(1)2019年1月,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啥是佩奇》刷爆了网络,成为一部“现象级短视频”。视频讲述了一个当代的中国故事:在乡村居住的爷爷盼着城市里的儿子一家回乡过年,电话里,爷爷问小孙子要一个什么礼物,小孙子说要一个佩奇。没看过动画的爷爷自然不知何为佩奇,于是问遍全村,得到了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佩奇是网红女主播,是洗衣液,最终,凭着“小猪、红的”两个词,老人开始为孙子准备这份礼物。可谁知,临近年下,儿子却说不回来了,要接老人去城里过年。年夜饭餐桌上,当老人一件件掏出土特产时,观众看到的是儿子儿媳脸上的尴尬,观众也在预期,老人拿不出佩奇时孙子的失望,可短片的精彩之处来了,老人拿出了这个用鼓风机制作的“硬核佩奇”,迎来了小孙子和观众们的欢呼,这位老爷爷也成为了2019年春节的“硬核爷爷”。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张博同学的示意图:
教师小结:至此,我们完成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块拼图。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本书的最后五篇文章,我们发现,作者一共提出了四种权力:费孝通先生首先指出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无法解释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继而从社会继替的角度提出“长老统治”,它与《礼制秩序》、《无讼》等共同解释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法律模式。接着,费先生再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提出“时势权力”的概念,描述了乡土社会的发展变化可能性。我们可以发现,当社会处于缓慢变动的稳定状态时,长老权力主导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而当社会面对激烈的变动之时,时势权力便迎来了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高一【语文(统编版)】乡土中国的变迁——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教学设计

上一课中,费孝通先生着眼于时间性,从社会中个体的变动,也就是个体的新陈代谢——“社会继替”的角度提出了乡土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核心概念——长老统治,这一节里,费先生又从整体性的社会变动——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引领我们换一个维度去思考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将会走向何方。
通过这一次阅读,相信大家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这两篇文章的“知识地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同学各自的梳理结果:
(2)而在面对社会变迁时,原来的文化不能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们开始推求行为和目的间的关系: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行为,这带来了科学化,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就是权力,而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正是我们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到此,我们发现两篇文章形成了完整的逻辑环。
教师安排学习任务: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两篇文章的结构框架,接下来,我们要在整体上呈现这两篇文章中的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完成本书阅读的最后一块拼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梳理和圈点勾画,绘制一张这两篇文章中所涉及的概念的关系示意图。现在,你可以按下暂停键,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这张示意图。
现在,请大家按下暂停键,仿照老师刚才的形式,用三分钟的时间完成口述任务。
教师小结:相信此时,完成口述任务的你,已经能够把握住这两篇文章中出现的“时势权力”“欲望”“需要”等核心概念了。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社会变迁是这两篇文章共同关注的话题,费孝通先生正是着眼于社会变迁,提出了在社会发生激烈变动的时刻,会产生时势权力。进而讨论在社会变化慢时,欲望如何指导人们的行为,而在社会变化相对较快的情形下,欲望与生存之间的裂隙便会增大,人们会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开始走向“需要”。在分析社会变迁时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那么,这一概念和上节课中我们研究过的三种权力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读。
《乡土中 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其 1 至 14 章的概括笔记。
第一章:《乡土本色》这一章主要论述了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以种地为生,世代定居是常态,从而形成了熟悉的社会,即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遵循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规矩,这种规矩并非法律所规定,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来的。
第二章:《文字下乡》作者从空间的阻隔角度探讨了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不必要性。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面对面交流,语言足以传递经验和感情,文字并非交流的必需。
只有在空间阻隔导致面对面交流无法实现时,文字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的阻隔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文字下乡的困难。
乡土社会中的人生活稳定,世代相传的经验无需文字记录就能口口相传。
而现代社会变迁迅速,人在不同时期的经验可能差异巨大,才更需要文字来记录和传承。
第四章:《差序格局》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在差序格局的基础上,论述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乡土社会的道德不是普遍适用于每个人的,而是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有所不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
第六章:《家族》比较了中西方家庭的差异。
西方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主要功能是生育;而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则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除了生育,还承担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第七章:《男女有别》指出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是有别于现代社会的“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分工合作,而非情感交流。
这种关系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乡土中国》第14章《从欲望到需要》

《乡⼟中国》第14章《从欲望到需要》从欲望到需要: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类的欲望经过了⽂化与⾃然的淘汰,到乡⼟社会时代,欲望暗合了⼈们⽣存的条件,于是在乡⼟社会⼈们可以依了欲望去⽣存。
然⽽社会变迁使欲望不再是⼈们最后的动机,⼈们最后的动机是理性的需要。
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程碑。
(本来只要满⾜⾃⼰的欲望,现在要满⾜的是更⾼级别的需要)有了“计划”。
乡⼟社会是⾃发的,缓慢变迁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觉的,快速变迁的,也是不稳定的。
⼈类是唯⼀会⾃杀的动物。
在现代社会⾥知识就是权⼒,因为在这种社会⾥⽣活的⼈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
从知识⾥得来的权⼒是我在上⽂中说的时势权⼒;乡⼟社会是不需要计划的,靠经验就可以了,各⼈依据⾃⼰的欲望去活动就可以了。
基本概念:社会计划、意志、欲望、需要、“⾃私”、“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
内容摘要:“在乡⼟社会⼈可以靠欲望去⾏事”(14.1)“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为者所⾃觉的”(14.4)“爱情、好吃、是欲望,那是⾃觉的。
直接决定我们⾏为的确是这些欲望”(14.6)在乡⼟社会中,“个⼈的欲望常是合于⼈类⽣存条件的”(14.7)“充分的满⾜我们本性⾥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14.6)在现代社会⾥知识即是权⼒,因为在这种社会⾥⽣活的⼈们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
从知识⾥得来的权⼒是我在上⽂中所称的势权⼒;乡⼟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然替他们选择出⼀个⾜以依赖的传统的⽣活⽅案。
各⼈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14.14)解释概念:功能:从客观地位去看⼀项⾏为对于个⼈⽣存和社会完整所发⽣的作⽤。
⾃觉:这是⼀个哲学概念,括⼈内在能够⾃我察觉,⾃我认识,外在能够⾃我创新的意识。
需要:由欲望规定的⼈类⾏为的⽅向就是⼈的需要。
欲望:⼈类在取舍之间的根据。
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计划”?为什么乡⼟社会不熟习“社会计划”?答:“社会计划”是指对未来的⾏动的事先安排,社会计划的主要任务就得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实⼒,确定社会在⼀定时期内的发展⽬标,通过计划的编制和执⾏,有效地利⽤⼈⼒,物⼒和财⼒等资源,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乡土中国》第十二、十三、十四章”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

有关“血”成语
头破血流 头打破了,血流满面。多用来形容惨败。 血雨腥风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 境。 沥血叩心 剖露心胸。比喻竭尽忠诚、恳挚的心意。 含血喷人 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 龙血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剖肝泣血 形容非常悲伤。 剖心泣血 形容非常悲伤。同“剖肝泣血”。 气血方刚 犹血气方刚。指精力正值旺盛。 泣血捶膺 形容悲痛到极点。
有关“血”成语
狗血淋头 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 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
狗血喷头 言辞刻毒,大肆辱骂。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裹血力战 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沥血披肝 比喻竭尽忠诚、恳挚的心意。同“沥血叩心”。 沥血披心 比喻竭尽忠诚、恳挚的心意。同“沥血叩心”。 流血漂卤卤:通“橹”,大盾牌。血流得能将橹浮起来。形容死伤极多。 亦作“流血漂忤”。 流血千里 形容死伤非常多。 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比喻代人受过。 龙血凤髓 比喻高贵的血统。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 “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在父死三年之后 才改变他的道的速率中,社会变迁也不致引起人事的冲突。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 时势权力
发生的情境 社会冲突 社会合作 社会继替 社会变迁
权力特点 没有反对,只有反抗 建立在契约上,有反对
乡土社会的地缘为什么从商业里发展
但是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 关,事实上痛痒是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 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 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 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 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
阅读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遍数:_________。
一、填空
1.本文的核心概念(关键词)是: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_________的,并且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人对自己行为是否发生的控制意识,即_________;二是控制行为的原因或依据,即_________。
3.作者认为,人类行为过程的终点,是_________得到_________之后所产生的________。
而其中人所作出的具体行为,其实是由于_________得不到_________之后所产生的_________而引发的_________。
(填入: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可重复)
4.本文中作者强调在____________中,虽然欲望是由_________决定的,但它决定的不是欲望本身而是欲求的对象(内容)。
5.填表格
对比欲望需要
支撑的权力类型
指导的行为特点理性的
受何种因素指导文化传统、经验
在何种社会为主导
二、完成思维导图
三、思考题
结合全书内容,绘制一张“一个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的思维导图。
参考节点:地少人多礼治秩序瓦解商业兴起先进科技影响长老统治衰落地缘取代血缘契约取代关系差序格局式微团体格局主导时势权力主导同意权力主导家族瓦解男女平等传统不合于生存生产关系转变分工方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