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参观花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参观花圃》教学设计

3.学习特点
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但在自主学习和总结归纳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在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解试商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试商过程中如何调整商的大小。
2.教学难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商的位数的确定和初商不合适时的调整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教法学法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参观花圃”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试商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讲解演示法:对于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试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观察比较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观花圃-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参观花圃-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花卉园中数量的概念;2.能够运用数量比较的方法,对花卉数量进行简单的计算;3.能够体会数量的意义和数量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类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数量的概念;2.问题的抽象与转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一个物体的数量?然后,教师自然引出数量的概念,通过介绍花圃中的一些花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量”。
2. 学习新知识学生们以课堂小组的形式参观花圃,并记录下每一种花卉的数量。
接着,教师以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数量的简单计算。
例如:A花卉数量是B花卉数量的2倍,B花卉数量是C花卉数量的3倍,这时候学生可以用自己记录的数据来进行计算,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巩固练习在课后的作业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花圃中的绿色植物数量是蓝色植物数量的多少倍?•如果再添置10株红色的花卉,那么花圃中红色花卉的数量就是蓝色花卉数量的多少倍?这些问题都是以实际场景为基础,通过简单的数量比较进行计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的应用。
4. 课堂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总结数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逻辑。
四、教学反思通过参观花圃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更加有助于理解数量的概念和应用,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问题的抽象和转化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课后的作业中,设计生活中的数量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量的实际意义。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参观花圃》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参观花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第2课《参观花圃》,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参观花圃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概念,能正确读写三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算式。
2. 探究并掌握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3. 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各种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计算。
4. 能运用除法解决参观花圃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有一定的掌握。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题目《参观花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参观花圃!在花圃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朵等待着我们去欣赏。
但是,在参观之前,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将花圃中的花均匀地分给每个参观者呢?请思考一下。
学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第二环节:呈现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好的,我们来思考一下,假设花圃里有347朵花,我们要将它们均匀地分给23个参观者,每个参观者可以得到多少朵花呢?请你们思考一下,如何进行计算?学生:将347除以23。
教师:非常好!我们将347除以23,你们可以尝试用手算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一下。
(学生进行计算)教师: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商是多少?学生:商是15。
教师:很好!我们得到的商是15。
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请仔细观察商的十位数和个位数。
学生:商的十位数是1,个位数是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参观花圃(1)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3参观花圃(1) 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3参观花圃(1) 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参观花圃(1)。
我们将要通过实际参观花圃的情景,学习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参观花圃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参观花圃的情景,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以及一些数学工具,如尺子、笔等。
五、教学过程2. 讲解:我向学生讲解花圃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我给学生一些实际的例子,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参观花圃(1)”的,并在下面列出今天所学的重点内容,如花圃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花圃的面积和周长。
答案:花圃的面积为X平方米,周长为X米。
2. 题目:你家附近的公园或花圃的面积和周长是多少?答案:我家附近的公园(或花圃)的面积为X平方米,周长为X 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参观花圃的情景很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但有些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例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学生们对于参观花圃的情景非常感兴趣,这表明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新知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6.2《参观花圃》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6.2《参观花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参观花圃》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参观花圃的情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能力,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参观花圃的情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乘法运算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进行有效的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花圃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花圃的图片或者视频,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本数学书,以及一支笔和一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花圃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花圃的情景。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果要计算花圃中一共有多少盆花,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参观花圃|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参观花圃|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参观花圃|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六章的第二节《参观花圃》。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参观花圃的情景,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参观花圃的情景,让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参观花圃的情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花圃的模型或者图片,计算器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今天,我们将要去参观一个花圃,花圃里有各种各样的花,我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你们准备好了吗?2. 参观花圃:带领学生参观花圃,让学生观察花圃里的花,并注意不同花的数量。
3. 解决问题:问题1:花圃里一共有多少种花?解答:让学生观察花圃里的花,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花。
问题2:花圃里玫瑰花和郁金香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解答:让学生观察花圃里的花,数一数玫瑰花和郁金香的数量。
问题3:花圃里有多少朵花?解答:让学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计算出花圃里花的总数。
六、板书设计花圃里的花:玫瑰花:朵郁金香:朵总数:朵七、作业设计1. 计算花圃里花的总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2.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花圃,你会选择种植哪些花?请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计算出你花圃里花的总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次参观花圃的活动,学生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给予了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思考自己喜欢的花圃布局,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6.2《参观花圃》(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6.2《参观花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花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理解花圃的设计和规划。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花圃对于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花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2. 花圃的设计和规划3. 花圃的环保意义三、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花圃,引起他们对花圃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花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如花坛、花架、花盆等。
3. 课堂讲解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花圃的设计和规划,如花坛的形状、大小、位置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花圃,包括花坛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花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以及花圃的设计和规划。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所在社区的花圃,记录下花坛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加深他们对花圃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花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花圃的设计和规划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花圃的环保意义的认识程度。
4.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花圃的设计和规划补充和说明:花圃的设计和规划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涉及到花坛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花圃的设计和规划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花坛的形状和大小要适合所在的空间,花坛的位置要考虑到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花坛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在讲解花圃的设计和规划时,可以通过图片或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大小和位置的花坛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例如,圆形的花坛适合放在宽敞的空地上,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方形的花坛适合放在较小的空间里,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花坛的位置要选择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有利于花卉的生长。
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花圃,包括花坛的形状、大小、位置等。
参观花圃(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参观花圃(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花的生长变化过程;
2.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3.运用测量长度的方法测量花园中花的生长变化;
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测量花园中花的长度;
2.深入理解花的生长变化过程。
三、教学内容
1. 学习花的生长变化过程
通过参观花圃,让学生学习花的生长变化过程,了解花的生命力和生长条件。
2. 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介绍测量长度的方法,如使用卷尺或尺子进行测量,并注意单位的使用。
3. 实践操作
在花园中实践操作,使用测量方法测量花的长度,记录数据,观察花的生长变化。
四、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入花和花园,展示花的生长过程,带领学生感受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2.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介绍卷尺或尺子的使用方法,讲解长度的单位,如厘米和米。
3.实践操作:带领学生到花园中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测量花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4.复盘总结:让学生自行进行数据整理和总结,了解花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表现;
2.收集学生的数据记录;
3.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
1.带领学生探究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2.引入图形类知识,如面积和周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参观花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第六单元除法 2.参观花圃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进行试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念,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优化新知探究。
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和积极探索总结出各种试商的方法,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2.优化课堂总结。
教学结束前,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把学习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总结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题卡教学过程第1课时参观花圃(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激趣。
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减轻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自由回答获取的数学信息)3.引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今天我们来参观花圃,解决花圃中的问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做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探究新知1.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69页情境图)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2)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2.解决问题(1)。
(1)根据题意列式。
你能列出求“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的算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54÷22)(2)估算结果。
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并说一说是怎么估算的。
(把“22”看作“20”,20×7=140,20×8=160,所以商可能是7)(3)探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没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①试着笔算,看估算结果是否接近准确结果。
(学生笔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笔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②交流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没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a.你是如何确定商的位数和商的最高位的?(引导学生说出:除数22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即154除以22的商是一位数,商的最高位是个位)b.你是如何试商,如何书写的?(引导学生明确:用“四舍”法把“22”看作“20”来试商比较方便。
20×7=140,比较接近150,20×8=160,大于154,可以用7去试商)③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独立验算,交流验算方法)预设生1:根据“商×除数=被除数”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计算所得的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原计算的结果正确,否则原计算的结果错误。
生2:用除法来验算,即用被除数除以商,如果计算所得的结果等于除数,说明原计算的结果正确,否则原计算的结果错误。
3.解决问题(2)。
(1)根据题意列式。
你能列出求“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的算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18)(2)估算结果。
(把“18”看作“20”,20×6=120,所以商可能是6)(3)探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①尝试笔算。
指名板演的同学汇报竖式计算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
②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和理解把除数18看做10试商不方便,而把除数18看做20试商会更准确。
③引导学生讨论: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有什么好处?④同桌之间交流:用竖式计算120÷18时,把除数用什么方法当作多少来试商?商写在哪位上?商又与谁相乘?⑤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4.小结试商方法。
(1)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做?(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2)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②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每次用商与除数相乘,所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估算能力,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交流、归纳的探究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70页1题。
(先让学生说出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2.完成教材70页2题。
(进一步巩固试商方法。
通过相互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与步骤)⊙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教材70页3题。
板书设计参观花圃(一)154÷22=7(盆) 120÷18=6(个)……12(盆)答:平均每个小花坛有7盆牡丹花。
答:月季花可以摆6个三角形图案,还剩12盆。
第六单元除法 2.参观花圃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进行试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念,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优化新知探究。
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和积极探索总结出各种试商的方法,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2.优化课堂总结。
教学结束前,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把学习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总结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题卡教学过程第1课时参观花圃(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激趣。
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减轻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自由回答获取的数学信息)3.引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今天我们来参观花圃,解决花圃中的问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做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探究新知1.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69页情境图)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2)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2.解决问题(1)。
(1)根据题意列式。
你能列出求“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的算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54÷22)(2)估算结果。
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并说一说是怎么估算的。
(把“22”看作“20”,20×7=140,20×8=160,所以商可能是7)(3)探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没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①试着笔算,看估算结果是否接近准确结果。
(学生笔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笔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②交流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没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a.你是如何确定商的位数和商的最高位的?(引导学生说出:除数22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即154除以22的商是一位数,商的最高位是个位)b.你是如何试商,如何书写的?(引导学生明确:用“四舍”法把“22”看作“20”来试商比较方便。
20×7=140,比较接近150,20×8=160,大于154,可以用7去试商)③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独立验算,交流验算方法)预设生1:根据“商×除数=被除数”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计算所得的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原计算的结果正确,否则原计算的结果错误。
生2:用除法来验算,即用被除数除以商,如果计算所得的结果等于除数,说明原计算的结果正确,否则原计算的结果错误。
3.解决问题(2)。
(1)根据题意列式。
你能列出求“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的算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18)(2)估算结果。
(把“18”看作“20”,20×6=120,所以商可能是6)(3)探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①尝试笔算。
指名板演的同学汇报竖式计算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
②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和理解把除数18看做10试商不方便,而把除数18看做20试商会更准确。
③引导学生讨论: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有什么好处?④同桌之间交流:用竖式计算120÷18时,把除数用什么方法当作多少来试商?商写在哪位上?商又与谁相乘?⑤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4.小结试商方法。
(1)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做?(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2)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②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每次用商与除数相乘,所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估算能力,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交流、归纳的探究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70页1题。
(先让学生说出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2.完成教材70页2题。
(进一步巩固试商方法。
通过相互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与步骤)⊙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教材70页3题。
板书设计参观花圃(一)154÷22=7(盆) 120÷18=6(个)……12(盆)答:平均每个小花坛有7盆牡丹花。
答:月季花可以摆6个三角形图案,还剩12盆。
第六单元除法 2.参观花圃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进行试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念,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优化新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