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第 1 学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

七年级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

七年级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学习他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4、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伽利略的科学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2、难点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美国传记作家。

2、伽利略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祈祷(qí dǎo)嘀嗒(dī dā)粗糙(cū cāo)倔强(jué jiàng)不屑(xiè)卷帙(juàn zhì)妥协(tuǒ xié)嘘(xū)2、解释下列词语。

(1)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3)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4)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以及他在学生时代和比萨斜塔上进行的两项著名实验,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真理、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2、深入研读(1)伽利略在学生时代就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品质?伽利略在学生时代就善于观察、思考,不轻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表现出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伽利略是怎样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伽利略在教堂里看到挂灯的摆动,他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吊灯摆动的等时性,并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最终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语文:第18课 斜塔上的实验 教案1(苏教版七年级上)

语文:第18课 斜塔上的实验 教案1(苏教版七年级上)

18.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旨领会写法等要领,注重对学生语文兴趣的调动,运用品读、质疑、探究、联想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事迹;2.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3.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4.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文章的巧妙构思;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方法:启发、点拨、自主探究教学准备:课件光盘(伽利略的画像、比萨斜塔图、毛钱管试验、双摆实验),学生配乐朗读磁带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1.标清文段序号(19段)。

2.查阅工具书,识记疑难字词。

(提示:嘘帙屑祈)3.听学生自制录音,理清文章线索。

(提示: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为线索展开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粗略复述课文,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1.回顾课文情节,眼前展现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2.自由大声复述,不足之处,翻开书补充。

3.按书中提供的材料顺序,概括伽利略的事迹,走近伽利略。

(1)发现摆的规律(2)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3)发现自由落体的定律三、品读美点,交流心得1.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小组相互交流,畅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提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四、评读“课外资料——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创设问题,组织交流思考:1.亚里士多德在哪些领域有哪些建树?2.人们当时为什么迷信亚里士多德的学说?3.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说明了什么?(提示:只要提出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就应给予肯定表扬)五、作业设计1.收集中外科学家的事迹,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样勇于探索,不畏权威的。

2.积累字词,整理优美句子段落到班级的词语材料库中。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设计达标方案讲一讲自己的一次成功经历(1—2人),评价(2人)。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8《斜塔上的实验》教案1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8《斜塔上的实验》教案1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8《斜塔上的实验》教案1 苏教版教学目标:1、感受伽利略形象,学习他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伽利略形象,学习他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对疯多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斜塔上的实验》,斜塔上的实验是伽利略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实验,也是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次实验,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实验过程,更要知道它实验前后的背景,这样才可以给我们更多启发和影响二、教授新课一、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2、课文着重写了那几个实验?证明了怎样的理论呢?斜塔实验自由落体定律钟摆实验自然节奏原则三、研读文本3、研读1-7小节,朗读1-7小节,思考: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写,本文为什么首先描写伽利略的钟摆实验?文章为什么用实验开头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读来波澜起伏,突出人物形象。

4、他的教父是这样看待他的实验的: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这个“疯”是什么意思呢?精神不正常的。

5、仅仅是教父这么认为吗?文章是怎样写的?默读文章余下部分(找一找)父亲:心不在焉的笑星象家、眼里看见奇象、耳朵里听见异音教授们:不折不扣的异端、狂妄的行为、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精神病患者、胡闹学生的看法:不客气的嘲笑学生会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让学生说说别人眼中的伽利略的形象(齐读)(PPT)这孩子眼里看见奇象、耳朵里听见异音,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小星象家。

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异端。

这种狂妄的行为必须制裁。

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精神病患者。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制止这种胡闹",否则,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6、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伽利略周围的人对他的看法和态度呢?运用了什么手法?侧面描写,衬托作用,表现人物特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部编版】

18.斜塔上的实验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构思的巧妙。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

●重点: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

预习导学2.给加点字注音。

耸.肩(sǒnɡ) 渊博.(bó) 倔.强(jué) 袭.击(xí)滑稽.(jī) 卷帙.(zhì) 粗糙.(cāo) 一劳永逸.(yì)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辛苦一次,把事情做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一劳永逸)(2)私下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3)兴致高,情绪热烈。

(兴高采烈)(4)不出名,不为人知。

(默默无闻)(5)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不经心)4.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

文章先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突出表现了伽利略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善于用实验来检验发现的创新精神。

其次,是对伽利略孩童时候和学生时代情况的记叙,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最后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表现了他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5.结构脉络。

斜塔上的实验合作探究问题一:内容理解。

1.伽利略是怎样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伽利略从教堂的油灯链条摆动的滴答声中受到启发,并通过实验检验,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2.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所证明的理论是什么?自由落体运动(或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从相同高处同时落下,它们将会同时着地)。

问题二:语言品味。

1.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伽利略灵感到来的情景,突出了伽利略对挂灯链条摆动的思考之深。

2.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做福音真理来接受。

苏教版语文七上《斜塔上的实验》word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七上《斜塔上的实验》word导学案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二)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
(三)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
二.人物传记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所谓生动,就是要把人物写活。写成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的偶象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2)伽利略的精神品格:不轻易相信权威,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对科学不懈追求、不怕威胁,有献身精神,不断探索,用实践来检验(创新、进步、成果)
(3)但是在当时的人们对于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却持不同态度。阅读课文,找出人们对伽利略此次实验的态度。
(笑、骂——威胁说——将威胁付诸行动:嘘 哄笑)
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其实就告诉我们当时不讲科学之风盛行。(联系课文背景: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全盘相信亚里士多德,把他奉为神明。)
执笔人审核人20XX年11月日
课题
斜塔上的实验
课型讲读课Fra bibliotek课时1




1.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斜塔上的实验》班级学号姓名等第【学习目标】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看一看,了解常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行文上构思巧妙,表达上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1)“人物传记”是一种以人物故事为中心,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或某一阶段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文学体裁。

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

(2)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人物传记,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

作者在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描写手法,如教堂里的气氛,伽利略的突然发现,教授们的压制,学生们的反对,观察比萨斜塔实验的队伍等等,都运用了描写,这就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2. 读一读,熟悉背景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美国夫妇,传记文学作家。

主要作品有《斜塔上的实验》《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大画家传》等。

他们的文笔优美,语言诙谐,故事引人入胜,思想深刻,往往给读者以智慧的快乐。

【课前预习】一、正字音,辨字形祈.祷( ) 惊扰.( ) 坠.( ) 粗糙.( ) 倔强..( )赫赫.( ) 不屑.( ) 年薪.()卷帙..( ) 滑稽.( ) 丝绒.( ) 窃.窃私语( )( ) 嘘他(表示制止、驱逐)嘘.( )嘘气,嘘寒问暖( ) 数码,次数数( )数落,数不胜数( ) 哄堂大笑,哄抬哄( )哄逗,哄骗( ) 背黑锅,背带背( )背道而驰,背后二、查找资料,将你了解的伽利略的重要信息记录下来。

三、自读课文,要求:(1)简要概括在导师的眼里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文本,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圈画词句作批注,不少于6处。

例句: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

批注:三个“不同”表现了伽利略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品质。

语文初一上苏教18课(斜塔上的实验)第一课时学案

语文初一上苏教18课(斜塔上的实验)第一课时学案
语文初一上苏教18课(斜塔上的实验)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内容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意大利闻名科学家伽利略的事迹。
2、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
学习重难点
1、巧妙的构思。
2、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一〕朗读课文两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祈祷〔〕不屑〔〕倔强〔〕粗糙〔〕滑稽〔〕卷帙〔〕一劳永逸〔〕兴高采烈〔〕
2、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异端:漫不经心:
一劳永逸:赫赫:
3、把自己在读课文时发明的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写下来。
〔二〕熟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朗读课文,试说说文章是按照什么思路展开的?
2、本文着重写了伽俐略哪两项重大发明?他什么原因会有这两大发明?
〔3〕、熟读全文,谈一谈你眼中的伽利略是一位怎么样的科学家?
3、展示组内较好的资料。
4、请小组代表Biblioteka 示实验并阐述伽利略的结论。5、默读课文并思考:通过这篇人物传记,你认为伽利略具有怎么样的科学精神?
〔从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
6、分析讨论:在诸多的精神品质中,你认为那一种精神品质最为难能可贵?什么原因?
3、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三〕读了本文,你还存在哪些疑惑之处?你能设计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二】课堂探究:
1、字词检查:依照课前情况,请同学上黑板列出所查找到的字词,其他同学注音并订正。
2、小组内交流所搜集到的资料。要紧是: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生平资料或要紧的科学成就。
〔2〕、分小组预备实验,依照文中的描述展示自然的节奏原那么的发明。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1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1
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发明钟摆的规律〔倒叙〕勤于思考
勇于探究创新
孩童和学生时代的经历热爱科学
发明自由落体定律不轻易相信权威
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回忆交流讨论
结语
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成功了,但他的成功之路充满了荆棘,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相信自己只要像伽利略那样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创新,你也会成功。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实地记叙了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素的
实验中学导学案(二)
主备教师导学设计
个案完善
事迹,表现了科学家们矢志探究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足迹。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进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登入科学的殿堂,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究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永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了解伽利略的成功历程,从而学习其精神。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从文中获得的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提纲。〔教者提示:抓住要紧事件列出提纲。〕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指明学生回答,师生点评。
〔4〕教者归纳总结,形成板书。
2在伽利略的身上,同学们确信学到了特别多东西。你能联系自身实际,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其精神的认识吗?〔教者提示:伽利略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除了伽利略,你还明白还有哪些闻名的科学家?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实验中学导学案(一)
科目
语文
年级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教师
讲课教师
教学内容
斜塔上的实验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学习内容十八斜塔上的实验第 1 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的事迹。

2、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

学习重难点
1、巧妙的构思。

2、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
(一)朗读课文两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祈.祷()不屑.()倔强.()粗糙.()
滑稽.()卷帙.()一劳永逸.()兴高采.烈()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异端:漫不经心:
一劳永逸:赫赫:
3、把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的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写下来。

(二)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试说说文章是按照什么思路展开的?
2、本文着重写了伽俐略哪两项重大发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两大发现?
3、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三)读了本文,你还存在哪些疑惑之处?你能设计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二、课堂探究:
1、字词检查:根据课前情况,请同学上黑板列出所查找到的字词,其他同学注音并订正。

2、小组内交流所搜集到的资料。

主要是: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生平资料或主要的科学成就。

(2)、分小组准备实验,根据文中的描述展示自然的节奏原则的发现。

(3)、熟读全文,谈一谈你眼中的伽利略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3、展示组内较好的资料。

4、请小组代表展示实验并阐述伽利略的结论。

5、默读课文并思考:通过这篇人物传记,你认为伽利略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从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


6、分析讨论:在诸多的精神品质中,你认为那一种精神品质最为难能可贵?为什么?
7、拓展延伸:当斜塔上的实验做完后,人们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对伽利略又会有什么评价?(这一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试试看哟!)
三、达标检测:(阅读课文1—7节,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伽利略哪两个新发现?他为什么会获得这两个新发现?
2、“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

”句中的“规律”指什么?用横线画出原文中照应的句子。

3、读了上面的这段文章,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学习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