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技术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在当今的医药领域,植物生物技术正逐渐成为药物生产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药物来源,还为药物的高效生产和质量控制带来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植物生物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植物进行改造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在药物生产中,植物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是植物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培养植物细胞,可以在可控的环境中大规模生产植物中的药用成分。
比如,紫杉醇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物,其最初来源于红豆杉树皮。
然而,红豆杉是一种珍稀植物,直接从其树皮中获取紫杉醇不仅数量有限,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在生物反应器中大量培养红豆杉细胞,从而生产出紫杉醇。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药物的产量,还保护了野生植物资源。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为植物生产药物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科学家可以将特定的基因导入植物中,使其表达出所需的药用蛋白或化合物。
例如,将编码人胰岛素的基因导入烟草中,让烟草成为生产胰岛素的“工厂”。
这样的技术不仅能够降低药物生产成本,还能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而且,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对植物的基因进行精确修饰,提高药用成分的含量和品质。
再者,植物转基因技术在药物生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将具有药用价值的基因转入植物中,使其在植物体内表达和积累。
例如,将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合成相关基因转入酵母或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产效率,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植物生物反应器也是植物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创新应用。
植物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植物作为载体,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等生物大分子。
与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和动物细胞培养相比,植物生物反应器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易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
例如,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口服疫苗的研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培养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胞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功能表达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的技术。
目前,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那么,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是什么呢?一、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细胞培养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尝试用养料培养器培养细胞,经过多次尝试,成功的纤细细胞培养体系被建立。
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细胞培养技术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细胞培养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致癌、免疫、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1.医学领域细胞培养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可应用于疾病发生机制、药物筛选、基因表达定量等方面。
在细胞培养体系中,模拟人体生理环境,可以探究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而证实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与蛋白质功能,并定量性地评价它们的作用。
而药物筛选方面,可以通过细胞培养,选出新药物及对已经上市的药物进行筛选,并得到更好的疗效和副作用,从而减少药物开发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2.生命科学领域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细胞培养技术则可以帮助研究细胞生长、变化、分化和代谢等过程,对细胞发育过程进行全面探究,并进一步研究细胞工程和再生医学方面的应用,为生物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食品工业领域细胞培养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食品工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食品的生产,帮助有机物合成、菌落产物最大化、蛋白质提取和重组产物的合成等各方面,并为微生物发酵和肉品生产等方面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4.环境保护领域细胞培养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水源污染、大气污染等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这些领域的污染物的背景和规律,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率。
生物制药中的细胞培养技术

生物制药中的细胞培养技术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药品的一种方法,其中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细胞培养技术是药品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涵盖了繁殖、分化和生长等复杂过程。
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细胞培养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和意义。
1. 细胞培养技术的概念和分类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在细胞所需要的营养和环境指标下,利用体外培养技术使细胞繁殖并扩张量的一种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农业和食品等领域。
它根据细胞类型、培养对象、生产目的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悬浮细胞培养和贴壁细胞培养两种。
2. 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了药品研发和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大部分有关蛋白质药物的研究都是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来进行的,包括重组蛋白、抗生素、癌症疫苗等。
大部分生物制药公司都使用细胞培养技术来生产药品,这些药品包括生物同源药、重组大分子、基因治疗药和细胞疗法等。
3. 细胞培养技术在药品研发中的意义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对药品研发和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人们可以以高效、安全、可控的方式制造出高纯度的生物制品,并保证药品的长期稳定性。
同时,细胞培养技术还可以提高药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4.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生物制药领域的不断发展,细胞培养技术成为了药品研发和生产的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
当前,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医药行业中的一个明确趋势,也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未来,生物制药领域的重点将是开发新的细胞培养技术和优化现有的技术,从而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和质量。
总之,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了药品研发和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
如今,大部分生物制药公司都已经使用细胞培养技术来生产药品,并且未来这种技术还将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与新药研发方案

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与新药研发方案第一章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3)1.1 生物技术的概述 (3)1.2 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3)1.2.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3)1.2.2 细胞生物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3)1.2.3 遗传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3)1.3 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4)1.3.1 生物技术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4)1.3.2 生物技术在药物提取中的应用 (4)1.3.3 生物技术在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4)第二章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 (4)2.1 新药研发的概述 (4)2.2 新药靶点的筛选与验证 (4)2.2.1 新药靶点的筛选 (4)2.2.2 新药靶点的验证 (5)2.3 新药候选化合物的设计与筛选 (5)2.3.1 新药候选化合物的设计 (5)2.3.2 新药候选化合物的筛选 (5)2.4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 (5)2.4.1 药理学研究 (6)2.4.2 毒理学研究 (6)2.4.3 药代动力学研究 (6)2.4.4 制剂研究 (6)2.4.5 药效学评价 (6)第三章生物技术药物研发 (6)3.1 生物技术药物的定义与分类 (6)3.2 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 (7)3.3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效与安全性评价 (7)3.4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研究 (7)第四章小分子药物研发 (8)4.1 小分子药物的定义与分类 (8)4.2 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 (8)4.3 小分子药物的药效与安全性评价 (8)4.4 小分子药物的临床研究 (9)第五章生物信息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9)5.1 生物信息学的概述 (9)5.2 生物信息学在新药靶点发觉中的应用 (9)5.3 生物信息学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10)5.4 生物信息学在新药评价中的应用 (10)第六章新药研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10)6.1 新药研发知识产权的概述 (10)6.2 新药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1)6.2.1 早期规划 (11)6.2.2 专利申请 (11)6.2.3 商标注册 (11)6.2.4 商业秘密保护 (11)6.3 新药研发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 (11)6.3.1 专利法 (11)6.3.2 商标法 (11)6.3.3 著作权法 (11)6.3.4 反不正当竞争法 (11)6.4 新药研发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 (12)6.4.1 加入国际知识产权组织 (12)6.4.2 签署国际知识产权协议 (12)6.4.3 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执法合作 (12)6.4.4 促进国际新药研发合作 (12)第七章新药研发项目管理 (12)7.1 新药研发项目管理的概述 (12)7.2 新药研发项目的计划与组织 (12)7.2.1 计划阶段 (12)7.2.2 组织阶段 (13)7.3 新药研发项目的进度与成本控制 (13)7.3.1 进度控制 (13)7.3.2 成本控制 (13)7.4 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与质量管理 (13)7.4.1 风险管理 (13)7.4.2 质量管理 (13)第八章新药研发的监管政策 (14)8.1 新药研发监管政策的概述 (14)8.2 我国新药研发监管政策的主要内容 (14)8.3 新药研发监管政策的国际比较 (14)8.4 新药研发监管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15)第九章新药研发的风险与挑战 (15)9.1 新药研发风险的概述 (15)9.2 新药研发的风险来源 (15)9.2.1 技术风险 (15)9.2.2 市场风险 (15)9.2.3 法规政策风险 (16)9.3 新药研发风险的管理策略 (16)9.3.1 完善研发流程 (16)9.3.2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16)9.3.3 优化资源分配 (16)9.3.4 加强外部合作 (16)9.4 新药研发的挑战与机遇 (16)9.4.1 挑战 (16)9.4.2 机遇 (16)第十章未来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与新药研发的趋势 (16)10.1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16)10.2 新药研发的技术创新 (16)10.3 生物技术与新药研发的融合 (17)10.4 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 (17)第一章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1.1 生物技术的概述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系统的特性,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生物体进行操作和改造,以实现特定目的的技术。
生物技术在天然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与创新

生物技术在天然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与创新在当今的医药领域,天然药物一直备受关注,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天然药物的研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创新。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涵盖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多个领域,其在天然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还为解决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因工程技术在天然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基因工程,我们可以对药用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提高药用成分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紫杉醇是一种从红豆杉中提取的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天然药物,但红豆杉生长缓慢,紫杉醇含量极低。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将与紫杉醇合成相关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使其能够大量合成紫杉醇的前体物质,再经过进一步的化学修饰,就可以获得高纯度的紫杉醇。
此外,基因工程还可以用于改良药用植物的性状,如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等,从而为稳定的药物来源提供保障。
细胞工程为天然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细胞培养技术是细胞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它可以实现药用植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从而摆脱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依赖。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基配方,可以使细胞在体外环境中高效地合成药用成分。
比如,人参皂苷是人参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人参细胞,并从中提取高纯度的人参皂苷。
此外,细胞融合技术也在天然药物研发中发挥着作用。
通过将不同来源的细胞进行融合,可以获得具有新特性的杂种细胞,为发现新的药用成分提供可能。
发酵工程在天然药物的生产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微生物发酵是发酵工程的核心,许多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来合成。
例如,某些抗生素就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利用基因工程对微生物进行改造,可以使其合成原本无法产生的药用成分。
同时,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温度、pH 值、溶氧等参数的调控,能够显著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
蛋白质工程在天然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药物蛋白的改造和优化上。
细胞培养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

细胞培养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细胞培养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医药研发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内细胞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还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出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一、细胞培养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方法什么是细胞培养技术呢?顾名思义,细胞培养技术就是利用特定条件将细胞生长在人工“构建”的环境之中,以便控制和研究相应细胞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该技术主要利用细胞需要生存的一些基本条件,包括适宜的氧气含量、营养物、温度、pH等等,为细胞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并有效控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以确保细胞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生长和分裂。
而在细胞培养技术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培养皿、各种培养基以及培养箱等工具和装置来“构建”这样的环境。
其中,培养皿通常是一个透明的圆盘形玻璃罩或塑料罩,可以容纳固体培养基,供细胞进行附着生长;也可以是一个带有孔洞的网状结构,供细胞进行悬浮生长。
同时,在细胞培养技术中,还需要特殊的培养基和养分添加剂。
培养基可以根据细胞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通常都包括有机物、无机盐、胰蛋白酶以及抗生素和抗真菌素等养分,以及加上适量的血清、人源性蛋白或其它辅助剂等助力物质。
通过不同的配方和适时的调整,可以更好地为不同细胞类型提供所需的营养物,从而促进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和自我复制等生理过程。
二、细胞培养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药研发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和了解人体内的生理过程,从而开发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对细胞培养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1. 细胞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药物的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
通过细胞培养实验,可以评估药物对细胞的影响,例如对细胞存活率、代谢产物产生量、氧化还原状态等的影响。
同样的,通过细胞培养实验还可以研究药物在不同情况下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行为,例如口服和注射等不同给药途径产生的药物吸收和分布差异。
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

一、概述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手段,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路径。
在过去,中药的生产模式往往依赖传统的采集、炮制和煎煮方法,具有生产周期长、效率低、品质难以控制等问题。
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则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技术手段,实现中药材的可控生产、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纯化,从而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基因工程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对生物体基因进行改造、调控,以实现对生物特性的控制。
在中药现代化中,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以下方面:1. 遗传改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中药材的遗传特性进行改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抗病虫害能力等,从而提高中药材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 新药物研发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筛选和纯化,加速新药物的研发过程,提高药效和降低副作用。
3. 基因资源库建设通过基因测序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中药材的基因资源库,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三、细胞培养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体外培养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活性成分的提取。
在中药现代化中,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 无土栽培利用植物细胞和组织进行培养,可以实现对中药材的无土栽培,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率。
2. 活性成分提取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对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大规模提取和纯化,保证药效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3. 基于生物反应器的生产利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可以实现对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可行的生产路径。
四、生物信息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的交叉学科,可以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在中药现代化中,生物信息学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 基因数据库建设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建设起中药材的基因数据库,收集整理中药材的遗传信息和基因序列,为中药材的遗传改良和新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生物医药技术的核心技术要点

生物医药技术的核心技术要点生物医药技术是指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手段在医学领域中开展研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技术。
它融合了生物学、医学、化学、工程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致力于研发创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本文将介绍生物医药技术的核心技术要点。
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医药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产生有益的变化。
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基因编辑等。
其中,基因克隆可以用于大规模制备目标基因和蛋白质,基因表达能够使细胞生产所需的蛋白质,而基因编辑则可以直接修改基因序列。
2.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医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培养人体细胞、动物细胞或微生物细胞来生产药物或进行疾病模型研究。
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药物的生产,同时也为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
3. 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是改变或设计蛋白质的基因序列以获得所需功能的技术。
通过蛋白质工程,科学家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蛋白质工程广泛应用于制造生物类似药和疫苗等领域。
4. 抗体工程抗体工程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产生人工抗体的技术。
抗体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具有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能力。
通过抗体工程,科学家可以通过改变抗体的结构来增加其亲和力、稳定性和特异性,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5. 基因测序与基因组学基因测序是解读生物体基因组序列的技术。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个体基因组测序的普及,基因测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个体健康管理。
基因组学的发展也为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6. 组织工程组织工程是一门将生物材料、细胞培养技术和生物工程原理相结合的技术,旨在培养和再生体外或体内的组织和器官。
组织工程可以为病人提供自体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机会,在器官移植和缺陷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7.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是指通过生物材料或生物分子来检测分析生物体内的生物标志物或变化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培养技术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高密度培养,推动了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动物细胞培养是指离散的动物活细胞在体外模拟体内的: 生理环境 , 在无菌、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的过程。
利用人工培养的动物细胞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 动物细胞的大规模的培养技术是生物制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使细胞的培养条件达到最优化程度, 尽可能消除或减轻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因此动物细胞培养环境的控制是细胞培养的关健技术。
关键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物制药,培养条件,人工培养。
自1885 年,Roux 从鸡胚中分离细胞首次建立体外细胞培养; Dulbecco于1943 年创建单层细胞培养已有半个多世纪。
因其具有的培养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少、大量运用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
全球生物制药技术和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动物细胞培养基市场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发展环境,并使之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1 细胞培养的环境及条件1.1 无污染的环境无菌无毒的操作环境和培养环境是保证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功的首要条件[3]。
1.2 适宜的温度维持培养细胞旺盛生长, 必须有恒定而适宜的温度。
不同种类的细胞对培养温度要求也不同[3]。
1.3 气体环境和氢离子浓度气体是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存必需条件之一, 所需气体主要有氧气和二氧化碳[3]。
1.4 适宜的p H 值每种细胞都有其最适p H 值。
p H 值随培养的细胞种类不同而不同, 大多数细胞的适宜pH 为7.2至7.4, 偏离这一范围对细胞培养将产生有害的影响[3]。
1.5 培养基培养基不仅提供细胞营养和促使细胞生长增殖的基础物质, 而且还提供培养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生存环境[3]。
1.6 细胞培养外部环境细胞培养是一种无菌操作技术, 对实验室、常用设施及设备、培养器皿等都有严格的要求[3]。
2 细胞培养无菌操作基本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分为: 工作环境及表面、细胞培养所用器皿、培养液与培养细胞的处理。
2.1 工作环境的处理使用层流超净工作台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3]。
2.2 细胞培养所用玻璃及塑料制品的清洗与消毒消毒方法分为物理灭菌法( 紫外线、湿热、干烤、过滤等), 化学灭菌法( 各种化学消毒剂) 和抗生素三类。
[3]细胞培养基的质量标准及产品质量控制参考国内外细胞培养基产品企业标准的现状,着重考虑了生物制药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有关规定,清大天一制定了包括外观、溶解性、pH值、干燥失重、渗透压、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细胞生长试验共8 个项目的细胞培养基产品的质量标准[5]。
1.1 外观用肉眼观察产品的颜色、粉末细度的均匀程度[5]。
1.2 溶解性通过对溶解于水后的细胞培养基的澄清度检查,判断细胞培养基的溶解性。
要求取规定量供试品,加注射用水(水温20~30 ℃)至1 L,搅拌溶解,溶液澄清[5]。
1.3 pH 值要求取规定量供试品,用注射用水(水温20℃~30℃)溶解至1 L,加入规定量碳酸氢钠到上述溶液中,用与细胞培养基溶液pH 值相近的两种标准缓冲液校准pH 计后进行pH 值测定。
规定每种细胞培养基产品的pH 值允许的偏差为±0.3[5]。
1.4 干燥失重细胞培养基具有吸湿性,在空气中放置水分会很快升高,干燥失重表示产品中含湿量。
控制细胞培养基中的水分可以防止微生物的繁殖,保持细胞培养基的养分。
规定了细胞培养基的干燥失重为5%[5]。
1.5 渗透压细胞必须生活在等渗环境中,因此要控制培养基的渗透压范围。
规定每种细胞培养基产品渗透压值的允许偏差范围为±5%[5]。
1.6 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细菌死亡或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培养基细菌内毒素含量过高,对生物制品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而且会降低生物制品的产率。
因此清大天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疫苗、基因工程药品等注射用药须作细菌内毒素检查的规定,增加细菌内毒素检测作为细胞培养基质量标准的项目之一。
规定常规细胞培养基的细菌内毒素标准定为≤10EU/ml(EU:细菌内毒素单位)[5]。
1.7 微生物限度细胞培养基不是无菌产品,其中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吸收细胞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滋生繁殖,导致细胞培养基变质失效。
控制细胞培养基中的细菌和霉菌,是延长细胞培养基有效期的方法之一。
规定每克细胞培养基产品中细菌数不得超过200 CFU(菌落形成单位),霉菌数不得超过50CFU。
这个标准严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版)对口服给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5]。
1.8 细胞生长试验目前国内尚无细胞培养和计数的法定方法,参考《体外培养的原理与技术》中关于细胞计数法的论述,规定细胞在37℃恒温条件下,在含体积分数为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液中生长48~72 h,细胞形态为成纤维样,贴壁生长,72 h内细胞数量应由5×104 细胞/ml 达到1×105 细胞/ml,细胞生长48~72 h 后,更换不含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48 h,细胞形态为成纤维样,贴壁生长,细胞计数应不小于1×105 细胞/ml[5]。
一·动物细胞的特点及生长特性动物细胞虽可像微生物细胞一样,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但其细胞结构和培养特性与微生物细胞相比,有显著差别:①动物细胞比微生物细胞大得多,无细胞壁,机械强度低,对剪切力敏感,适应环境能力差;②倍增时间长,生长缓慢,易受微生物污染,培养时须用抗生素;③培养过程需氧量少;④培养过程中细胞相互粘连以集群形式存在;⑤原代培养细胞一般繁殖50代即退化死亡;⑥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生产成本高,但附加值也高[2]。
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大分子的生物制品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是为了满足生产疫苗的需要。
后来随着培养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们发现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生产大分子药用蛋白质比原核细胞表达系统更有优越性。
因为重组DNA技术修饰过的动物细胞能够正常地加工、折叠、糖基化、转运、组装和分泌由插入的外源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而细菌系统的表达产物则常以没有活性的包含体形式存在。
随着大量永生性细胞株的创建,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并被应用到生产实际。
动物细胞培养主要用于生产激素、疫苗、单克隆抗体、酶、多肽等功能性蛋白质,以及皮肤、血管、心脏、大脑、肝、肾、肠等组织器官。
它在医药工业和医学工程的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动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物产品将是生物制药领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物技术在过去10年有显著增长,并继续快速发展,今后几十年内还将有更多的蛋白质、抗体、多肽类药物由动物细胞培养来生产。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发的动物细胞生产生物制品的种类的增多及产品周期短、安全高等优点,利用动物细胞进行生产生物制品凸显其优越性的发展越来越快[2]。
动物细胞在生物制药研发中的重要性举足轻重,在产品研发等各个环节均获得了较大进步。
随着使用的哺乳动物细胞种类在增多,最早的哺乳动物细胞是杂交瘤细胞,这是用于生物制药中安全性较高的哺乳动物细胞。
在单抗生产中必须选择这种细胞,在药品质量日益被重视的情况下,治疗性单抗成了近几年发展最快的生物技术药物,知道1997,仅有2种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在美国获得了上市批准,而在近几年期间内就有15种被批准,可见发展速度之快,研究人员也对其进行了深入了解。
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工程细胞株在生物制药中不仅用于表达外源目的蛋白,同时也可以用于作为生物制药过程中的辅助细胞,如用于基因治疗产品制备辅助包装细胞。
将患者细胞经转基因处理后回输体内进行治疗,是近些年转基因细胞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用途。
不论那种用途其共性技术步骤都涉及到高效工程细胞系的构建[4]。
动物细胞培养也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工程细胞培养方式在进行构建工程细胞株时,大规模细胞进行药物生产的需求,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方式,上述均是需要大在工程细胞株构建时就需要设计好的。
并且一些凋亡细胞能够从反应器中外排对于大规模生产也是非常重要的。
两种常用的外源启动子CMV和SV40需要细胞株能够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培养中的细胞大多数处于S期是可以提高细胞表达产物,并使得反应器循环良好[4]。
(2)优化培养基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作用尤为重要,是大规模生产的物质基础,蛋白、脂类、核酸、的合成均与其有密切关系,因此该项条件的优化是必要的[4]。
(3)大规模培养的监控大规模细胞培养培养过程中需要对细胞的生长速度、新陈代谢、凋亡速度进行监控。
生产中DO2和培养温度对于整个培养过程影响较大。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培养温度下降2天后,使得S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缓慢,部分工程细胞的死亡程度降低。
细胞培养过程的控制的本质是细胞生长、代谢、死亡速率的控制。
温度、溶氧对细胞的表达产物和细胞的生长、代谢和产物的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实验表明,温度由37℃将至30℃后48H,S期细胞大幅度降底,G0/G1期细胞大量增加,与细胞生长速度有关的U比值同事下降,细胞凋亡推迟。
细胞产生三磷酸腺苷的活动降低了50%,总的代谢水平明显降低。
对于某些产品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的生长周期变长,一些可以水解蛋白的酶类释放速度降低,提高了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糖基化程度,可以使产品的比活得到提高[4]。
3 前景与展望细胞培养法由于其众多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随着人们对细胞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
如几乎不能反应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环境、不能表明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干预等。
众所周之,人体中每个细胞的基因组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却有不同表型和功能的细胞,细胞所处的环境、周围结构及力学特征对基因表达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培养体系具有缩短实验次数、减少药物使用量等优点。
建立细胞培养模型,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体内环境,观察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弥补了单层细胞培养不能体现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缺陷,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1]罗云1,孙桂波1,秦蒙1,姚帆2,孙晓波1.细胞共培养技术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2. 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2]吴旭国. 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哈尔滨三木制药厂. 黑龙江五常. 150232[3]郭树华,刘瑞明. 浅谈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环境及条件. 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X (0 3[4] 陈静. 细胞培养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5]陈文庆,罗海春,邹武科. 细胞培养基的质量控制与GMP 管理.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7 年2 月第2 卷第1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February 2007, Vol. 2, No. 1 61细胞培养技术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班级:12级制药姓名:李传虎学号:122040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