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_道_禅闲适思想探微

合集下载

浅谈儒释道思想!

浅谈儒释道思想!

浅谈儒释道思想!任何一个思想学说,我们学习和吸收的都应该是最巨价值的那部分,能给我们带来智慧的那部分。

儒释道思想在中国影响时间最长也最为深远。

时代是往前发展的,历史人物难免也受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影响,因此我们继承文化的态度不应该是狭隘的。

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最广泛,也是误解最多的。

他的立足点其实在于个人修养,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层层递进关系。

最根本的在于修身达到圣人的境界。

站在孔夫子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上,战乱纷争,道德沦丧,他认为天下大乱,根本在于人心大乱。

于是他参考了前期社会的贤明君主,大禹、商汤、周天子等,建立人伦体系及道德标准,想恢复以往的社会的秩序。

后来能真正理解儒家思想和初衷并成为大儒的屈指可数。

多少人扛着儒家思想的大旗玩双标哄骗世人,甚至乱带节奏越来越跑偏。

圣人之心是摒弃私欲追寻天理。

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

我们常说公道自在人心。

也就是天理在每个人心里,有的时候不是看不见,是因为人容易受私欲蒙蔽。

儒家思想不是教导人们顺从屈服,而是敢于跟自己的私欲做斗争,敢于去承担,去改变。

这种改变从自己开始,然后正家风,治理国家,心怀天下。

历史上受儒家思想影响且怀有圣人之心的,个人比较推崇孔子、孟子、周敦颐、王阳明。

释即佛教思想佛教的最根本思想还是在于佛祖释迦摩尼,世人尊称为佛陀。

释迦摩尼的故事广为流传,他创立佛教的起因是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世人的痛苦。

战争纷争,生老病死,人经历人世间种种的苦难。

究其根本在于人类欲望的执念,恶之根源在于三毒,贪嗔痴。

佛教讲因果,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讲究修行顿悟超越生死断烦恼,直至涅槃。

我们今天看到的烧香拜佛只是一种形式。

佛教思想最巨魅力的地方是在于它能引导人的智慧。

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

主张清静无为,道就是自然无为,万事万物运转自有其规律。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人格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善恶、美丑、是非……都是互相包含和渗透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物极必反。

苏轼的儒释道合一思想

苏轼的儒释道合一思想

苏轼的儒释道合一思想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

儒学精神是苏轼复杂多层思想的主色调。

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是名冠一时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

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抱有高远之怀,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曾向朝廷献计献策。

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情感,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每到贬谪新地,苏轼都能以乐观的情怀忘却心灵的伤痛,以贤者的姿势跟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苏轼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功惠当代的斐然政绩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峻洁的形象。

宋代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和没落,传统儒学精神渐渐失去了合理的内核。

传统儒学精神失落了,而佛老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离尘去世的佛老思想是苏轼理想受阻后对传统儒学精神的反弹,是源于他现实人生罹难后的重新选择。

因而,他常常发出“人生如梦”的长叹,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之感,所以他认为对柔弱渺小的个体生命来说,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从身心的拘役中求得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

饱经世事忧患、风尘播弄而面容苍老、身心疲惫的苏轼,在佛老光辉的照耀下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与酸痛。

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规定着他人生的基本追求,佛老思想是其感情焦燥的润滑,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

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

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

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来源:作者惠赠作者:邸永君发布时间:2004-05-13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儒学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思想,而以儒学为精神内核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这似乎早已成为公认的常识。

毋庸置疑,儒学在先秦时期即已与墨、道、法并称显学,而至西汉时因武帝之“独尊儒术”而从诸学说中脱颖而出,地位突兀,难有其匹。

但这只是统治者的一相情愿。

事实上,在儒学靠封建时代无与伦比的至尊权势大行其道的同时,产自本土的道教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一直与儒学相依相伴,相互诘难而又相互补充,前后近两千年。

尽管前者一直被提倡,而后两者总是被压制甚至被迫害,三者仍然以三教并称而成鼎足之势。

其原因到底何在?一根据功能学派的理论,任何学说得以产生、发展、流传,皆因该学说具有满足社会在某些方面需求之功能。

换言之,必是某些社会成员能够从该学说中找到他们所需求的精神食粮。

而作为主流思想体系而言,其必然要对全体(至少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其整个生命(至少是绝大部分)的过程中提供精神上的依托与需求。

此乃难乎其难之重任也。

众所周知,儒学以昂扬的处世态度、入世的精神特质和利他的价值取向,教育并鼓舞着一代代志士仁人兼济天下,发奋进取,也成就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千秋伟业。

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能够成就功业者毕竟仅占少数,而芸芸众生中的多数则注定了要“虚度光阴”,“默默无闻”;即使是成功者,在其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内,亦是得意事寡而失意事多。

默默无闻者毕竟也要一天天完成生命之过程,失意者亦需要精神的关怀和抚慰。

而儒家学说在上述问题上的说教是显得那样的冷漠和生硬。

孔子云:“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云:“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一副居高临下,不屑一顾之骄矜。

芸芸众生在此间能感受到的只有被歧视、轻蔑后的失落与悲凉。

而对于遭受失败、挫折者,儒学大师如何予以“安慰”?对于物质上的匮乏,孔子云:“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东方坐标: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

东方坐标: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

(一)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审美追求,体现了早期人类审美愿望和理想,它与西方同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地域、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诸制约因素的不同,在以后中国渐渐趋向于封闭式的道德和宗法观念。这种趋向对于原始宗教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形成某种消解,以致到奴隶社会时期,中国人开始围绕着社会性的道德与政治来表现审美内容。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和墓葬品的绘制;先秦文学作品(比如《诗经》中部分描述周朝宗族历史的诗歌)即反映了这点。可以说,此一时期的审美意识追求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并无系统的独特表征。直到儒学与道学创立并深入影响社会之后,才算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识与经验形态。作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形态,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在封建社会几千年间其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大的改变。概括言之,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一直执着于自身鲜明的审美追求。儒家从心灵对现实的清醒意识出发,在审美追求上把调节人心与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作为鹄的;道家美学则从自然主义的反意识、反道德途径出发,追求人与宇宙浑然如一的境界。二者都把审美连接到人的生存性态上。这与西方社会在理性意识支配下疏离自然和谋求功利性自我解脱不同,它是一种体现了主体心性智慧的向往。对于古代人而言,它是中国人得以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并致力于文明创造的重要保证。对于当代而言,它又是我们得以发展健康的世界文化的重要基础和起点。
道家美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如果没有道家的学说,东方中国的心性之学就缺少一种切近人性的深邃感。恩格斯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末,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注: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实质上都是试图对发展着的社会做出认识控制的系统解答。只是儒家所理解的社会和道家所理解的社会不大一样,儒家把人纳入了社会,道家却是要把人从社会中分离出来,以此来获得自由感。道家的批判深度使它成为人被社会遗弃时足以自慰的武器;儒家的使命感和深沉的自制意识使它成为一切有抱负的人(包括功成名就感等)永远使自己清醒的法宝。然而,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是那么沉重,那么缺少人的心性所真正要求的那种轻灵和快活,于是佛教文化及其美学思想的浸渗就成为必然,成为一种无法抗拒的历史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便是促成了东方文化的又一种新的类型或形态,即禅或禅宗美学。

浅谈儒_道_释三哲思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浅谈儒_道_释三哲思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

德国古典音乐的成就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成就是并驾齐驱的;印度音乐文化中的玄妙感觉较他们其它艺术部类更贴切地体现了印度哲学思想的玄机。

表面看来,哲学与音乐走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两条路,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的,毫不搭界。

其实它们有共同点———对现实的抽象。

因此它们总能在一个终点汇合。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应属儒、道以及宗教哲学———禅。

它们代表中国文化中最深刻、最本质的那一部分。

它们与音乐文化的内在联系,也正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

“心”之调理———儒家音乐思想探微儒学,是适应华夏群体艰辛的童年生存而产生的哲学,产生之初,就显出了一付少年老成的持重态度。

它植根于宗法社会,其全部理论服务于宗法伦理秩序。

由于儒学理论的道德至上观最适于限制私欲、个性而凝聚群体力量,最适合集权制的统治,它逐渐被统治者推上国学(汉朝)的宝座。

其位置与作用相当于甚至高于西方及其它宗教社会的国教。

理所当然,儒学的道德至上观,也反映在了它的音乐思想里。

儒学有关音乐的经典论著《乐记》上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旌,谓之乐。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心”是主思维的器官,孟子有言,“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上》)成语里有“心劳曰拙”;“心”又是主感觉、情绪的,成语里尽是什么“心领神会”、“心神恍惚”、“心平气和”等等,总之,“心”是主精神活动的,故当有人专注于思虑时会被说成“心凝形释”———指心思极为专注,简直忘却了自己的躯体。

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儒学,自然是推崇作为精神活动的音乐,并且这是“变成方”了的纯净而和谐的音响,能够创造人的美好精神状态,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

因此,儒家对音乐的欣赏往往不是停留在音乐形式上,总忘不了“乐通伦理”。

孔老夫子有一则爱音乐的例子,是在齐国听了韶乐以后,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谈谈茶文化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

谈谈茶文化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

谈谈茶文化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影响人们思想伦理、道德风范、言行举止最大的,莫过于儒、释、道,不论其外功、内涵,无不与茶中之“和”之“静”百和妙殊,恰融一体。

茶的“和”与“静”,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应该说,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精华:儒家从中发现了兴观群怨、修齐治平的大法则,用以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佛家体味茶的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

而道家则把空灵自然的观点贯彻其中。

甚至,墨子思想也被吸收进来,墨家崇尚真,中国茶文化把思想精神与物质结合,历代茶人对茶的性能、制作都研究十分具体,或许,这正是墨家求真观念的体现。

有人说,儒家在中国茶文化中主要发挥政治功能,提供的是“茶礼”;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宜称为“茶艺”;而只有佛教茶文化才从茶中“了解苦难,得悟正道”,才可称“茶道”。

其实,各家都有自己的术、艺、道。

茶道精神可以概括为:和、敬、静、寂(或:和、静、怡、真)。

茶道的目的不是为饮茶止渴,也不是为鉴别茶质,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和道德观念。

其中“和”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也是茶道哲学思想之核心;“静”是修身养性,追求自我“了悟”之道,也是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其实,儒释道三家都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甚深的渊源关系,应该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

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地作用于茶文化,又曾综合地融贯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最终说来,很难讲存在着纯而又纯的哪一家的茶文化,一切都是相对的。

㈠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征是无神论的世界观,是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和伦理相结合为核心和基础,强调情理结合,以理节情,追求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

茶虽然给人以刺激,使人兴奋,但人们对它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时需要安详静谧的心境,清雅简朴的环境,情恰和谐的茶友,精美协调的茶具,客来敬茶,以茶留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仪。

内儒外道 儒道兼得——陶渊明的思想演变

内儒外道 儒道兼得——陶渊明的思想演变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2)一、生平经历 (2)二、陶渊明思想的演变 (2)三、影响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因素 (5)(一)社会环境对陶渊明思想的影响 (5)(二)中庸之道对其儒道融合的作用 (6)四、陶渊明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6)注释 (7)参考文献 (8)内儒外道儒道兼得——陶渊明的思想演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磊磊指导教师王士君摘要: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并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其处世哲学也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兼济天下,又有修身立德、独善其身的处世方式。

同时,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高逸闲淡,崇尚自然。

在他的一生中,其思想被儒家和道家所左右,但是从其思想本质上讲,儒家思想始终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道家思想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并且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下,陶渊明吸收儒道思想中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把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陶渊明这种内儒外道、儒道兼得的思想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陶渊明对于儒道思想的运用和融合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其思想性格特点影响深远。

关键词: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的演变;儒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庸之道;社会环境的影响;后世影响Intrinsic is the Confucianist but performance is Taoism, and theConfucianist and Taoism obtained-- The evolution of Tao Yuanming thought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angLeileiTutor WangShijunAbstract:Tao Yuanming is a Wei Jin time outstanding poet, is politely called ancestor of for the hidden leisurely poet, and he founded “the countryside literature” this literature school, he integrates social the philosophy also always to esteem for the people. His depth Confucian thoughts influence, both has positively integrates social the spirit, and wants to save the world, and has practices moral culture sets up Germany, to cultivate one's own moral worth gets along with people the way. At the same time, he is also deep idly the Lao-Zhuang thought influence, Noble elegant, leisurely and carefree elegantly simple, advocation nature. In his life, his thought controls by the Confucianist and Taoism, but says essentially from his thought that the Confucianist is always his intrinsic spiritual essence, the Taoism thought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and under the Confucianist Golden Mean's influence, Tao Yuanming absorbs the Confucian saying that in the thought the essence, achieves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the two fuses well in together. Tao Y uanming this kind in meek outlet, the Confucian said concurrently results in the thought was decided by at that time the specific social politics culture environment. Tao Yuanming regarding the Confucian said that the thought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fusion are esteemed by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riter, his thought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is profound.Key words:Biography experience;Thought disposition evolution;The Confucian says the thought the collision and the fusion;Golden Mean;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Later generation influence引言: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处世哲学也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国学之道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思想体系探析

国学之道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思想体系探析

国学之道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思想体系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被认为是三大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特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理想人格追求。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爱、忠诚、礼貌、孝道等价值观念。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觉悟,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倡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建设和谐的社会秩序。

道家思想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道家认为,宇宙是由一个无为而治的道构成,人应该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规律。

他们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倡导人们摒弃欲望,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佛家思想是由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强调解脱苦难和实现内心平静的智慧。

佛家主张通过禅修和觉悟来摆脱轮回的苦难,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觉醒。

佛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修行,强调舍弃欲望和培养慈悲心,以达到超脱生死、解脱人类之苦的境界。

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三大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渗透并互为补充。

虽然它们在理念和目标上有所差异,但都对人的品格和修养有着共同的关注。

儒家思想着重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道家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注重个人修行与和谐自然;佛家思想追求智慧与解脱,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与超越。

这三大思想体系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学说;道家思想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歌、书画创作;佛家思想的传入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对于人们解脱困境和追求精神自由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仍然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5月 河北学刊 May.,2009第29卷第3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3儒、道、禅闲适思想探微张永红(湖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系,湖南株洲412007;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 要]儒家以“仁”为核心,“进”、“止”相生,其所蕴涵的是一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闲;道家以“道”为本,求“逍遥游”之乐,在观照自然中拾得一份难得的恬静与从容;禅宗看“空”万物,随缘人生,于平淡随意的生活中收获一份任性自由的闲适之美。

[关键词]儒家;道家;禅宗;休闲思想[作者简介]张永红(1972—),女,湖南省湘潭市人,湖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休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3-0241-03 [收稿日期]2009-02-05 闲适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中国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中,虽难觅有关休闲的宏篇伟论,却不乏对闲适的体验、理解与思考,这些散见的休闲思想火花,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内蕴生成的,是原生态的,有着西方休闲思想无法比拟的独到之处,儒、道、禅闲适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从心所欲不逾矩———儒家“进”中求“止”的休闲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坚持社会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孔子及其门生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四处奔波。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述而》)安贫乐道是儒家思想的基调,因此,少有人关注甚至相信儒家思想的闲适内容。

其实,儒家虽然没有正面论及休闲问题,但“闲”却内蕴于其政治主张与价值追求之中,即“道不拒闲”,可以从其关于“止”的阐释中管窥一斑。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1](《子罕》)颜回好学不倦,孔子对他深为赞赏,但他只知前进不知止步休息,孔子对此深为叹息。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1](《子罕》)又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先进》)“惜乎”与“不幸”表达了孔子对颜渊“只进不止”、英年早逝的无比痛惜之情。

对孔子的这种叹息,后学者给予了解释:“学者求道,如客在途;不有所止,将安归乎?……孔门弟子,回也独贤,‘未见其止’,夫子惜焉。

”[2](《止庵铭》)这里借阐释《论语》的“止”字,深刻地阐述了一种人生观:“进”尚在旅途之中,“止”才是到家;“进”是一种人生追求,“止”是更高境界的人生追求。

其实,拥有闲暇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孔子关于“止”的思想何尝不是流露出对“休闲”这一人生归旨的向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让几位弟子各言其志,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同也!”[1](《先进》)在谈论“志道”之策时,孔子竟然同意一种放浪于山林之中的无拘无束的闲适与游乐,充分反映其“闲适”人生、“闲适”百姓的人生理想。

可以这么认为,“孔颜乐处”是通过克服现实人生和具体生活处境的限制去践行其仁政主张,是“进”;“曾点气象”则是对休闲生活的“点化”和审美升华,是“止”。

其实,儒家的“止”不只是一种终极境界的人生追求,它还是一种当下状态的休闲实践。

儒家提倡“六艺”,注重生活的情趣和品味,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进”中之“止”,是一种现实生活中难得的闲心、闲情。

当然,儒家的休闲思想是植根于其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想之中的。

孔子虽然痛惜顔回“只进不止”,但同时赞赏其不肯为山之未成一篑而止;他赞赏曾点的闲适生活,但并未简单否定其余三子倾心国家治理的志向。

因此,儒家的闲适自得必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蓝本,即“闲以载道”。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儒家关于“乐”的阐述中得以明证。

孔子认为,以诗立志、以礼修身方能以乐成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泰伯》)朱熹说:“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142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

”[3](卷4)应该说,没有人会怀疑音乐的休闲娱乐价值,但儒家思想家们同时赋予了音乐行教化、明操守的职能。

孔子在评价《韶乐》和《武乐》时,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武乐》则“尽美矣,未尽善也”[1](《八佾》)。

《韶乐》超乎《武乐》而使孔子陶醉,在于《韶乐》优美的音调与舜醇厚的仁德的完美结合。

于尽善尽美之中,孔子乐以忘忧,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孔子对优雅闲适的精神快乐的期待。

到了孟子那里,这份有着道德牵挂的快乐哲学又得到进一步提升,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4](《尽心上》)孟子的“乐”,既基于仁德,但同时又超越了仁德,是个体生命浑然融于宇宙万物之乐,这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与幸福。

先儒们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进”“止”相生,“乐”“德”相济。

后学者秉承先哲传统,试图将高雅的休闲生活与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于积极的价值追求中摆脱各种困扰,追寻和实践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休闲之乐。

程颢深得闲适之乐,不识内情的人认为他和纨绔子弟一样乐于游手好闲。

其实,程颢既“乐”闻道识理,又“乐”良辰美景!忙里偷闲,闲以载道的儒家休闲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逍遥游———道家于“有待”中追求“无待”的休闲思想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与儒家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不同,道家的休闲观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第25章)对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所谓“吾游心于物之初”,就是游心于道,也就是对事物本真状态的观照。

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5](第19章)他对儒家的仁德主张极为蔑视,主张弃绝一切追求和欲望,做到见素抱朴,绝学无忧。

对于老子这种“无为”之道,后人多有评价,此不赘述。

若仅从休闲观的角度而言,这种“无心无情,无思无虑”的虚无境地,实质上是一种闲适逍遥、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主张,《庄子》一书可谓是体现道家休闲思想的经典之作。

开篇之作《逍遥游》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6](《逍遥游》)庄子以展翅鲲鹏翱翔天际为喻,意在冲破世俗的禁锢,实现一种绝对无待的精神自由。

然而,在庄子看来,即使是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它必须对风有所依赖。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6](《逍遥游》)。

道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彻底的个体自由,达到无我、无功、无名的至人境界。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却又总受着各种因果必然律支配,如何在有待中追寻和实现无待呢?道家主张外天下、外物、外生,回归自然。

“就薮泽,处闲旷,此江海之士,避代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6](《刻意》)于偏远幽静处享闲暇之乐,这是庄子对无待的自由境界的追求,也是对休闲的一次正面直击。

庄子还认为,休闲不仅仅是一种偏居一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大知”者的境界。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6](《齐物论》)“大知大言”者宽裕广博,言谈美盛,闲逸优雅的闲适生活就内蕴于“无为而无不为”之中。

魏晋以来,老庄之学的影响日渐深远,一批文人士大夫遁迹山林,归隐田园。

退隐,这本是士人对政治的不满和抗挣的无奈之举,却依托老庄哲学而发展成为一种相当自觉的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此等等,表达的是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节和“尘务不萦心”的豁达与超脱,庄子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在这里得到现实化和诗意化。

明清小说《小窗幽记》、《菜根谭》、《闲情偶寄》等则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归隐名士日常生活中的逸态闲情。

总之,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仕途受阻的文人士大夫于“山穷水尽”之处心情豁然开朗,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拾得一份难得的恬静与从容。

三、随缘人生———禅宗于“在世”求“出世”之空的休闲思想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派。

应该说,佛教禅宗皈依佛门,追求万物皆空的涅 境界,少有闲心,但其“于世出世间”却蕴涵着独到的休闲理念与闲适意境。

一是破执随缘的生活之闲。

“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禅宗的主旨,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尽在自性中,主张修行不必出家剃度、皓首穷经。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7](《无相颂》)禅宗认为,佛法在人间,人们只要在现世生活中去求取即可,不必也不应该离开现世生活去寻求一个彼岸世界,这就叫做“行住坐卧皆是坐禅,挑水担柴无非妙道”。

正如李泽242河北学刊 2009・3厚所说:“禅不是诉诸理知的思索,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认识,不强调枯坐冥想,不宣扬长修枯炼,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

”[8](P372)尤其是百丈怀海禅师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主张,开启了“农禅并用”的新风。

禅宗同时告诫人们既要立于俗务,又不能沉迷于俗物,做到破执随缘,“三无”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破除一切执著的修行法门。

凡事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9](卷4)。

以平常心处平凡事,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却是俯仰自得在禅天禅地。

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可以随时随地领略人生。

正如禅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是一种真正自在、逍遥的闲适生活。

二是看空万物的心态之闲。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汲取了道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主张。

禅宗认为自然没有自性,只有佛性。

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大好山。

”曰:“学人问道,师何言好山?”师曰:“汝只识好山,何曾达道?”[9](卷3)在禅宗看来,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佛的真理和智慧的显现。

“天下名山僧占多”,禅宗往往选择远离尘世的僻静山林建造寺庙园林,这是它亲近自然的又一体现。

但综观道家和禅宗的自然观,相同的观照自然的表象却蕴涵着不同的实质内容。

道家自然观定格于“实”(有),道家认为心外之物是客观实体,遁迹山林是为了超然世外,但“心”、“物”二元意味着紧张、对立,因此,即使隐居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难以做到对现实生活的彻底释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