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对原文语言形式特征的再现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作者:杜文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11期摘要:翻译的完美境界是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括文体风格。
然而,尽管译者主观上要求自己忠实再现原文风格,不等于客观上就不存在他本身的风格,任何译作多多少少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
文章结合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学说对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分别构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刻把握原作风格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缩小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间的天然差距,使译者风格体现原作风格,从而二者在最终译文中达到辩证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文学作品风格原作风格译者风格辩证统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09-031 引言1954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对翻译,特别是对文学翻译,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染和美的享受。
”他又说: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和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1]。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给翻译下定义时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1]。
奈达不但重视语义,而且也重视文体风格的再现。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从内容到风格对原作进行全面的传译,不得任意增减删改,同时又不至于使自己的翻译风格影响原作风格的体现,这是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标准

浅析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标准摘要: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从译品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感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意境深远,加之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这给诗歌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
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探求”神似”,让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
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进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神似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09-011.引言诗歌是伴随这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很多的翻译家试图将这以传统文化瑰宝翻译成英语,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的诗歌。
但是翻译中往往会遇到怎样处理”形”与”神”的问题。
有的译者主张”诗歌翻译应先重形似”:一首诗赖以存在的全部语言材料全都属于诗歌形式的范畴,都应该在翻译中尽可能将它加以再现和移植;如果原作是格律诗,则按照译入语的特点安排译文节奏和韵式,以尽可能再现原作的格律(江枫,许钧,2001)。
而有的译者认为:译诗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并传达原作的菁华和韵味,为了传达原作的意境和神韵不惜”得意而忘形”。
显然,以上两种观点都会造成原诗的风格和意蕴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失,美感的缺失。
在诗歌翻译中,传达原作意境和神韵,达到”神似”是根本,至于如何处理诗歌的形美问题,可以参照朱光潜先生主张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创作观点。
在保持原诗风格的前提下,不对原诗的形式格律作机械的移植,但也不放弃对诗歌”形美”的追求。
2.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基本定位2.1传神达意是根本。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种特殊的翻译体裁,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
回顾我国文学翻译的发展史,其翻译理论经历了几个阶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翻。
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开启了我国文学翻译的先河,他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简洁地总结出文学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论文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
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
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论文关键词:文字翻译词语翻译风格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比较研究一、风格的可译性及三种换码模式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9—1814)。
他在《翻译的原则》(PrincipleofTranslation)中介绍了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是:“译文的风格和文笔应当与原文保持相同的特色”。
然而,译学界人士对于风格是否可译向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风格不可译,有的则认为风格不但可译而且理应在译文中再现。
要探讨风格的可译性,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风格。
库顿(J.A.Cudden)编撰的《文学术语词典》将风格定义为:“散文或诗歌中独特的表述方式;作者的写作特色”。
库顿认为,对风格的分析和评价不仅要考虑作者的措辞和表现手法(如修辞或其他手段),还要考虑句子和段落的特色(例如是松散亦或是紧凑的)——总而言之,要考虑作者使用的语言及其驾驭语言的方法等各个方面。
每位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这既受其性格的影响,又是他们创作时心情的产物;同时,风格是可识别的。
刘宓庆认为风格既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那就应当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stylisticmarkers),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
前者包含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后者则指神韵、风骨、气势、情调等等“非形式因素”。
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The Sea and the Wind That Blows为例

- 230 -校园英语 /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The Sea and the Wind That Blows为例扬州大学/秦楠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在各种文体中它的边界最为模糊。
英语中的散文“prose ”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对它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prose ”是指与诗歌相对立的文体,而狭义的“prose ”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相当于中国文学中的散文、随笔或小品文。
散文创作的生命在于风格的鲜明,散文翻译的关键在于风格的再现。
在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原文信息,还要尽量展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风格上的忠实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上,更体现在句式和整体结构上,完全反映原文的语气,即做到“神似”。
鉴于此,本文以E·B·怀特的散文《大海和海风》(The Sea and the Wind That Blows)的汉译 为例,试探讨散文翻译过程中风格再现的问题。
一、浅谈翻译之风格1989年版的《辞海》这样定义“风格”——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
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既要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原文的风格,深入理解和体会原文的总体艺术效果,也要从微观上剖析原文的句法结构和字词推敲,充分领悟和感受作者所做出的词汇和句式选择在总体上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对原文风格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做到译文整体形神皆备,传达出原文的神韵气势,又要做到词句选择恰到好处,保持原文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色彩。
译者的个人风格应该尽可能适应原文的风格,达到与原文风格的和谐统一。
The Sea and the Wind That Blows 是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E·B·怀特(1899-1985)的随笔,“其文风冷峻清丽,辛辣幽默,自成一格”。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

在文学翻译中,忠实是指译者应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包括情感、风格和语言特点等 。同时,还需尊重原文的文体和修辞特点,以保持原作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通顺
通顺是指译文应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在保持原文忠实性的同时,译者需确保译文 的表达清晰易懂,以便读者理解和欣赏。
文学风格的传达
推动文学创作与发展
引入新元素
翻译将不同文化的文学作 品引入到其他语言和文化 环境中,为文学创作提供 了新的元素和灵感。
促进跨文化交流
翻译使文学创作者能够借 鉴和吸收不同文化的元素 ,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素 材和手法。
推动文学创新
翻译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 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有助 于推动文学创新和变革。
影响读者审美与思考方式
文化差异的处理
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 、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文学 作品中常常包含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元 素和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 充分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便 准确传达其中的文化内涵。
VS
跨文化交流
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 翻译,读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 值,增进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应保持开放和 包容的心态,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文学翻译的各方面汇报人:日期:contents
目录
• 文学翻译的定义与特点 • 文学翻译的历史与发展 • 文学翻译的核心概念与原则 • 文学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 文学翻译的评价标准与批评模式 • 文学翻译的实际应用与影响
01 文学翻译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感谢您的观看
论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以《傲慢与偏见》三个中译版本为例

读者 接 受 的需要 、文化 判 断与表 达 的 需要 等故 意对 原 著 的语 言 内 涵 、表 达 方 式 等 作清 醒 、理 智 的选 择 、增删 、改 换 形 式 等 。 ”
在 《 傲慢 与偏 见 》中 ,有意 误译 主要 体现 在 以下两 个方 面 :
这位 尊 贵 的朋 友 是 位 很 年 轻 的 女 人 , 刚 结婚 不 久 。她 和 莉 月 ,却做 了两个 月 的知 己。
活动的主体 ,时常 因客观环境和主观 因素造成误译 。本 文将参 考 《 傲 迪亚 都 是脾 性好 ,兴 致 高 ,因此 便意 气相 投 ,虽 然只 结 实 了三个
也会 去定 做结 婚礼 服 了 ( 张 译 )。 这 段 话 出 自原 著 第 二 十一 章 , 是女 主 角 伊 丽 莎 白劝 说 姐 姐 亲爱 的先 生 :
大 众 文 艺
・ 文化综合 ・
论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
胡 敏 ( 四川农 业 大学文 法 学院英语 系 四 川雅 安 6 2 5 0 1 4 )
以《 傲慢与偏见 》三个中译版本为例
摘要 : 中西 方交流不 断加 强已成为一 种趋势 ,这种 交流以文化 t h e y h a d b e e n i nt i ma te t w o . 交流最为 突出,而文化 交流 需要翻译在其 中架起桥 梁。译者作 为翻译 慢与偏见 》的三个 中译本 ,对误译现象进 行阐释 。
宾利 小 姐 当然也 不 会怀 疑 。她才 不 那 么傻 呢 。假使 她 发现 达 西先 生对 她有 这一 半 的钟情 ,她 早就 定做 结婚 礼服 了 。 ( 孙译 ) 宾利 小 姐肯 定也 一 样 ,她绝 不 是什 么 大傻 瓜 。如 果她 看 出来 达西 先 生对 她也 有 意 ,哪怕 情 意仅 仅 是宾利 先 生对 你 的一 半 ,她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的翻译实践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的翻译实践一、概述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的翻译实践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领域,它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交互与碰撞。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传递与重构。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深远。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导致翻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诠释产生差异,进而影响到翻译文本的表达和呈现。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原作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背景,以确保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文学翻译论则是对文学翻译活动的理论探讨和总结。
它旨在揭示文学翻译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文学翻译论中,意识形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翻译者需要借助文学翻译论的理论框架,对原作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同时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进行合理的翻译和表达。
1.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概述在探讨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时,我们不得不首先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文学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塑造。
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内容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翻译者在挑选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信仰等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决定了翻译者的审美偏好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了他们对翻译文本的选择。
例如,在特定历史时期,某些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可能更容易得到翻译和传播,而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作品则可能遭到冷落或禁止。
意识形态还影响着文学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习惯,因此他们会根据意识形态的需求来调整翻译策略。
例如,为了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翻译者可能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

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李燕【摘要】翻译与美学的渊源由来已久,翻译理论与美学思想密不可分。
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原作审美信息的传达与再现。
通过考察中西翻译家的美学观,探讨了翻译审美活动的本质、意义、表现及限制因素,旨在提高译者文学翻译的艺术水平,促进翻译文学的研究。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aesthetics are originally inseparable from eachother.Literary translation, as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nslation art, has its uniqueness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conveyance of aesthetic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The author studies the translators’ aesthetic viewpoints home and aboard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nature,significant, manifestations and limiting factors in order to help literary translators improve their translation and promote the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142-146,156)【关键词】翻译美学;审美结构;意象【作者】李燕【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作为一门学问,与美学的渊源由来已久,可以说翻译理论与美学思想密不可分;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原作审美信息的传达与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0,2008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8期)Tot a l No 1178收稿日期:2008—07—20作者简介:张海红(197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论文学翻译中对原文语言形式特征的再现张海红1、2(11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1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语言形式是文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文学作品审美或诗学功能,是文本的文学性赖以生成的基础,因此,文学翻译家必须善于发现源语文本中富有文学性的表达方式,洞悉其中蕴含的诗学或文学价值,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特征,使目的语文本读者感受到原作的丰姿。
关键词:语言形式;文学性;文学翻译;再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10—0093—03 翻译是一个从源语文本向目的语文本的转换过程,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个过程中需要转换的,既包含源语文本要传达的思维内容、信息,还包含传达这些信息内容所凭借的语言形式及其所映射出的语言使用者所持的特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包含语言使用群体的共有思维方式,又包含语言使用个体的特有思维方式;二者的结合,尤其是后者,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原文作者区别于同一种语言其他作家和不同语言作家的特有的写作风格。
显然,信息内容是文学翻译的要点,但语言形式也不是文本内容的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形式对于文本思想内容的体现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形式也赋予了文学作品审美或诗学功能,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语言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学或诗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差别主要就在于各自的交际目的的不同。
Ca mer on 认为,诗学语言和非诗学语言的区别并不在于语言运用本身,而在于运用语言的目的。
诗学语言的目的就是虚拟现实。
[3]非诗学语言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语言媒介的作用主要就是传递信息,为此目的,语言使用者往往会选择规范、常见、典型的表达方式,来保证自己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至于妨碍接受者的理解。
而诗学语言的目的决定了在诗学语言中语言媒介的作用不仅是传递信息,它本身就是文学或艺术审美的目的。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和文体学家认为,在诗学语言中,语言媒介或语言形式本身就是文学的目的,正是由于语言形式的“文学性”决定了文学存在的主要价值。
Fowler 指出,与非诗学的语言运用不同,文学“是对语言的一种创造性的运用”(1986:13)和“对陈规旧习的抵抗”。
(1986:19)Shkl ovsky 认为,诗学语言旨在使人们感知事物,而非诗学语言旨在使人们了解事物。
艺术的目的是传递事物被感知而不是被了解时的感觉。
艺术的技巧就是要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变得难解,加大感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就是审美目的本身,必须要予以延长。
(1986:55)关于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陌生化”,Fowler 指出,在日常交际中,“符号是透明的、一目了然的、简单化的”;“我们在识别意义时,无需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审视”;而“陌生化则是运用某种策略,以迫使我们审视和玩味”。
(1986:41-2)可见,诗学或文学语言与非诗学语言不同,追求的除了信息内容的表达之外,还要设法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表达方式本身上来。
Mukar ovsky 指出,诗学语言的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将话语加以前景化。
39前景化的对立面是一目了然,所以说,前景化就是要使言语行为不一目了然。
(1964:19)作家着力于语言形式的变异和叙事技巧的选择,目的是要使得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某些表达方式偏离成规,从而唤起读者对语言媒介的注意。
正是这种前景化和陌生化的形式变异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文学性。
Jakobs on指出,“文学性”,就是使一部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Abra m s,1988:235)所以,文学翻译,如果要无愧于文学的称号,就应当最大限度地体现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特征,体现原文的前景化或变异及其效果。
这里的限度是以原文的信息内容为参照的,强调文学形式的价值,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内容的价值。
语言形式是文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性赖以生成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形式变了,内容也就变了。
对于文学翻译过程中要重视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文体特征,古今中外的学者提出的不同的翻译标准都有所体现。
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被奉为较为全面的翻译标准。
由于时代不同,严复对于“信、达、雅”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三个字并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有些翻译工作者仍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已赋予其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不再是严复所指的“尔雅”,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
这三个字简明扼要,主次分明,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和“达”之间,“信”尤为重要。
而“信”即为“忠实”,与有些学者提出的“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相通。
这些学者指出,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同时又指出,有些情况下,译文的通顺程度只能与原文的通顺程度相应或一致。
例如,在文艺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一些非规范语言以刻画人物或渲染某种气氛,翻译时就不应一味追求“通顺”而加以改变,应如实传达。
比如,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所著的《大卫・科波菲尔》中有这样一段话:“I kep it fr om her arter I heard on it,”said M r. Peggotty,“going on nigh a year.W e was living then in a s olitary p lace,but a 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and with the r oses a-covering our Bein’t o the r oof…”说话人是小说中刻画的一个没有文化,说话不规范的人物,这段引言中就有不少用词和句法错误。
如果译得通顺,就不忠实于原作的语言,无法在译文中重现该说话人的神态,所以在译文中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地如实传达其不通顺的语言,可译为:“起那时俺听了消息后,”辟果提先生说,“瞒着她快一年了。
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屋顶尽是蔷薇花儿……”总之,提出“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的学者认为,忠实是翻译标准的首要问题,对原作的内容、风格、语言应有全面的照顾。
(张培基等,1980:7-9)可以说,“信”及“忠实”的翻译标准都强调了译文与原文在内容、风格和语言形式方面的一致。
然而,有些翻译理论也有着重信息轻形式的取向。
N ida&Taber所说的“最切近的自然等值”就是指译文要最切近于原文词句的“内核”,或原文的信息内容;而“自然”则是指译文语言的纯洁性,要求译文语言没有“任何拗口或陌生的痕迹”。
(1969: 13)用N ida的话来说,“要保留原文的信息内容,形式就必须要加以改变”。
(1969:5)可以看出,N ida 追求的是原文的信息内容和用没有“陌生”感的形式表达的译文语言,这与文学家对陌生化和文学性的追求是背道而驰的。
而傅雷先生提出的“传神”论中,也提出译文同原文在内容上一致,叫“意似”,这是翻译的最低标准;译文同原文在形式和精神上同时一致,称为“形似”和“神似”,这是翻译的高标准;“神似”在突出主题、渲染气氛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形似”,因此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应着意追求“神似”。
在这样的翻译观的影响下,很多译者更是对“形”不屑一顾。
尽管许多译者都意识到形式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声称只要形式不影响内容的表达,形式还是值得保留的,这种意识却在实践中让位于对原文内容的偏重。
实际上,一遇到对目的语文本读者来说陌生的形式或者保留难度较大的形式时,他们便弃形式而求内容。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翻译会使原文文体风格发生变化。
Lodge也提出,在文学中,形式和内容常常是不可分的,“文体并不是主题的装饰性修饰,而是将这一主题转化为艺术的媒介……”(1966:29)虽然这一一元论的观点引起了一定争议,但他对形式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的关注令人深思。
当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原文的形式确实常常妨碍译者对原文内容的表达,甚至无法迻译。
比如,有人利用汉语的结构特点写成这样一首诗: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该诗巧妙地运用了汉字结构特点,拆开表达,组成诗句,却仍然传递一定的意义。
英语虽然也有拆49词表达的时候,但此时此地却无能为力。
[7]在这种情况下,对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有不少被译者加以变更的形式,其实并不会真正妨碍源语文本信息内容的传达,而仅仅是因为译者觉得这些形式对于目的语文本读者来说很陌生。
我们应该看到,如前所述,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形式上的文学性;陌生化作为建构文学性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必然见诸于任何可以称作文学的文本,只不过密度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在文学文本中,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主要体现在有别于普通言语形式的变异之中。
例如,夏洛蒂・勃朗宁的《简・爱》中有这样一段话:I had had no communicati on by letter,or message with outer world.School rules,school duties,school habits and noti ons,and voices,and faces,and phra2 ses,and costu mes,and p references and anti pathies: such as what I kne w of existence.《简・爱》是用传统叙事手法创作的经典小说,此例中一个显著的形式特征就是school和and的重复,其文学或诗学意义就在于这样的重复并不是任意的,作者选择这种形式的目的在于宣泄某种情感。
从纯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这样的重复是多余的,语法上也是毫无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在常规下显得多余或不必要的特征引起读者对这种变异的思考,令读者体会到主人公简・爱对她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的厌倦和不胜其烦。
利用形式的变异来表达言外之意是这两处重复的诗学或文学意义。
可以看出,文学文本中的变异其实是作家舍近求远的一种选择,变异或陌生的程度越高,其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