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多糖功效研究进展综述
多糖利用位点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多糖利用位点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多糖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在中药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药理作用。
在过去的研究中,多糖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对其整体结构进行分析来研究。
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多糖的利用位点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利用位点是多糖中能够与靶分子结合的特定位点,是多糖发挥生物活性的关键。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拟、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多糖与靶分子的结合位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利用位点的数量、位置和结构有关。
因此,通过研究多糖的利用位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药理作用机制,并为新药开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多糖的利用位点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黄芪多糖为例,研究人员通过利用位点研究发现其可以结合到Toll 样受体4(TLR4)上,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此外,利用位点研究还可以探究多糖与受体的结合机制,深入分析中药的药理作用。
综上所述,多糖利用位点研究是当前中药药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成果将为中药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更多的突破口。
- 1 -。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摘要】麻黄作为一种著名的中药药材,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利尿消肿、发汗平喘、促进血液循环、抗氧化、抗病毒的作用。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麻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Q949.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258-010引言麻黄是一种麻黄属曹本植物,高20~40cm,常年生长于山坡、河床、草原等处,采摘方便。
麻黄类药物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三种,麻黄的草质茎部位是入药部位,植物根茎内蕴含丰富的生物碱、黄铜、挥发油、多糖、酚酸等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等功效,同时对人体的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等具有优质的药理作用[1]。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1 麻黄的化学成分1.1 麻黄碱类麻黄中后蕴含丰富的麻黄碱,目前在麻黄中提取十多种麻黄碱的,而含量最高的就是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以及左旋去甲麻黄碱等。
麻黄碱在麻黄的根和茎中含量丰富,陶华明等[2]对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不同种类的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从1%~3%不等。
麻黄碱是一种结晶状的白色粉末,无味,遇光变质,溶于水,采用化学分离法从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中提取到具有维生素P 的活性的白麻黄碱( leucoephedine )以及具有抗消炎作用的麻黄碱(ephedroxane)。
而采用红外光谱以及HPLC 技术能够鉴定麻黄智中蕴含4-羟基-7 甲氧基-喹啉羟酸、1-麻黄碱、d-伪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物质。
有学者从8 个麻黄生物碱中提取到2,3,4,6-四甲吡嗪、O-苯甲酰-右旋伪麻黄碱以及2,3,4-三甲基苯唑烷。
而在麻黄种子以及果实中提取生物碱则并没有研究报道。
1.2 黄酮类国内对麻黄黄铜的研究偏少,初步对斑子麻黄中的黄铜的含量有所研究。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麻黄在我国应用于中医临床已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或者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味微苦、辛,性温,归肺及膀胱经,有宣肺平喘、发汗解表以及消肿利水的功效,主要用于风寒感冒、气喘咳嗽,并可用于小便不利、风湿痹痛及风疹瘙痒等病症,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并有多糖、挥发油、有机酸、鞣质、黄酮成分[1-2]。
现如今,学者们对于麻黄的研究趋于细化,证实其不但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可以体现出临床价值,且能够经过不同的路径发挥出解热、发汗利水、免疫抗炎等效用。
该研究就近十几年来国内对其药理作用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分述如下。
1麻黄药理作用1.1解热发汗麻黄发汗作用明显,但不同炮制品,不同活性成分发汗作用强度不同。
廖芳等[3]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足跖汗液分泌着色法,对麻黄不同炮制品、生麻黄及各炮制品与不同提取组分的发汗作用交叉比较的实验,结果表明:生麻黄、清炒麻黄、蜜麻黄的发汗作用由强至弱;生麻黄挥发油组分、醇提组分、水提组分、生物碱组分的发汗作用由强至弱;生麻黄挥发油组分的发汗作用最强。
赵云生等[4]以高剂量(132mg/kg)和低剂量(66mg/kg)麻黄多糖对小鼠进行实验,均有发汗功效但活性较低。
王艳宏等[5-6]通过麻黄化学拆分组分实验证实,麻黄中生物碱具有发汗作用,发挥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挥发油组分及酚酸组分,但作用较缓慢且微弱。
同时指出麻黄产生强烈的发汗作用,需超常剂量46~93g,并与桂枝、葛根等发汗解表药配伍应用或温饮覆盖以助药力,表明麻黄具有发汗作用,但非发汗峻猛之药。
DOI:10.16662/ki.1674-0742.2018.07.195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玲1,王艳宁1,吴曙粤21.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广西南宁530022;2.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广西南宁530022[摘要]麻黄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悠久历史,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其生物碱是主要的活性物质。
麻黄多糖对绵羊红细胞所致小鼠溶血素生成的影响

12 实验 动 物 .
为临床所应用 , 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对麻黄多糖 的
研究 较麻 黄碱 起步 晚 , 因其 药用 价 值 以及 毒 副作 用
小 已受 到研究 者重视 。笔 者通 过实 验观察 麻黄 多糖 对 绵羊 红 细 胞 所 致 小 鼠 溶 血 素 生 成 的 影 响 ( 比色
IR小 鼠 , 京青 龙 山动物 繁殖 厂提 供 , C 南 合格 证
si : h 3 / g ru f p e rncns n iat w rh oai g did xo tem ue( < ut T e1 2mg k o po e h da a g icnl l e te h rc l e fh o s P s g i f yo t c a n n
[ bt c] O j t e T be eteil neo ehda ne t oy l i at oyf m tno A s at r be i : oos v h f ec f p er o rh cty n n bd rao f cv r nu n y r o s i o i
麻 黄 多 糖 对 绵 羊 红 细 胞 所 致 小 鼠溶 血 素 生成 的影 响
孟 达 理 ,严 士 海 许 芝银 ,
( 江苏省 中医院 1 外科 ;. . 2 科技处 , 江苏 南京 20 2 ) 10 9
[ 摘
要 ] 目的 : 观察麻黄多糖对绵羊红细胞所致小 鼠溶血素生成的影响( 比色法 ) 以了解 麻黄多糖对正 常小 鼠免 ,
号 : S X 0 1 0 1 。 苏 C K 2 0 — 0 8
13 实验试 剂及 配制 .
绵 羊红细胞 : 绵羊红细胞 ( 南京 江宁防疫站 , 批号
[ 关键词 ] 麻黄多糖 ; 溶血素 ; 体液免疫 [ 中图分类号 ] R 6 96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 17 — 7 3 20 )5— 39— 3 6 1 7 8 (0 7 0 0 7 0
中药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麻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麻黄具有祛寒、发汗、解热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麻黄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中药的更多作用和潜力。
一、麻黄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研究
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是一种强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具有缓解哮喘、支气管炎等症状的功效。
同时,麻黄还能够抑制肺部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系统的通气量。
研究表明,在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麻黄可以达到与常规药物相当的疗效,同时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二、麻黄对代谢系统的影响研究
最近的研究发现,麻黄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有利于减肥和控制血脂。
另外,麻黄还能够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提高代谢率,从而有助于保持体内的能量平衡。
三、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
麻黄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人体的警觉度和反应力。
这种作用被应用于一些需要提高大脑活性、改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疾病的治疗中。
四、麻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麻黄对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同时,它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麻黄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不仅仅是传统用途的治疗感冒等疾病,麻黄的祛寒、发汗、解热、镇静、免疫调节等功效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麻黄或其有效成分加以利用,开发新的中药或治疗方法,对于人类的健康有重大的意义。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麻黄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悠久历史,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其生物碱是主要的活性物质。
随着对麻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发汗解表、平喘、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逐渐阐明。
该研究就近年来麻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麻黄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麻黄;药理作用;综述ResearchProgressofPharmacologicalEffects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sEphedraeHUANGLing1,WANGYan-ning1,WUShu-yue21.DepartmentofPharmacy,NanningFirstPeople’sHospital,Nanning,Guangxi,530022China;2.DepartmentofPediatrics,NanningFirstPeople’sHospital,Nanning,Guangxi,530022China [Abstract]Ephedrahasalonghistoryofclinicalapplication,hasavarietyofchemicalconstituents,anditsalkaloidsarethemajoractivesubstances.Withthedeepeningofthe studyofephedra,itssweatingsolution,asthma,immuneandanti-inflammatoryandotherpharmacologicaleffectsandmechanismsgradually clarified.Inthispaper,theresearchprogressofpharmacologicaleffectsofephedrainrecentyear sarereviewed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andguidanceforthedevelopmen tandresearchofephedra.[Keywords]Ephedra;Pharmacologicaleffects;Review麻黄在我国应用于中医临床已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或者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麻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据 库 中关 于麻 黄药 理作 用研 究 和麻 黄含 量测 定方 法 的相 关文 献 ,详 细 介绍 了麻 黄 的药 理 作 用 ,并 根据 其 主要 有
效 成 分 .系统 的 总结 了 目前 常用 的 高效 液相 色谱 法 、气相 色 谱 法 、高效 毛 细管 电泳 法 等 ,以上方 法 简 便 易行 ,灵
Department of Pharmacy,Longgang Distr ict People 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72,China 【Abstract]By summing up the pharmacological efects of ephedra and its content deter m ination methods,the date
Persky等 【1]通 过 建 立 药 代 动 力学 模 型来 描 述 ,麻 黄 的 主要 活性 成分 麻黄 碱对 心血 管有 影 响 。
[基金 项 目】广东 省深圳 市 龙 岗区 医疗卫 生类 科技 计 划项 目 (编号 YS201 1040)。 【作者简介1陆燕萍(1964.3一),女 ,主任中药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药 剂 科 副 主 任 :研 究 方 向 :中 药 鉴定 与 中药 炮 制 。
【文献 标识 码】A
【文章 编 号】1673—7210(2013)08(C)一0038—03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phedra S pharm acological efects and its con-
tent determ ination
LU Yanping LIUJiali GONG Xiaoyu SUXuemei QIUFengzou
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气 管 哮 喘 等 症 。兹 对 近 年 来 其 化 学 成 分 、药 理 作 麻黄 、中麻 黄 、木 贼 麻黄 挥 发油 中 的 主要 成 分 。徐 必
用 及 毒 性 等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达等 采用 超临界 C02萃 取技 术 (SFE)从 麻 黄 中提
1 化 学成分
思 路 。
[关键 词 ] 麻 黄 ;化 学成分 ;药理作 用
麻黄 始 载 于《神 农 本 草 经》,列 为 中 品 ,记 载 黄 碱 占 85% ~90% 。
其 功效 为 :“主 中风 ,伤寒 头 痛 ,温 疟 ,发表 出汗 , 1.2 挥 发 油 麻 黄所 含 挥 发油 成 分 复杂 ,主要 有 效
黄恶 烷 、2,3,4一三 甲基苯 恶 唑 烷 、3,4一二 甲基 苯 恶 58% ,果 实 中还原 性糖及 水溶 性糖 的含 量均 比草质 茎
唑烷 、L一去 甲基 麻 黄 碱 、D 一去 甲基 伪 麻 黄 碱 、苄 甲 中 的高 。KonnoC等 从 中 国双 穗麻 黄 中分 离 出具 有
胺及 麻 黄恶 唑 酮 。 中麻 黄 生物 碱含 量 约为 1.1% ,其 降血糖功能的麻黄多糖 A、B、C、D、E。
中 1一麻 黄 碱 占 30% ~40% ,麻 黄 碱 占 原 生 药
另 外 ,麻黄 中还含 有有 机酸 、鞣 质 、黄 酮甙 、糊 精 、
0.31% 。木贼 麻 黄生 物 碱 含 量 约 1.7% ,其 中 1一麻 淀粉 、果 胶 、纤 维素 、葡萄糖 等成 分 。
泰山卫生 2011年 第 35卷
2 药理 作 用
性 肾衰 的作 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多糖功效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 目的:为麻黄资源的合理应用及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资料查阅,综合分析。
结论:麻黄多糖具有降血脂、保护肝脏,抑制正常免疫系统,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作用。
[关键词] 麻黄多糖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4 000多年来一直为临床所应用,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对麻黄多糖的研究较麻黄碱起步晚,因其药用价值以及毒副作用小已受到研究者重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多糖具有细胞识别、细胞通讯、免疫、抗癌等功能,因此对多糖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
作为免疫调节剂,中草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卓越的双向调节功能和较小的毒副作用已得到世界医学界的普遍认可,中草药免疫制剂将成为新世纪研究的重点。
根据目前的研究,麻黄的毒副作用主要在麻黄碱部分,影响了其应用。
因此对麻黄中多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一、麻黄多糖的降血脂和保护肝脏作用
湖北中医药大学的何翔运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麻黄多糖成分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
1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外,其他三组均喂饲高脂饲料三周后。
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麻黄多糖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醋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表明成功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模型。
2麻黄多糖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肝脏中血脂指标的作用麻黄多糖组小鼠肝脏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醋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伊<0.05或P<0.ol);脏器系数均不同程度的降低沪<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黄多糖组小鼠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或P<0.ol);通过对各组小鼠肝脏进行病理切片与图像采集,发现麻黄多糖组小鼠肝脏受损程度较轻。
3麻黄多糖对小鼠肝脏自由基的影响麻黄多糖组小鼠肝脏丙二醛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5)。
实验表明:麻黄多糖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脂肪肝的形成。
从肝脏的脏器系数可以看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的结果要明显高于空白组而多糖组的却是接近于空白组的值。
肝脏系数的增加与脂质在肝中的蓄积有关,更重要影响因素是自由基,自由基不仅可以氧化细胞膜脂质,还能氧化细胞膜蛋白[1],导致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坏,干扰肝脏中脂质代谢,使脂质在肝内沉积从而加重对肝脏的损伤和增加肝脏系数。
自由基的产生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是脂肪肝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能有“二次打击”肝脏的说法[2]。
s0D是特异性的氧自由基清除剂,MDA是脂质过氧化产物,本实验中的麻黄多糖能使肝匀浆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提示麻黄多糖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
起保护肝脏的作用;肝组织的外观检查,多糖组表面光泽不呈奶黄状,无明显油腻和肿大;多糖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细胞未见明显脂肪变性、坏死,部分切片肝细胞小叶结构与空白组相似;肝匀浆转氨酶ALT、AST的活性,多糖组的要低于模型组,显著性低于阳性对照组,提示麻黄多糖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要比辛伐他汀小的多,对肝有一定的保护。
多糖类化合物降血脂的作用机理,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有几种:多糖可通过细胞膜上的多糖受体途径激活肝和肾上腺细胞膜上LDL受体,能使LDL进入组织的量发生变化,间接地减低肝匀浆中LDL,TG代能通过增强胆固醇代谢关键LCAT酶(卵磷脂胆固醇酞基转移酶)的活性使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醋(CE),通过提高LPL(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催化甘油三醋(TG)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从而降低肝匀浆TC和TG叭另外,多糖还可以增加饱腹感而影响食物的摄入,胃排空,限制胃肠道对糖和脂肪的消化吸收[3]。
本实验从肝匀浆血脂的水平,s0D的活性,MDA的含量,转氨酶的活性,肝切片等方面证明了麻黄多糖有降血脂、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保护肝脏的作用,然而对降血脂的机理和保护肝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阐述。
二、麻黄多糖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江苏省中医院孟达理等运用免疫实验方法检测了正常小鼠空白组和实验组在脾指数、胸腺指数和溶血素水平等方面的测定。
结果发现:
1、麻黄多糖对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的影响大剂量(132mg/kg)组,胸腺指数下降,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小剂量组(33mg/kg)与中剂量组(66 mg/kg)的胸腺指数与空白组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麻黄多糖3个剂量组对小鼠脾指数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详细结果见表1。
2、麻黄多糖3个剂量组均能使正常小鼠的HC50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提示麻黄多糖能抑制绵羊红细胞所致小鼠溶血素的生成,对正常小鼠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2)。
三、麻黄多糖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严士海等人通过对小鼠足跖皮下、背部皮下、腹部皮下、颈部皮下等部位进行免疫注射佐剂抗原,造成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
给药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
结果发现:
1、对EAT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胸腺指数
小于正常对照组,脾指数大于正常组,但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麻黄多糖组脾指数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 05)。
表明麻黄多糖对EAT小鼠脾脏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如强的松明显。
麻黄多糖组小鼠胸腺指数有不同程度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强的松对小鼠胸腺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见表1。
2、对EAT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模型组小鼠CD+4淋巴细胞下降, CD+8淋巴细胞上升, CD+4/CD+8比值显著增加。
麻黄多糖33mg/kg与66mg/kg剂量组CD+8淋巴细胞相对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上升, CD+4淋巴细胞略有下降,CD+4/CD+8比值显著下降。
结果见表2、图1。
实验表明,模型组小鼠CD+4淋巴细胞相对含量增高,CD+8淋巴细胞相对含量降低,
CD+4/CD+8比值明显增大。
与文献报道[4]一致。
说明EAT小鼠的T淋巴细胞已经处于激活状态,自身免疫应答已经产生。
麻黄多糖能降低CD+4T细胞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CD+4与CD+8的比值,使T淋巴细胞CD+4/CD+8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并没有明显降低CD+8淋巴细胞
的相对含量,说明麻黄多糖可能通过抑制CD+4淋巴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和应答,使对已过激应答的免疫系统得到有效控制,而不是通过降低T淋巴细胞的相对含量来实现对自身免疫损伤的调控。
EAT模型组CD+8阳性T细胞数低于正常组, 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麻黄多糖治疗的EAT小鼠CD+8阳性T细胞数明显升高,治疗各组
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EAT小鼠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异常和平衡失调,麻黄多糖对此有调整作用。
四、讨论
麻黄作为一位常用中药,因其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其主要成分麻黄碱的药理研究。
虽然,现阶段麻黄多糖的研究受到提取、对照困难等问题的制约,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独特的作用已经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相信对于麻黄多糖的研究会给临床用药以及中药开发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广华,邢象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04:28:273一274
[2]]曾民德.脂肪肝发病机制及”二次打击”假设[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67一16
[3]张艳荣,刘婷婷,王大为.玉米活性多糖减肥降脂作用的研究.食品科学,2006:27(5):23
[4]钟述猷,董晖,张宝泉,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天津医药,1994, 22(7): 391.
08中医学七年制
嵇辉
0390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