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

合集下载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副作用引导语:麻黄为汉药或称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古时别名龙沙、卑相。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采用部位为草质茎。

以下是收集的关于麻黄的功效与作用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等症的治疗。

1、平喘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于用药(如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显着解挛作用,伪麻黄碱与麻黄碱的解痉作用相似,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

2、镇咳作用: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心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伪麻黄碱的升压作用较弱。

4、发汗作用: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的范围内其足底部的水份散发(发汗)呈现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

5、对大脑,脑干与脊髓均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颤。

此外,麻黄还有利尿、抗变态反应、抗炎、解热、抗病。

麻黄的副作用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痛,眩晕、刺激胃,腹泻、焦虑,精神病、肾结石、震颤、口干、不规则或心跳节律,心脏的损害、高血压、烦躁不安;神经质睡眠问题、食欲下降、冲洗,出汗、排尿增加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危险似乎与先前存在的条件,如心脏病,血压高的人更多;心率紊乱;甲状腺疾病,低血糖,青光眼;焦虑,青光眼;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脏疾病或肾石头,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史,前列腺肥大,脑供血不足和癫痫发作,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这些卫生条件的人士,应避免麻黄。

与以麻黄,麻黄碱,伪麻黄碱过敏的人或也应避免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神农本草经》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点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点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点麻黄,又称麻黄根、麻黄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它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包括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化痰、解毒等。

麻黄的主要功效之一是发汗解表。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属于“麻黄解表药”,可以通过发散汗孔,促进身体散发体内多余的热气,从而达到降温、解表的作用。

对于病从寒邪引起的感冒、发热等疾病,麻黄可以加速热量的消耗,促使体内热气排出,从而减轻症状。

其次,麻黄还有宣肺止咳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属于“益气宣肺药”,可以通过刺激呼吸道神经末梢,扩张支气管,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尤其对于寒冷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咳嗽等疾病,麻黄可以起到良好的疗效。

此外,麻黄还有平喘化痰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属于“防风化痰药”,可以通过扩张支气管,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改善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症状。

对于由于痰湿引起的呼吸困难、喘息等疾病,麻黄可以改善肺部痰湿的状态,减轻症状。

同时,麻黄还具有解毒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属于“解引解毒药”,可以通过促进体内毒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达到解毒的作用。

对于食物中毒、中药中毒等情况,麻黄可以帮助体内排出毒素,减轻中毒症状。

麻黄还有一些附加的功效与作用。

例如,麻黄可以提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促进疗效。

此外,麻黄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当然,在使用麻黄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麻黄属于刺激性药物,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其次,麻黄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有禁忌。

例如,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应禁用麻黄,以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人也应慎用麻黄。

总之,麻黄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化痰、解毒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在使用麻黄时也需要注意安全性和适用性,确保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草药,以取得最佳疗效。

麻黄的功效作用和副作用_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功效作用和副作用_麻黄的副作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麻黄的功效作用和副作用_麻黄的副作用麻黄,别名草麻黄,华麻黄,属草本植物。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其性温,味辛、微苦,那么大家知道麻黄有什么功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麻黄的属性简介麻黄,别名草麻黄,华麻黄,属草本植物。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麻黄有三种,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

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

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等症的治疗。

1、平喘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于用药(如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显着解挛作用,伪麻黄碱与麻黄碱的解痉作用相似,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

2、镇咳作用: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心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伪麻黄碱的升压作用较弱。

4、发汗作用: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 的范围内其足底部的水份散发(发汗)呈现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

5、对大脑,脑干与脊髓均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颤。

此外,麻黄还有利尿、抗变态反应、抗炎、解热、抗病。

麻黄的副作用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痛,眩晕、刺激胃,腹泻、焦虑,精神病、肾结石、震颤、口干、不规则或心跳节律,心脏的损害、高血压、烦躁不安;神经质睡眠问题、食欲下降、冲洗,出汗、排尿增加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危险似乎与先前存在的条件,如心脏病,血压高的人更多;心率紊乱;甲状腺疾病,低血糖,青光眼;焦虑,青光眼;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脏疾病或肾石头,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史,前列腺肥大,脑供血不足和癫痫发作,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气 管 哮 喘 等 症 。兹 对 近 年 来 其 化 学 成 分 、药 理 作 麻黄 、中麻 黄 、木 贼 麻黄 挥 发油 中 的 主要 成 分 。徐 必
用 及 毒 性 等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达等 采用 超临界 C02萃 取技 术 (SFE)从 麻 黄 中提
1 化 学成分
思 路 。
[关键 词 ] 麻 黄 ;化 学成分 ;药理作 用
麻黄 始 载 于《神 农 本 草 经》,列 为 中 品 ,记 载 黄 碱 占 85% ~90% 。
其 功效 为 :“主 中风 ,伤寒 头 痛 ,温 疟 ,发表 出汗 , 1.2 挥 发 油 麻 黄所 含 挥 发油 成 分 复杂 ,主要 有 效
黄恶 烷 、2,3,4一三 甲基苯 恶 唑 烷 、3,4一二 甲基 苯 恶 58% ,果 实 中还原 性糖及 水溶 性糖 的含 量均 比草质 茎
唑烷 、L一去 甲基 麻 黄 碱 、D 一去 甲基 伪 麻 黄 碱 、苄 甲 中 的高 。KonnoC等 从 中 国双 穗麻 黄 中分 离 出具 有
胺及 麻 黄恶 唑 酮 。 中麻 黄 生物 碱含 量 约为 1.1% ,其 降血糖功能的麻黄多糖 A、B、C、D、E。
中 1一麻 黄 碱 占 30% ~40% ,麻 黄 碱 占 原 生 药
另 外 ,麻黄 中还含 有有 机酸 、鞣 质 、黄 酮甙 、糊 精 、
0.31% 。木贼 麻 黄生 物 碱 含 量 约 1.7% ,其 中 1一麻 淀粉 、果 胶 、纤 维素 、葡萄糖 等成 分 。
泰山卫生 2011年 第 35卷
2 药理 作 用
性 肾衰 的作 用 。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麻黄,又称麻蕊、麻草、小青茅,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松柏科麻黄属。

麻黄生长在中国、日本、蒙古、韩国等地,以中国的产量最高。

麻黄在中医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它的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解表发汗:麻黄性温解表,具有发汗作用。

中医认为风寒表邪入侵人体后,会引起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

麻黄能够通过发汗作用帮助人体排除寒邪,达到解表发散的效果。

2. 扩张支气管:麻黄含有活性成分麻黄碱,能够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促进支气管的舒张。

因此,麻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3. 利尿通淋:麻黄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

中医认为,麻黄能够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帮助排除体内湿邪,达到利尿通淋的效果。

因此,麻黄也常被用于治疗浮肿、尿路感染等疾病。

4. 镇咳祛痰: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刺激呼吸中枢,促使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起到祛痰的作用。

同时,麻黄还能够舒张气道,缓解支气管痉挛,从而减轻咳嗽症状。

5. 收敛止汗:麻黄有收敛止汗的作用。

中医认为,麻黄性温而味辛、苦,能够通过收敛体表毛孔,减少出汗,达到止汗的效果。

因此,麻黄也常用于治疗盗汗、自汗等症状。

除了上述主要功效与作用外,麻黄还具有一些辅助作用,如镇痛、抗菌、抗炎等。

然而,虽然麻黄有着诸多功效与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禁忌。

首先,由于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因此,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忌服麻黄或谨慎使用。

其次,长期大量使用麻黄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神经兴奋、失眠、心悸、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因此,在使用麻黄前应遵循医生指导,控制剂量和使用周期。

最后,麻黄不宜与某些药物一同使用。

麻黄碱与一些其他药物,如抗抑郁药物、咖啡因、乙酰胆碱等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麻黄时,应与医生沟通并告知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综上,麻黄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发汗、扩张支气管、利尿通淋、镇咳祛痰、收敛止汗等功效与作用。

中药药理-1麻黄-774

中药药理-1麻黄-774

性状鉴别:
中麻黄 多分枝,, 膜质鳞叶裂片3(稀 2),先端锐尖。断 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 无粗糙感。节间长 1.5~3cm。膜质鳞叶 裂片2(稀3),短三 角形,灰白色,先端 多不反曲。
草麻黄茎横切面
1、两脊线间有下陷气
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 线处;皮层纤维成束散 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 形。 2、维管束外韧型,8~ 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 木质部呈三角状。 3、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 块,偶有环髓纤维。
【化学成分】
总生物碱含量:草麻黄1.3%,中麻黄 1.1%,木贼麻黄1.7%。其中主要为麻黄 碱和伪麻黄碱。麻黄碱具平喘作用,伪 麻黄碱具消炎作用。 尚含平喘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等。
【理化鉴别】
1 粉末微量升华:得微细针状或颗粒状结晶。
2 颜色沉淀反应:
麻黄的酸水提取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挥去乙醚, 残渣用酸水溶解,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 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再加乙醚数毫升振摇后放置, 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I-麻黄碱的双缩尿反 应)。
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
来源:
麻黄科植物 草麻黄、中 麻黄或木贼 麻黄的干燥 草质茎。
主产地:吉
林、辽宁、 内蒙古、陕 西、陕西等 地。
性状鉴别:
草麻黄 1、细长圆柱形,少分 枝。表面淡绿色至黄 绿色,有细纵脊线, 触之稍有粗糙感。 2、节明显,节间长 2~6cm,节上有膜质 鳞叶,裂片2(稀3), 先端反曲,基部联合 成筒状,红棕色。 3、断面周边绿黄色, 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品质评价】
传统认为:以身干,茎粗,淡绿色, 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2010年版药典规定: 杂质不得过5%,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 不得过10.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盐酸麻黄碱和 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发表时间:2017-10-31T14:35:37.4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作者: 张君实[导读] 麻黄碱对于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强于肾上腺素,可通过兴奋大脑皮层、皮层下神经中枢,振奋精神。(河北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在现代医学的指导下,对于麻黄的研究越来越细化。不仅可以作用于人体的呼吸、泌尿系统,还可影响中枢神经、循环以及内分泌系统。此外麻黄可在免疫途径中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并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抗氧化、抗癌、抗凝血、抗炎等诸多功效。为临床应用麻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麻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005-03 Recent studie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rba Ephedrae Zhang junsh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be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Baoding China 071000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medicine, the study of ephedra is more and more refined. Not only can act on the body'sbreathing, urinary system, but also affec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irculation and endocrine system. In addition ephedra can inhibitthe expression of a variety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immune pathway, an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play antioxidant, anti-cancer,anti-coagul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many other effect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phedra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Ephedra; Pharmacological action;Clinical application 中药“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x C.A.Mey.),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2010版《中国药典》)。其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风寒感冒、风水水肿等病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物碱为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此外还有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鞣质、氨基酸、矿质元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现将近年来针对麻黄的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汇总如下: 1.麻黄对人体多个系统均有功效 1.1 中枢神经系统 麻黄碱对于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强于肾上腺素,可通过兴奋大脑皮层、皮层下神经中枢,振奋精神。麻黄碱可以缩短巴比妥类药物的镇静时间,甚至可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亦能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麻黄碱可激活香草酸活化因子1(TRPV1)改善外周循环,增强产热,缓解疼痛,从而产生镇痛作用[1]。 1.2 循环系统 1.2.1对心脏的作用 麻黄碱可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进而对心脏产生兴奋作用。麻黄组分可以使心肌显著敏感,在施用外源性儿茶酚胺时存在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此外,长期应用麻黄可能降低体内儿茶酚胺生物浓度,并且因此在麻醉和手术期间使患者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的高风险。故麻黄应在手术前停用最少24小时[2]。 1.2.2对血管的作用 麻黄碱可扩张冠脉、脑及肌肉血管,增加血供,收缩脾、肾等内脏以及皮肤、黏膜血管,从而降低血流量。在较大剂量下,麻黄中的组分可诱发脑和冠状动脉血管剧烈收缩[2]。Snipelisky DF等曾报道过一位37岁的健康女性服用含有麻黄提取物的膳食补充剂后出现的急性四肢瘫痪和心脏衰竭,究其原因,考虑为麻黄碱诱发椎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四肢瘫痪[3]。 1.2.3对血压的影响 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能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同时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增大脉压,升压作用虽较弱但缓慢而持久。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可增加心输出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但无后扩张作用[4]。临床上可用来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尤其是蛛网膜下麻醉及硬脊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5]。 1.3 呼吸系统 多项[6,7]研究证明,麻黄中的生物碱和挥发油组分对平喘起主要作用。其主要组分麻黄碱的平喘机制[8]为:①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②通过促进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间接发挥肾上腺素作用。③可直接兴奋α及β受体,促使末梢血管收缩而缓解支气管粘膜肿胀,并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1.4 泌尿系统 1.4.1对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影响 麻黄碱可增加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从而减少排尿次数,大量时甚至可导致尿潴留。因其具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可兴奋α、β受体,通过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减弱睡眠深度而易于觉醒[9],故可用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而伪麻黄碱则具有利尿作用[10],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而增加尿的生成;也可能是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1.4.2改善肾功能 麻黄干浸膏能降低慢性肾衰大鼠血清尿素氮、肌酐,并升高血钙。由此表明麻黄可通过抑制肌酐和羟自由基(-OH)的产生,显著改善慢性肾衰大鼠的肾功能,从而纠正高磷低钙血症[11]。

1.5 内分泌系统 麻黄在脂肪细胞的脂质代谢中显示出类胰岛素样作用[12],不仅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还可以抑制由去甲肾上腺素(NE)引导的脂肪分解作用。此外,麻黄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受试者的体重(BW),体重指数(BMI)和身体脂肪百分比[13]。

2.麻黄的药理功效 2.1 发汗 麻黄可通过抑制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麻黄中的生物碱、挥发油、非生物碱组分均具有发汗作用,但生物碱,主要为麻黄碱是其发汗的基础[14]。

2.2 免疫 麻黄中的生物碱成分能显著降低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可通过阻止相关炎性基因的表达,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病理表现[15]。麻黄酸性多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ESP-B4是酸性多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成分。ESP-B4通过抑制TLR4信号传导途径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减少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可显著改善炎症的所有参数[16]。脊髓损伤及缺血性脑损伤后应用麻黄提取物,可阻断补体C3的经典和替代途径的活性,降低了免疫炎症,从而改善神经的功能[17]。并且可在并在继发性急性脊髓损伤(SCI)中起重要作用[18]。麻黄可通过降低内皮素ET-1的水平和促进血液中6-酮-PGF1α的水平来预防肺动脉损伤和动脉血管发生,从而防止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发展[19]。李中燕等[20,21]研究表明,麻黄碱能抑制TNF-α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中Eotaxin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及分泌,这可能使麻黄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2.3 抗氧化 麻黄中酚类化合物是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具有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氧化剂还原能力[22]。在小鼠的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急性和慢性肝损伤模型中,麻黄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抑制肝脏炎症而发挥其肝脏保护作用[23]。

2.4 抗凝血 邱丽颖[24]应用家兔进行麻黄组分体外抗凝血实验发现,麻黄中的多糖成分可分别通过内源凝血途径及外源凝血途径干预血液凝固过程。陈文梅等[25]应用麻黄水煎液灌胃治疗寒凝气滞的急性血淤大鼠模型,发现麻黄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血液粘度,进而改善其血液流变性。 2.5 抗癌 麻黄提取物(EHE)通过抑制c-Met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信号通路,表现出抗转移和抗肿瘤作用[26,27]。针对体外培养的非小细胞肺癌,麻黄可刺激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并使之下调,从而发挥抗癌作用[28]。麻黄提取物EFE对H1975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具有抗增殖作用[9]。麻黄提取物可降低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化疗产生的细胞毒性[29]。包括麻黄在内的近三分之一的巴勒斯坦所应用的草药,可增加化疗药体外抗癌效果[30]。 2.6 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麻黄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或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具有的抗菌活性[31,32,33]。麻黄及其复方麻黄汤在体外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34]。

3.毒性作用 麻黄毒性较小,其所含的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将麻黄提取物给实验小鼠腹腔注射,可导致小鼠眼球突出、眼眶内出血。可引起紫绀和举尾反应。这种表现多数被认为是麻黄中的多种中性物质协同所致[35]。

4.小结 综上所述,中药麻黄在起初多用来治疗肺系疾患,经历代医家的发掘探索,其药理作用逐渐增加、扩展,药性与禁忌由模糊到明朗。在现代的分子生物、循证医学等先进手段支持下研究发现,麻黄不仅对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有功效,更是在抗肿瘤、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这些进展与实验结论,仅仅是符合了临床的应用现状,部分证明了我们对麻黄扩大应用范围的猜想。其实这说明正因为麻黄中的组分各有不同的功效,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中(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等)可突出某一组分的某一功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从化学组分来说,如何“去性存用”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减少其毒副作用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通过分子或基因手段减轻副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从中药饮片来说,能否在麻黄的初始炮制过程中就对其组分活性进行干预,如生用与蜜炙;或者在煎煮过程中是否先下对于功效的差异性影响,麻黄煎煮时去上沫所去的又是什么;从临床科研来说,如何将中医理论贯穿科研过程是应始终需牢记的要点。总之对于中药的应用我们应当继承创新,进一步发掘麻黄的临床效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Kobayashi Y. Analgesic Effects and Side Effects of Ephedra Herb Extract and Ephedrine Alkaloids-free Ephedra Herb Extract.[J].Yakugaku Zasshi Journal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 2017, 137(2):187. [2] Bajwa S J S, Panda A. Alternative medicine and anesthesia: Implic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in daily practice[J]. Ayu, 2012,33(4):475-80. [3] Snipelisky D F, Kurklinsky A K, Chirila R. Transient Cardiomyopathy and Quadriplegia Induced by Ephedrine Decongestant[J].Texas Heart Institute Journal, 2015, 42(6):575-578. [4] Matarasso A. Discussion: Herbal product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hypertension[J].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3,131(1):174. [5] S Dusitkasem,?BHHerndon,?M Somjit et al.Comparison of Phenylephrine and?Ephedrine?in Treatment of Spinal-InducedHypotension in High-Risk Pregnancies: A Narrative Review[J]. Front Med (Lausanne).?2017, 12(4):2. [6]钟凌云,祝婧,龚千锋,等.炮制对麻黄发汗、平喘药效影响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6):53-56. [7]王艳宏,王秋红,夏永刚,等.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辛宣苦泄”平喘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4):136-139. [8] Jia JJ,Zeng XS,Li Y,et al.Ephedrine induced thioredoxin-1 expression through β-adrenergic receptor/cyclic AMP/protein kinaseA/dopamine-and cyclic AMP-regulated phosphoprotein signaling pathway[J].Cell Signal,2013,25(5):1194-1201. [9] Oshima N, Yamashita T, Hyuga S, et al. Efficiently prepared ephedrine alkaloids-free Ephedra Herb extract: a putative marker and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J].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016, 70(3):554-562. [10]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27. [11]王国柱.麻黄干浸膏及其单宁成分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8):485-488. [12] Go R E, Hwang K, Kim S H, et al. Effects of anti-obesity drugs, phentermine and mahuang, on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inSprague-Dawley rat model[J].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2014, 30(2):73-78. [13] Kim B S, Song M Y, Kim H. The anti-obesity effect of Ephedra sinica, through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obese Koreanwomen[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4, 152(3):532-539. [14] Mei F, Xing X F, Tang Q F, et al. Antipyretic and anti-asthmatic a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pairs, Ephedra and Gypsum.[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6, 22(6):445-450. [15] Han Y, Zhu J F, Wu Z P. [Ephedra protects rats against acute liver failure induced by D-galactosamine and lipopolysaccharide][J]. 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 = Zhonghua ganzangbing zazhi =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24(2):127. [16] Wang Q, Shu Z, Na X, et al. A pure polysaccharide from Ephedra sinica, treating on arthritis and inhibiting cytokinesexpres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6, 86:177-188. [17] Zuo S, Li W, Li Q,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Ephedra sinica extract on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