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洋金花及其配伍应用的研究浅析
外用药——洋金花

【别名】曼陀罗花(《法华经》),蔓陀罗花、千叶蔓陀罗花、层台蔓陀罗花(《洛阳花⽊记》),⼭茄花(《扁鹊⼼书》),押不芦(《癸⾟杂识》),胡茄花(《本草原始》),⼤闹杨花、马兰花(《⽣草药性备要》),风茄花(《本草求原》),佛花、天茄弥陀花(《和汉药考》),洋⼤⿇⼦花、关东⼤⿇⼦花、虎茄花(《⼭东中药》),风⿇花、酒醉花(《陕西中药志》),⽺惊花、枫茄花、⼴东闹⽺花、⼤喇叭花(《全国中草药汇编》)。
原植物①⽩曼陀罗⼜名:风茄⼉、⼭茄⼦(《纲⽬》),⼤颠茄(《⽣草药性备要》),颠茄、闷陀罗(《⼴西通志》),野蓖⿇、猪颠茄、猪波罗、⽼⿏愁、⽩花曼陀罗、⾦盘托荔枝(《中药⼤辞典》)。
②⽑曼陀罗⼜名:北洋⾦花、软刺曼陀罗(《中药志》),⽑花曼陀罗(《中药⼤辞典》)。
【英⽂】⽩曼陀罗花HinduDaturaFlower,⽑曼陀罗花HairyDaturaFlower 【拉丁】⽩曼陀罗花FlosDaturaeMetelis,⽑曼陀罗花FlosDaturaeInnoxiae 【商品名】南洋⾦花、北洋⾦花、洋⾦花(⼜名闹洋花、凤茄花、风茄花、曼陀罗花)。
【处⽅名】洋⾦花、曼陀罗花 【性味】味⾟,性温,有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平喘⽌咳,⿇醉⽌痛,解痉⽌搐。
【考证】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华伦使⽤"⿇沸散"进⾏外科⼿术的记载,有⼈认为⿇沸散的主药就是洋⾦花。
宋代洋⾦花已有较多药⽤。
周去⾮《岭外代答》云:"⼴西曼陀罗花,遍⽣原野,⼤叶⽩花,结实如茄⼦,⽽遍⽣⼩刺,乃药⼈草也。
盗贼采,⼲⽽末之,以置⼈饮⾷,使之醉闷,则挈箧⽽(⾛多)。
"《纲⽬》⽈:"曼陀罗⽣北⼟,⼈家亦栽之。
春⽣夏长,独茎直上,⾼四五尺,⽣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
⼋⽉开⽩花,凡六瓣,状如牵⽜花⽽⼤。
攒花中坼,骈叶外包,⽽朝开夜合。
结实圆⽽有丁拐,中有⼩⼦。
"以上所述形态特征及⿇醉作⽤,并参考《履巉岩本草》附图,与本品基本⼀致。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仲景发汗解表方中麻黄配伍规律及临证体会

中医药通报 2018 年 8 月 第 17 卷 第 4 期 TCMJꎬVol. 17ꎬNo. 4ꎬAug 2018
之”之发汗重剂大青龙汤ꎮ 麻黄与 杏仁用量比例是 3∶ 4ꎬ方中杏仁重 在肃降ꎬ其用量大ꎬ降泄作用制约 麻黄、桂枝发汗太过ꎬ尤其桂枝受 杏仁降泄作用影响ꎬ在助发汗的同 时ꎬ又 监 发 汗 太 过ꎬ 此 乃 麻 黄、 桂 枝、杏仁配伍之妙也ꎮ 麻黄与甘草 量比是 3 ∶ 1ꎬ甘草虽缓和麻黄、桂 枝、杏仁发汗作用ꎬ但受剂量的影 响则不制约发汗作用ꎬ使方药发汗 作用切中病机ꎮ
※基金项目 吉林省科技研发项目( No. 20180201985YY) ꎻ吉林省中医药科技项目 ( No. 2017065) ∗作者简介 蔡鸿彦ꎬ女ꎬ主任医师ꎬ教授ꎬ硕士研究生导师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评审专家ꎮ 主要从事呼吸、循 环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ꎮ •作者单位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
1 «伤寒杂病论» 中包含 麻黄的方剂概述
麻黄ꎬ首见于« 神农本草经»ꎬ 其曰:“ 麻黄ꎬ味苦温ꎮ 主中风ꎬ伤 寒头痛ꎻ温疟ꎬ发表出汗ꎬ去邪热气 ������������” 本经所述麻黄之功效ꎬ为仲 景应用麻黄奠定了基础ꎮ
张仲景麻黄角药的配伍应用探讨

[10] 王玉龙,张秀花.康复评定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2.[1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6.[12] F OUCHER K C,PATER M L,GRABINER M D.Task-specific perturbation training improves the recovery stepping responses by women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f ollowing laboratory-induced trips[J].J Orthop Res,2020,38(3):663.[13] 王媚,汪莉,殷沿滢.不同深度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9,40(2):143.[14] 尹晶,李熳,张照庆,等.内热针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3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9,60(18):1578.[15] B OEHME K A,ROLAUFFS B.Onset and progression ofhuman osteoarthritis-can growth factors,inflammatory cytokines,or differential miRNA expression concomitantly induce proliferation,ECM degradation,and inflammation i n articular cartilage?[J].Int J Mol Sci,2018,19(8):2282.第一作者:方兴刚(1984—),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风湿、骨关节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兰培敏,本科学历,主任医师。
1913918362@收稿日期:2020-09-15编辑:蔡 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遣药168味,共载方260首,其构建的经典用药配伍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如“麻黄配桂枝”“柴胡配黄芩”“附子配干姜”等2味药物组成的对药,“干姜、细辛、五味子”“黄连、黄芩、半夏”“麻黄、附子、细辛”等3味药组成的角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配伍严谨,发挥增效、减毒等作用[1-3]。
麻黄----医学百科

麻黄----医学百科麻黄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麻黄 | 中药图典麻黄M á Hu án ɡ别名 色道麻、结力根[蒙古]、龙沙、卑相、卑盐、狗骨功效作用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英文名HERBA EPHEDRAE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毒性归经肺经、膀胱经药性温药味辛、苦麻黄为汉药或称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古时别名龙沙、卑相。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采用部位为草质茎。
草麻黄草麻黄为小灌木,常呈草本状,茎高20~40厘米。
分枝较少,木质茎短小,匍匐状;小枝圆,对生或轮生,节间长2.5~6厘米,直径约2公厘。
麻黄 Mahuang目录•1基本信息•2别名大全•3品种考证•4化学研究•5药理研究•6药典标准•7中医经验•8各家论述•9药方选录•10药性歌诀•11药名由来•12参看基本信息[出处]《神农本草经》。
[中药材学名]Herbal Ephedrae。
【处方名】麻黄,策敦木【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基原】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 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炮制】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
麻黄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麻黄的配伍应用与禁忌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 set in a Bge、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C,A.Mey.的干燥草质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等地。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处方用名】麻黄、生麻黄、炙麻黄、炙麻绒、麻黄绒。
【饮片特征及鉴别】饮片为细长圆柱形短段,直径1~2mm,表面淡绿色到黄绿色,有细纵棱线。
手摸有粗糙感。
节明显,节上有膜质鳞片2~3片,鳞片长2~4mm,鳞片基部棕红色或深红色。
切面中心棕红色,俗称朱砂心。
质脆易折断,有粉尘飞出,断面略成纤维性。
气微香,味苦而涩。
【性味归经及功能】本品味辛、微苦,性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及肺胃虚喘者均当慎用。
【药理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们汗腺分泌增多增快。
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人肺和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功能强,为发汗解表之妙药。
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之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若外寒里热,证见畏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等,类似于肺炎初起及上呼吸道感染初起,常配伍石膏、桂枝、杏仁等药。
2.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麻黄配伍举要

麻黄的药用配伍举要王业龙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灌木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
麻黄入药历史悠久,首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瘕坚积聚”。
其后,古今医家对此药颇多论述,逐渐总结出本品的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是临床常用中药。
《神农本草经疏》:“麻黄禀天地清阳刚烈之气,故《本经》云:味苦,其气温而无毒,详其主治应是大辛之药。
《药性论》加甘,亦应有之。
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
手太阴之药,,入足太阳经,兼走手少阴、阳明。
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
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
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
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
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
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
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麻黄之概略如此。
然麻黄与不同药物配伍后,作用有所偏重。
本文试就麻黄的常用配伍应用简述如下。
麻黄配桂枝麻黄与桂枝均为辛温解表药,同入太阳经,有发散风寒作用,二药相伍始见仲景《伤寒论》。
麻黄气味苦温,善行肌表走卫分,能开腠理散寒邪,为发汗解表之要药;桂枝色赤入营,辛温浮散,能温经通阳,透达营卫,发汗解肌,但发汗力缓。
二药伍用,同气相求,使发汗解表之力大增,遂为发汗解表之峻剂。
临床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配葛根麻黄乃太阳经药,辛温解表,开闭发汗,善解在表之风寒;葛根主人脾胃,甘辛性凉,轻扬升散,功善发汗解表,解肌退热,又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生津止渴。
二药伍用,出自《伤寒论》葛根汤,临床主要用治风寒外束、经输不利所致的恶寒无汗、项背强痛。
中药“麻黄”的常识与古今临床应用【常识】...

中药“麻黄”的常识与古今临床应用【常识】...中药“麻黄”的常识与古今临床应用【常识】基原: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炮制品:蜜麻黄、麻黄绒。
成分:含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生物碱,儿茶鞣质、挥发油、黄酮甙、糖类化合物、有机酸类等。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长于润肺止咳平喘,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2-9g。
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有成瘾性。
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耳鸣、失眠、恶心、呕吐、颜面潮红、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口渴、出汗、血压升高、头痛、头晕、心慌、血糖升高、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严重者排尿困难、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最后可因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及呼吸衰竭死亡。
亦可致肝损害和急性肝炎。
毒性实验麻黄水提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650mg/kg。
麻黄挥发油灌胃的LD50为2.79ml/kg。
中毒主要治疗措施为:①催吐,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洗胃,用硫酸镁或硫酸钠导泻。
②如有高度兴奋时,可用氯丙嗪对抗麻黄碱毒性。
也可给镇静剂。
③及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1mg,15分钟后视情况可重复注射1次,必要时给升压药物维持血压。
注意事项:①治疗外感入汤剂不可久煎。
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虚喘及失眠、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
③不宜与兴奋中枢药物同用。
【药理作用】有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及免疫抑制,镇咳祛痰、解痉平喘,拟肾上腺素,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保护心肌,利尿等作用。
【临床应用】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经方多有应用。
如太阳伤寒证,与桂枝配伍发汗解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配射干、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肺热咳喘,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水肿初起伴有表症者证属风水,与石膏、姜枣等同用;麻黄配连翘、赤小豆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配附子、细辛,温经发表;乌头汤中用麻黄,温经散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洋金花及其配伍应用的研究浅析
【摘要】麻黄、洋金花均具有平喘作用,药理作用显著,本文针
对麻黄、洋金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动学、配伍
研究等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深入开展配伍应用研究的方向和思
路,以期为今后的药理毒理研究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其临床合理应
用。
【关键词】麻黄;洋金花;麻黄碱;东莨菪碱;配伍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复方既是中
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精髓的具体表现。复方
通过配伍的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配伍使整个方剂达到整
体综合调节的作用。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复方配伍使有效成分的质或
量发生了变化,复方的药效是多种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麻黄、洋
金花均具有止咳平喘作用,作为传统止咳平喘药在治疗咳喘的中药
处方中使用相当普遍,也有很多学者、临床医务人员进行了总结分
析[1]。本文将对两药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并提出深入研究思路。
麻黄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者木贼麻黄的草质
茎,其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效为:“主中风,伤寒头
痛,温疟,表发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积聚。”
洋金花为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白曼陀罗或毛陀罗的干燥花, 资源
丰富, 药用的有白曼陀罗、毛曼陀罗、欧曼陀罗、无刺曼陀罗、紫
花曼陀罗、重瓣曼陀罗,其性味辛、温, 有小毒, 具平喘止咳、
镇痛解痉、麻醉之功效[2]。
1化学成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麻黄中含有麻黄生物碱、黄酮、黄烷醇、挥发油、
有机酸、氨基酸、多糖、鞣质。其中,生物碱是麻黄的主要有效成
分,包括主要的活性成分为l-麻黄碱、d-伪麻黄碱、l-n-甲基麻黄
碱、d-n-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麻
黄次碱等[3]。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也是至今研究最多的成分麻黄碱
和伪麻黄碱。麻黄碱具平喘功效,而伪麻黄碱具消炎作用。麻黄的
药效基本上取决于这两种成分。
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其中东莨菪碱占80%,其余为阿托
品和莨菪碱等[4]。现代医学认为药物的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是有
效成分,对麻黄、洋金花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成分的研究。
2药理作用研究
麻黄在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腠理闭塞所致发热恶寒、无汗、头
痛、脉浮紧等表实证,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咳喘,风邪袭表、肺
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脉浮的风水症,伤寒表实证,头身疼痛,
中风后遗症,耳鸣,低血压,支气管痉挛,水肿脚气等。已有研究
表明麻黄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发汗、平喘、止咳、利尿、抗炎、
抗病原微生物、解热、兴奋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兴奋神经中
枢、增强骨骼健康,当抑制延脑时麻黄碱还具有苏醒作用。
洋金花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主要作用是麻醉、止痛、解痉、抗
氧化、散瞳、调节麻痹、抑制多种腺体分泌、松弛平滑肌等。东莨
菪碱是其主要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有双向作用;可抑制大脑
皮层及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兴奋呼吸中枢,并可对抗吗啡
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3毒副作用研究
麻黄的不良反应被认为与如下作用相关:冠状动脉收缩、升高血
压、血管痉挛、致心律失常等。鉴于麻黄有较大毒性和不良反应,
在炮制、制剂过程中都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小毒性和不良反应。
洋金花的茛菪类生物碱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具有很强的敛肺祛
痰平喘的功效,是毒性成分亦是其有效成分。茛菪类生物碱能拮抗
乙酰胆碱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因而出现m胆碱受体阻断的毒
副作用。研究文献报道,洋金花临床也有很多药物毒性,过量误食
洋金花出现意识模糊、 胡言乱语、 烦躁不安、 瞳孔散大、 心动
过速等中毒表现及洋金花致肾损伤等。
因此,研究如何控制两种药物及其相关制剂的安全剂量, 或者是
通过某种有效途径, 诸如配伍减毒、药物修饰之类的方法,降低毒
副作用,以求充分利用麻黄、洋金花,使两药更好地更安全的应用
于临床十分具有现实价值, 这也对挖掘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
中的作用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4药代动力学研究
麻黄所含生物碱类成分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贺
丰,罗佳波等以麻黄中含量高的麻黄碱、伪麻黄碱为指标成分,以
气相色谱—选择离子质谱法(gc-ms/sim)同时测定血浆两者的浓
度,建立其定量方法,口服给药后二者药动学按非房室模型处理。
黄凤英,刘善军利用lc-ms/ms测定了人血浆中伪麻黄碱浓度,并
研究其在人体内的不同剂量单次给药和多剂量给药,认为伪麻黄碱
在正常人体内的处置过程无性别差异,但给药量及次数不同直接导
致体内治疗浓度波动,为临床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了参考。
洋金花的药动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托品烷类生物碱成分,陈怀
侠,杜鹏等取单剂量灌胃50mg/kg东莨菪碱的大鼠血样,甲醇沉淀
蛋白,采用 lc-ms等方法分析血样。和空白血样及东莨菪碱相比较,
根据血样中代谢物分子量的变化(△m) 及其多级质谱数据,鉴定并
阐述其结构。结果在服药后的大鼠血样中发现7种代谢物,分别为
莨菪品、n-去甲基莨菪品、脱水东莨菪碱,n-去甲基脱水东莨菪碱、
n-去甲基东莨菪碱、氧化东莨菪碱以及托品酸等。冯中,朱盛山等
通过建立血浆中东莨菪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以求为
含东莨菪碱的中药复方动物体内药动学研究提供基础,以及为动物
体内东莨菪碱的测定提供一个可靠的方法。
麻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不管是单用还是复方使用其药动学方
面的报道都比较多,如大量的文献对小青龙汤、麻黄汤等进行了报
道。麻黄与洋金花在中药止喘方中常常合用,但其配伍后药物动力
学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对于麻黄洋金花配伍后在药动学方面的变
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5麻黄、洋金花配伍应用的药理研究
麻黄、洋金花均具有治疗哮喘的作用。二者合用,其宣肺平喘之
效著,常用于支气管哮喘咳嗽等症。王乐平等研制的喘息平灌肠液
(含麻黄、洋金花)用于治疗小儿哮喘,结果显示,喘息平灌肠液
对寒饮停肺、痰热塑肺、外寒肺热三种不同类型的哮喘均显示出较
好疗效,p>0.05说明麻黄配伍洋金花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和解痉平喘
作用。魏东等研制了少年红矾杏平喘糖浆,设置阳性药物氨茶碱组
和空白对照组,研究其平喘作用。研究发现平喘糖浆低、中、高剂
量组均能明显延长引喘潜伏期, 与给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示平
喘糖浆亦有明显的平喘效果。王志英等以化痰祛瘀, 降气平喘为基
本治疗大法, 研制出寒喘平口服液(简称寒喘平组)和热喘平口服
液(简称热喘平组), 以桂龙咳喘宁胶囊为对照, 探讨对哮喘的治
疗作用。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寒喘平组为 88.0%, 热喘平组为
90.9%,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3.1%,p<0.05) 。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
征、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e)、改善肺功能等
指标方面, 两平喘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
p<0.01)。
另据研究,麻黄配伍洋金花还有镇痛的作用。于文强等分别采用
自制中药止痛栓直肠内用药及阿片类药物镇痛泵对术后患者进行
镇痛。结果发现两组术后总体止痛有效率无显著差异,其中治疗组
术后4、8h nr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 治疗组给药次
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洋金花
和麻黄合用能增强镇痛作用,尤其是增强杨金花的镇痛作用。
6麻黄洋金花配伍研究前景展望
目前,缓解支气管哮喘发作症状的药物颇多,但是尚无可根治药
物,且哮喘反复发作的机制还不清楚。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在治疗
哮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具有作用靶点多、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
优点,中药复方通过免疫调节作用,使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平衡,从
整体调节机体的适应性、内环境的平衡和抗病能力,同时避免西药
长期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中药止喘方中麻黄、洋金花两药经常合用,
常用于临床的有如意定喘片、少年红矾杏平喘糖浆、喘息康颗粒等。
中药复方中各药之间会有很大的影响,麻黄、洋金花都属于副作
用很强的中药,二者配伍合用所产生的变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
关注。笔者认为,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建立麻黄、洋金花提取液
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测量方法,探讨麻黄、洋金花不同配伍比例
对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含量的影响,进而开展伴随着发生的药理作用
和药代动力学方面变化的研究,对阐明两药配伍后减毒增效的机理
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段永平,段醒妹.麻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赤
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 姜海楼,史家振,石壮沙,等. 麻黄综合研究i麻黄史料考
证[j]. 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6
[3] 周玲,吴德康,唐于平,等.麻黄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4] 何丽娅,杨海江,王梅娟, 等.洋金花总生物碱对犬肠缺血再
灌注损伤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4
作者简介:梁凤娟,女,广州中医学院中药系毕业,副主任中药
师,现从事深圳福田中医院药剂科
基金项目:2010年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00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