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之应用及配伍禁忌

合集下载

中药合格处方用法、用量、配伍禁忌、毒性中药

中药合格处方用法、用量、配伍禁忌、毒性中药

硫黄
有毒
酸,温。归肾、大肠经
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外用 适量,研末油调敷。
罂粟壳 土荆皮 山豆根
有毒 有毒 有毒
酸、涩、平。归肺大肠、肾经 辛,温。归肺脾经
3~6g
制川乌
有毒
制天南星 有毒
木鳖子
白果 制草乌 牵牛子 香加皮 常山 蕲蛇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外用适量,醋或酒浸外搽, 或研末调涂。 苦,寒。归脾、胃经 3~6g 一般用制品1.5~3.0g,宜 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 先煎,久煎。 3~9g,外用生品适量,研 苦、辛,温。归肺、肝、脾经 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0.9~1.2g,外用适量,研 苦、微甘,凉。归肝、脾、胃经 末用油或醋调敷。 甘、苦、涩,平。归肺经 4.5~9g 生:大毒、制:有毒。 归心肝、肾、 一般用制品。1.5~3g,宜 脾经 先煎久煎 苦,寒。归肺、肾、大肠经 3~6g 辛、苦,温。归肝、肾、心经 苦、辛,寒。归肺、肝、心经 甘、咸,温。归肝经 3~6g 5~9g 3~9g;研末吞服1~1.5g/ 次,1日2~3次。
三、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释: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全瓜蒌、 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 白及;甘草反海藻、京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诸参(人 参、沙参、丹参、太子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 芍、白芍)
蜜麻黄 10g 杭白菊 10g 明天麻20g 鲜芦根 10g 大黄(后下)10g
正文
滑石粉(包煎)10g 三七(打粉冲服)5g 共3剂,一日一剂,煎煮400ml,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

名词解释道地药材:指特定的产地所出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生产与加工技术精良,优质高产的著名药材。

(如云三七、怀地黄、川黄连、辽细辛、关防风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肝阳化风之证的方法。

平肝潜阳:用具有平肝潜阳重镇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阳上亢证、肝阳暴亢证的治法。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

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

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

辛:能散、能行。

散:发散表邪。

行: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缓、能和。

补:补益。

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

和:和中焦’调和诸药。

酸:能收、能涩。

即收敛固涩作用。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

苦:能泄、能燥、能坚。

泄:通泄、降泄、降泄肺气。

燥:燥湿。

咸:能软、能下。

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

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三、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五、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两部中药书籍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二、《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中药的配伍一、相须,即性能功效方面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二、相使,即性能功效方面有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同,淡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中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制度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制度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制度一、引言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

然而,由于其药理作用的特殊性,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科学规范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管理,制定一套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存放和配制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药店等医药卫生机构。

三、管理目标1. 确保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合理使用,并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2. 规范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存储、配制和处方审核等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药品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四、管理内容1.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采购a.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选择具有合法生产资质的厂家或供应商进行采购。

b. 根据需要合理确定采购数量,避免药品过期或过量使用的情况发生。

2.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存储a. 存放地点应满足通风、防潮、干燥的要求,远离热源和阳光直射。

b. 存放区域应进行分类管理,与其他药品分开存放,避免混淆和交叉感染。

c. 定期检查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并做好记录。

3.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配制a. 配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职业证书,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

b. 配制过程应遵循药品配方和操作规程,保证质量和安全。

4.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处方审核a. 医生在开具处方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史,并权衡利弊,明确适应症。

b. 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应注意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5.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使用a. 医生在使用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时,应按照说明书和临床指南的要求进行合理用药。

b. 尼可刻酮类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三天原则”,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

6.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追踪与回顾a. 定期进行药物使用情况的回顾,对病例进行追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b. 随时关注相关学术会议、研究成果和药物安全警示信息,做好药物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探讨论文【创意版】

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探讨论文【创意版】

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探讨论文随着医学的开展,中西药搭配使用越来越普遍了,但是两者搭配也有一些禁忌的。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1:?中西药配伍禁忌?摘要:中西药联用在临床日趋普遍,如假设配伍不当,那么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疗效降低,增加毒副作用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响。

从药物配伍时发生的变化,谈谈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醒临床,注意中西药配伍的变化,防止不良反响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药配伍;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大量的临床实践说明,中西药合理应用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缩短疗程等优点,但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如配伍不合理,会产生单一药没有的不良反响,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增加毒性。

因此深入探讨中西药的配伍变化,对临床中西药合用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下从几个方面对中西药配伍产生的相互作用做一简析。

1 对药动学的影响1.1 对吸收的影响1.1.1 理化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所以中西药合用产生的理化变化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是中西药相互作用对吸收影响的主要因素。

它包括中西药成份之间的络合、螯合、吸附等作用,根据中药的成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①络合、螯合作用对吸收的影响:主要含有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铁离子、铋离子等阳性金属离子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异烟肼等配伍。

因此类药物构造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与含上述金属离子的中药合用后。

生成难溶性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

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海螵蛸、石决明、虎骨、龙骨、龙齿、牡蛎、蛤壳、瓦楞子等;含铝离子的有明矾;含铁离子的有代赭石、自然铜、禹余粮;含铁、镁离子的有礞石;含镁、铝离子的有滑石;含铁、镁、铝的有磁石;含铁、铝、镁、钙的有赤石脂,钟乳石等。

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维生素B1、B6形成螯合物使两者的作用均受影响。

②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含有雄黄、朱砂、鞣质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遇局部西药易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

中药学中药的配伍禁忌与合理搭配

中药学中药的配伍禁忌与合理搭配

中药学中药的配伍禁忌与合理搭配中药学中,药物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药之间或中药与食物、药物之间的不宜合用或不宜同时使用的情况。

合理的中药搭配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促进治疗效果;而不合理的中药配伍则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

因此,对中药的配伍禁忌与合理搭配了解,对于中药学和中药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一、中药的配伍禁忌1. 互相相克的中药配伍禁忌某些中药之间由于化学成分的相克作用,不宜同时搭配使用。

比如防风与半夏、苦参与牛蒡籽等,这些相克的中药配伍可能导致药物的疗效减弱甚至失效。

2. 互相制约的中药配伍禁忌某些中药之间由于药物活性成分的制约作用,不宜同时搭配使用。

比如麻黄与防风、贝母,这些中药的制约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的毒性加大。

3. 与特定食物的中药配伍禁忌某些中药与某些特定食物同时搭配使用,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比如生姜与生蚝、鸭肉,这些中药与特定食物的配伍禁忌可能对肠胃产生刺激,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

二、中药的合理搭配1. 相得益彰的中药搭配某些中药之间的搭配可以互相增强药效,产生协同作用。

比如黄芪与党参、白术的搭配,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2. 相互调节的中药搭配某些中药之间的搭配可以相互调节,达到平衡疗效。

比如黄连与黄芩的搭配,可以平衡清热解毒的疗效。

3. 强强联合的中药搭配某些中药之间的搭配可以形成强强联合的效果,提高药效。

比如人参与丹参、川芎的搭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

三、中药搭配禁忌案例分析1. 知母+乌头+延胡索这是一组不宜同时搭配使用的中药。

知母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乌头有祛风驱寒、止痛的作用;延胡索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这三味中药的配伍禁忌可能导致心脏毒性反应,严重时甚至可引起生命危险。

2. 当归+白芍+川芎这是一组常用的中药配方,常用于调经止痛的治疗。

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白芍有活血祛斑、调经止痛的作用;川芎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这三味中药的合理搭配可以互相增强药效,加速治疗效果。

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细目一:中药配伍的意义要点:中药配伍的意义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细目二: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一: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古人云:“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7)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试题及答案 (7)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试题及答案专业学号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80分)1、关于益母草与泽兰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可以利水消肿,祛瘀消痈B、益母草应用更广泛C、泽兰对于血虚者应慎用D、益母草孕妇忌服E、泽兰为产科之要药答案: E解析:妇产科之要药指的是益母草。

2、既能治目赤翳障,又能治湿疹湿疮的药物是(C)A.朱砂B.硼砂C.炉甘石D.铅丹E.土荆皮3、附子的来源是(D)A.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主根B.毛茛科植物北乌头侧根的加工品C.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主根D.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4、善于治疗膏淋的药物是A、滑石B、木通C、通草E、车前子答案: D解析:萆薢的主治病证包括:①膏淋,白浊。

为治膏淋要药。

②风湿痹痛。

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利。

5、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的是A、黄连B、金银花C、黄芩D、紫草E、玄参答案: B解析:①金银花的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②黄连的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③黄芩的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④紫草的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⑤玄参的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6、下列哪项不是野菊花的适应证A、痈疽肿痛B、疮疖丹毒C、虫蛇咬伤D、目赤肿痛E、头痛眩晕答案: C解析:野菊花的主治病证有:①痈疽疔疖,咽喉肿痛。

②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③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7、朱砂、丹参等有清心安神功效,能治心火亢盛、心悸失眠等症,一般就说该药A、归肝经B、归心经C、归脾经D、归肺经E、归肾经解析:心火亢盛心悸失眠,当用朱砂、丹参等心经药以清心安神。

8、以下药物止血一般需要炒炭的不包括A、地榆B、槐花C、茜草D、艾叶E、苎麻根答案: E解析:苎麻根一般是鲜品捣汁使用。

9、以下关于芦根的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治疗热淋涩痛B、鲜品使用的时候需要加倍C、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D、阴虚内热者忌用E、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答案: D解析:芦根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肝、胆、小肠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黄疸,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

内服:煎服,15-30g。

鲜品25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吐衄、咯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肠痈、肺痈等火热毒盛的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捣敷。

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脾胃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3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研末调敷。

1、中药配伍禁忌:杏仁为使;畏款冬、雌黄、附子、防风、麻仁;恶瓜蒌。

2、饮食禁忌:得盐良,可同用;畏凉水,忌同食。

少食寒凉生冷之物。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孕妇慎服。

4红豆蔻辛,温。

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3~6g。

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5山萘温;辛;归胃经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6沙棘味甘、酸,性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咳嗽痰多,瘀血证。

内服:煎服,3-9g。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7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内服:煎服,6-10g。

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注意事项: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之应用及配伍禁忌
【摘要】中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也是一大文化遗产。

前人在临床实践中,从单味药的应用到多味药之间配伍,总结出了中药配伍“七情、十八反、十九畏”。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及中西药结合联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中西药物配伍禁忌也随之出现。

为了避免盲目的联合用药,发挥药物之间更好的配伍疗效,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查阅文献资料,对麻黄的应用及药物配伍做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麻黄;配伍禁忌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Bge. 的草质茎。

是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味辛苦、性温。

能发汗、散寒、平喘、利水。

其主要成分有生物碱(Alkaloids,AL),如L-麻黄碱(L-Ephedrine)和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鞣质(Tannin.TN)、黄酮甙(Flavone glycosides)和挥发油(V olatile oils)等。

1麻黄的功能主治与应用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1.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1.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1.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蜜麻黄绒作用更佳。

2麻黄及其中西药制剂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2.1不宜与含有TN成分的中成药服:麻黄及其中成药与含TN成分的中成药(四季青片、虎杖浸膏片、感冒宁、复方千日红丸、肠风槐角丸、肠连丸、紫金粉、舒痔丸、七厘散等)同服,TN可与麻黄AL产生沉淀,影响麻黄AL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效价。

2.2不宜与活性碳类吸附剂同服:麻黄及其中成药与活性炭类及其由此性质的药物同服,麻黄AL被吸附而失活,影响疗效。

2.3不宜与含铁制剂同服:因麻黄含有TN,在胃内与铁离子形成不溶性络合物降低铁剂之疗效。

2.4不宜与酶制剂同服:麻黄及其中成药与酶制剂(淀粉酶、胃蛋白酶、多酶片)同服,TN和酶形成难溶性物质。

而降低酶的活性,使疗效降低或失去作用
2.5不宜与消炎镇痛药同服:此类药物对胃有刺激性,易引起一系列胃肠道不良反应,两者合用则加重。

2.6不宜与六神丸合用:六神丸(华蟾素、华蟾毒素)具有强心作用,麻黄AL能兴奋心脏的a受体或b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两者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已发生中毒。

2.7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麻黄及中成药与MAOI(痢特灵、优降宁、苯丙胺、苯乙肼、甲基苄肼)合用,MAOI可抑制体内的MAO,使NE、DA、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被破坏而储存于神经末梢中,当服用麻黄及中成药时,麻黄碱不易被破坏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促使被储存在神经末梢中的NE、DA、5-HT大量释放,因而可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2.8不宜与降压药合用:麻黄AL是交感神经兴奋剂,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与降压灵、利血平、呱乙啶、复方降压片、甲基多巴等降压药配伍,产生药理作用的拮抗,可降低后者疗效。

同时,甲基多巴可减少神经元释放NE,利血平可使神经元内递质耗竭,麻黄碱作用明显减弱。

2.9不宜与镇静催眠药合用:当服用氯丙嗪,非那根,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时,同用麻黄及中成药,因麻黄碱兴奋中枢,而对抗中枢抑制作用,失去镇静催眠之效用。

2.10不宜与强心甙类联用:麻黄AL兴奋心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律加快。

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甙K等强心药配伍,可致心律失常,增加强心药对心脏的毒害。

2.11不宜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同用:麻黄碱、伪麻黄碱都是拟肾上腺素药,促进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如同时服用此类西药,可增加后者的毒、副作用,诱发高血压。

2.12不宜与异烟肼同用:两药合用可使不良作用相加,可引起精神兴奋、排尿困难等副作用。

2.13不宜与土的宁、阿托品等AL类西药配伍:两者配伍后,使毒副作用加重,兴奋作用增加,易产生惊厥,甚至引起中毒。

2.14不宜与茶碱合用:麻黄碱与氨茶碱联用,理论上有协同作用,实际上麻黄碱可茶碱使肝清除率升高,血药浓度下降,其效果不如单用好,反而使毒性增强,出现头疼、头昏、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症状。

2.15不宜与甘草合用:麻黄AL等碱性强的AL.与甘草产生沉淀,如药用炭相似的吸着作用,使麻黄碱吸收减少而降低疗效。

2.16不宜与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合用:麻黄及其制剂与阿司匹林并用易致大汗虚脱。

总之,药物配伍目的就是发挥药物的各自优势,进行互补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缩短用药疗程,减少药物的用量而降低成本,从而达到药物配伍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合理性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谭同来常用中药配对和禁忌.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01
[2]戴敏琦王余民.善用麻黄治疗咳喘.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7
[3]张宁梅许衍春麻黄治疗喘症的配伍验用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18(4).
作者简介:张广兰,女,本科,山东省青州市人,山东省青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