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麻黄成分功效及药理作用

麻黄成分功效及药理作用

麻黄成分功效及药理作用
主要成分:
①生物碱, L-麻黄碱、D-伪麻黄碱。

②挥发油。

麻黄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发汗
麻黄挥发油、生物碱→发汗,促进汗腺分泌。

影响因素:温热环境、配伍桂枝作用明显。

机制:直接作用于汗腺为主。

①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②兴奋α受体,汗液分泌增加;③通过兴奋中枢
神经的有关部位。

(2)平喘
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平喘。

麻黄碱为主,平喘特点:性质稳定,口服有效;起效较慢,作用
温和,作用维持时间持久。

机制:多环节。

直接作用:兴奋肾上腺素受体。

①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使平
滑肌松弛;②支气管黏膜血管α受体,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

间接作用: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
放儿茶酚胺;
其他:④抗变态反应、抗过敏,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3)利尿
①多种成分均具有利尿作用,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

②机制: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4)解热、抗炎
①麻黄挥发油→解热、降温。

②麻黄的多种成分,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抗炎:抑制早期血
管通透性增加、后期肉芽组织形成。

(5)抗病原微生物
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等,流感
病毒有抑制作用。

(6)镇咳、祛痰。

麻黄的发展演化及其成分活性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

麻黄的发展演化及其成分活性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

天然药物化学结课论文1麻黄的发展演化及其成分活性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录一、摘要2二、关键词2三、前言2四、背景及研究意义2五、麻黄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31、麻黄属32、麻黄类药物种类3六、麻黄类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物活性研究进41、麻黄的植物化学成分42、以草麻黄为例对其药理活性进行分析63、麻黄碱与伪麻黄碱药理作用机制的对比7六、张仲景运用麻黄的规律研究91、《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功效92、《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配伍应用93、《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禁忌104、结语10七、后记10八、参考文献10九、对麻黄属药物的认识与研究后的感想与思考及学习天然药物后的感想12天然药物化学结课论文2摘要: 麻黄(Ephedra)是裸子植物门麻藤纲(Gnetopsida)麻黄科(Ephedraceae)麻黄属草本状小灌木,是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发汗、平喘和利水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咳喘水肿,同时麻黄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它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是优良的固沙植物,它也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是改良沙漠的珍贵植物。

此外,其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现已报道的麻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黄烷类、挥发油类、软质类、有机酸类、多糖类、氨基酸类以及一些酚类等。

本文根据中国麻黄属植物分类及麻黄属起源和演化,从不同方面来探讨麻黄从古至今、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现及其在治疗一些疾病上的应用演变,同时分析在其过程中,麻黄的药性、药效及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麻黄属的起源与演化研究,由侧面(草麻黄)谈麻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麻黄类植物药的药学成分及其化学成分分析(含生物碱成分和非生物碱成分),从一些现代医学界对于麻黄的应用来分析其药理作用机制,由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分析麻黄的功效。

关键字:麻黄属草麻黄生物碱(伪)麻黄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前言:麻黄应用历史悠久,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麻黄生理活性的作用,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最初通过口述、口授,以后又借助文字记载流传下来,开始零散的出现在各种书籍中,《本草》出现后,被收载于《本草》之中,并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神农本草经》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麻黄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

麻黄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

麻黄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1.化学成分。

麻黄主要含麻黄生物碱,如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等,其中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

此外,还含有嗯唑酮类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

2.药理作用。

麻黄有拟肾上腺素能神经作用,能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麻黄碱的三种异构体的升压作用,以左旋麻黄碱最强,右旋麻黄碱最弱,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黄碱居中。

麻黄对支气管有持久的解痉作用,低浓度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能引起支气管扩张。

麻黄水溶性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麻黄能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并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加,显示麻黄有利尿作用。

麻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其生物碱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其抗变态反应可能是受体作用而发挥的。

麻黄甲醇提取物能减少由醋酸致小鼠腹膜炎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抑制鸡胚尿素囊肉芽组织的形成。

还有解热、抗菌、中枢兴奋等方面的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麻黄(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是一种中药材,属于直籽植物麻黄科的多年生灌木,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

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温经发汗、祛风解表、平喘开窍等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被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湿疹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麻黄的药理作用1. 温经发汗:麻黄能够温经散寒,激发机体的排汗反应。

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的作用,扩张血管,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脏排血量,使皮肤的血管扩张,通过发汗而导致体温升高,从而起到温经发汗的作用。

2. 祛风解表:麻黄具有祛除风邪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风是一种致病因素,如风寒、风湿等。

麻黄具有透疹解表、外散风寒的功效,可以改善由于风寒侵袭或风邪引起的头痛、身痛、发热、流感等症状。

3. 开窍平喘:麻黄对于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疗效。

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刺激交感神经,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加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促进呼吸道的通畅,并具有一定的咳嗽抑制作用,从而起到开窍平喘的作用。

二、麻黄的临床应用1. 治疗感冒:麻黄具有温经发汗的作用,对于感冒引起的寒热、头痛、身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传统上常将麻黄与其他药材如桂枝、芍药、甘草等配伍使用,共同发挥解表发汗的功效。

2. 治疗咳嗽:麻黄具有开窍平喘的作用,对于咳嗽、喘息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麻黄与杏仁、桔红等药材组成的麻杏石甘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由于感冒引起的咳嗽。

3. 治疗哮喘: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减少黏液分泌的作用,能够改善哮喘的症状。

麻黄与石膏、杏仁等药材组成的麻杏石甘汤,常被用于缓解哮喘发作。

4. 治疗湿疹:湿疹是一种皮肤病,麻黄具有祛瘀通经的作用,能够改善湿疹引起的皮肤痕痒、水肿等症状。

三、麻黄的临床运用注意事项1. 用量控制: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一定的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用量过大会导致血压增高、心脏负荷加重等不良反应。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麻黄,作为一味古老的中药材,在中医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它源自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其中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代表。

这些成分赋予了麻黄多种药理活性。

从药理作用来看,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

它能够促进汗腺分泌,增加人体的出汗量,从而帮助散热,调节体温。

这一作用在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无汗等症状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麻黄还有平喘止咳的作用。

它能够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从而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麻黄的利尿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可以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尿液的排出。

这对于消除水肿,特别是由心脏、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麻黄还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精神和体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

在临床应用方面,麻黄的用途十分广泛。

在治疗感冒方面,对于风寒感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者,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麻黄汤。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麻黄常与其他中药配伍,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例如,小青龙汤中就有麻黄的身影,其与细辛、干姜等配伍,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对于水肿病症,麻黄也能发挥作用。

如越婢加术汤,以麻黄为主药,配伍白术、生姜等,可疏风泄热、宣肺利水。

然而,麻黄的使用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由于麻黄具有较强的兴奋作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慎用。

同时,孕妇和运动员也应避免使用。

在使用剂量上,需要严格控制,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总之,麻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明确,临床应用广泛。

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医理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合理用药,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生麻黄的作用与功效

生麻黄的作用与功效

生麻黄的作用与功效生麻黄是麻黄科植物麻黄的茎、枝、叶和花序,历史上曾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它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麻黄碱、伪麻黄碱、苯丙胺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等。

鉴于它的独特药理作用,生麻黄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多种功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麻黄的作用与功效。

一、发汗解表功效生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可通过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增加皮肤温度,促进汗腺分泌,从而达到发汗解表的效果。

这一功效对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外感风寒恶寒发热等症状非常有效。

二、解痉镇痛功效生麻黄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达到解痉镇痛的功效。

它对于神经性疼痛、肌肉痉挛、头痛、牙痛等疼痛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三、抗过敏功效生麻黄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过敏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产生的症状,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四、镇咳平喘功效生麻黄中的麻黄碱是一种镇咳平喘药物,可通过刺激呼吸中枢以及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增加呼吸功率,缓解呼吸困难,对于支气管哮喘、咳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五、利尿通淋功效生麻黄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可通过刺激肾脏排尿,增加尿液量,促进尿液的排出,有助于清除体内的废物和过多水分,对于感冒、水肿、淋巴结炎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六、祛风除湿功效生麻黄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舒展筋骨,散寒祛湿,改善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酸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有一定的祛风除湿功效。

七、抗菌消炎功效生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感染性疾病、肺炎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八、调节免疫功效生麻黄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染疾病的发生。

除了上述列举的主要功效外,生麻黄还具有其他一些作用,如抗心血管疾病、减肥、降血压、增强记忆力等。

然而,生麻黄作为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植物药物,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剂量掌握:生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神经兴奋症状,甚至影响心血管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关键词】麻黄;药理;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性温,味辛,微苦。

归肺、膀胱经。

其中草麻黄为草本小灌木,木质茎短,常匍匐;草质茎(小枝)直立,对生或轮生,节明显,直径约2毫米;生于干河床,草原,河滩或固定沙丘,成片丛生。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

花期在五月,种子成熟期在七月。

中麻黄为小灌木,木质茎直立或斜上,草质茎较粗,长被白粉,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直径可达2-3毫末,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地或草地;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

木贼麻黄亦为小灌木,木质茎粗长,草质茎较细,被白粉,直径一般1-1.5毫米;生长于干旱砾质山地,砾石堆上或山壁石缝中,分布于我国华北和西北。

以上的三种麻黄的主要成分均为多种生物碱和少量挥发油。

其中左旋麻黄碱(也称l-麻黄碱)占生物碱总量的80%-85%为主要成分,其次为d-伪麻黄碱,以及一些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等;挥发油中主要含i-a-松油醇,此外还有鞣质等。

1药理作用
1.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和利尿消肿三大主要功效。

1.1.1发汗作用麻黄发汗为几千年来临床广泛证实,古人也是利用其发汗作用治疗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发汗无热的表实
证。

对于麻黄的发汗作用近现代的大量研究表明,挥发油具有发汗作用。

同时,麻黄碱虽然不能诱发人体直接出汗,但大量试验证实当人处在温热环境中,使用麻黄碱后1-2小时汗腺分泌确实比没用药的要更快更多。

这与我国古代用麻黄发汗相吻合。

经研究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有关:一是由于麻黄碱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呈现汗液分泌增加;二是麻黄的挥发油兴奋汗腺α受体,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使汗腺分泌增加。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麻黄根具有止汗的作用。

这里还有个关于麻黄名字来历的有趣传说,说的是以前有个人和师傅学习用药,出徒单干时师傅一再交代有一味叫做“无叶草”的草药,一定要谨慎使用,并一再告诫之,“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的用药口诀。

可徒弟还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用错了一次,并因此吃了官司,受到了惩罚。

后来的药师就把这味药叫做“麻烦草”,以提醒后来的药师谨慎用这味药。

再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的。

1.1.2平喘作用近现代研究证明麻黄碱是麻黄平喘的有效成份。

麻黄平喘机理主要通过以下环节得以实现:第一是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a-肾上腺受体,使末梢血管收缩,从而缓解支气管粘膜的肿胀,从而缓解哮喘的发作;第二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从而达到止咳的作用;第三是促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第四是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麻黄水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是经过现代大量的药理实验广
泛证明的。

作为中药的麻黄碱的平喘作用和西药的肾上腺素相比,其特点就是其作用温和,持久。

并且口服有效。

但缺点是显效较慢。

临床上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1.1.3利尿作用麻黄的多种成分均具有利尿作用,其中以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

麻黄生物碱静脉注射给药利尿作用明显,而口服用药作用较弱。

但是麻黄利尿消肿的作用不是很强,一般用于风水水肿,即水肿兼有表邪或是表证,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疗效。

1.2其他药理作用
1.2.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

1.2.2强心、升高血压。

麻黄碱能直接和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另外,麻黄还有抗病毒和抗炎和抗过敏的药理作用。

1.2.3毒性作用麻黄毒性较小,其所含的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给实验小鼠腹腔注射麻黄提取物,可见小鼠眼眶内出血,眼球突出。

能够引起举尾反应和紫绀。

这种性状多数人认为是麻黄中的中性物质协同所引起的。

2现代临床应用
麻黄在现代医学的应用上主要是遵循麻黄的发汗,平喘,利尿以及
抗炎的生物药性,结合千年的中药古方加以利用,效果可以说还是很明显的。

其主要用途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投身疼,无汗的表实证。

常配桂枝以助其发汗解表之功效。

应用实例为古方“麻黄汤”。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由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组成。

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所以是方中之君(主)药,并用之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之臣(辅)药,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以降肺气、散风寒之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桂,又能缓和麻、桂枝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诸药合用,共凑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2.2治疗风寒束表,肺气壅闭的咳喘症。

常以杏仁配用,取杏仁降气化痰,强化止咳平喘的作用。

临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之说。

若为肺热咳喘,常与石膏配用,临床实例为“麻杏石甘汤”。

该方出自我国古代医学名著《伤寒论》,由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组成。

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邪未尽,热邪壅肺者。

近代其加减方应用较多。

2.3治疗风水型水肿,主要是腰以上水肿,或头面部和急性水肿兼
有表证者。

常与生姜,白术配用。

应用实例为越婢加术汤。

该方也出自《金匮要略》,由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甘草2两,白术4两,大枣15枚组成。

本方乃越婢汤加白术而成。

白术乃脾家正药,健脾化湿是其专长,与麻黄相伍,能外散内利,祛一身皮里之水。

2.4治疗低血压状态和鼻塞等。

应用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10g,制附子15g(一定要先煎30分钟以上),细辛3g。

组成,该方同样出自我国古代医学名著《伤寒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