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及其制剂质控方法研究进展和展望

合集下载

麻黄及其复方临床研究进展

麻黄及其复方临床研究进展

麻黄及其复方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在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中,麻黄一直是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其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

近年来有关麻黄及其复发的临床研究不断涌出,运用也非常广泛,不仅在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中表现了很好疗效,还常被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及疼痛类疾病。

【关键词】麻黄;中药复方;临床研究麻黄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龙沙、色道麻等。

《中国药典》2005版记载了3种麻黄: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

其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常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及支气管哮喘等病证。

蜜炙麻黄能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现代研究表明,麻黄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有生物碱类、黄酮及鞣质类、挥发油类、糖类、有机酸类以及其它类化合物[1]。

其对多个系统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可平喘、镇咳、收缩外周血管、加强心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升高血压、发汗、兴奋大脑及利尿、抗变态反应、抗炎、解热等[2]。

麻黄临床应用广泛,多以复方为主,近年来有关麻黄及其复方的临床研究较多,现分述如下。

1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麻黄作为治疗咳喘病之要药,日益受到重视。

哮喘的发病是机体的免疫应答平衡遭到破坏, 导致气道炎症发生,引发变态反应[3]。

现代研究表明,麻黄水提物和醇提物能降低血清溶血素的水平,并具有抗补体作用及抗变态反应作用[4,5]。

另外,麻黄主要有效成份麻黄碱具有兴奋呼吸中枢及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6]。

临床上,赵娟等[7]运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变应性咳嗽,将符合标准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只口服射干麻黄汤,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7天为1个疗程,治疗后发现射干麻黄汤的疗效显著优于氯雷他定。

此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疗程不长,如果能够观察远期效果则更佳。

而陈忠伟等[8]运用乌梢麻黄饮治疗小儿哮喘108例,与西药(先锋V、氨茶碱、酮替芬)组对比,且分别做近期(哮喘≤14天缓解)和远期(哮喘发作≤3次/年)比较,发现近期虽无明显区别,但远期疗效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麻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麻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麻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对麻黄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总结,检索近十年来自CNKI,维普,万方,Springer等数据库中关于麻黄药理作用研究和麻黄含量测定方法的相关文献,详细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并根据其主要有效成分,系统的总结了目前常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等,以上方法简便易行,灵敏度高且有一定的专属性,可以作为常用的麻黄含量测定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麻黄的药理作用和检验麻黄的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标签:麻黄;麻黄碱;含量测定;药理作用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e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产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等地。

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麻黄含有生物碱类、黄酮及鞣质类、挥发油类、糖类、有机酸类以及其它类化合物等成分,其中主要以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为主。

近年来对于麻黄的药理作用以及应用研究工作十分活跃,本文就其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以及含量测定进行分类综述。

1 药理作用麻黄具有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因此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已有报道的麻黄具有发汗、解热、利尿、镇咳、平喘、抗过敏、升压、抗病毒、影响神经肌肉传递及中枢神经兴奋等作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的研究,如今发掘出麻黄更多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如下几项。

1.1 对心血管的影响Persky等[1]通过建立药代动力学模型来描述,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麻黄碱对心血管有影响。

1.2 抗凝血作用邱丽颖等[2]认为麻黄果多糖成分可以通过内外源凝血两条途径影响血液凝固过程,从麻黄果中提取的多糖成分使体外凝血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一些。

1.3 对抗急性血瘀症形成的作用陈文梅等[3]通过大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外加冰浴刺激,制造出寒凝气滞的急性血淤模型,再用麻黄水煎液灌胃,以模型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及血液流变性为指标,观察麻黄水煎液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麻黄能改善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性,明显延长其血液黏度,对抗急性血瘀症的形成。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摘要】麻黄作为一种著名的中药药材,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利尿消肿、发汗平喘、促进血液循环、抗氧化、抗病毒的作用。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麻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Q949.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258-010引言麻黄是一种麻黄属曹本植物,高20~40cm,常年生长于山坡、河床、草原等处,采摘方便。

麻黄类药物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三种,麻黄的草质茎部位是入药部位,植物根茎内蕴含丰富的生物碱、黄铜、挥发油、多糖、酚酸等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等功效,同时对人体的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等具有优质的药理作用[1]。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1 麻黄的化学成分1.1 麻黄碱类麻黄中后蕴含丰富的麻黄碱,目前在麻黄中提取十多种麻黄碱的,而含量最高的就是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以及左旋去甲麻黄碱等。

麻黄碱在麻黄的根和茎中含量丰富,陶华明等[2]对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不同种类的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从1%~3%不等。

麻黄碱是一种结晶状的白色粉末,无味,遇光变质,溶于水,采用化学分离法从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中提取到具有维生素P 的活性的白麻黄碱( leucoephedine )以及具有抗消炎作用的麻黄碱(ephedroxane)。

而采用红外光谱以及HPLC 技术能够鉴定麻黄智中蕴含4-羟基-7 甲氧基-喹啉羟酸、1-麻黄碱、d-伪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物质。

有学者从8 个麻黄生物碱中提取到2,3,4,6-四甲吡嗪、O-苯甲酰-右旋伪麻黄碱以及2,3,4-三甲基苯唑烷。

而在麻黄种子以及果实中提取生物碱则并没有研究报道。

1.2 黄酮类国内对麻黄黄铜的研究偏少,初步对斑子麻黄中的黄铜的含量有所研究。

麻黄及其复方制剂中麻黄碱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麻黄及其复方制剂中麻黄碱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综述如下 。
l 薄层 扫描 法 ( L S TC )
目前 普 遍 采 用 双 波 长 双 光 束 反 射 锯 齿 形 扫 描 法 l , 3 该 ]
法 既 可 补 偿 因 薄 层 厚 度 不 匀 而 引起 的基 线 噪 音 , 又可 克 服 斑
报道 , 以丙 酮 与麻 黄 碱 反 应 生 成 麻 黄 碱 丙 酮 化 物 进 行 分 析 ,
古、 新疆 、 肃 、 海 )、 穗 麻 黄 ( 布 东 北 、 疆 ) 的草 质 甘 青 双 分 新 等
接 进 行 气 相 色 谱 分 析 。刘 贵 中 报 道 , 正 五 十 烷 为 内标 , 以 标 峰 分 离 效 待 果 良好 , 不 受 杂 质 峰 干 扰 , 且 方法 可靠 ( 已被 国家 标 准 采 用 ) , 不 足 之 处 是 样 品 处 理 时 间 较 长 ; 金 林 等 报 道 , 联 吡 啶 顾 以 为 内标 , 定 了生 药 麻 黄 、 童 清 肺 口服 液 、 分 散 、 青 龙 测 儿 九 小 合 剂 等 9种供 试 品 中盐 酸麻 黄碱 的含 量 , 果 与 高 碘 酸 钠 氧 结
2 气 相 色 谱 法 ( C) G
气 相 色 谱 法 有 高 选 择 性 、 灵 敏性 、 样 量 少 、 析 速 度 高 用 分
快 的特 点 , 黄碱 及其 盐 类 由 于 具 有 挥 发 性 , 般 都 可 以 直 麻 一
藏、 云南 ) 丽 江麻 黄 ( 布 云 南 、 川 、 果 麻 黄 ( 布 内蒙 、 分 四 I)膜 分
维普资讯
新 疆 医科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OFXI JANG ME I A1UN VE STY 2 0 c. 2 (0 NI DC I R I 0 6O t ,9 1 )

中药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麻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麻黄具有祛寒、发汗、解热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麻黄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中药的更多作用和潜力。

一、麻黄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研究
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是一种强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具有缓解哮喘、支气管炎等症状的功效。

同时,麻黄还能够抑制肺部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系统的通气量。

研究表明,在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麻黄可以达到与常规药物相当的疗效,同时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二、麻黄对代谢系统的影响研究
最近的研究发现,麻黄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有利于减肥和控制血脂。

另外,麻黄还能够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提高代谢率,从而有助于保持体内的能量平衡。

三、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
麻黄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人体的警觉度和反应力。

这种作用被应用于一些需要提高大脑活性、改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疾病的治疗中。

四、麻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麻黄对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同时,它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麻黄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不仅仅是传统用途的治疗感冒等疾病,麻黄的祛寒、发汗、解热、镇静、免疫调节等功效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麻黄或其有效成分加以利用,开发新的中药或治疗方法,对于人类的健康有重大的意义。

麻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麻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麻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麻黄是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麻黄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麻黄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麻黄在医学领域中的潜力和作用。

麻黄,又名麻黄素,为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辛温发散之性,功能主治外感风寒、淤血、哮喘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麻黄主要通过发散表达、温透化淤、开合肺气等功效来治疗相关疾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

首先,在感冒治疗中,麻黄作为一味常见的药材,被广泛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的治疗。

其辛温发散之性可散邪解表,温透肺窍,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缓解感冒引起的不适症状。

同时,麻黄中含有的麻黄碱等活性成分,可扩张支气管,增加肺活量,缓解咳嗽、哮喘等症状,有助于改善呼吸道疾病。

其次,在神经精神科疾病的治疗中,麻黄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表明,麻黄能够舒筋活络,宣通经络,有一定的镇静、止咳、镇痛等作用。

因此,在焦虑、失眠、神经性头痛等神经精神科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麻黄可以作为附加药物使用,起到辅助疗效。

此外,在循证医学研究中,麻黄也被证实在抗菌、抗病毒、抗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其抗菌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对某些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抗炎成分则可以减轻炎症反应,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

因此,在一些感染类疾病的治疗中,麻黄可以作为辅助药物使用,加强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麻黄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麻黄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潜力,为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导。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投入到麻黄的研究中,共同推动麻黄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

清热化痰合剂中麻黄的质量控制研究

清热化痰合剂中麻黄的质量控制研究

清热化痰合剂中麻黄的质量控制研究麻黄为本处方中的主药,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伪麻黄碱等。

具有散风寒,宣肺气,治痰核,与本品的功效主治有密切关系。

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麻黄及小青龙合剂含量测定项下麻黄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方法易于操作,结果准确,重现性良好可以用来控制本制剂的质量。

标签: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高效液相色谱法1 仪器与试药、色谱条件日本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批号依次为:171241-201007、171237-201208;规格:供含量测定用含量分别以99.7%、99.9%计。

乙腈为色谱纯,水为纯化水,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色谱柱:HyPpersil BDS C18(4.6×200 mm,5 μm);流动相:乙腈-含0.3%三乙胺的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至pH3.0)(4:96);流速:0.8 ml/min;柱温:26℃;检测波长:210 nm;理论板数按盐酸麻黄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1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定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适量,加0.01 mol/L盐酸溶液制成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分别约为90 μg/ml和30 μg/mL的混合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本品10 mL,置25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

精密量取续滤液5 mL,至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3 g,内径为l.5 cm)上,用乙醇60 mL洗脱,洗脱液蒸干,残渣用60%甲醇2 mL溶解移至5 mL量瓶中,用0.01 mol/L盐酸溶液稀釋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 系统适用性试验2.1 测定波长的选择取对照品溶液,经TU-19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190.0~400.0 nm分别测定,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在194.0、199.1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考虑到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器在此处吸收弱,则选择206.7 nm左右的宽幅吸收处,同时参照《中国药典》麻黄项下含量测定的检测波长,故选择210.0 nm 为测定波长。

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及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探析

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及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探析

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及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探析目的探究并分析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远程等知识平台检索2010年以来的相关资料,对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及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中和滴定测定法、分光光度法等5种;如果不注意使用的方法和剂量,患者出现高压危象、心率失常及严重性失眠等不良反应,其中头晕头痛、严重失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不良反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5种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操作简单便捷、不易受到药剂中其他组分的干扰,安全性、准确性均较高。

标签:麻黄;麻黄碱制剂;定量分析麻黄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中药,具有发汗平喘、抗菌消炎、收缩血管等疗效,属于剧药类范畴[1]。

麻黄碱是麻黄的一种提取物,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生物碱也是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2]。

目前,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电位滴定、分光光度法、气象色谱法等[3]。

本次为了探究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并讨论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使用的注意事项,我院特作此统计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远程等知识平台检索的2010年以来的相关资料文献,包括关于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的分析类文献,及85例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使用患者的临床病例。

1.2 方法仔细阅读上述所得资料,总结归纳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及特点,并详尽记录85例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使用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而总结分析使用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注意事项。

1.3统计指标统计分析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的种类及特点、85例麻黄及含麻黄碱制剂的使用患者出现失眠、头晕头痛、心率失常等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计量数据组间,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及其制剂质控方法研究进展和展望
【摘要】麻黄为常用中药之一,用于人类药物、饮食等各个方面,因而需要控制其质量。

文献报道的麻黄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光谱法、色谱法等各种方法,但主要就是以某些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为指标。

应该发展麻黄及其制剂的整体质量控制方法,指纹图谱方法作为整体质控方法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麻黄;质量控制;指纹图谱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1]。

据国内外报道麻黄主要含有机胺类生物碱,统称为麻黄生物碱,其中主要为麻黄碱(80%-85%),其次为伪麻黄碱[2]。

麻黄的天然产品不仅用于制剂,还用于营养食品补充剂、减肥剂等,因此就要求对麻黄及其制剂进行质量控制,纵观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主要是通过对其中麻黄碱等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来控制其质量,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总体来说含量测定方法不能反映麻黄及其制剂的整体质量,而指纹图谱技术,尤其是联用技术的指纹图谱方法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1 质控方法研究进展
文献报道的大多是采用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分光光度法
茹建华采用双波长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氯麻灌洗液中的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龙进用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在249nm波长处测定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陈叶琴采用强碱条件下水蒸汽蒸馏方法,利用麻黄碱在碱性条件下与铜离子生成蓝紫色络合物在60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的特点,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

1.2 薄层扫描法
刘慧琼等以盐酸麻黄碱为指标采用双波长锯齿反射法扫描,以氯仿-正丁醇-水(10:4:0.5)为展开剂,用硅胶G薄层板的薄层扫描的方法测定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李守拙等建立了薄层扫描法对腰痛宁胶囊中麻黄碱进行含量测定,用氯仿:甲醇:浓氨水(10:2:0.1)为展开系统。

赵忠孝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以氯仿-甲醇-水(20:5:0.5)为展开剂的薄层扫描法测定小儿肺炎冲剂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1.3 气相色谱法
刘贵中用1m×4mm的不锈钢柱为色谱柱,以Chromosorb W为担体,用10%的阿匹松L和5%的KOH为固定液,结合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载气(N2)流
速35ml/min,空气流速250ml/min,氢气流速60ml/min,柱温为160℃,进样温度为220℃,检测温度200℃,进样1μL,以正十五烷为内标物的气相色谱法测定鼻炎滴剂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待测物和内标物的峰分离效果较好,且不受杂质干扰。

1.4 液相色谱法
Joseph W. H. Lam等用SynnergiPolarRP柱(4.6mm×150mm),以100mM磷酸二氢钾—甲醇=97:3为流动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将麻黄中主要成份3对对应异构体分离并测定其含量以达到对其质量的控制。

Changfeng LONG等用Devesil ODS-5 Nomura Kagaku柱,以乙腈—水—磷酸(400:600:0.4)为流动相,采用HPLC对麻黄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含量测定。

Makoto ICHIKAWA等建立了用HPLC(TSK硅胶柱:150mm×4.6mm,流动相水—乙腈—磷酸=650:350:1)结合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制备样品的方法,测定麻黄属草药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

黄璐敏等用Diamonsil C18(150mm×41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1:1)的HPLC法对甘草麻黄碱片中的麻黄碱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甘草从而对该药进行内在质量控制。

崔颖等用反相HPLC法测定镇咳宁胶囊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1.5 联用方法
1.5.1 气-质联用
Qingbiao Wang等采用GC-MS联用,使用HP-5毛细管柱(30m×0.25mm),氮气载气,程序升温,质谱采用EI电离方式,电子能量为70eV,扫描范围:41—450amu,离子源温度200℃,进样量0.2μL。

从六种样品中分离出了99种挥发油成分,从而为麻黄总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学基础。

赵婕等采用HP-5MS 柱(30m×0.25mm×0.25μm),进样温度260℃,离子源温度230℃,质谱四极温度150℃,电子轰击能量70eV,程序升温,进样量1μL,对样品采用全扫描模式,利用质谱图与保留时间定性,采用选择离子模式以多点校准定量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

1.5.2 液-质联用
Joseph W. H. Lam等用苯基YMC柱(250mm×2mm)以乙腈—乙酸—50mM 乙酸铵=3:2:95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将麻黄中主要成份生物碱类中的3对对映异构体分离并测定其含量,以作为其质量控制的一个方法。

韩莹等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mm×4.6mm,5.0μm),以甲醇-水-甲酸=70:30:1为流动相;质谱采用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加热毛细管温度250℃,电晕放电电流4.5μA,气化室温度450℃,鞘气(N2)流量为768kPa,辅助气(N2)流速3L/min,碰撞气(Ar)压力为0.19Pa,正离子方式检测,碰撞诱导解离(CID)电压为20eV,选择反应监测(SRM)测定人血浆中伪麻黄碱和苯海拉明,以进行复方制剂中伪麻黄碱和苯海拉明的生物等效性实验研究。

1.5.3 其他联用方法
Margaret McCooeye等用SynnergiPolarRP柱(4.6mm×150mm),以含0.25mM 乙酸铵的甲醇-水=90:10溶液体系为流动相,采用FI-ESI-FAIMS-MS与HPLC-UV 结合的方法通过麻黄中六种主要生物碱的气相离子迁移率的不同来分离和确定他们。

2 质控方法展望
麻黄及其制剂的质量不是仅仅通过测定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就能控制的。

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别手段,具有系统性、专属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其专属性不仅包括了已知成分,还包括了未知成分;不仅包括了对已知成分的分析,还包括了对已知成分与未知成分之间的相对含量分析。

因而可通过色谱指纹特征相似程度的比较,判断真伪、评价优劣、考察稳定性和一致性,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对中药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全面控制的方法,可用来作为麻黄及其制剂整体质控的方法。

指纹图谱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可作为麻黄的整体质控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解决麻黄及其制剂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相关性,就需建立一个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方法,建议建立一个结合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在指纹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鉴定各个峰所代表的物质,并结合各种技术有效的阐明谱效关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北京化工出版社,2005:224.
[2]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6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