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秦腔

合集下载

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而广受赞誉。

其中,他的长篇小说《秦腔》更是被誉为是其代表作之一,并获得了诸多文学奖项。

那么,什么是《秦腔》?它又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本文将就此作一简论。

一、作品背景与主题作为一名出生于农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贾平凹十分关注农村的命运和文化的衰落。

同样地,他也十分热爱中国戏曲艺术,特别是陕西秦腔。

而《秦腔》正是以这一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故事。

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周末的三个儿子为了父亲产生的遗产而发生的争斗。

故事以周末去世为开端,随着周末生前的秘密逐渐揭开,主人公一家的秘密也一一浮出水面。

而在这一过程中,贾平凹通过对秦腔的描写,艺术生动地再现了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和农村文化的内涵,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人物塑造与文学手法《秦腔》中的人物深得贾平凹的掌握,他通过对每个人物的细致描写和心理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比如,周末的三个儿子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读者可以看到他们在遗产争夺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对家庭的爱。

另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外突出,如周末的妻子、孙女等,她们不仅是女性的代表,同时也为周末家庭的几个悲欢离合注入了新鲜而有力的情感元素。

同时,在文学手法上,贾平凹大胆地使用了回溯和倒叙的手法,以及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使作品具有更多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此外,他也大量使用了陕西方言,再现了秦腔的音乐韵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让作品更为真实、鲜活而有血有肉。

三、对中国文化的发扬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一直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秦腔》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通过描写农村风土人情,深入挖掘了秦腔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贾平凹对秦腔文化独特性的重视和挖掘。

他不仅全面呈现了秦腔的语言、音乐和表演形态,还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其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沉淀。

《秦腔》——贾平凹

《秦腔》——贾平凹
小说选取农村社会进步发展的题材从“三农问题"下笔, 将笔头指向当前中国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已 经 成为影响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 一的问题来说叙 事艺术角度新颖。
四、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人物关系
夏家
夏天仁 (去世)
夏天义
夏天礼
夏天智
夏君亭
(妻) 麻巧
夏庆金
夏 夏雷庆
夏风
(妻) 白雪
夏雨
• 张引生 • 夏天义
人物介绍
主要内容
《秦腔》以两条线展开, 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 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一 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 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 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 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 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 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 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 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 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 斗争。
——

贾腔
平 凹
贾平凹和《秦腔》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是 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文坛创 作最为活跃的作家之一。
《秦腔》发表于2003年, 标志着贾平凹的创作走向了 对乡土的更高层次回归。于 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创作历程
贾平凹对秦腔钟情是从很 小的时候就在心里有了熏陶。 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 脖颈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 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 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 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 督的脚瑞还不动弹。从秦腔 里,他知道了奸臣害忠良, 知道了小姐思相公,知道了 杨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 子祝英台的痴情。
主题
• 一、为苍凉的农村现实哀叹 • 二、为传统文化的悲剧命运咏叹 • 三、为乡村伦理秩序的消亡凭吊
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述视角
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的疯子“引生”的叙事视角

《秦腔-贾平凹导学案》

《秦腔-贾平凹导学案》

《秦腔-贾平凹》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秦腔/贾平凹》,引导学生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作品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贾平凹,1962年生于中国陕西省,是当代中国闻名作家、诗人、评论家。

他曾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十月》杂志工作。

贾平凹的作品以其奇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文学界的“黑马”。

二、作品简介《秦腔》是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生存的渴望。

作品以朴实的语言和精致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三、主题分析《秦腔》主要盘绕着农民生活、家庭干系、社会变革等主题展开,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反思,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

四、阅读指导1.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2. 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干系,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3. 对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和对话进行逐字解读,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4. 思考作品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迪和反思,拓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五、讨论题目1. 你对《秦腔》中的主人私有什么看法?他们的命运和选择是否能代表中国农民的普遍命运?2. 作品中揭示的中国农村现实是否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你认为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否存在?3. 你觉得作者通过《秦腔》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你对这种表达方式有何看法?4. 你觉得《秦腔》对你有何启迪和影响?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导学案总结:通过进修《秦腔/贾平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风貌和特点,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和批判思维,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阅读作品,思考其中的问题,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贾平凹长篇《秦腔》艺术手法

贾平凹长篇《秦腔》艺术手法

贾平凹长篇《秦腔》艺术⼿法《秦腔》通篇不离秦腔,⽂中的⼈物都与秦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天智酷爱秦腔,⽩雪唱的⼀⼝好秦腔,清风街上有什么庆祝活动最常见的就是请戏班⼦唱秦腔,秦腔⽂化不时出现在⽂章中,表达着⼈物的情感,渲染着故事的氛围。

不仅⼈物与秦腔有关,贾平凹更是直接对秦腔戏曲作了⼤量直接描写,⽂中有⼤段的秦腔唱词,简谱,锣⿎等的记叙,更是⽤《秦腔》的没落象征传统社会在新时代冲击下的挣扎与消逝,秦腔可以看做是贯穿全⽂的⼀条脉络。

贾平凹很巧妙的将秦腔艺术融⼊了⼈物故事之中。

《秦腔》是对作者记忆⾥的故乡的描述,语⾔⾃然是熟悉的故乡⼟语,这些⼟语是经历了长久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就有厚重的历史性。

这种语⾔精确传达出浓厚的乡情,这也正是《秦腔》的魅⼒。

清风街是贾平凹的清风街,清风街上飘着的不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是散发着泥⼟味的语⾔,是已经随着时代消逝只能在回忆⾥听到的声⾳,是凝聚了历史的精华⼜在时代进步中不得不逐渐退场的语⾔。

《秦腔》⽤故乡语叙故乡事表故乡情的作品,是对已经消逝了的家乡的缅怀,不仅在⽂学价值上取得了很⼤成就,更是作者乡情的宣泄。

⼩说采⽤作者擅长的语⾔风格,⼤量使⽤⽅⾔⼟语及古语词,⼤量的⼈物对话仿佛⽣活场景的再现,贯穿全⽂的戏剧艺术呼应主题,秦腔的没落也是乡⼟社会转型中⾛向终结的象征,悲凉的唱腔吼出传统社会的最后嘶吼。

从语⾔的地域性着⼿,探究了⼩说中的⽅⾔词汇以及关中⽂化对⼩说语⾔的影响,同时从修辞⾓度出发,研究了⽐喻、象征、⽐拟等修辞的乡⼟化特点;从语⾔的历史性⾓度出发,则主要集中在古语词及⽅⾔词的历史性两⽅⾯;从语⾔的⾳乐性⾓度出发,探究了⼩说中的戏剧秦腔艺术,流⾏歌词,节奏性强的词语句式结构。

⽣活在三秦⼤地上,我们⾃⼩感受着这⽚⼟地上浓郁厚重的⽂化⽓息,见证着历史进程中逐渐消逝的部分传统⽂化,混合了跟上时代脚步的新时期⽂明,对于这种消逝与融合,情感上⾃然⽣出许多⽆奈与不舍,研究⼩说语⾔的同时也是对故乡历史⽂化的纪念,对故乡情感的表达。

秦腔(贾平凹)

秦腔(贾平凹)
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 出 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 要连声讨好: 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 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 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 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 演员 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秦腔 贾平凹
秦腔简介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 庞大的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 昆腔、高腔、梆子腔、
皮黄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 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 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 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表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 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 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 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 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 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 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 “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 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先声夺人
不妨听听秦腔 《血泪仇》(有亮点) 《四郎探母》
【作者介绍】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 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 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 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 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 分会副主席等职。

《秦腔》ppt课件

《秦腔》ppt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第7-2课
秦腔
贾平凹
情景导入
喜怒哀乐吼一吼
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在 作者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秦腔慷慨激 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 千年风情神韵。秦腔、秦人、秦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秦腔》。
学习目标
1.了解贾平凹和其散文的风格特点及成就; 2.了解秦腔的有关知识和秦地秦人的风俗;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艺术手法; 4.品味语言,体会场面细节描写的出神入化; 5.品读重点句,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文学常识
古老的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别称“梆子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 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又因早期 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俗称 “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作者对秦腔和秦川之地的人民生活饱含热爱之情,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 的陕西地方特色的散文,此文即其一。
整体感知
初读识字词
犁铧(huá)
石磙(gǔn)
碌碡(liùzhou)
妊娠(rènchén) 泾(jīng)阳
敦(dūn)厚
疙瘩(gēda)
涤(dí)荡
③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文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当他们在收获时节 的土场上……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塑造了 一个宽广的天底下人大吼大叫的形象,彰显了一种生命力量的狂放与张扬。
④表现角度独特。笔墨在秦腔之外,写秦地、秦人,再写到秦腔,很少正面写秦腔 艺术本身。真意在写秦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

秦腔贾平凹阅读答案

秦腔贾平凹阅读答案

秦腔贾平凹阅读答案秦腔是中国北方传统戏曲之一,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之一。

这两者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中,它们却联系在一起,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贾平凹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细小的人物和事件,又反映出当下中国社会的点点滴滴。

在他的小说里,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常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秦腔》是贾平凹的一部代表作,它是一部以秦腔为主题的小说。

这个主题本身就颇为特别,因为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秦腔这种艺术形式。

秦腔是北方戏曲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深受陕西人民的喜爱。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秦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的是一个地域和一个时代的特殊文化。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秦腔团的演员和一名大学教授。

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既有师生之情,又有戏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

在小说中,秦腔团的演员们时常表演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剧目,如《凉州词》、《霸王别姬》等。

这些剧目不仅反映出陕西地区的传统文化,更寓意着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困境。

在秦腔和文学之间,似乎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那就是抒发情感、承载记忆和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

贾平凹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而著称。

在《秦腔》中,他通过丰富的文学表现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揭示出一个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和变化的过程。

他用小说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而应该和现代社会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这种观点或许可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关注,以及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新思考,同时也提醒人们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基因。

贾平凹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民族的代表,他的小说中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精神的丰富内涵。

秦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灵魂。

正如贾平凹在小说中所写道:“不管怎么变,怎么改,都有一种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化。

”。

土门和秦腔的作者

土门和秦腔的作者

土门和秦腔的作者土门和秦腔的作者是贾平凹。

《土门》《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

《秦腔》初版于2005年4月,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

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

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

贾平凹(jiǎ píng wā),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起,从事专业创作。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

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商州》。

1988年,凭借《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废都》。

1995年,出版长篇小说《白夜》。

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土门》。

1997年,凭借《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1998年,出版长篇小说《高老庄》。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怀念狼》。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病相报告》。

2003年,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秦腔》。

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高兴》;同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出版长篇小说《古炉》。

2014年,出版长篇小说《老生》。

2018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山本》;同年,当选西咸新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秦腔》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20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暂坐》和《酱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气为文


贾氏的一贯风格: 早期即形成阴柔、明净、诗意的风 格。后来潜心修炼,吸收传统精神 文化和文学传统之精髓,形成一种 虚静的境界和简古的文风。 本篇的“另类”风格: 高亢火暴、猛烈粗砺(多用问号和 感叹号,这在贾平凹作品中很是罕 见)。也是“有我之境”,作者有 意将自己放进去了。
四、大气为文

此篇在贾平凹散文乃至一贯创作中是一 个“另类”。为何说是“另类”?又为 何要运用这样的“另类”风格?
四、大气为文



1.作者对八百里秦川这块土地以及 土地上的乡亲爱得太真太深,不可 自已。 2.表达内容的需要:高亢火暴的秦 腔,必得有高亢猛烈、劲直粗砺的 文字才可以表现。 3.或许还有20世纪80年代弥漫中国 的精神氛围的影响:此篇作于1983 年,不可能不受到当时激情弥漫精 神氛围的影响。
贾平凹
秦腔
一、焦点问题

1.地方艺术与地方风土民情如何表现 2.大气高亢:秦腔的风格;本文的风格
二、贾平凹其人其作




陕西娃:“陕军”代表 小说家:新作《秦腔》(2005)却主要不 是写秦腔 散文家:此篇属其早期作品 风格:阴柔是其主体(“终南阴岭秀”): 清新朴素,平淡自然,意味淳厚 但本篇例外:火爆高亢、猛烈粗砺,与秦 腔风格一致(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
五、思考与讨论




1. 本文以“秦腔”为题,但把笔墨放到排练、观 众等方面,这样安排的效果怎样? 2. 你听过秦腔吗?本文的描写和你的欣赏感受一 样吗? 3. 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文字风格与秦腔的高 亢火暴、猛烈粗砺相一致”?哪些地方有调侃的 味道? 4. 以你的家乡戏曲、曲艺或民歌为例,谈你对 “地理环境和地域性族群的性格、方言民歌乃至 音乐之间具有血脉相通的关系”这一说法的看法。
三、火暴《秦腔》

作品还原பைடு நூலகம்“原汁原味”的 秦腔文化 感情认同:爱这八百里 秦川,满怀激情为“秦 腔文化”呐喊、辩护 眼界、态度:爱而能入 其中,观而能出其外
三、火暴《秦腔》

1. 内容与层次 申明自然山川与风俗戏曲的必然关系 秦腔为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之共鸣 秦腔是关中农人大苦中的大乐
三、火暴《秦腔》



产生于秦地(以陕西为中心,包括周边一些省区 的广大地域)的地方戏曲剧种。 表现了秦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班固《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 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地理环境与地域性族群性格、方言民歌乃至音乐 之间血脉相通。
三、火暴《秦腔》

2. 写法上的特点 很多笔墨在外围: 写秦腔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 演出环境; 人们看秦腔的态度、演出的和效果; 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等。
三、火爆《秦腔》



很少正面写秦腔艺术本身。 真意在写秦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语言醇厚,拙朴平淡; 刻画精妙,传神生动; 幽默夸张,不动声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