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腔与,小说之间】 贾平凹小说秦腔
大学语文秦腔原文

大学语文秦腔原文《秦腔》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篇散文。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则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语文秦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腔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
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
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
贾平凹《《秦腔》》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7-9题。
《秦腔》(节选)贾平凹夏天智睡倒了两天后,添了打嗝儿的毛病,嗝声巨大,似乎是从肚里咕噜噜泛上来的。
一辈子爱吃水烟,究然觉得水烟吃了头晕,甚至闻不得烟味.一闻着就呕吐。
太阳正中午的吋候,他让夏天艾把他搀到院中的椅子上,然后把四婶.白雪、夏雨都叫来,开始问白雪和夏风的婚事。
白雪先还是隐瞒,他就说他看到夏风的那封信了,白雪便放声哭了是来。
白雪一哭,鼻涕眼泪全下来,四婶和夏雨都慌了手脚。
夏天智说:“事情既然这样了,我有句话你们都听着:只要我还活着,他夏风不得进这个门;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土。
再是,白雪进了夏家门就是夏家的人,她不是儿媳妇了,我认她做女儿,就住在夏家。
如果白雪日后要嫁人,我不拦,谁也不能拦,还要当女儿一样嫁,给她陪嫁妆。
如果白雪不嫁人,这一院子房一分为二,上房东边的一半和东边厦屋归夏雨,上房西边的一半和西边的厦屋归白雪。
”说完了•他问四婶:“你听到了没?”四婶说:“我依你的。
”夏天智又问夏雨:“你听到了没?”夏雨说:“听到了。
”夏天智说:“听到了好!”靠在椅背上一连三声嗝儿。
白雪哭着给他磕头。
他说:“哭啥哩,甭哭!”白雪不哭了,又给他磕头。
他说:“要磕头,你磕三个,大红日头下我认我这女儿的「白雪再磕了一次。
夏天智就站是了,不让夏雨再搀,往卧屋走去,说:“把喇叭打开,放秦腔!”夏雨说:“放秦腔?”他说:“《辕门斩子》, 放!”这天午饭时辰,整个清风街椰被高音喇叭声震荡希,《辕门斩子》播放了一遍又一遍。
差不多的人端着碗吃饭,就把碗放下了,跟着喇叭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
儿问娘进帐来为何烦恼?娘不说儿延景自然知道。
莫非是娘为的你孙儿宗保?我孙儿犯何罪绑在了法标?提是来把奴才该杀该绞!恨不得把奴才油锅去熬。
儿有令命奴才巡营除哨.小奴才大着胆去把亲招。
有焦赞和盂良禀儿知道,你的儿跨战马前去征剿。
实想说把穆柯一马平扫,穆桂英下了山动起枪刀。
军悄事也不必对娘细表,小奴才他招亲军法难饶。
贾平凹《《秦腔》》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7-9题。
《秦腔》(节选)贾平凹夏天智睡倒了两天后,添了打嗝儿的毛病,嗝声巨大,似乎是从肚里咕噜噜泛上来的。
一辈子爱吃水烟,究然觉得水烟吃了头晕,甚至闻不得烟味.一闻着就呕吐。
太阳正中午的吋候,他让夏天艾把他搀到院中的椅子上,然后把四婶.白雪、夏雨都叫来,开始问白雪和夏风的婚事。
白雪先还是隐瞒,他就说他看到夏风的那封信了,白雪便放声哭了是来。
白雪一哭,鼻涕眼泪全下来,四婶和夏雨都慌了手脚。
夏天智说:“事情既然这样了,我有句话你们都听着:只要我还活着,他夏风不得进这个门;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土。
再是,白雪进了夏家门就是夏家的人,她不是儿媳妇了,我认她做女儿,就住在夏家。
如果白雪日后要嫁人,我不拦,谁也不能拦,还要当女儿一样嫁,给她陪嫁妆。
如果白雪不嫁人,这一院子房一分为二,上房东边的一半和东边厦屋归夏雨,上房西边的一半和西边的厦屋归白雪。
”说完了•他问四婶:“你听到了没?”四婶说:“我依你的。
”夏天智又问夏雨:“你听到了没?”夏雨说:“听到了。
”夏天智说:“听到了好!”靠在椅背上一连三声嗝儿。
白雪哭着给他磕头。
他说:“哭啥哩,甭哭!”白雪不哭了,又给他磕头。
他说:“要磕头,你磕三个,大红日头下我认我这女儿的「白雪再磕了一次。
夏天智就站是了,不让夏雨再搀,往卧屋走去,说:“把喇叭打开,放秦腔!”夏雨说:“放秦腔?”他说:“《辕门斩子》, 放!”这天午饭时辰,整个清风街椰被高音喇叭声震荡希,《辕门斩子》播放了一遍又一遍。
差不多的人端着碗吃饭,就把碗放下了,跟着喇叭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
儿问娘进帐来为何烦恼?娘不说儿延景自然知道。
莫非是娘为的你孙儿宗保?我孙儿犯何罪绑在了法标?提是来把奴才该杀该绞!恨不得把奴才油锅去熬。
儿有令命奴才巡营除哨.小奴才大着胆去把亲招。
有焦赞和盂良禀儿知道,你的儿跨战马前去征剿。
实想说把穆柯一马平扫,穆桂英下了山动起枪刀。
军悄事也不必对娘细表,小奴才他招亲军法难饶。
秦腔贾平凹阅读答案

秦腔贾平凹阅读答案秦腔是中国北方传统戏曲之一,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之一。
这两者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中,它们却联系在一起,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贾平凹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细小的人物和事件,又反映出当下中国社会的点点滴滴。
在他的小说里,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常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秦腔》是贾平凹的一部代表作,它是一部以秦腔为主题的小说。
这个主题本身就颇为特别,因为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秦腔这种艺术形式。
秦腔是北方戏曲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深受陕西人民的喜爱。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秦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的是一个地域和一个时代的特殊文化。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秦腔团的演员和一名大学教授。
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既有师生之情,又有戏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
在小说中,秦腔团的演员们时常表演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剧目,如《凉州词》、《霸王别姬》等。
这些剧目不仅反映出陕西地区的传统文化,更寓意着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困境。
在秦腔和文学之间,似乎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那就是抒发情感、承载记忆和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
贾平凹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而著称。
在《秦腔》中,他通过丰富的文学表现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揭示出一个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和变化的过程。
他用小说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而应该和现代社会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这种观点或许可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关注,以及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新思考,同时也提醒人们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基因。
贾平凹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民族的代表,他的小说中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精神的丰富内涵。
秦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灵魂。
正如贾平凹在小说中所写道:“不管怎么变,怎么改,都有一种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化。
”。
贾平凹《秦腔》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秦腔》(节选)贾平凹夏天智睡倒了两天后,添了打嗝儿的毛病,嗝声巨大,似乎是从肚里咕噜噜泛上来的。
一辈子爱吃水烟,突然觉得水烟吃了头晕,甚至闻不得烟味,一闻着就呕吐。
太阳正中午的时候,他让夏天义把他搀到院中的椅子上,然后把四婶、白雪、夏雨都叫来,开始问白雪和夏风的婚事。
白雪先还是隐瞒,他就说他看到夏风的那封信了,白雪便放声哭了起来。
白雪一哭,鼻涕眼泪全下来,四婶和夏雨都慌了手脚。
夏天智说:“事情既然这样了,我有句话你们都听着:只要我还活着,他夏风不得进这个门;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土。
再是,白雪进了夏家门就是夏家的人,她不是儿媳妇了,我认她做女儿,就住在夏家。
如果白雪日后要嫁人,我不拦,谁也不能拦,还要当女儿一样嫁,给她陪嫁妆。
如果白雪不嫁人,这一院子房一分为二,上房东边的一半和东边厦屋归夏雨,上房西边的一半和西边的厦屋归白雪。
”说完了,他问四婶:“你听到了没?”四婶说:“我依你的。
”夏天智又问夏雨:“你听到了没?’’夏雨说:“听到了。
”夏天智说:“听到了好!”靠在椅背上一连三声嗝儿。
白雪哭着给他磕头。
他说:“哭啥哩,甭哭!”白雪不哭了,又给他磕头。
他说:“要磕头,你磕三个,大红日头下我认我这女儿的。
”白雪再磕了一次。
夏天智就站起了,不让夏雨再搀,往卧屋走去,说:‘‘把喇叭打开,放秦腔!”夏雨说:“放秦腔?”他说:“《辕门斩子》,放!”这天午饭时辰,整个清风街都被高音喇叭声震荡着,《辕门斩子》播放了一遍又一遍。
差不多的人端着碗吃饭,就把碗放下了,跟着喇叭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
儿问娘进帐来为何烦恼?娘不说儿延景自然知道。
莫非是娘为的你孙儿宗保?我孙儿犯何罪绑在了法标?提起来把奴才该杀该绞!恨不得把奴才油锅去熬。
儿有令命奴才巡营嘹哨,小奴才大着胆去把亲招。
有焦赞和孟良禀儿知道,你的儿跨战马前去征剿。
实想说把穆柯一马平扫,穆桂英下了山动起枪刀。
军情事也不必对娘细表,小奴才他招亲军法难饶。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贾平凹在《秦腔》中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经历,展示了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故事。
小说中有父女之间的故事,有情侣之间的故事,有村民之间的故事等等。
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特色,贾平凹通过巧妙的串联和交叉,将这些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饱满的故事世界。
这种多线叙事的手法使得整个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情节更加丰富多样,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表达。
贾平凹在《秦腔》中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使得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描写父亲琢琢和女儿小梅的关系,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中富于亲情和温暖的一面。
他通过父亲琢琢每天陪着小梅练习秦腔,手抄习题的细节,展示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
而在小梅的反复拒绝和不乐意的表现中,则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和追求自由的欲望。
这些细节描写使得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贾平凹在《秦腔》中还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有时候甚至夸张到荒诞的地步。
在小说开头,贾平凹以抽象的方式描绘了一个虚构的秦腔团体“华墨刀哥哥小轩蟋蟀剧团”,团员由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组成,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和故事,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夸张,充满了幽默和诙谐的气氛。
通过对秦腔团体的讽刺和揭示,贾平凹不仅嘲笑了其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也让读者从其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
贾平凹通过《秦腔》展现了他独特的叙事艺术。
他巧妙地运用多线叙事手法,展示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使得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这些都使得《秦腔》成为一部充满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小说。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以《秦腔》为例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以《秦腔》为例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以《秦腔》为例⊙陈倩[西北大学,西安 710000]摘要: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
他的作品无论从思想的深度上还是艺术特色上,都对中国当代文坛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踏入文坛至今他不仅以高产和勤奋为读者津津乐道,也从来没有停止在文体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中的载体,语言也是作家作品风格的体现,贾平凹作为陕西籍作家其小说语言非常具有个性,本文以《秦腔》为例着重分析其小说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语言特色方言《秦腔》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采用流年式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另外《秦腔》这部作品是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结构,续写了地方生活中鸡零狗碎的日子,从作品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商州的地方习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并且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商州方言,使作品更富有商州地方的民俗气息,同时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之情。
贾平凹的每一部作品中几乎都穿插着陕西当地的方言土语,这些夹杂方言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方言的使用不仅蕴含了淳朴、自然的地方特色,也蕴含了陕西乡村的文化内涵。
“历经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他的创作涵盖了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变革史,他笔力所及无疑是当代文学抵达的境地,他的困扰与艰难,无疑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困境。
深入解读贾平凹的创作,细读他的作品,也是在解开中国当代文学的地形图。
他身上显现出来的文学意蕴如此丰厚,汇集的问题、矛盾与启示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如果不认真对待贾平凹的这些作品,就不能脚踏在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坚实的土地上。
”a一、方言俗语的使用方言词汇在写作中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它承载着作家独特的感情和个性,方言词汇通过特定的文章语境也表现着人们不同的情感。
解读贾平凹老师的《秦腔》

解读贾平凹老师的《秦腔》贾平凹毕竟是贾平凹。
陕西人说“秦腔”二字,语气里绝对含有更多的精气神。
痴迷、骄傲、辩护等杂合而成的情绪溢于言表,让外来的好奇者因此更感好奇。
“秦腔”二字里,包含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乡土迷恋。
写作领域从不离开关中大地的贾平凹,以《秦腔》为名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显然是对关中文化的一次集中表达,是一位作家对尘土飞扬的乡村世界进行一次清晰的文学梳理的努力。
正如作家本人所言,他要为自己的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而且要主动接受乡亲父老的检阅。
对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无论如何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创作这样一部小说,贾平凹想象中的读者大概不是书斋里的批评家和城市里的知识青年,而是要用一次完整的写作走近那些曾经熟悉、依然亲切的故乡人的心灵。
看待和评价《秦腔》,这是一个不可绕开的视角现实和暗示。
把精神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一种极度的冒险。
贾平凹以前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相对宽泛的乡土概念,这一次的“清风街”是他彻底回乡的写作行动。
正是因此,我们看到的《秦腔》,不是“百年历史”的描述,这种“百年历史”的宏大构想,在近十多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里,已是一种通行的惯例。
《秦腔》里的时间是弯曲的、回转的,有时候看上去还是静止的,而且充满了太多的剩余。
《秦腔》的空间是具体的,清风街这个乡村世界是整部小说惟一展现的空间,就是在这样仿佛静止的时间和相对狭小的空间里,贾平凹要描述一场人间悲喜剧,让这个平静的世界充满动感。
早在《秦腔》出版之前,该书就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诸如说这是贾氏的“惊恐”之作、“封笔”之作云云,大大小小的媒体把读者的胃口调得老高。
等把这部书拿在手上,依旧让我期待,我曾硬这头皮读完这本小说,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回味!喜欢贾平凹,是因为他的小说耐人寻味,就像《秦腔》里引生的悲剧一样,起初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这是在写自己的自传,但仔细一想,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老贾确实把一个社会转变期间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给描述的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科技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中,中国戏曲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认为“一般民众所有的一些历史智识,以及此种智识所维持着的一些民族的意识,是全部从说书先生、从大鼓书、从游方的戏剧班子得来的,而戏班子的贡献尤其是来得大。
”①因为在前现代社会的中国农村,戏曲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公共娱乐,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都将看戏当作娱乐,每逢村里的婚丧喜事,农闲节日,看戏是最好的消遣。
生活在中国戏曲文化氛围中的作家,必然会受其影响。
其实现代许多作家创作都与传统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鲁迅与绍兴戏,张爱玲、叶广芩与京戏,赵树理与山西上党梆子,白先勇与昆曲等。
谈到陕西作家陈忠实,必然要涉及西北和三秦大地最为繁盛的民间艺术――秦腔。
一、关中民俗与秦腔情结作为地方戏曲之一的秦腔,是以秦地的方言土语为语言基础而形成的。
因此,秦腔与其他戏曲剧种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地域因素和人文特点造就的人与人之间精神气质的迥异形成的音乐唱腔和表现题材的不同,即美学风格的差异。
”②清朝焦循认为秦腔“其曲文俚质”,“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③由此可以看出,秦腔的最大特点是自然畅快、深沉浑厚,慷慨激越。
三秦大地上的农民之所以视秦腔如生命,是因为他们能从秦腔里寻找到慰藉心灵的良药,这就是血浓于水的秦腔情结。
因而在秦地形成了“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的民俗景观。
秦腔属于民俗文化中的精神民俗,它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
秦腔明清之后在西北五省尤其是在关中风行,它的演出完全是民间自发的。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甚至认为:“听了秦腔,酒肉不香”。
秦腔在关中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根基。
“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④关中三千多万秦人沉醉在秦腔中,把它当作超越苦难生活的“圣歌”,秦人在“吼秦腔”的酣畅淋漓的喊叫和宣泄中,使他们贫瘠艰苦的生活得以为继。
秦腔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陕西作家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陕西作家大都有秦腔情结,无论是建国后的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还是新时期的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都难以割断与秦腔这种精神上的联系。
关中自古就发达的秦腔给了陈忠实沁入骨髓的文化熏染。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个小村子里,是个典型的关中“愣娃”。
他说“如以时间而论,秦腔是我平生所看到的所有剧种中的第一个剧种,如就选择论,几十年过去,新老剧种或多或少都见识过一些,最后归根性的选择还是秦腔,或者说秦腔在我的关于戏剧欣赏的选择里,是不可动摇的。
”⑤陈忠实在创作之余,消遣的方式就是抽雪茄、吃泡馍、听秦腔、看球赛,他的小说《白鹿原》就是他听着秦腔写出来的。
陈忠实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承认对秦腔的着迷已难以中断,在他写《白鹿原》需要歇息时,便端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到前院,听那些百听不厌的堪称经典的秦腔名角演唱的唱段。
“有一位评论家在谈及《白》的语言时,说他在文字里能读出秦腔的旋律和节奏。
我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如果真有这样的效果,却是我当年听秦腔时完全没有料想得到的意外补益。
”⑥二、秦腔与陈忠实小说的现代转换在前现代的中国传统社会中,长辈教育儿孙的内容,大多都来源于戏曲。
戏曲甚至超过了正宗的历史典籍,成为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秦人的很多关于人生处世的教育都是通过秦腔来完成的。
此外,秦腔不仅与八百里秦川浑厚莽阔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它契合了陕西作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需要,所以秦腔一直深受陕西作家的青睐。
作为民俗文化一部分的秦腔在作家的成长中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他们的血脉。
秦腔水乳交融地渗透到陈忠实小说中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醇美和厚重。
还有陈忠实小说中自觉的乡土意识,自尊和自强的文化精神,对关中儒家正统思想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是秦腔的馈赠。
汪曾祺说“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
戏曲和文学不是要离婚,而是要复婚。
”⑦陈忠实小说和秦腔可以说是完成了文学和戏曲的“复婚”。
在某种程度上,秦腔也影响了陈忠实的文化心态以及小说的美学风格。
中国戏曲的曲目,集中表现的是“仁”、“义”两字,以戏文建立和传承的“仁”、“义”,成为浸渍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集体无意识”。
在这一点上,秦腔也不例外,秦腔的内容大多是忠孝节义。
由此可见,秦腔在三秦大地填补甚至虚拟了“典籍历史”,很多人甚至在“比附”着秦腔中的人物生活。
“秦中自古帝王都”,关中地区自古就有一套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生活习俗,而且从宋代起明显地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20世纪的中国,儒家正统思想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走向没落,陈忠实利用小说《白鹿原》在追问,儒家文化有过那么辉煌的历史,怎么就不由分说地没落了。
小说《白鹿原》是作家对时代、传统文化、现代性本身进程的合理性反思。
这种反思体现在《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的塑造。
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是一个以仁义为准则,勤俭持家的封建族长,他以体现儒家思想的乡约治理白鹿村。
在小说的叙述中,白嘉轩并没有受过传统文化典籍的正式教育,却与程朱理学的关中大儒朱先生有一种精神上的默契,是因为儒家正统思想对关中民俗风情起到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而秦腔与关中民俗风情息息相通。
小说中多次提到白嘉轩吼着秦腔欢快地干活,那么在关中秦腔文化氛围中,白嘉轩自觉形成了近乎先天的品格观念。
小说中陈忠实对儒家文化的悼亡是通过朱先生、白嘉轩的人生遭际、精神困顿来表现的。
小说中朱先生的穷途末路、白嘉轩的腰杆被砸断、气血蒙眼的宿命,都预示着儒家文化的衰落。
秦腔作为三秦大地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民俗文化,其热耳酸心、慷慨悲凉的美学风格渗入到陈忠实的生命中去,并进而影响了他的小说美学风格。
小说《白鹿原》苍茫、凝重、悲壮的历史感,深沉的悲壮感,与关中地方浑厚深沉、慷慨激越、血泪交流的秦腔文化一脉相承。
在小说《白鹿原》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命运是悲壮的,行为是慷慨的,有秦腔的遗风。
最有代表性的是黑娃一生的遭逢变故,白孝文命运的起伏沉降,读来都让人惊心动魄。
作家充分发扬了秦腔慷慨激越、粗犷悲壮的风格,这一点也与秦腔崇尚情感的放纵、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具有深度的悲剧性情绪相一致。
秦腔在陈忠实的作品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份额,作家利用秦腔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文化眷恋和乡愁。
三、秦腔与《白鹿原》的互文关系朱利安?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概念,他将文本称为“镶嵌物”。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作家将老百姓熟悉的秦腔角色、情节、台词和曲调,嵌入到他们的经验世界,从秦腔这个虚幻的舞台延伸到小说中的现实生活中去。
那么,在小说《白鹿原》中,秦腔被嵌入到小说文本中,陈忠实采用或明显或隐含的“戏中戏”叙事结构。
显然,小说成为了秦腔文本的镜子,吸收和转化秦腔文本,二者相互参照,彼此牵连。
秦腔不仅是三秦大地重要的娱乐形式,而且,由于地域的偏狭、封闭和老百姓人生经验的匮乏,使得秦腔构成了关中子弟接触与想象外面世界的基本方式,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旨趣、知识结构、思维方式。
关中人在表述自我、评述人事和交际时,常常以秦腔媒介的方式进行。
在小说开头提到白嘉轩新娶的媳妇卫老三家姑娘时,将她比作《五典坡》中苦命的三姑娘王宝钏。
将白嘉轩第六房媳妇胡氏称为秦腔《游龟山》中美貌无双的渔女胡凤莲。
在第十三章白灵和鹿兆海亲吻时描述白灵的感受“她的身体难以自控地战栗不止,突然感到胸腔里发出一声轰响,就像在剧院里看着沉香挥斧劈开华山那一声巨响。
”由此可以看出,关中人在评价人事、倾诉情感上,都乐于以秦腔作为传达的媒介,借助秦腔来言说和交流。
此外,小说中还提到了一些秦腔剧社的名称和有名戏班的名角,如第六章提到冷先生在三意社看秦腔名角宋得民的《滚钉板》,第二十六章鹿子霖每天早晨吃一碗羊肉泡,晚上到三意社去欣赏秦腔等。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还处处用秦腔戏中的人物、情节来比附小说中人物的命运遭遇。
陈忠实的“戏中戏”叙事结构在小说的重要章节应用自如。
《白鹿原》第十六章贺家坊“忙罢会”日,在本戏《葫芦峪》之前加演的折子戏《走南阳》正演得红火时,白孝文被田小娥拽进了砖瓦窑。
秦腔《走南阳》轻佻迷色的气氛正好与田小娥勾引白孝文的情景呼应。
恰在这时,白家遭抢。
麻子红得知白嘉轩晌午要来看戏,有意将原来的演出改成白嘉轩喜欢的杨家将戏《金沙滩》,遭受土匪抢劫、被打断腰杆的白嘉轩与《金沙滩》中老将杨继业有相似的心境,经过金沙滩一役,老将军的儿子死、失大半,秦腔《金沙滩》将白鹿村遭土匪抢劫后弥漫的悲怆气氛推到高潮。
除了秦腔《走南阳》、《金沙滩》之外,《辕门斩子》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小说第十七章中,白嘉轩到村子东头捉奸,遭受重创后晕倒在田小娥的窗前。
鹿子霖利用秦腔《辕门斩子》传达了险恶用心“鹿子霖咬咬牙在心里说就是叫你转不开身躲不来脸,一丁点掩瞒的余地都不留。
看你下来怎么办?我非得把你逼上‘辕门’不结。
”⑧族长白嘉轩就像《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一样,被逼上辕门斩子,他手执钢刷出演了一场秦腔《辕门斩子》。
一个大义灭亲、恪守仁义的封建族长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
秦腔作为西北五省最风靡的地方戏曲,在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贾平凹说“文章所写的作为戏曲的秦腔,它的衰败是注定的――这是一种衰败中的挣扎,是生命透着凉气。
”⑨贾平凹让小说《秦腔》成为戏曲秦腔的挽歌和绝唱。
陈忠实也有感于秦腔的衰落,2007年写了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表达了自己对李十三这样一位无欲无求沉醉于秦腔中的剧作家最大的尊敬。
李十三是碗碗腔秦腔剧本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戏本中许多剧目,都曾被各大地方剧种演出过。
陈忠实有感于李十三经济的困顿,竟然落魄到为吃一碗面需得去推石磨的地步,即使这样也不容于世上,竟然被嘉庆爷一吓一气吐血而死,这是旧社会文人的悲哀,也是秦腔的可悲之处。
陈忠实通过李十三形象塑造传达了作家在现代语境下对秦腔命运的思考。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陈忠实小说中的关中民俗研究》(项目编号10H150)的研究成果之一)注释①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潘光旦文集?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②何桑《历轹进程中的秦腔艺术》,李培直,杨志烈《秦腔探幽》,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③焦循,《花部农谭》,《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④贾平凹《秦腔》,《贾平凹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⑤陈忠实《惹眼的〈秦之声〉》,《陈忠实?原下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21页。
⑥陈忠实《寻找自己的句子》,《小说评论》,2009年第2期,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