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微观世界

合集下载

走进微观世界了解原子结构

走进微观世界了解原子结构

走进微观世界了解原子结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微小颗粒构成的。

这些微小颗粒就是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原子结构承载着物质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原子结构对我们进一步探索微观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子与微观世界的初相遇当我们踏入微观世界的大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原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中心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带有负电荷。

二、发现原子结构的里程碑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物质是连续不断的,无法分割。

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据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西瓜糖果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球体,散布在球体上的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

这一模型开启了原子结构的研究进程。

随后,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著名的“卢瑟福散射实验”,他发现当阿尔法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大部分阿尔法粒子直接穿过而少数粒子会发生散射现象。

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原子核体积很小,并且带有正电荷。

这一发现说明了原子中具有电荷互作用的中心,即后来所称的原子核。

随着对原子核的研究,卢瑟福的实验揭示了原子结构中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对位置。

三、波尔理论与原子结构的量子化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中,丹麦物理学家波尔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波尔在1913年提出了“波尔理论”,该理论在解释某些实验结果时非常成功。

波尔的理论将电子运动量子化,即电子绕核运动时只能停留在特定的轨道。

这些轨道称为能级,不同能级对应不同的能量。

电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会跃迁到不同的能级,从而产生特定的光谱线。

波尔理论在描述氢原子中电子状态和能级跃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并不适用于更复杂的原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子力学逐渐发展起来,能够更全面地描述原子结构中的现象。

四、量子力学揭示的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是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理论,它以数学形式描述了原子结构中的诸多现象。

初中物理走进微观教案

初中物理走进微观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走进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2. 掌握物质的三态及其分子运动特点。

3. 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结构2. 物质的三态及其分子运动特点3. 纳米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宏观世界的图片,如太阳、地球、山川等,引导学生感受宏观世界的美妙。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那么微观世界又是怎样的呢?3. 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微观世界同样充满了奥秘,今天我们将走进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神秘面纱。

二、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15分钟)1. 教师提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结构。

2. 学生通过教材、实验等途径,了解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3. 教师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通过模型展示它们的结构。

4.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子、原子、离子的特点及其关系。

三、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分子运动特点(15分钟)1. 教师提问:物质有哪些状态?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运动特点。

3. 教师讲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运动特点,并与宏观现象相结合。

4.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及其分子运动规律。

四、探索纳米科学技术(15分钟)1. 教师提问:纳米科学技术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纳米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2. 学生通过教材、实验等途径,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3. 教师讲解纳米材料的特性,如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等。

4.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纳米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的组成结构、三态及其分子运动特点、纳米科学技术。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走进微观世界

走进微观世界
钨 针 针用 尖场 上离 的子 原显 子微 图镜 样拍 摄 的
DNA分子结构

1897年,英国 的物理学家汤姆 孙发现,阴极放 射线在电场或磁 场的作用下可发 生偏转,方向与 带负电的粒子相 同,从而发现了 电子。
电子的发现,
打破了原子不 可分的概念, 是人类对物质 结构认识上的 一次飞跃。并 掀起了新一轮 探索物质微观 结构的热潮。
六(2) 朱天逸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世界层次.pdf
微观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微观与“宏观” 相对。粒子自然科学中一般指空间线度小于10-7~10-6 厘米的物质系统。包括பைடு நூலகம்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 及与之相应的场。基本粒子也有其内部结构。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是由什么构
原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夸克
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1974年又发现了一种称为J
/Ψ 的粒 子,因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缺少科学的实验基础,
长期以来并不为人们所认同。
直到17世纪,以“化学之父”道尔顿和玻 意耳为代表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才复活和 确立了原子论。
“化学之父”道 尔顿(1766— 1844)

1811年,意大利的科学家阿伏伽德罗进 一步指出,物质一般不是直接由原子组成, 而是由几个原子相结合的分子构成的。
汤姆孙(1856-1940)
卢瑟福(1871-1937)
卢瑟福的实验让人们认识到原子虽小,
里面却十分空旷,如果我们将原子放大 成直径上百米的足球场,在其中央有一 颗称为原子核的小米粒,其直径不到原 子直径的万分之一,而它的质量却占整 个原子质量的99.94%以上。

2019-2020年九年级美术上册 05课 走进微观世界教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美术上册 05课 走进微观世界教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美术上册 05课走进微观世界教案湘教版一、《走进微观世界》教材分析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的基本理念,《走进微观世界》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穴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雪反应,《走进微观世界》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熏提高综合思维水平,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教材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置了这一单元的课程,通过微观世界的形式美感的启迪,学习和运用艺术造型的基本知识。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5课走进微观世界学习活动的设置分三个步骤展开:欣赏微观图片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通过语言描述和讨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或通过显微摄影图片,感受微观世界的现象,并通过记录、想像、设计基本形,组合形状构图等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发现和探究图形的奥秘;采用绘画或计算机辅助绘画以及制作立体模型等造型方法进行艺术表现,在不断认识、想像的基础上,运用构成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富有想像力的图形。

“评价建议”从对图形的想像和创意、空间意识的形成以及绘制水平和动手能力几个方面展开,便于学生自评或互评。

“资料库”摘录了有关名词术语的解释。

“学习大空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列举了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的图片,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理解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视觉形象。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开拓新的视角,启发他们关注自然形态,开阔视野,发挥想像,探究和思考图形结构的规律。

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对丰富的视觉形象产生兴趣。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帮助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基本形式和艺术创造的造型要素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并归纳出方法,用以创造新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发现和欣赏微观世界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探究自然结构与图形结构的共同规律;根据自然现象进行想像和表现,创造性地运用简单元素构成图形。

三、教学思路1.教学题材教材呈现的显微摄影图片注重体现和谐、秩序两个特点。

第一节 走进微观世界

第一节 走进微观世界

5、下列选项中,由同种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是 ( D ) A、黄金、空气、水 B、黄金、铁、铜 C、水、酒精、油 D、冰、水、水蒸气
2、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 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外
• 8、有的分子,如铁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叫 单原子分子 。(选填“单原子分子”或“多 做__________ 原子分子”) 质子 • 9、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__ 和不带电的 中子 ___________ 组成。 • 10、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 夸克 是由更小的粒子__________ 组成的。 夸克 • 12、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按________→ 电子 →原子核→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 系的顺序排列。 • 13、1909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α粒子散射 核式 结构模型。 实验后,提出了原子_________

C、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 绕太阳运动 D、只要视力好,我们凭肉眼就能直接看到电子
按照空间尺度有小到大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 ) A、质子、原子、DNA C、DNA、原子、质子 B、DNA、质子、原子 D、质子、DNA、原子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 还可以分割吗? 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 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 的存在,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 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 叫“多原子分子”。
20世纪中叶,人类为 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 秘,制造了各种类型 的离子家速器。借助 不断完善的离子加速 器,还发现了哪些离 子?

走进微观世界(完整版)

走进微观世界(完整版)

拉齐 · 盖勒
拉齐 · 盖勒
单元形即基本形,是指构成图形的基本单 位。一个点、一条线、一块面都可以成为 单元形元素。(即由基本元素点线面经过 各种组合而形成的形。)
艺术的造型也是 由基本元素构成, 它们被简单或复 杂地组织在一起, 构成没的图形、 体积和空间。
使形不断分割,最终得 到点、线、面。(所有 的形都是点、线、面积 聚而成的。)
实例欣赏:
小结:
通过对自然界各形态的仔细观
察,从中发现新的美感形式,通过我 们掌握丰富多彩的形态特征去捕捉对 象构造的规则性,探究自然界的运动 和变化规律,将美的认识运用到现实 生活中来。
一、观察图形并试着联想
走进微观世界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课
显微镜下微生物的形状变化和组合规律:
两颗人体癌细胞,它们即将分裂成四个
噬菌体正离开即将死亡的链球菌体,出发 寻找下一个攻击目标。
归纳大自然形成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原子的 结构与裂变、生命的成长和延续,一切事物 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发射构成的特征
发射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太阳四射的光芒就是发射 的。发射具有方向的规律形象均向中心集中,或由中心散开,有时可造成光学动
感,会产生爆炸的感觉,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4、特异构成
• 特异是规律的突破,在规律性骨格和基本形的构 成内,变异其中个别骨格或基本形的特征,以突 破规律的单调感,使其形成鲜明反差,造成动感, 增加趣味,即为特异构成。
骨格
一切用于平面 构成中的可见 的视觉元素通 称为形象,而 基本形就是最 基本的形象; 限制和管辖基 本形在平面构 成中的各种不 同的编排就是 骨格。基本形 和骨格共同组 成平面构成的 框架。
图 形
骨 格

走进微观世界作文700字完美版

走进微观世界作文700字完美版

走进微观世界作文700字在地球上,有一个美丽而渺小的世界――那就是虫子们的世界。

让我们跟随着这只小蜜蜂,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吧!四周多么宁静,一大片青草随风舞动,这就是微观世界的森林,所有物体都在我眼前放大。

小小的蜜蜂在这森林上方盘旋,那黑珍珠般的眼睛,多么有神,饥肠辘辘的它四处寻食,忽然,它发现了远处高大的花丛。

它像一架小小的飞机一样,“嗡”的一声朝“餐桌”飞去,犹如离弦之箭。

现在它可以享用丰盛美味的午餐了。

我的目光又被一只小虫吸引了。

它披着一身乌黑亮丽的铠甲,推着比自己大三四倍的食物,艰难地前进着。

小虫来到了一个小山下,它想把食物翻越过小山,可是太重了,它刚把食物推上去一点儿,就滚下来了。

二次,三次,它都滚了下来。

我真有点儿想帮它一把的冲动。

接二连三的失败,它并不气馁,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食物推了上去。

走着走着,咦,怎么推不动了?小虫急忙上前看了看,原来是叉在树上了,它想了想,然后迅速地在食物四周刨出小沟,使劲地把食物拔了下来。

是什么使它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呢?另一边,大群的蚂蚁也在搬运食物,谁都没有闲着,它们多么团结啊!这时,我看到了一个长着绒毛的蒲公英种子。

我好奇地向下看去,原来是一只娇小的蚂蚁在搬运着,它的样子好像随时会飞走。

忽然,一只瓢虫扑腾着翅膀飞上了荆条,吃起了蚜虫,却不知这地方已被蚂蚁占领。

蚂蚁发现后,立刻对瓢虫拳打脚踢。

瓢虫也不甘示弱,可也没几个回合就被踹了下去。

我真为瓢虫惋惜,可没想到跌下去的小瓢虫又飞了上来,再一次与蚂蚁展开了较量……多么顽强的小虫!这个世界里还有卿卿我我的蜗牛,也有排着长队游行的毛毛虫……走进这个小小的微观世界,我们还会发现更多。

走进微观世界

走进微观世界
第5课走进微观世界
年级
9年级上册
执教
赵戈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发现和欣赏微观世界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探究自然结构与图形结构的共同规律;根据自然现象进行想像和表现,创造性地运用简单元素构成图形。
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演示挂图、作业范式等等。
一、导入
首先,我们来学习名词“形态”。
1.“原子”整齐排列,秩序感的体现显而易见,“神经细胞网络”看上去复杂零乱,它的秩序是怎样体现的呢?是它统一的结构方式,相同的是点和线的组合。
2.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细胞团形成的过程也是形状变化的过程,分离和集聚是这一过程的基本形式。
3.想像浮游生物的变化过程,说说它后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七、作品展示与评价
1.从视觉效果感受、造型、结构、色彩等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2.师生结合经典作品交谈制作体会。
→经典作品举例。
八、总结
对本单元学习做出总结;安排清洁教室卫生。
红墙、黄瓦,硕大的屋顶给我们什么感受?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以其特定的方式表现着自己,它们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今天,让我们通过电子显微镜深入到物质的内部,去寻求新的视觉感受,探究构成世界本质的奥秘。
→字幕
→荷花
→俯瞰河流(学习大空间)
→故宫
二、欣赏分析(以形式和情感为线索进入)
欣赏活动导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简单的建筑模型;进一步感受经典建筑的魅力。
课前准备:同上。
五、学习制方法
1.对小组的设计进行评价,为制作提出建议;
2.明确制作过程中安全、卫生以及爱护公物等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微观世界[ 分析] 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的基本理念,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穴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雪反应,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熏提高综合思维水平,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教材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置了这一单元的课程,通过微观世界的形式美感的启迪,学习和运用艺术造型的基本知识。

学习活动的设置分三个步骤展开:欣赏微观图片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通过语言描述和讨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或通过显微摄影图片,感受微观世界的现象,并通过记录、想像、设计基本形,组合形状构图等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发现和探究图形的奥秘;采用绘画或计算机辅助绘画以及制作立体模型等造型方法进行艺术表现,在不断认识、想像的基础上,运用构成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富有想像力的图形。

“评价建议”从对图形的想像和创意、空间意识的形成以及绘制水平和动手能力几个方面展开,便于学生自评或互评。

“资料库”摘录了有关名词术语的解释。

“学习大空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列举了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的图片,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理解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视觉形象。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开拓新的视角,启发他们关注自然形态,开阔视野,发挥想像,探究和思考图形结构的规律。

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对丰富的视觉形象产生兴趣。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帮助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基本形式和艺术创造的造型要素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并归纳出方法,用以创造新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发现和欣赏微观世界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探究自然结构与图形结构的共同规律;根据自然现象进行想像和表现,创造性地运用简单元素构成图形。

三、教学思路1.教学题材教材呈现的显微摄影图片注重体现和谐、秩序两个特点。

图片中可以找到等距排列、对称、重复以及空间结构、运动变化等形式,呈现了自然形态的基本特点。

与艺术作品比较,说明人工形态的创造都是基于对自然形态生成和变化的认识、理解。

基本形体的设计与变化组合的学习活动,引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一般方法,通过绘图和制作的技能学习,掌握分割、集聚、插接等造型技能,体会自然形不仅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而且还可以作为功能、构造和美的形式(对称、比例、调和、平衡、对比)的范例。

从而领悟研究自然形态的生成过程,即可了解形态的本质的道理。

2.教学组织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包括教学所需图片文字、动画示意,最好有影片资料,学生用绘画或立体制作的工具材料等。

欣赏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立体制作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

教学过程中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每组选定负责人。

3.教学策略按照学习活动的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从关于“形态”的话题开始,运用实例解释“形态”的词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通过议论的形式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微观图片中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和情感两条线索进行思考:1)了解和归纳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以及构成形式和规律,形式上的简单或复杂、平面或立体、空间和层次、秩序或自由、集聚或分割、点线面的组合变化;2)画面呈现的视觉效果,如:动荡或平静、粗犷或细腻、坚硬或柔弱等等。

通过议论启发联想,综合科学知识,进一步归纳大自然的形成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原子的结构与裂变、细胞的繁殖与泯灭、生命的成长与延续,一切事物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由此对应艺术形态的创造规律:艺术的造型也是由基本元素构成,它们被简单或复杂地组织在一起,构成美的图形、体积和空间,使形不断分割,最终得到点、线、面,所有的形都是由点、线、面集聚而成的。

人类根据不同的认识建构不同的形态,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

以上教学过程中,穿插小训练,用简要的点线图示归纳课本上微观图片呈现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

组织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更真切地感受微观世界的现象。

通过记录、想像、设计基本形,组合形状构图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发现和探究图形的奥秘,从观察、体验和想像、创造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

课时结束之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科普杂志和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为下节课确定表现形式,为制作和绘画准备设计创意草图以及必备的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进行创作,可根据条件选择绘画、计算机辅助绘画以及制作立体模型等造型方式进行表现。

作业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点和线的构成,设计单元形进行组合,构成图画或立体模型。

教材选用了不同单元形构成的画面和插接的方法制作的构成模型,在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

首先让个别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制作方法和过程,共同商榷改进办法。

通过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创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要求。

创作作品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

在课堂辅导中,对学生的构思和制作细节进行启发,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随时进行展示和评价,利用评价的方式对学习进行导向。

最后,展示学生作品,对教学做出总结。

4.教学评价从参与态度、制作水平、创意表现的独特性等方面给予评价,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要求;通过自评、互评和建议参考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积极参与中发展自己的表现能力。

四、教学选择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时间条件、教学条件和学生水平差异筛选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时量。

教材提供的图片可以直接作为平面设计的素材,用铅笔和彩色铅笔绘制,或运用剪贴方法制作;立体制作也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材料。

五、教学建议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运用显微摄影图片与艺术作品对应联系,说明艺术创造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印象。

“原子”和“神经细胞网络”呈现不同的形象,但结构方式相同,和“大脑神经网络”“灯心草细胞结构”“原子博物馆”“装置” “插接模型”大同小异。

“浮游生物” “纳米管”和“形成细胞团的过程”联系构成中的单位要素,用以说明物质变化丰富的造型和动态形式,从奇妙的变化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灵感。

“设计”等平面作品作为不同的基本形和谐地组织画面的范式,相同的例子在其他图片中均有体现。

用以讲解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的基本知识,说明造型中的美是在变化统一的矛盾中寻求的,是一个既丰富又有秩序、紧张而又调和的世界。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教学中联系生活实例,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女口:“形态”的术语解释,讲解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之间的联系等等。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是本单元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感受、理解、创意以及知识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欣赏、创意、设计制作过程中及时提示,媒体运用方面也应加以考虑。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创意设计习作设置有趣的命题,女口:“穿越神经细胞网络”“血管中的旅行”“细胞的一生”“另一个宇宙”等等,也可以为小组活动安排组画形式的创作。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对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教学辅导中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单元形的设计要生动有趣,富于想像力。

平面作品一般使用抽象造型,如随意形、几何形的添加或挖切,电脑绘画可利用图片素材的某个局部等等;注意色彩的整体搭配,根据画面的主体选用颜色;如果采用拼贴的形式,要注意材质的表现,建议使用拓印、揉纸等方法制作纹理。

立体插接构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设计的形状要简单,也可以按照教材的范式事先准备,注意采取合作的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观察自然形态的多种方法,如变换不同的角度,扩大、缩小和观察剖面等等。

在观察过程中强调发现自然形态的特性,可以依循以下思路:a.从不同角度去把握形态的特性;b.捕捉其构造的规则性;c.作为动的或变化成长的形态去研究。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理想的媒材是精选的图片资料和影片资料,为教学提供充分的依据;显微镜也是非常重要的媒体,从显微镜中观察的视觉感受是图片无法替代的。

请教生物老师,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名词术语,搜集显微摄影图片以及有关资料。

为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途径,如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活动方式,教师应提供图片素材;小组分工有利于合作学习,应该在观察活动和制作活动时采用。

设计一些小课题,便于小组研究性学习使用。

女口:怎样表现灯心草细胞结构的立体空间?怎样表现细胞繁殖的过程?等等。

集体研究、制定方案,协作分工完成制作。

6.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举一反三,用简单的方法引出学生丰富的想像,如:用挂图拼贴进行演示,讲解不同元素在画面中的和谐安排。

教师先完成一种元素的拼贴,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其他由学生完成;然后再感受效果,进行评价。

类似方法、规律的教学都可以事先设置路径,引导学生进入,鼓励他们尝试、探索。

除插接方式外,构成立体空间的简便方法还有很多,如装在纸盒内松散的纸条,树枝搭建的类似鸟巢的构造,细铁丝夹杂小纸团变化出的多种样式。

总之,用点、线、面的方式进行观察,会发现生活中丰富的视觉形象。

六、教学资料微观世界跟宏观世界相对应,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物质粒子的领域。

形状指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

形象能引起人们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形状或姿态。

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现实形态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而人工形态的创造都是基于对自然形态生成和变化的认识、理解。

由于造型的动机(魔法巫术、宗教、传达、审美)不同,人类不仅把自然形态作为模仿的对象,而且还作为功能、构造和美的形式(对称、比例、调和、平衡、对比)的范例。

所以,研究自然形态的生成过程,即可了解形态的本质。

•参考书目:*《科学世界》2000 — 200 2年有关内容《科学世界》杂志社*《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一一形态构成学》辛华泉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教案]赵戈老师的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