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解析:《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
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
《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
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生动的语言描述、情景再现、互动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美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春天的美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
1.李白《绝句》
-诗句解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意体会: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2.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句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意体会: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孟浩然《春晓》
-诗句解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诗意体会:描绘出春天的早晨,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选自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三首古诗:李白的《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孟浩然的《春晓》。教学内容围绕三首古诗展开,通过朗读、解析、感悟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表达。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古诗,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古诗三首 - 优质教案第一课《古诗三首》概述:本节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欣赏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表达。
本教案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正确朗读《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静夜思》这三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5.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1. 正确读诗,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2. 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1. 诵读朗读2. 归纳总结3. 讨论交流4. 创作写作教学过程:一、热身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的内容,复习古诗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并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教师出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1. 教师逐词逐句地解读《登鹳雀楼》。
示例解读:鹳雀楼是一座古老的楼阁,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高楼耸立的气势和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在楼上远眺的喜悦之情。
2. 学生集体跟读《登鹳雀楼》,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教师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景物描写。
4. 学生小组讨论《赋得古原草送别》,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欣赏1. 教师播放录音或现场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韵律。
2. 学生自主阅读、诵读《静夜思》,体味其中的幽静与寂寥。
五、感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情感和意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二)检查预习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1.指名读课文。
(读准、读熟)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5.反复吟诵。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
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附:板书《游园不值》屐齿扣潋滟亦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

《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读诗节奏、情感渗透方面还需要指导。
由于是四行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较易完成背诵。
在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融、燕、鸳”等生字,正确读写“鸳、鸯、惠”等生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感受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2.过渡:欣赏完了春天的美景,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有关春天的一首古诗,看看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使用手中的笔把美好的春景留住的吧。
(教师板书题目《绝句》,学生齐读。
)二、走进古诗,了解作者播放杜甫简介ppt,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请学生简单概括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三首》(教案)

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绝句【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融、燕、鸳、鸯”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古诗大意,从诗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插图,并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诗中描绘的景物,结合想象感受春天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导入。
1.背诵喜欢的古诗,了解杜甫。
(课件出示杜甫简介)2.课件出示《绝句》。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喜欢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再出示《绝句》,引导学生初步进入古诗画面,更好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二、通读古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平时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融”,前鼻音“燕、鸳”,后鼻音“融、鸯”。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鸳鸯:一种水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1.形近字辨析:“隔——融”“怨——鸳”“央——鸯”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鸳、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融”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部编版3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25)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课件出示26)(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和注释进行想象,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板书:梅黄一日日晴)(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板书:溪—泛、山—行)“却”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不减”“添”分别解释成什么?(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添:增添)(板书:不减一添)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
齐读后两句。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添得黄鹂四五声。
(而且)【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备课素材《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的题画诗。
诗歌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
《三衢道中》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写的。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
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
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3.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相关春天的诗句.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正音.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2.诗中不但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理解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三课时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2.强调曾是多音字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所以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板书设计:绝句唐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衢道中宋曾几心情变化<P style="BORDER-LEFT: #9F0000 5px solid; LINE-HEIGHT: 35px; PADDING-LEFT: 10px; MARGIN-BOTTOM: 8px; BACKGROUND:#FFEEEE; COLOR: #9F0000"><B>篇二</B>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极大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②能理解“蒌蒿”二字,准确书写“崇”、“轼”二字.2、学生自学.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①识字“蒌蒿”、“崇”、“轼”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即时点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实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三)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背诵古诗.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五、课堂训练1、辩字组词:崇()芦()豚()蒿()崇()庐()逐()篙()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3、古诗赏析: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六、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板书设计:桃花鸭子画中蒌蒿芦芽画外河豚(联想)<P style="BORDER-LEFT: #9F0000 5px solid; LINE-HEIGHT: 35px; PADDING-LEFT: 10px; MARGIN-BOTTOM: 8px; BACKGROUND:#FFEEEE; COLOR: #9F0000"><B>知识点</B>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减jiǎn(减少)二、会写字及组词融(融化)(融合)(融通)燕(燕子)(乳燕)(燕窝)鸳(鸳鸯)(海鸳)(鸳凤)鸯(鸳鸯)(鸯锦)(鸯龟)惠(恩惠)(实惠)(优惠)崇(崇尚)(崇高)(崇拜)芦(芦苇)(芦柑)(芦荟)芽(发芽)(豆芽)(麦芽)梅(梅花)(杨梅)(腊梅)溪(小溪)(溪水)(溪谷)泛(广泛)(泛滥)(泛应)减(减少)(加减)(减肥)三、易错的字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四、多音字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得dé(得到)děi(我得)地dì(地球)de(高兴地)五、形近字牙(牙齿)六、近义词融—溶暖—热满—遍欲—想尽—完添—增七、反义词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短—长晴—阴减—加晚—早八、考点提示1.背诵《古诗三首》《燕子》(第1-3自然段)《荷花》(第2-4自然段)《忆江南》2.默写《绝句》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