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贞观之治 教案 教学设计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课题第2课贞观之治教时 1 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年月日备课教师课前准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与学法教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采取畅所欲言的主动抢答式、七嘴八舌的分组讨论式、情感体验的对话表演式、百家争鸣的自由发挥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有所得。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检查复习与导入新课】复习:1、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谁要开通、开通时间、作用分别是什么?2、请你试着用“一、二、三、四、五”的口诀来记住隋朝大运河。
导入:展示《隋唐英雄传》剧照,播放主题曲《真英雄》,设问:1、这次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2、它沉重打击了哪一朝代的统治,使其灭亡?3、代之而起的是哪一朝代?【新课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识记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归纳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
记住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结合《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说出隋朝大运河的概况,认识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思考与探讨“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第2课《“贞观之治”》参考教案1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课题:“贞观之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
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基本史实。
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了解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识记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3.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1)建立: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发展: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国号为“”。
2.“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
(1)治国措施用人上虚心纳谏,重用;广纳贤才,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政治上完善;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2)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二)女皇武则天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之治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统治措施(1)重用贤能,任用、宋璟为相。
(2)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评价唐太宗?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诗词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等诗集,感受唐朝诗歌的魅力,理解当时的文化氛围。
-文物展览: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观赏唐代文物,感受唐朝的艺术成就。
-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历史专家的讲座,如“唐朝的治国方略”、“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拓宽知识视野。
(2)视频: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影视作品片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
(3)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历史地图、在线文献等,辅助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和自主学习。
(4)实物教学:展示与唐朝相关的文物、图片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上传关于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的相关PPT和视频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唐太宗的一个治理故事,引起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结合实例分析。
-组织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异同”,进行角色扮演“武则天的政治决策”,通过实验“唐代科举考试体验”等活动,加深学生理解。
- ②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与贡献: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武则天如何成为一代女皇?”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③唐玄宗与开元盛世: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唐玄宗如何开创开元盛世?”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贞观政要》、《武则天传》、《唐代诗歌选读》等,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唐朝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唐朝历史。
2023年第二课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2023年第二课“贞观之治”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第二课“贞观之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
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讲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即位后,年号贞观,他统治期间,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隋朝的建立和灭亡,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以及唐朝的繁荣和衰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概念,从而达到对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唐朝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的标志,理解国家兴衰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唐朝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国家兴衰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唐朝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隋朝的建立和灭亡,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贞观之治历史教案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
展示提高
三、女皇武则天
1、引导学生观看课文P10《武
则天》画像,教师简介武则天的经历。
2、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在你心中,你认为武则天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农民战争,吸取隋亡的教训。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
B.开明的治国政策
教师总结: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教师总结: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自主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P7,标划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唐的建立者、时间、都城以及第二个皇帝是谁?)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
学生:阅读课文,60秒速记所应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
合作交流
一、唐朝的建立
1、唐太宗从隋亡中吸取了哪些教训?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如:大肆崇佛,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重用武氏家族为非作歹等。
拓展延伸
1、唐太宗和武则天治世的共同优点?
2、我们当代人应从“贞观之治”中吸取哪些经验?
答案要点:
1、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经济
2、(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选拔优秀的国家管理人才;
(3)重视民众的利益。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
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
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学生:1、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2、学生互相质疑释疑。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唐朝的建立
1、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以及唐都长安城的位置。
【过渡】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繁盛时期,出现的第一段清明治世局面叫什么呢?
二、贞观之治
C.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教师总结: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9《唐朝雨中耕作图》,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6、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③维护统治。
教后反思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夭D、唐玄宗
3、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
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指:()
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
第2课贞观之治
编写人帅淑琴单位共青城第一中学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资冶通鉴》对她的评价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当时“亦竞为之用”的“英贤”有:()
A.房玄龄、杜如晦B.姚崇、宋璟
C.卫青、霍去病D.宋濂、郑和阅读下列材料: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无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
重视人才;虚心纳谏
表现: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
国力逐步加强
达标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②“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学生:识记唐朝建立的基础知识。
学生先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学生观察课本P9《唐朝功臣》插图,解释“房谋杜断”,并讨论回答思考题。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武则天的统治。
学生:讨论分析,展示交流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8的唐太宗画像,然后简介唐太宗其人。
2、什么是“贞观之治”?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开明的治国思想
教师总结: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农民战争,吸取隋亡的教训。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
B.开明的治国政策
教师总结: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
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方案一:回忆秦朝与隋朝的异同点,指出他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暴政统治,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然后导入唐朝的建立。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民族
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反思完善
第2课“贞观之治”
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时间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措施
建立者重视发展生产,作用
都城措施:减轻赋税徭役
方案二:利用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导入。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两个朝代的异同点,指出隋朝的暴政统治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隋朝灭亡,唐朝
建立。
学生:讲述故事。其他学生边听故事,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自主探究
学生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的探究
过程部分,阅读课本,标划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
拓展延伸
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过渡】在唐朝历史上,出现了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你知道她是谁吗?
三、女皇武则天
1、引导学生观看课文P10《武则天》
画像,教师简介武则天的经历。
2、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在你心中,你认为武则天是怎样的皇帝?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