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水泥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土木工程材料 教案(西南) 水泥

土木工程材料  教案(西南) 水泥

土木工程材料教案(西南)水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泥的定义、分类和生产工艺。

2. 使学生掌握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如凝结时间、强度、耐久性等。

3. 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水泥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水泥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水泥的定义与分类2. 水泥的生产工艺3. 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4. 水泥的选择与使用5. 水泥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水泥的相关概念、分类、生产工艺、技术性质等基本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水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水泥问题及解决方法。

4.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泥的性能。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和参考资料。

2. 水泥样品和相关的实验设备。

3. 实际工程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水泥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水泥学习的兴趣。

2. 讲解水泥的定义与分类:介绍水泥的定义、分类和生产工艺。

3. 分析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讲解水泥的凝结时间、强度、耐久性等技术性质。

4. 水泥的选择与使用:讲解如何根据工程需要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

5. 水泥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分析水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提出使用注意事项。

6. 案例分析:分享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泥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讨论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水泥问题及解决方法。

8. 实验演示:安排课后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泥的性能。

9.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水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授:评估学生对水泥定义、分类和生产工艺的理解程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水泥)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水泥)

型B矿:单斜晶体,圆锥状,双晶 纹,交叉为高温,平行为低温。水 化反应较慢,28d水化20%.凝结硬化 慢,一年后硬度可赶上Alite,抗水 性好。
三、铝酸三钙(中间相)

3 CaO · 2O3 (C3A),为中间相。 Al 即A矿和B矿之间的产物。含量7%— 5%。水化迅速,放热多。3d硬化 99%,加入石膏起缓凝作用。绝对强 度小。

2、材料分类: ① 金属材料; ② 无机非金属材料:⑴ 矿物岩石材料; ⑵ 水泥、玻璃;⑶ 陶瓷、耐火材料; ③ 高分子材料; ④ 复合材料;
3、材料工艺

定义:我们将任何一种材料从原料→ 成品的整个过程称为材料工艺过程。 它包括原料制备工艺、成型工艺、 溶制(窑炉工艺),制品工艺等。
二、分类: 1、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 石或炉渣+石膏 即波特兰水泥:P· Ⅰ为不掺混合料 (Ⅰ 型) P· Ⅱ为掺混合料<5% (Ⅱ型) 2 、 普 通 硅 酸 盐 水 泥 : 熟 料 + ( 6%--15%)混合料+石膏。代号P· O.

三、水泥组成及要求:


三、工艺过程:
图 2—1 立窑生产工艺过程 1 破碎机;2 烘干机;3 原料库;4 原煤库;5 生料磨; 6 生料库; 7 成球盘; 8 立窑; 9 碎煤机; 10 熟料库; 11烘干机;12 混合材料; 13 水泥磨; 14 水泥库; 15 包装机
图2—2窑外分解窑(回转窑)工艺过程 1 石灰石;2黏土; 3铁粉; 4煤; 5石膏; 6一级破碎; 7二级破碎; 8碎石库; 9均化库; 10破碎机; 11生料磨; 12提升泵; 13搅拌库; 14悬浮预热器; 15窑外分解窑; 16回转窑; 17冷却; 18电收尘;19加热塔; 20煤磨; 21煤库; 22熟料库; 23熟料磨; 24选粉机; 25输送泵; 26水泥库; 27包装机; 28袋装出厂; 29散装出厂

材料专业的课程设计

材料专业的课程设计

材料专业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种类材料的特点,如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3. 学生能够阐述材料科学中的基本原理,如晶体学、热力学、动力学等,并运用这些原理分析材料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技能,进行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评价。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策略,针对材料领域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材料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对材料科学有一定了解,但专业知识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包括材料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包括原子结构、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等基本概念。

教材章节:第二章 材料的微观结构3. 材料的基本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材料的性能4.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5. 材料的应用与选择:不同种类材料在工程、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及选择原则。

土木工程材料 教案(西南) 水泥

土木工程材料  教案(西南) 水泥

土木工程材料教案(西南)水泥教学目标:1. 了解水泥的定义、分类和生产过程。

2. 掌握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包括凝结时间、强度、稳定性等。

3. 了解水泥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土木工程材料》、《水泥生产工艺》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内容:第一章:水泥的定义及分类1.1 水泥的定义1.2 水泥的分类1.3 水泥的命名和编号第二章:水泥的生产过程2.1 原料准备2.2 破碎和磨粉2.3 水泥熟料的2.4 水泥的磨制第三章: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3.1 凝结时间3.2 强度3.3 稳定性3.4 其他性质第四章:水泥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4.1 混凝土4.2 砂浆4.3 路面铺装4.4 钢筋混凝土第五章:水泥的应用注意事项5.1 水泥的选择5.2 水泥的储存5.3 水泥的运输5.4 水泥的使用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水泥的相关概念、性质和应用。

2. 使用幻灯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水泥的生产过程和实际应用案例。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水泥在土木工程中的经验和技术。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泥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水泥技术性质和应用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延伸:1. 深入了解其他类型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等。

2. 研究水泥在环境友好型混凝土中的应用。

3. 探讨水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

第六章: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6.1 水泥凝结时间的定义和测定6.2 水泥强度的发展规律6.3 影响水泥凝结和强度的因素第七章:水泥的稳定性及其他性质7.1 水泥的体积稳定性7.2 水泥的耐久性7.3 水泥的环保性能7.4 水泥的燃烧性能第八章:水泥在西南地区气候下的应用8.1 西南地区气候对水泥性能的影响8.2 水泥在高温多湿环境中的应用8.3 水泥在寒冷地区中的应用8.4 水泥在盐雾环境中的应用第九章:水泥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9.1 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原则9.2 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9.3 水泥混凝土的施工工艺9.4 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第十章:水泥混凝土的养护与维修10.1 水泥混凝土的养护原理10.2 水泥混凝土的养护方法10.3 水泥混凝土的常见病害及预防10.4 水泥混凝土的维修与加固技术这些章节涵盖了水泥的基本概念、生产过程、技术性质、应用领域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教学能力比赛】教案-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适用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水泥混凝土课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 采用演示法展示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操作过程。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基本原理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方法及步骤3.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注意事项4.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操作技巧5. 水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在水泥混凝土工程中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3. 操作演示:演示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个步骤。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对本次试验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注意事项,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掌握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思考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关注学生在试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水泥混凝土课程》教材2. 实验器材:水泥、水、标准稠度试验仪、天平等3. 教学课件:包含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4. 视频资料: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操作过程演示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方案一、课程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具体包括:1.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晶体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学等基本理论课程;2. 材料化学与生物学课程:包括材料的化学性质和材料在生物领域的应用;3. 材料工程课程:包括材料加工、材料设计、材料表面处理等工程应用方向的课程;4. 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材料实验、材料测试、材料分析等实践技能课程。

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材料的性能和行为;2. 论文阅读:通过论文阅读,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材料科学研究进展;3. 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实践能力;4.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交流思想和观点;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材料科学的实践案例和研究成果。

四、课程评估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考试、论文、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

评估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

学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注重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六、学生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术、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土木工程材料 教案(西南) 水泥

土木工程材料  教案(西南) 水泥

土木工程材料教案(西南)水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水泥的生产工艺和主要技术性能。

3. 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水泥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水泥在土木工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水泥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1 水泥的定义1.2 水泥的分类1.3 水泥的代号及命名规则2. 水泥的生产工艺及原理2.1 生产原料及比例2.2 煅烧工艺2.3 熟料磨细过程3. 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能3.1 细度及标准3.2 凝结时间3.3 体积安定性3.4 强度及强度等级3.5 其他性能(如抗渗性、抗碳化性等)4. 水泥的应用领域及选择4.1 水泥的应用领域4.2 水泥选用的原则4.3 常见水泥的适用范围及性能比较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水泥的生产工艺及应用场景。

2.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水泥在其中的作用及选用原则。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水泥选用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经验。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观水泥生产线或实验室,实地了解水泥的生产及性能测试过程。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泥基本概念、分类和生产工艺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工程案例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观点阐述。

4.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水泥生产及性能测试过程的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土木工程材料及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案例资料:实际工程案例及相关数据。

4. 实验室资源:水泥性能测试设备及实验材料。

5.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技术标准等。

六、教学活动6.1 水泥的包装与储存:介绍水泥的包装要求、标识和储存条件,以确保水泥的质量。

6.2 水泥的运输与施工:讲解水泥在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在现场施工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七、水泥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7.1 水泥裂缝:分析水泥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制作水泥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制作水泥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水泥制作工艺二、课程目标1. 理解水泥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用途。

2. 掌握水泥的原料选择、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3. 能够独立完成水泥的基本制作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模块一:水泥基础知识1. 水泥的定义、分类及用途。

2. 水泥的主要原料:石灰石、粘土、铁矿石等。

3. 水泥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模块二:水泥制备工艺1. 水泥生产的基本流程:原料破碎、混合、粉磨、熟料煅烧、水泥粉磨等。

2. 水泥原料的破碎与混合。

3. 水泥熟料的煅烧技术。

4. 水泥粉磨工艺及设备。

模块三:水泥质量控制1. 水泥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2. 影响水泥质量的因素分析。

3.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模块四:实验与实训1. 水泥原料的检测与分析。

2. 水泥熟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 水泥产品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水泥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讲解水泥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3.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水泥制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水泥生产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第一阶段:理论教学(4周)- 每周2次课,每次2小时,共计8节课。

第二阶段:实验与实训(4周)- 每周2次课,每次4小时,共计8节课。

第三阶段:综合实训(2周)- 每周3次课,每次4小时,共计12节课。

六、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10%):包括出勤、课堂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20%):包括实验报告、论文等。

3. 实验与实训成绩(30%):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

4. 期末考试(40%):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七、课程资源1. 教材:《水泥工艺学》2. 教学课件3. 实验指导书4. 水泥生产相关视频资料5. 校内外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八、预期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掌握水泥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集料的选择 细集料砂采用重庆永川德源砂厂生产的中粗砂,含水量为 5﹪,中粗砂有利 于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及强度并且节约水泥。具体指标如下:
细集料具体参数指标表
技术指标 试验结果 细度模数 2.6 含泥量(%) 1.4 泥块含量(%) 0.7 表观密度(kg/m3) 2730
执行标准
3.0 ~2.3
钢纤维参数表
型号 剪切型
长度(mm) 等效直径 (mm) 长径比 32 0.58 55
抗拉强度(N/mm2 ) >700
5
张清元 10140114
5.2 水泥的选择 水泥采用重庆拉法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P.052.5R 普通硅酸盐水泥, 可以配置 C50 高强混凝土作为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材。具体性能指标如下:
≤3.0
≤1.0
≥2500
粗集料选用重庆市涪陵区乌江碎石厂生产的人工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为 26.5mm, Ⅱ级级配, 表观密度为 2770kg/m3, 含水率为 1﹪, 细档 (4.75~16mm) , 粗档(16~26.5mm) 。试验搭配分析研究,具体结果见下表:
粗集料具体参数指标表
细档 (4.75~16mm) 粗档(16~ 堆积密度(kg/m3) 紧密密度(kg/m3) 备注
浆体情况
拉法基 5.5 水的选择
渝北八达

可饮用水:ρ w=1000 kg/m3
六、 配合比设计
6.1 配合比设计原则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按普通混凝土标准方法进行,出了满足设计要求 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弯拉强度外,还要满足本实验对混凝土的延性和抗疲劳 性能的特殊要求。 6.2 配合比设计的主要指标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主要控制指标:最大水灰比不超过 0.45,砂率控 制在 30%-40%,水泥用量为 400-500kg/m3,坍落度控制在 4-7cm。 6.3 本实验选用的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根据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特点,最终选用配合比见下表:
三、 实验综述
3.1 钢纤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钢纤维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 SFRC)是近 20 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 它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乱向分布的钢纤 维所形成的一种纤维型与颗粒型相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除抗压强度外,它的其 它物理力学性能都比普通混凝土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在受力过程中,钢纤维发 挥其抗拉强度高,而混凝土发挥其抗压强度高的优势,两者各施所长,不仅提高 了混凝土的抗拉、抗折、抗剪强度,而且由于它的阻裂性能使原来本质上是脆性 材料的混凝土呈现出很高的抗裂性、延性和韧性。 1910 年美国的 H. F. Porte 曾发表了有关以短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报告, 建议把短纤维均匀分散在混凝土中用以强化基体材料。1911 年美国的 Graham 曾 把钢纤维掺入普通钢筋混凝土中得到了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和稳定性的结论。 此 后,直到 1940 年,美、英、法、原联邦德国等国家先后公布了许多关于钢纤维
五、 实验原材料选择
5.1 钢纤维的选择 从理论上分析混凝土中的受力情况,纤维所受的应力与纤维长径比、水泥浆 与纤维界面粘结强度成正比, 即要提高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增强效果,一是提高钢 纤维的长径比;二是提高钢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粘结强度。但是长径比过大,将影 响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混凝土和易性降低,还会产生纤维结球等现象,破坏混合 料的均匀性, 从而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所以提高界面的粘结性能是提高钢纤 维增强效果和保证其施工性能的较佳途径。就钢纤维本身而言,则取决于它的形 状及表面情况。本实验采用异型剪切型钢纤维,具体参数如下:
水泥的具体参数表
技 术 指标 实 验 结果 执 行 标准 ≤10 ≥45 ≤390 — 必 须 合 格 ≥5.0 ≥27 ≥7.0 ≥52.5 细度 80µ m 筛余(%) 2.3 凝结时间(min) 初凝 124 终凝 270 标准稠度 用水量 (% ) 28.2 合格 安定性 3 天强度(MPa) 抗折 9.5 抗压 38.5 28 天强度 (MPa) 抗折 14.0 抗压 78.5
了解钢纤维混凝土研究和应用现状 了解钢纤维加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原理及钢纤维混凝土在加强房屋框架结 构抗震性能中的作用;掌握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及配合比设计方法。
二、 实验任务
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中,影响抗震性能最大的问题就是脆性,因 此需要加大钢筋用量,但是钢筋过多,又会增加施工难度,提高成本。高强混凝 土中加入钢纤维可以起到增强增韧作用, 钢纤维混凝土中乱向分布的短纤维主要 作用是阻碍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和抗冲击性, 改善混凝土的韧性和混凝土结 构的延性。 本实验控制钢纤维在混凝土配合比的掺量,验证钢纤维混凝土基本力 学性能,为得出最适合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要求的钢纤维掺量提供依据。
四、 实验设计依据
1、JGJ 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2、GBJ107-87《混凝土强度评定标准》 3、GB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 4、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 5、GB/T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 6、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 7、CECS38-2004《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8、CECS 38-92《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2
张清元 10140114
混凝土方面的专利,仅就国外文献而言,在我国较有影响的就有英国学者 D. J. Hannant、美国籍学者 P. N. Balaguru 和 S. P. Shah 等人的专著,有的还被译 为中文。掺加钢纤维来提高混凝土的耐磨性和抗裂性、钢纤维混凝土制造工艺、 改进钢纤维形状以提高纤维与混凝土基体的粘结强度等。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也曾进行过有关钢纤维混凝土方面的研究,但当时均 未达到实用化的程度。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 Battele 公司研制出一种划时代的钢纤维制作方法, 即熔融拔出法(Melt-Extraction) ,制造出廉价钢纤维,钢纤维混凝土的实用化 才从根本上取得了进展,1966 年美国混凝土协会成立纤维混凝土委员会(ACI544 委员会)。1973 年,在加拿大渥太华,由美国 ACI544 委员会举办了第一次纤维 混凝土的国际会议,而后于 1975 年、1978 年在伦敦又相继召开了纤维混凝土的 国际性学术讨论会。此后 20 多年,钢纤维混凝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开 发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尤以日本、美国、英国进展最快。 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纤维混凝土的研究有了更新的进展,1993 年中国工程 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实施《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 ,规范的颁布极大 地推动了纤维混凝土在各种工程以及建筑制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内 一些大的机场跑道陆续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做路面, 使用寿命可提高到 30 年以上,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对梁柱强度的要求 从地震灾区框架结构震害来看,较多数的现行建筑物未达到强柱弱梁、强剪 弱弯、强节点弱构件这一目标,其重点是柱和节点破坏,梁出现塑性铰的情况较 少,在框架梁 柱节点区的浇筑施工中,易将箍筋下移,引起节点区箍筋不足处 理措施。 弯矩要求: 框架结构的变形能力与框架的破坏机制密切相关, 实验研究表明, 梁先屈服, 可使整个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耗散能力,柱一般在轴向压 力作用下,其延性通常比梁的要小,如果不采取“强柱弱梁”措施,柱端很可能 比梁端先出现塑性铰。 因此适当调整柱计算内力并增大配筋,使塑性铰首先出现 在梁端,抗震性能较好。 剪力要求: 由于抗震规范规定的柱端弯矩增大措施只能适度推迟柱端塑性铰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kg/m
3
水泥 412
水 165
粗集料 1192
细集料 614
外加剂 2.06
填料 35
注:水灰比为 0.40;砂率为 34% 6.4 钢纤维掺量 钢纤维掺量等级设为:0、10、20、30、40、50、60(kg/m3) 。
七、 实验步骤及预测实验效果分析
7.1 制作实验试件 按照混凝土配合比以及钢纤维掺量等级,分别制备试验试件: 1) 抗压试件尺寸为 150mm×150mm×150mm,龄期分别为 7d、28d; 2) 抗弯拉试件尺寸为 100mm×100mm×400mm,龄期分别为 7d、28d; 3) 断裂能测试实验试件尺寸为 100mm×100mm×400mm,支距为 300mm,预制裂 缝深度为 40mm,龄期为 28d;
3
张清元 10140114
的出现,而不能避免出现柱端塑性铰,因此对柱端也应提出“强剪弱弯”要求, 避免柱底部在弯曲破坏之前出现剪切破坏。 柱的延性要求:控制柱的轴压比,轴压比越大导致柱的抗压强度储备越低, 在地震时混凝土容易压碎而导致柱的破坏,限制柱轴压比可提高柱的延性。 梁端剪力设计值要求: 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应力求做到在地震作用下的框架 呈现梁铰型延性机构, 为减少梁端塑性铰区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的可能性,对梁端 的剪力适当调整, 使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高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做到 “强剪弱弯” 。 3.3 钢纤维增强混凝土强度机理 在钢纤维混凝土中, 纤维的主要作用是限制在外力作用下混凝土基体中裂缝 的扩展。在受荷(拉、弯)初期,混凝土基体与纤维共同承受外力,前者是外力 的主要承受者;当基体开裂后,横跨裂缝的纤维成为外力的主要承受者。若纤维 体积率超过某一临界值, 整个复合材料可继续承受较高的荷载,并产生较大的变 形,直至纤维被拉断或纤维从基体中被拔出,以致复合材料破坏。因此,与普通 混凝土相比, 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拉和抗弯极限强度,而尤以韧性提高的 幅度为大。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纤维增强混凝土机理主要为以下两方面: (1)复合材料机理:该机理将钢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应用复合材料混合法 则推导纤维混凝土的应力、 弹性模量,并考虑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纤维的掺 量、纤维取向、长径比和纤维与基体粘结力之间的关系。 (2)纤维距机理:该机理是由美国学者 J.P.Romualdi 提出,它根据断裂力 学说明纤维对于混凝土裂缝的约束作用, 该理论认为混凝土内部的缺陷是天生的, 要想提高这种材料的抗拉强度, 必尽量减少混凝土内部的缺陷,提高混凝土的韧 性,降低内部裂缝尖端的应力场强度因子。 纤维分布和取向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若能使纤维分布在受拉 区并按受拉方向定向排列, 则增强效果将大大加强。目前在增强理论取得进展的 同时, 大量生产钢纤维的工艺问题也解决了,使得钢纤维混凝土源源不断应用于 工程建设之中。 3.4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及特点 本实验采用长径比为 55 的异型剪切型钢纤维,高强度水泥作为基质水泥, 控制钢纤维的掺量制作多组试件,进行标准的抗压、抗弯拉、断裂能测试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