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haccp食品管理体系

haccp食品管理体系
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一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旨在识别和控制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问题。
它是由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和联合国食品及农业组织共同发展的。
HACCP管理体系通过以下七个原则确保食品安全:
1.风险分析:确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最有可能发生的危害和相关风险因素。
2.关键控制点的确定:对影响危害发生的控制点进行筛选,并确立关键控制点。
3.关键控制点监测:监测关键控制点,以确保已采取必要控制措施,避免危害产生。
4.纠正措施的建立:发现并确认关键控制点存在问题时,应立即采取纠正行动并记录。
5.验证控制措施:检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6.记录和文献管理:记录所有实施控制措施的数据,包括卫生和安全操作记录。
7.对体系进行审核:定期对体系的实施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
GBT27341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

•47
2、控制措施:用来防止或消除显著危害或使 它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行为和活动。
分为三种方法
来源控制 生产过程控制 产品放行控制
控制措施 (5)
•48
针对人为的破坏或蓄意污染等造成的显著危害, 应建立食品防护计划作为控制措施。
•49
冷冻鳕鱼片危害分析工作单实例片段
1
2
3
4
5
制定并实施受安全危害影响产品的召回措施; 对召回的产品进行分析和处置的措施; 定期演练并验证其有效性; 应保持产品召回计划实施记录。
•32
6.8应急预案
识别、确定潜在的食品安全事故或紧急 情况
预先制定应对的方案和措施 必要时做出响应 必要时,特别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企业应对应急预案予以审核和改进 定期演练并验证其有效性 应保持应急预案实施记录
•36
7.2预备步骤 HACCP小组的组成 产品描述 预期用途的确定 流程图的制定 流程图的确认
•37
HACCP小组的组成
由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应包括卫生质量控制、 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管理、原 辅料采购、销售、仓储及运输部门的人员
应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 经过适当培训 应保持成员的学历、经历培训、批准以及活动
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 点(HACCP)体系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 求》,2009年6月01日实施
国家认监委2011年12月31日发布的《危 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 证实施规则 》将GB/T27341-2009作为 认证依据之一
•1
标准框架
4企业HACCP体系 5管理职责 6前提计划 7HACCP计划的建立和实施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CNAS-SC17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方案 Accreditation Scheme for HACCP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 Bodie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言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
本文件是CNAS对实施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提出的特定要求和指南,并与相关认可规则和认可准则共同用于CNAS对实施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的认可。
本文件中,用术语“应”表示相应条款是强制性的。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方案1 范围1.1 本文件提出了对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以下简称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所应遵守的特定要求和指南,适用于CNAS对实施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的认可工作。
1.2 本文件R部分是对《认证机构认可规则》(CNAS-RC01)的补充规定和进一步说明。
1.3 本文件C部分是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CNAS-CC18)的补充要求。
1.4 本文件G 部分是对CNAS-GC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管理实施指南》的补充。
1.5 除本文件的特殊规定或要求外,CNAS制定的认可规则和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准则和指南均适用,应同时满足这些文件的要求。
注:本文件的 R 部分、C 部分和 G 部分分别是对 CNAS 认可规则(R 和RC)类、认可准则(CC)类和认可指南(GC)类的补充,其效力等同于相应类别的认可规范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
以下引用的文件,注明日期的,仅引用的版本适用;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实施规则》CNAS-R01《认可标识和认可状态声明管理规则》CNAS-RC01《认证机构认可规则》CNAS-CC12《已认可的管理体系认证的转换》CNAS-CC14《计算机辅助审核技术在获得认可的管理体系认证中的使用》CNAS-CC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CNAS-GC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管理实施指南》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采用CNAS-CC18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编号:2011 -12-31 发布 附件:1 CNCA-N-008:2011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体系认证实施规则2012-05-01 实施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1. 目的、范围与责任2. 认证机构要求3. 认证人员要求4. 认证依据与认证范围5. 认证程序6. 认证证书7. 信息报告8. 认证收费附表:HACCP 体系认证现场最少审核时间表1 .目的、范围与责任1.1 为规范食品行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体系认证(以下简称HACCP 体系认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1.2 本规则规定了从事HACCP 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以下简称认证机构)实施HACCP 体系认证的程序与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认证机构从事HACCP 体系认证活动的基本依据。
1.3 本规则适用于无专项HACCP 体系认证实施规则的HACCP 体系认证。
有专项规则的HACCP 体系认证应按照相应认证实施规则实施。
1.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HACCP 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应遵守本规则的规定,遵守本规则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可免除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2.认证机构要求2.1 从事HACCP 体系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应依法设立,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从事HACCP 体系认证的技术能力,并获得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批准。
2.2 认证机构应在获得国家认监委批准后的12 个月内,向国家认监委提交其实施HACCP 体系认证活动符合本规则、GB/T 27021 《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GB/T 2200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的证明文件。
认证机构在未取得相关证明文件前,只能颁发不超过10 张该认证范围的认证证书。
2.3 认证机构应按照适用的我国和进口国(地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要求制定专项审核指导书。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食品安全管控一直是我国食品卫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想做到得心应手,必须运用风险分析重点分析和评估食品中的潜在危害,从而制定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实现食品安全。
风险分析,又称危害分析,是由原料准备、要素控制和消费者保健结合而成的一项系统分析工作。
它的作用在于把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害识别出来,情况的把握,不良后果的预演,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避免发生食品安全危害事故,保证食品安全。
目前,风险分析重点分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营养成分安全性分析,二是药物残留安全性分析,三是化学污染物安全性分析,四是微生物污染安全性分析。
各方面都会考虑原料的选择、加工、成品检测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食品企业要把握风险分析的角度,分析生产流程中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
在食品安全管控中,要想把握住潜在风险,还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关键控制点来进行管理。
关键控制点是指重点监控的食品安全管控环节,旨在确保食品每一步,每一道工序都可以妥善运行,从而达到最终保证食品安全的最终目的。
目前,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原料检查、进料检查、设备清洁、工艺检查、温度控制、时间控制、流程控制、环境控制、检测和追溯等十个方面。
具体要根据自己食品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关键控制点,并针对每个控制点设定出严格的限定条件,用以监控食品安全管理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以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由此看来,在食品安全管控中,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关键控制点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系统运行的两大支柱,互相依存,只有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审查,制定出可行的改进措施,才能保障食品安全。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1年第35号关于发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相关文件的公告为进一步完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以下简称HACCP体系认证)制度,规范HACCP体系认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规定,国家认监委制定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实施规则》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依据与认证范围(第一批)》,现予以发布。
本公告相关文件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
特此公告。
附件:1.《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实施规则(CNCA-N-008:2011)》2.《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依据与认证范围(第一批)》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附件:1 编号:CNCA-N-008:2011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实施规则2011-12-31发布 2012-05-01实施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1.目的、范围与责任2.认证机构要求3.认证人员要求4.认证依据与认证范围5.认证程序6.认证证书7.信息报告8.认证收费附表:HACCP体系认证现场最少审核时间表1.目的、范围与责任1.1为规范食品行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以下简称HACCP体系认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1.2 本规则规定了从事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以下简称认证机构)实施HACCP体系认证的程序与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认证机构从事HACCP体系认证活动的基本依据。
1.3 本规则适用于无专项HACCP体系认证实施规则的HACCP 体系认证。
有专项规则的HACCP体系认证应按照相应认证实施规则实施。
1.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应遵守本规则的规定,遵守本规则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可免除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体系的验证
HACCP体系验证的目的:体系建立适宜性、体系运行符合性、体 系实施后的有效性.
HACCP体系验证相关内容: (1)企业建立HACCP体系时,对产品描述、拟定用途、绘制流
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澳大利亚食源性疾病发病报告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空肠弯曲菌 沙门氏菌
摘自:NNDSS(国际疾病监督系统)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2、应用阶段
(1)FOA/WTO(食品法典委员会)
(2)欧盟:94/356/EC 决议
(3)美国:FDA PART123法规PART120法规
(4)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加坡
(5)中国(原国家商检局)1990年开始HACCP的研究,1996年 以来重点对水产品,禽肉,畜肉,罐头,果蔬汁等的行业出 口企业推行了HACCP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HACCP体系的相关文件
➢ 目录 ➢ 发布令(包括食品安全方
针、HACCP体系范围) ➢ 组织信息(HACCP小组 ➢ 产品说明 ➢ 工艺描述 ➢ 工艺流程图 ➢ 危害分析表 ➢ HACCP计划表 ➢ 纠正措施程序
➢ 文件和记录保持程序 ➢ 验证程序 ➢ 培训 ➢ 卫生控制程序(SSOP) ➢ 回收 ➢ 投诉 ➢ 作业指导书 ➢ 支持性文件 ➢ 法规、标准 ➢ 相关记录表格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介绍

降低风险
HACCP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监控和 管理,有效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 风险,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什么是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
01
一种预防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使用适当的监控工具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03
对监控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纠正
措施。
纠正措施和验证程序
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以应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纠正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并防止再次发生。 建立验证程序,定期对HACCP体系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其持续有效性 和适用性。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 点介绍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HACCP基本原理 • HACCP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 HACCP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 HACCP的优势和局限性 • HACCP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确保食品安全
HACCP作为一种有效的食品安全 管理工具,旨在识别、评估和控 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
食品行业中的关键控制点
原料控制
确保原料安全无害,防止有害物质和微生物 污染。
温度和时间控制
确保食品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内保存和加工, 防止细菌繁殖和毒素产生。
加工过程控制
通过合适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杀灭有害微生 物,降低化学和物理危害。
包装和标识
确保食品包装无毒、密封性好,标识清晰准 确。
食品企业实施HACCP的步骤
HACCP强调预防措施,通过分析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确定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及其应用准则,() 的附录序言本文第一节列出了由采纳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准则。
在认识到体系的具体应用会因食品操作环境而有改变时,第二节提供了体系应用的一般准则①。
体系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基础,识别特定危害,确定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是一种评估危害和建立控制体系的工具,着重强调对危害的预防,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对最终产品的检验。
任何体系应当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如,设备设计、加工方法的改进或技术上的发展。
可应用于从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整个食品链中,它的运用应以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证据作为指导。
在提高食品安全性的同时,实施体系也能带来其他明显的好处。
此外,体系的应用有助于管理机构实施检查,并通过提高食品安全的可信度促进国际贸易。
的成功应用,需要管理层和员工的全面承诺和介入。
按照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也需要多学科的研究途径,一般来说,应包括农学、兽医卫生、加工、微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食品技术、环境、化学和工程等学科的专业技术。
的应用与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例如系列,是兼容的,在这些体系内的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系统。
考虑到对食品安全的应用,以下概念也可运用在食品质量的其他方面。
①的原理建立了应用要求的基础,而应用准则提供了实际应用的一般指南。
定义控制(动词)():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以保证和保持符合计划所制定的指标。
控制(名词)():遵循正确的方法和达到安全指标时的状态。
控制措施():用以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和活动。
纠偏行动():监测结果表明失控时,在关键控制点()上所采取的行动。
关键控制点[ ()]:可进行控制,并能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必需的步骤。
关键限值():区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水平的指标。
偏离():不符合关键限值。
流程图():生产或制造特定食品所用操作顺序的系统表达。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对食品安全显著危害加以识别、评估、以及控制的体系。
计划:根据原理所制定的用以确保所考虑食品链各环节中对食品安全有显著意义的危害予以控制的文件。
危害():食品中产生的潜在的有健康危害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子或状态。
危害分析():收集信息和评估危害及导致其存在的条件的过程,以便决定哪些对食品安全有显著意义,从而应被列入计划中。
监控():为了评估是否处于控制之中,对被控制参数所作的有计划的连续的观察或测量活动。
步骤():包括原材料,从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的食品链中某个点、程序、操作或阶段。
确认():获得证据,证明的各要素是有效的过程。
验证():除监控外,用以确定是否符合计划所采用的方法、程序、测试和其他评价方法的应用。
体系的原理体系由以下七个原理组成:原理进行危害分析。
原理确定关键控制点()。
原理建立关键限值。
原理建立的监控体系。
原理建立纠偏行动,以便当监控表明某个特定失控时采用。
原理建立验证程序,以确认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原理建立有关上述原理及其在应用中的所有程序和记录的文件系统。
体系的应用准则在应用于食品链任一环节之前,该环节就应是按照食品法典《食品卫生总则()》、适当的食品法典操作规范和适用的食品安全法规运行操作的。
管理层的承诺对于有效地实施体系是必要的。
在危害鉴别、评估以及随后建立和应用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原料、辅料、食品制作操作规范、加工工序控制危害的作用、产品的最终可能使用方法、有关消费者群体分类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流行病学的报告。
体系的目标是对实施控制。
如果某个危害被确定必须予以控制,而无存在,就应考虑重新设计操作工序。
应独立地应用于各个特定的操作。
法典卫生规范()实例中确定的也许不是某一特定食品应用中的仅有的,或者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
当产品、加工或任何步骤有改进时,对的应用要进行审核,并作出必要的修改。
重要的是,考虑到生产操作的特性和规模,在应用时,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并赋予应用的内涵。
应用原理的应用由下列部分构成,如“应用的逻辑顺序”(见图)所示。
1.组成小组食品生产应确保有相应的产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以便制定有效的计划。
最理想的是,组成多种学科小组来完成该项工作。
如现场缺乏这些技术时,应该能够从其他途径获得专家的意见。
应明确计划的范围。
该范围应列出食品链中所涉及的环节并说明危害的总体分类(如:是否包括所有危害分类或只是选择性的分类)。
2.产品描述应对产品作全面描述,包括相关的安全信息,如:成分、物理化学特性(包括、等),加工方式(热处理、冷冻、盐渍、烟熏等),包装,保质期,储存条件和销售方法。
3.识别预期用途预期用途应基于最终用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期望。
在特定情况下,还必须考虑易受伤害的消费群体,如团体进餐情况。
4.制订流程图流程图应由小组制订。
该流程图应包括该操作中的所有步骤。
当应用于给定操作时,应对该特定操作的前后步骤予以考虑。
5.流程图的现场确认小组应在所有操作阶段和时间内,确定加工操作与流程图一致,必要时,应对流程图加以修改。
6.列出与各步骤有关的所有潜在危害,进行危害分析,并考虑控制已识别危害的措施(见原理)。
小组应列出各个步骤中有理由可能产生的所有危害,这些步骤要包括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直到消费。
小组下一步应为计划进行危害分析,确定那些危害具有如下特性,即:在食品安全生产方面,将它们消除或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危害分析时,只要可能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危害产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健康的严重性;●危害存在的定量定性评价;●相关微生物的存活或增殖;●食品中毒素、化学或物理因子的产生和持久性;以及●导致上述因素的条件。
小组必须考虑,对各个危害,存在哪些(可应用的)危害控制措施。
控制某一个特定危害可能需要一个以上的控制措施,某一个特定的控制措施也可能控制一个以上的危害。
7.确定关键控制点(见原理)②8.可能有一个以上的,用于控制同一危害。
体系中的确定能够通过判断树(如图)——逻辑推理方法的应用予以促进。
判断树应用于生产、屠宰、加工、储藏、销售等操作时,应有灵活性。
确定时应使用判断树作为指南。
本例判断树也并不一定适用于一切情况。
其他方法也可采用。
对判断树的应用进行培训是值得推荐的。
如果一种危害在某一步骤中已被确认,需要通过控制以保证食品安全,但在该步骤,或任何其他的步骤中都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存在,那么在该步骤或其前后的步骤上,应对产品或加工方法予以修改,以使其包括(相应的)控制措施。
9.建立各的关键限值(见原理)对每个关键控制点,可能的话,必须规定关键限值,并予以确认。
在某些情况下,某一特定步骤中,要对一个以上的关键限值作详细说明。
通常采用的指标包括对温度、时间、水分、值、、有效氯的测量以及感官参数,如,外观和品质。
10.建立对各个的监控系统(见原理)监控是对与关键限值相关的的有计划的测量或观察。
监控方法必须能够检测是否失控。
进而,监控最好能及时提供信息,以便作出调整,确保加工控制,防止超出关键限值。
如有可能,当监控结果表明对有失控趋势时,应进行加工②自从法典公布判断树后,在培训中,判断树的使用业已多次实行。
多数场合下,虽然判断树已有用地解释了确定所需的理解的深度和逻辑性,但是,判断树并不特定地适用于所有的食品操作,例如,屠宰场,因此,其使用应与专业判定相结合,在一些场合中予以改进。
调整。
加工调整应在偏离发生之前进行。
从监测中获得的数据必须由指定的、有技术的和有权执行纠偏行动的人员来评估。
如果监控是不连续的,监控频率或数量必须足以保证处于受控状态。
绝大多数监控程序需要快速完成,因为他们关系到现场加工,没有时间做过长的分析测试。
物理和化学方法通常优于微生物检验,因为它们可以快速地进行,经常性地显示产品的微生物控制情况。
与监控有关的所有记录和文件必须由做监控的人员签名和公司负责审核的人员签字。
11.建立纠偏行动(见原理)必须制订体系中各个特定的纠偏行动,以便出现偏离时进行处理。
行动必须保证重新处于受控状态。
采取的行动还必须包括受影响的产品的合理处置。
偏离和产品处置过程必须记载在体系记录保存档案中。
12.建立验证程序(见原理)建立验证程序。
为了确定体系是否正确地运行,可以采用包括随机抽样和分析在内的验证和审核方法、程序和检测。
验证的频率应足以证实体系的有效运行。
验证活动例子包括:体系和记录的复查;偏离和产品处置的复查;证实处于受控状态。
如可能,确认活动应包括对计划所有要素功效的证实。
13.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见原理)应用体系必须有效、准确地保存记录。
程序应文件化。
文件和记录的保持应合乎生产操作的特性和规模。
文件实例,如:危害分析;确定;关键限值的确定;记录实例,如:监控活动;偏离和有关的纠偏行动;的改进。
工作单实例附于图。
培训有效执行的基本要素是对生产企业、政府和学术界人员进行原理和应用的培训,并增加消费者的意识。
作为发展特定培训以支持计划的一个帮助,应制订工作说明和程序,规定在各个关键控制点上操作人员的任务。
原料生产者、生产企业、贸易集团、消费组织和主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应为生产企业和主管机关提供联合培训机会,以鼓励、保持相互间的连续对话,并为实践中应用营造相互理解的良好氛围。
应用的逻辑顺序1.见图2.确定的判断树实例(按顺序回答问题)工作单实例1.2.3.翻译:苏大路孔繁明沈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