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危机
非典时期的详情抗击非典有哪些措施(一)2024

非典时期的详情抗击非典有哪些措施(一)引言:非典时期是中国面临的一次严重的传染病危机,全国人民齐心协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抗击非典。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详细阐述非典期间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病情监控、加强医疗救治、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推动国内外合作。
正文:1. 加强病情监控:- 建立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上报疑似非典病例,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反应。
- 成立专业研究团队:组建由专家组成的团队,专门研究非典病毒,了解病情变化和传播途径。
- 建立流行病学调查网络:全国范围内建立流行病学调查网络,追踪病例来源和传播路径。
2. 加强医疗救治:- 就地医疗救治:各医疗机构设立非典专区,确保非典病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 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非典病毒的认知和防控能力。
- 确保医疗物资供应:加强原料药和医疗器械供应,保障医疗救治的需求。
3. 切实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非典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 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册、海报等宣传资料,广泛发放至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提醒人们注意防范。
- 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开展非典疫情讲座,解答公众的疑问,消除恐慌和误解。
4. 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 实施封控措施:非典高风险区域采取封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阻断病毒传播途径。
- 开展隔离观察: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减少传染风险。
- 强化个人防护:提倡公众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防护措施,阻断病毒传播。
5. 推动国内外合作:- 加强国内合作:成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防控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合作互助。
- 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和各国合作,共同研究病毒特性,分享防控经验和科研成果。
总结:非典时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抗击非典病毒,包括加强病情监控、加强医疗救治、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推动国内外合作。
非典应该如何预防(一)2024

非典应该如何预防(一)引言概述:非典(SARS)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曾在2002年至2003年间全球爆发并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危机。
为了预防非典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阐述非典的预防措施。
正文: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频繁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后或进食前。
-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消毒液进行有效的清洁消毒。
- 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和眼,以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 使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咳嗽和打喷嚏,以减少飞沫传播。
2. 加强公共场所的防护措施- 在公共场所设置消毒液供人使用,如超市、餐厅、医院等。
- 经常清洁公共设施,如门把手、扶手、电梯按钮等。
- 提供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鼓励人们佩戴以减少传播风险。
- 设置通风设施,提供新鲜空气流通。
3. 加强国际卫生防疫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非典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
- 对来自疫情暴发地区的旅客进行检疫和筛查。
- 促进跨国医学研究,共同应对未来可能的传染病威胁。
4. 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和知识- 宣传非典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 提醒人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提供及时准确的健康知识,防止谣言和恐慌的传播。
5. 政府及时响应和危机管理- 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确保及时控制疫情扩散。
- 配备充足的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提供经济支持和援助,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个人和企业。
总结:预防非典病毒的传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个人、社会以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加强公共场所的防护措施,加强国际卫生防疫合作,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和知识,以及及时响应和危机管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典疫情的传播,并保护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调查报告非典

调查报告非典调查报告非典一、引言非典,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2002年末至2003年初,非典病毒在中国广东省首次爆发,随后迅速传播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本文将对非典疫情进行调查报告,以了解其爆发原因、传播途径以及应对措施。
二、疫情爆发原因非典疫情的爆发原因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疫情的调查和研究,专家们认为,非典是由一种名为SARS-CoV的冠状病毒引起的。
该病毒最初可能来自于野生动物,例如果子狸等。
在野生动物市场的环境下,病毒传播给了人类,进而引发了疫情。
三、病毒传播途径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毒通过飞沫、气溶胶等途径在空气中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以微小的颗粒悬浮在空气中,他人吸入这些颗粒后容易感染。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传播病毒,例如患者的唾液、汗液等。
四、疫情防控措施非典疫情的爆发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危机,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以便迅速采取措施。
其次,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隔离病患、戴口罩、勤洗手等。
同时,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努力防控疫情的蔓延。
五、对疫情的反思与启示非典疫情的爆发给全球各国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和启示。
首先,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控制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途径。
其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挑战。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新型病毒的认识和防控手段。
六、结语通过对非典疫情的调查报告,我们了解到了非典疫情的爆发原因、传播途径以及应对措施。
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

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非典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
2003年非典爆发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恐慌,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非典所带来的思考,不仅局限于健康危机,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首先,非典疫情带来的思考在健康危机方面。
非典的爆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疾病也能快速传播,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我们反思自身的健康习惯,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提高免疫力。
同时,非典疫情也暴露出了传染病防控措施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快速响应和全球合作,共同应对疾病的挑战。
其次,非典疫情带来的思考在社会层面。
疫情爆发期间,许多地区采取了封锁、隔离等措施,强调“社会距离”,这不仅冲击了社会经济运转,也对人们的社交活动带来了巨大限制。
人们开始思考生活的本质是什么,重拾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如何构建更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第三,非典疫情带来的思考在人际关系层面。
疫情期间,人们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面的交流不再安全,人们开始追求线上沟通和远程办公。
这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和维系的。
虽然线上社交提供了一种便利和迅捷的交流方式,但也暴露出距离产生冷漠、缺乏真实互动等问题。
我们要思考如何在疫情期间维系和加强人际关系,如何适应线上社交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最后,非典疫情带来的思考在环境方面。
疫情期间,由于全球交通限制和封锁,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让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减少碳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改善环境质量,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共存与发展。
总的来说,非典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关于健康危机的问题,更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与启示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2003年9月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袭击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首当其冲,在经济发展、人际交往、社会公平、社会参与、政府政治、健康、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党中内、国务院果断决策,在一手抓抗击“非典”的同时,一手抓经济建设,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保持良好态势。
但非典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则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非典与经济目前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良好,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53亿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8.2% 。
上半年,经济增长不仅速度高,而且质量和效益比较好。
一是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二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收。
三是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加。
但非典对经济滞后影响在下半年会进一步显现,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走低,主要表现在:1、对就业影响大于对GDP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就业高峰期,今年城镇要新增1000万个劳动力,目前有600万下岗职工,800万登记失业人员,而今年计划新就业1000万人,其中净增就业岗位800万个,就业缺口达1400万个。
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达212万人,是高校扩招以来首次毕业的一年,比上年净增67万人。
截止6月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60%,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这次非典主要打击的是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度最高的服务类行业。
如餐饮就业人员有1700万,住宿业就业人员有1200万人,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为6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3000万人,还有零售业、娱乐业及其他服务业等,与工业相比,其在就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大于占GDP的比重。
非典期间,还有1000万农民工返乡,存在着大量人员失业或隐性失业现象。
2.对居民收入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就业减少直接导致居民收入的减少,特别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去年农民增收的四成来自进城务工收入,今年非典将直接减少农民打工收入约二三百亿元,农民减收已成定局。
非典后的感悟与反思

非典后的感悟与反思2002年,在中国大陆俗称“非典”的肺炎患者爆发,意外地席卷全国,引发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
可怕的是,虽然经过中国政府的全力以赴的抗击,到最后,这一疫情被有效地控制住了,但这一次的疫情依然对整个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发了众多的思考与反省。
首先,非典的爆发使中国的医疗体系出现了巨大的挑战。
在肺炎疫情发生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医疗水平落后,抗病毒药物不足,针对此类病毒的检测等方面也很不完善。
非典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在短期内迅速采取了众多措施,加强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采购、优化了整个医疗体系,以及发展了强大的疫情防控技术。
这样一来,中国政府研发和实施的所有措施把这一公共卫生危机有效地控制住,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激发出了中国医疗体系的质的飞跃。
其次,非典疫情的爆发,使中国人民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有了更加积极的重视。
当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卫生教育,普及人们对病毒传播机制和预防知识,并采取了封闭小区,封城,学校停课、晚间断电等措施,形成了抗击病毒的高压环境。
这样一来,整个民众对病毒传播及其防控的认知提高了,也提高了政府的具体行动的针对性和效率。
此外,非典疫情的发生,也让各方都受到了教训,也在政府和人民中间形成了一种“人人有责”的思想。
在这一次疫情发生过程中,警惕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学校,每个家庭,每个街坊,每个办公室以及每个政府机构,都在采取各自的防控措施。
这样一来,整个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政府责任感都更加明确了,也更加合作于就是把疫情有效地控制住,使得整个社会的应对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最后,非典疫情的发生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包括经济的增长,外贸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消费者保护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非典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出台了抗击疫情财政政策,实施税收减免和政策性投资等措施,使得经济活动得以更快地复苏,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健康危机案例分析

健康危机案例分析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许多引起公众关注的健康危机案例。
这些案例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对几个代表性的健康危机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危机背后的原因和应对之策。
一、食品安全危机: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起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危机,即三聚氰胺事件。
这种危机始于奶粉中检出三聚氰胺,导致成千上万的婴儿患上肾结石。
这一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恐慌,也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信誉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是食品生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使用劣质原料和不合格添加剂,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政府监管不力也是导致这一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抽检和监督,同时加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
二、环境污染危机:雾霾事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雾霾事件尤为突出。
雾霾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还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长期暴露在雾霾天气中,人们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并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环境污染危机的根源之一是过度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
同时,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也是污染危机的重要原因。
为了应对雾霾问题,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三、疾病传播危机:非典疫情2003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起严重的传染病危机,即非典疫情。
这一疫情造成了许多人的死亡和伤害,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
非典疫情的发生与人口流动和全球化密切相关。
随着交通工具和人员流动的增加,疾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扩大了。
此外,疫情的发生也与政府的应对措施不力有关。
为了应对疾病传播危机,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疫情监测和应对机制。
结语以上仅是对一些典型健康危机案例的简要分析。
无论是食品安全危机、环境污染危机还是疾病传播危机,背后都存在企业的利益追求、政府的监管不力以及社会的忽视等问题。
2023年非典经验报告

2023年非典经验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2023年非典疫情期间的经验,并提供针对未来类似疫情的应对建议。
非典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给各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通过总结我们在这场疫情中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更好地准备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疫情。
疫情背景2023年非典疫情是一种高传染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
该病毒最初在一个亚洲国家爆发,并迅速传播至全球。
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强,导致疫情蔓延迅速,各国纷纷采取紧急措施来遏制疫情的扩散。
尽管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限制出行、封锁城市、加强医疗资源等,但还是很难控制疫情的传播。
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感染、医疗资源短缺、经济衰退等问题。
经验总结根据202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教训和经验:1.及早发现和报告:疫情初期的发现和报告对于遏制疫情的蔓延至关重要。
各国应该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与国际卫生组织的合作,及时分享疫情信息。
2.快速有效的反应措施:当疫情爆发时,各国政府应立即采取快速而有力的措施。
这包括限制交通、封锁疫情暴发区域、加强医疗资源等,以遏制疫情的扩散并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3.加强国际合作:疫情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
国际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应加强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科技合作,共同抗击疫情。
4.加强医疗系统的准备: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的供应紧张,暴露了医疗系统的薄弱环节。
各国应加强医疗系统的准备,提高医疗资源的储备和供应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疫情。
5.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公众教育和宣传是防控疫情的重要环节。
各国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应对建议基于202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应对建议:1.建立常态化的防疫机制:各国政府应建立常态化的防疫机制,加强与国际卫生组织的合作,及时获取和共享疫情信息,并快速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典”危机呼唤行政体制改革阅读次数:2875罗冰眉摘要非典的突然袭击和迅速流行,使我们面临和历经了一场意外的考验。
面对危机,中国政府表现出富于大局的形式把握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但也暴露出政府发布疫情信息一度不够及时、缺乏透明度,整体协调能力和应对重大危急的反应机制以及官员的考核和责问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
为此,作者认为应加快推进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回应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体制上增强政府对非典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健全政府官员的考核和问责制度,强化对权利的制约和责任的追究;在充分履行政府职责的同时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本文在论述危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政府危机管理的一系列建议,从而促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完善公共管理体制,提升公共管理能力,体现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非典社会危机危机管理政府职责Abstract: SARS's surprise attack and swift rage afforded us an unexpected trial. Facing to such crisis, Chinese government could grasp the situation and deal with it firmly. However, for this time it revealed many issues as well, like that government couldn't announce the epidemic situation in time and transparently; that it's imperfect for integrative coordinating ability and response system of handling significant affairs; that it's defective for officer checking institution; etc. Consequently, in this article it's deemed that we must accelerate to protect public knowing right, establish crisis administrative system, perfect government officer's checking institution, and take advantag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Several suggestions of strengthen governmental crisis administration are also given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crisis principle to urge our management to fulfi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more vigorously in order to be a serving and obligating government.Key word: SARS, social crisis, crisis administration, governmental obligation自去年11月以来,中华大地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向13亿中国人民发动进攻的,是来无影、去无踪的SARS病毒。
它给我们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精神震撼,不亚于美国的9.11事件,这决不是夸大其辞,请看:到2003年5月24日为止,北京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2490例。
累计死亡163例,疑似病例则合计为1134例。
北京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300万,正好是全国的1%。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控制住"非典"的蔓延,全国的疫情水平都达到北京的程度,那么,今天中国就会有24.9万以上的"非典"的蔓延,16300例以上的死亡和11.3473例以上的疑似病例。
这三个预测估计数之所以都加上"以上"两个字,是因为5月10日以后,北京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发病率开始迅速下降。
如果真的发生了疫情失控,出现了一场蔓延到全国的与"非典"瘟疫。
值得庆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全国的医务工作者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有效控制了疫情,形势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事态没有发展到上面估计的那种最坏的情况。
我因政府和人民应付突发灾变的能力、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尽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厂我们及时控制了疫情,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初步胜利。
但是,应该看到,"非典"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我们为抗击"非典",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仍然不亚于一场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据有关专家或机构的估计,"非典"使我国的旅游业、饭店餐饮业、娱乐业、商业、交道运输业、建筑装修业等蒙受了大约20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根据不同的估计,GDP的增长要放慢0.5-1个百分点甚至更多(根据疫情持续的时间长短而有不同的估计)。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5月2日。
全国防治"非典"的社会捐赠已达17.68亿元。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抗击"非典"已经和将要投入的资金超过了100亿元。
这些数字表明,我们确实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政府应对非典危机的举措及暴露的问题为控制迅速曼延的非典疫情,维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中央决策层和各级政府积极应对,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1.中央最高决策层高度重视、统-部署。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全国非典防治工作。
4月23日成立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任总指挥的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指挥、协调全国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
4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免去张文康的卫生部部长职务,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卫生部部长(兼)。
一批地方官员由于防治"非典"工作不力也相继被查处。
二是颁布各项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防治非典工作的有序进行。
国务院在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面加强预防,控制疫情蔓延等七个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展开非典防治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也在其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有序进行防治非典的工作;三是中央和地方主要领导亲临"抗典"第一线,极大地增强了国民齐心协力抗击非典的信心勇气。
2.以国计民生为政府公共决策的最终取向。
在危机时刻,在经济利益与人的生命之间的抉择中。
政府的公共决策体现出政府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取向:为了保护生命,宁可放弃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单纯的经济增长。
一些国家的媒体怀疑中回政府处理这次危机的能力,甚至猜测非典会迅速蔓延到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的中西部农村地区。
面对种种传言,中央财政设立总额20亿元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主要用于: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中非典患者的免费救治和安顿,中西部困难地区县级医院的应急改造和购置治疗非典的医疗设备等等,以确保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城市贫困居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人的生命和健康得到切实有效的尊重和保护。
各地也纷纷设立防治非典的专项基金,防止非典传播和曼延。
这些重大举措无不表现了政府维护国民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平、珍惜生命、关心贫困地区和势群体的治理理念。
3.遏制市场失灵,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存在的基本依据之一就是弥补市场失灵,而市场的基本规则是以价格信号自发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供求关系的平衡。
但在突发的"灾害"时期,由于公众对于某类产品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商家的乘机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甚至制假售假而出现的供求关系突然性的严重失衡,这类产品的价格因此就会暴涨,出现市场信号失真、价格信号扭曲、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市场失灵"现象,其结果是加剧了人们对灾害的恐慌心理,损害了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
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看得见的手")才应该也能够将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置于首尾。
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在此次"非典"危机中政府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对于平常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的某些药用品实行阶段性的特殊价格管制政策,如控制差价率、零售环节的最高限价等,运用储备物资,平抑物价,制裁不法商家的暴利行为,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非典防治的科研攻关等等。
这些措施给民众带来收益。
政府却无法因此直接获得报酬,经济学上称其为"外部经济性"。
事实上,也只有政府公共部门才能承坦这种惠及公众的"外部经济性"所耗费的成本,遏制市场失灵。
4.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民族精神、普及防非典知识。
突如其来和传染性极强的非典固然可怕,但人们谈"非"色变、惊慌失措更怕。
在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政府通过拥用的主流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形成客观、积极、正面报道为主的舆论导向,帮助人民尽快树立高度的防范意识,认识到非典是可防可治可制的,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识别和预防非典,迅速提高公民科学防御能力对于在防非典战争中始终站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有关工作人员,政府大力包褒扬、以此激励医护人员和广大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信心和勇气。
与此同时,政府加强对少数惟利是图的广告媒体的监督和惩治力度,对谣言惑众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络、手机短信息等娶道传播流言蜚语和封建迷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干扰社会秩序的予以严惩。
政府在抗击"非典"危机中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若站在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立场静心思考,我们应该承认政府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非典"危机中所暴露出的政府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1.政府发布疫情信息一度不够及时,缺乏透明度。
近-段时期,"透明度"之所以逐渐成为媒体和人们言谈中出现频率最高词语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对政府发布的疫情信息不够透明和不够及时的严重不满。
首先是信息系统不健全。
从"非典"危机看出,我国现在信息收集统计、监测管理、追踪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不畅通,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较低,及时更新信息能力不强;其次是疫情报告的制度不完善,有关部门对疫情统计存在较大疏漏,特别是缓报、满报和漏报的现象从北京到地方时有发生,不仅造成各种恐慌传言大行其道,而且刺激和放大了对政府的逆向性不信任感,广东和北京先后出现的抢购现象,显然与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有直接的关系;第三是防治非典药物的广告泛滥成灾,使得公众无所适从,甚至被误导,对广告进而对媒体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