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三 苏科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4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本节主要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2.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类型:次声波、超声波;3. 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4.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B超、声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器、声呐等);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2. 理论讲解: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如振动器实验、声呐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耳听不到的声音;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如“人耳为什么听不到次声波和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等;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类型:次声波、超声波产生原因:振动应用:B超、声呐等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你听到过但不知道是什么声音的例子,并尝试解释其产生原因;2. 请查阅资料,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在医疗、海洋探测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 思考一下,如何利用次声波和超声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讲解、实验演示、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案(苏科八年级上2012秋季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案(苏科八年级上2012秋季版)

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知道超声波的特点及其用途,了解决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3)知道次声波的特点、危害和利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及利用。

教学器材电脑、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1.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常见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及人与某些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

2.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一些超声波的应用的实例及次声波所造成危害的实例。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新课你有这样的疑问吗?1、蜜蜂或者蚊子从你耳边飞过时,明显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蝴蝶的翅膀比蜜蜂和蚊子的翅膀大得多,从我们耳边飞行,却听不见声音,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不是所有的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得到的。

2、地震之前,蛇、鼠等都会出洞,许多动物都表现为不耐烦的状态,而我们人类却毫无感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是地震前发出:我们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二、进行新课(板书)一、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自学导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1.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有多大?2.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3.与可听见声相比,超声波、次声波的主要特点和应用。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练习:人的听觉范围是,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次声波的频率范围是,超声波的特点,次声波的特点:。

三、探究活动师:超声波的应用已很广泛,播放课件展示简介下列仪器:A.声纳B.超声波诊断仪C.超声波速度测定器D.超声波清洗器E.超声波焊接器师:你想进一步知道他们的原理、用途或操作过程吗?请各研究小组讨论确定一至二个课题进行研究。

师:超声波有哪些特点?请哪个小组同学给大家汇报。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和特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举例:介绍声纳在海洋探测、超声波在医疗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1)声音的产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难点分析:学生容易误认为声音是物体本身产生的,而忽视振动这一关键因素。
(2)声音的传播:掌握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难点分析: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理解较困难,容易混淆。
3. 简洁明了
(1)使用简洁的语言: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知识点,避免冗长的解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合理安排布局:合理规划板书布局,突出重点知识点,避免混乱,便于学生查找和复习。
八、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知识点。在教学策略上,我设计了互动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教学管理上,我注意维持课堂秩序,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实物教具:使用弦乐器的弦、打击乐器等实物教具,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5. 互动教学平台:利用互动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讨论问题,让学生在线上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6)

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6)

第一章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
初二上) (6)
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明白人耳的听觉范畴是20Hz——2000
2. 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 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4.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进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爱护意识。

二、设计思路
学生平常差不多上通过感受器官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而他们关于感受不到的、未知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

因此本节课的关键确实是如何引导他们感知这些听不见的声音,提高他们的探究爱好。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音频发生器、扬声器、B超图片。

八上《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3)

八上《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3)

课题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知道超声波的特点及其用途,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知道次声波的特点、危害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开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及利用教学流程[课前复习]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新课引入] 演示:手在空中来回摆动几下提问:手在振动吗?但为什么听不见这个振动发出的“声音〞呢?比拟:人能听见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新课学习]比拟蜜蜂飞行时翅膀的振动和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有何不同?——振动频率不同。

说明:人的听觉频率是有范围限制的。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 Hz之间的声波。

举例:风声、雨声、流水声、动物发出叫声、乐器演奏声……各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各不相同,尤其以年龄不同而差异显著:年轻人可听到低于20 Hz的声音,小孩最高达30000 Hz ~40000 Hz,老年人:50 Hz ~12000 Hz,70岁以上仅为1000 Hz ~4000 Hz。

各类动物听觉范围区别也较大。

阅读教材P20“生活物理社会〞,蝙蝠可听到1000 Hz ~120000 Hz的声音,大象能听到1 Hz ~20000 Hz的声音。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 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

查找:能听到超声波的动物:蝙蝠、海豚、狗、猫〔蟋蟀、蚂蚱、老鼠、飞蛾、座头鲸、白暨豚〕;能听到次声波的动物:狗、大象。

蝙蝠与超声波:179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普兰瑞尼发现失去视觉的蝙蝠行动自如,于是他让其分别丧失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做比照实验,发现只有失去听觉后无法捕食和飞行。

八年级物理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设计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设计 苏科版
难 点
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特征及应用解释
教 学
方 法
观察法、讨论交流、讲授法
教 具
学 具
直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我们就能听到吗?
见导学稿




八年级物理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设计苏科版
教学目标


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什么是可听声。
(2)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学会根据特点进行应用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 学
重 点
知Hale Waihona Puke 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教 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苏科版

09- 10 学年第一学期初二物理教课方案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课型:新授教课方案设计经过让学生在研究沟通中经历发现,感悟的方法,思路进而建构有关的知识系统,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知识(1)认识人与觉动物的听觉范围。

和(2)知道什么是超声波 , 什么是次声波。

技术(3)认识超声波与次声波的运用。

教过程(1)组织学生经过实验研究认识人的听觉频次范围 .学与(2)组织学生经过观看利用多媒体演示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现代科目方法技中的应用标感情、(1)经过教师指引与多媒体演示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科学的求态度知欲。

与价(2)使学生认知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质意义, 培育学生热爱值观科学、勇于研究的意识要点要点知道什么是超声波 , 什么是次声波难点难点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特色及应用解说。

教课准备教课过程概要集备个人教学环节意见复备一、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能听见蜜蜂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复习为何听不见蝴蝶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呢?旧知引入新课(一)研究“人耳听觉的频次范围” 。

师:我们经过前方的学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此刻请同学们将自己右手在空中迅速往返摇动,我们能察看得手在振动,振动的物体必定发作声音,但你不可以不可以听到你手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为何?学生议论回答过渡设问:在实质生活中,象这样的现象还有没有?。

指引学生就生活中的生物去找寻师评论指引:二、人耳听觉的频次范围是有限的讲解多媒体播放:蜜蜂、蝴蝶在花上飞舞。

新课(屏幕显示以下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新(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次范围: 20Hz—— 20000Hz;知(2)频次高于 20000Hz长声波叫做超声波;研究)(3)频次低于 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4)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次范围表。

(教材 P20 表格内容)过渡:与耳听声音对比,超声波拥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取较集中的声能等特色,因此在生活中有宽泛的应用。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教案《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教案《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3.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资料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三、实验器材音频发生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加湿器手提电脑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大家听说过小狗会做算术吗?请大家看段视频,(播放视频)小狗真的这么聪明吗?想让你家的小狗也变的这么聪明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完本节课内容,你也可以训练小狗做算术。

板书课题: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2. 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大家看,这是音频发生器,用它可以发出各种频率的声音,请问同学们什么是频率,频率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好我们用音频率发生器发出声音,大家来听一听。

打开音频发生器,他有×100档,×10档,×1档,发出1500Hz的声音,同学们能听到吗?然后发出15Hz声音,同学们能够听到吗?(学生回答),那么它是不是还在发声呢?下面找一个同学来摸一摸纸盆,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出感受),(纸盆在振动,在发声)。

纸盆在振动说明它在发声,但是我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有些频率声音是我们人耳听不到的,每个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并不相同,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是超声波,低于20 Hz的声音是次声波。

板书:可听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1.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

2. 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

在我们生活中,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我们能听到谁飞行发出的声音?(学生回答),那为什么听不到蝴蝶发出的声音呢?(学生回答)。

人的听觉的范围是20~20000Hz,那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呢?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并思考:哪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哪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学生阅读,回答)刚看到的小狗做算术视频,小狗肯定没有这么聪明,只是狗的主人向小狗发出了超声波信号,大家也可以用超声波训狗器训练你家的小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与可听见声相比,超声波、次声波的主要特点和应用。
学生阅读课文
完成练习:
(1)人的听觉范围是,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次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2)超声波的特点:
(3)次声波的特点:
课题申请
1。超声波的声呐
B.型超声波诊断仪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复学与引入
复学提问:通过前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
声音是什么?
声音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
有声波传到正常人耳处,是否一定能听到吗?
学生:物体的振动
学生:声波
学生:频率(1秒内振动的次数)
学生:议论
新课
听不见的声音存在
设问:听不见的声音存在吗?
设置情景:(课件①蜜蜂、蝴蝶分别由远飞近,由近飞远的视觉和听觉重现)
猜想与讨论:通过观察课件①,你是否能确定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存在吗?
归纳小结:在强度一定,频率不同的声波中,有的我们听不见。
学生:思考
观察
小组讨论回答:存在,蜜蜂、蝴蝶的翅膀振动都传到人耳,我们听见蜜蜂的飞声,但听不到蝴蝶的飞声。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测试活动
设问:哪些声音你听不见,你想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次声波的危害及监测;
3.通过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研究、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兴趣。
[重点、关键]
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2.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
3.次声波的危害和监测。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教具:音频发生器、喇叭;
学具:人和动物听觉频率范围图片,声纳的应用,B超图象,课外兴趣小组汇报的音像资料。
C.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D.超声波清洗器
F.超声波焊接器
G.HIFU聚焦刀
2.你想进一步知道他们的原理、用途或操作过程吗?请各研究小组讨论确定一至二个课题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并完成申请表
五、本节课小结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由学生归纳
课题交流
组织、答疑、评价
交流、提问、讨论
演示课件②:播放音频发生器由低到高发出的不同频率的声波并显示频率段数。
利用课件②如何测试听觉范围?
测试活动(共2次)
比较交流反馈测试结果
学生:观察
分组讨论测试方案:
两人一组相互合作
防止干扰,被测试人闭上眼睛,注意聆听,刚听到时举手直到刚听不见时放下手。
记录人集中思想观察并记录
自学导航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