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当地的风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的术语和概念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理解,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对于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掌握。

3.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实践体验法: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当地的风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准备。

2.教学设备的准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活动材料的准备,如图片、视频等。

4.课前对于学生的了解和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当地风俗的了解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风俗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学设计

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春节、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习俗等,感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2.能主动探究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极参与庆祝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3.体会节日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尊重各民族不同的节日习俗,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春节、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习俗等,感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教学难点体会节日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尊重各民族不同的节日习俗,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一个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那么,我们的端午节是怎样度过的?生:吃粽子赛龙舟瞧,正在赛龙舟的人们是多么热闹呀!(出示短片)戴香包等等是呀!端午节不仅有赛龙舟,还会有戴香包、吃粽子等这样的习俗,多么奇妙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节日风俗,去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新知探究(一)认识传统节日每逢端午节,我们北方民间有戴香包、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其实,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很多地方也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请小组合作交流一下不同民族庆祝端午节的方式都有哪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1)汉族:过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系五彩线等;(2)彝族:在端午节这一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有防病治病之用;(3)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动;(4)藏族:民间过端午节,青年男女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游戏等活动;是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呀!相同的节日也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也就形成了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二)奇妙的节日风俗1.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而博大,节日习俗丰富多彩。

除了刚刚我们交流的这些,你还经历过我们当地的哪些节日,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节日习俗?(XX当地特有的节日)生 1:XXX灯会生 2:XX山山会生 3:XX艺术节生 4:XX文化节你们真是一位位风俗小博士呢!了解这么多我们XX所特有的节日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一下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有请我们节日风俗推广大使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XX独特的节日风俗吧!我向大家介绍的是XX一月的XX灯会。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感受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感兴趣,愿意参与相关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感受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感受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当地的风俗习惯。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调查、采访、制作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调查表、采访提纲等实践工具。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时间和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当地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当地的风俗习惯,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风俗的定义、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风俗的意义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家乡的风俗文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家乡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定义,掌握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理解风俗的意义,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风俗文化。

2.调查法: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课堂上相互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准备分享。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风俗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了解什么是风俗吗?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风俗文化。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十课,主题为“我们当地的风俗”。

学生们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在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并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2.理解并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3.能够积极传承和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对本地区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和认识;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积极传承和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及发生的背景;2.学习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3.自我体验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传承和继承。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看法和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学习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15分钟)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通过介绍本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或图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3.自我体验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传承和继承(20分钟)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些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活动,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或参加相关的活动,从中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传承和继承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4.总结复习(10分钟)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收获和体会,同时帮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并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复习,达到深度记忆的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学生的生动表现,了解学生们对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2.观察和评估学生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体验;3.了解学生对积极传承和继承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态度以及实际操作情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教材以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主题,通过引入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风俗的定义、风俗的种类、风俗的意义等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风俗知识,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风俗的定义、种类和意义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各异,对于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的地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定义、种类和意义,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定义、种类和意义,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

2.教学难点:风俗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风俗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地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俗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学习风俗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风俗的含义,明确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

3.了解风俗的种类:分别介绍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多样性。

4.探讨风俗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思考风俗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10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教案(1)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10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教案(1)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节日风俗,知道相同的节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庆祝方式,知道许多地方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了解节日风俗中寄托的祝愿和情感。

(2).了解风俗的变迁和改革,学会对传统风俗加以正确判断,学会珍惜优良风俗。

(3).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表达。

(4).辩证认识中国传统风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过程与方法:在收集家乡节日风俗信息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利用风俗寄托美好的祝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民俗文化传统魅力,培养传统美德。

(2).懂得珍惜、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生活中的节日风俗,辨证认识中国传统风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难点:感受节日风俗中寄托的祝愿和情感;懂得珍惜、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奇妙的节日风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形成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2.过程与方法:在收集家乡节日风俗信息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利用风俗寄托美好的祝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家乡,愿意关心家乡独特的节日风俗活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形成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2.教学难点:自主探究、进行信息搜索,感受中华民族利用风俗寄托美好的祝愿。

课前准备:1.通过采访家人、阅读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家乡的特色节日和习俗。

2.选择76页阅读角感兴趣的节日,搜集资料和同学们分享。

教学过程一、导入。

(看图说节日。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生看图回答。

)二、视频呈现,引发思考。

1.播放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视频。

师: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节日是中国首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就是一端午节。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一起走进端午节。

(引导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过端午节的活动:比如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2.结合生活经验,回忆节日风俗。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文通过介绍家乡的风俗,使学生认识到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不够清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已逐渐形成,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的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乡的风俗习惯及其意义。

2.难点: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的魅力。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风俗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风俗的意义。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家乡的风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和谈论家乡的风俗。

2.呈现(10分钟)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

其他学生倾听,了解不同家乡的风俗。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风俗的意义和价值。

如:“风俗是如何形成的?”“风俗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复述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们当地的风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

这一单元主要从家乡的习俗和风俗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通过对传统风俗和艺术的了解,教会学生保护传统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素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来历以及民俗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分析: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有做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

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
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

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三、说教法和学法
1. 教法: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2.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放假?
生:喜欢!
师:那除了寒暑假,我们一般还会在什么情况放假?
生:(各种回答)
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也会放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风民俗。

(揭示课题)
(二)认识春节
1.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2.春节的来历。

3.观看春节视频。

4.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①过年前你们家会准备些什么?
②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
③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
④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是怎样的?
(三)猜一猜
春节的活动是如此多姿多彩,那你知道,人们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出示教材内容“猜猜看”,请学生自由竞猜,并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1.正因为春节涵着这么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干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代代继承发扬。

其实除了春节以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

请同学们列举其他的传统节日,并说说主要民俗。

2.简单介绍
①元宵节:节日来历,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②清明节:由来、习俗:踏青、扫墓、放风筝等。

③端午节:节日来历,习俗:挂菖蒲艾叶、吃粽子、赛龙舟等。

④中秋节:说说由来,吟诵借月抒怀的诗句,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

⑤重阳节:节日来历,习俗:登高、插茱萸、品重阳糕。

(五)辩一辩
这些习俗好吗?
1.很多人在年初五放爆竹迎财神。

2.清明节去扫墓,给先人扎了很多房子、元宝、衣物。

(六)其他民族的民风民俗
①傣族泼水节。

②彝族火把节。

③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五、说板书设计
我们当地的风俗
文化象征体现美德
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
2.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来源;
2.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现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

教学难点: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和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和多样性活动一:创设情境,走进民间艺术
1.出示图片(北京京剧、辽宁秧歌、广东舞龙舞狮、四川绵竹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皮影…… ),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差别很大,因此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彩的民间艺术。

(板书课题)
2.观看视频《多彩的民间艺术》,直观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问:同学们除了视频中看到的民间艺术,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术呢?这么多的艺术形式,我们能够给这些民间艺术分分类吗?
3.小组活动——我给民间艺术分分类:准备几张圆形卡片(大),小组合作探讨一种分类方式,并将相应的艺术形式填入其中。

比如按种类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建筑等……
活动二、小组汇报,感受民间艺术魅力
1.通过我们小组的合作,我们为收集了解的民间艺术分了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种类多样,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些民间艺术,感受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2.小组发布:各小组合作探究,在(图片、表演、故事、音乐、舞蹈、实物展示)中任选两种形式,如“图片 + 故事”,“音乐 + 舞蹈”等,向全班同学发布你的民间艺术调查。

活动三、合作探究,了解家乡民间艺术
(一)看一看,走进家乡民间艺术
1.观看视频《铜梁龙灯》。

同学们,铜梁龙灯是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龙舞和彩灯舞,兴起于铜梁县。

从龙、灯彩扎制作到舞容演练,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

看到这样的家乡艺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我们的家乡重庆,地广物博,人杰地灵。

不仅培育了勤奋,热情的重庆人,更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尤其体现了我们山城别具一格的风貌!
(二)学一学,民间艺术零距离
1.通过刚才的交流探讨,我们发现民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的“ 生活结晶” ,代表着家乡人民的聪明智慧!
2.那么,大家想亲自感受一下民间艺术的魅力吗?
视频播放《土家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

3.小组活动,一起来学习一段土家摆手舞。

4.通过大家刚才的体验,你能够猜一猜土家摆手舞的来源是什么吗?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

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

包括“ 赶猴子” 、“ 拖野鸡尾巴” 、“ 犀牛望月” 、“ 磨鹰闪翅” 、“ 跳蛤蟆” 等十多个动作。

有人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有人说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种“ 摆手” 来健身壮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民间艺术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多样需求,也能够表达人们的美好意愿,这是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

(三)做一做,探索家乡民间艺术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 3000 余年历史中,创造了富有鲜明个性的巴渝文化,除了刚才我们体验的内容,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形式等待我们探索,下面,请各小组合作探讨,在我们的刚才的民间艺术分类中,选择一个去探访属于重庆的此类民间艺术形式,制定一份重庆民间艺术探索计划。

第二课时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
活动一、观看视频,了解民间艺术衰落现状
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感受了其魅力,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这些民间艺术。

出示视频《即将消失的十大民间艺术》,了解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

看到这样的报道,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教材新闻链接。

有人说,这些东西消失就消失了,没有多大的关系,你怎么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我们为他们的未来忧心。

活动二、调查汇报
1.上一课我们在课堂上制定了重庆民间艺术探访计划,现在请各个小组根据你们的探访结果,发布探访小组探访到的民间艺术现状。

小组合作讨论,发布探访结论。

思考这些民间艺术的现状的原因?设想它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
2.这些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民间艺术为什么会衰落呢?先让我们来听一听春联的“自述”吧!
图片展示“春联自述”。

小组合作,讨论春联衰落的原因。

3.民间艺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展现着家乡人民的才智,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这些民间艺术等待着我们的拯救和保护。

活动三、合作探究,人人行动保护民间艺术
1.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少年儿童也能贡献一份力量。

“阅读角”展示。

面对民间艺术的衰落,你能够从这位同学身上学到什么呢?
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还能够做些什么?
2.出示“知识窗” , 学习民间艺术相关法律法规。

从这些法律法规上学习到了什么?
3.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在行动
图片出示重庆磁器口民俗一条街,两江影视城民俗照片。

小组任务:假如你们小组是重庆市文化局“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组”成员,请你们结合小组调查的某种重庆民间艺术的现状,设计出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办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