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在我们村有个叫小阳的孩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就把他留在奶奶身边。
这小阳啊,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个小刺猬,浑身是刺,不太好接近。
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村里的小学。
那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别的孩子课间都在嬉笑打闹,他就低着头,自己在本子上乱画。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大家都组队玩游戏,可没人愿意跟小阳一组。
我就凑过去问他想不想跟我一组,他眼睛里满是怀疑,小声嘟囔着:“你为啥要跟我一组?”那小阳说话的时候啊,都不敢看我,眼神躲躲闪闪的。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小阳心里特别自卑。
他觉得自己就像个没人要的小可怜,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疼,自己只有奶奶,而且奶奶年纪大了,很多时候也不能完全理解他那些小想法。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去找小阳玩。
我会给他带一些从城里带回来的小零食,像那种带卡通图案的小饼干,他一开始还不好意思接呢。
我就故意逗他说:“你要是不吃,这小饼干可就哭鼻子喽,它专门从城里跑来想被你吃呢。
”他听了这话,“噗嗤”一声笑了,这才慢慢接过饼干。
我还给他讲外面世界的趣事,什么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像巨人一样,还有会在马路上跑的“大铁盒子”(汽车)。
小阳听得眼睛放光,他特别好奇,总是缠着我问这问那。
我发现这孩子其实特别聪明,就是缺乏关注和引导。
有一次,我带他去山上放风筝。
那风筝是我专门给他买的,上面画着超级英雄。
小阳拿着风筝,在山坡上跑啊跑,那小脸蛋跑得红扑扑的。
风筝飞起来的时候,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声喊着:“看,我的超级英雄飞起来啦!”那一刻,我看到他眼里有了自信的光彩。
慢慢地,小阳变了。
他在学校开始主动和同学们说话了,也不再是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小可怜。
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好,老师都夸他像换了个人似的。
有一次他还跟我说:“叔叔/阿姨,你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我以后也要像你给我讲的那些人一样,做个厉害的人。
”你看,其实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啊,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多陪陪他们,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被人爱着、关注着的,就像小阳这样,一颗封闭的心也能重新打开,充满阳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一、个案基本情况王某,男孩,9岁,现就读三年级。
该生上学期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品质优良。
但在下学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有倒退,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
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
下课后还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严重违反行为规范。
他的行为引起了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家庭走访探究过家访得知:王某的父母离婚,父亲在外面打工。
现在是由76岁的奶奶照顾。
与其交谈,奶奶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
自从今年春节,他的爸爸一个人回来后,不知咋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现在也很少做作业了,每次叫他做作业,不是说老师没有布置,就是说在学校已经做了。
三、个案原因分析根据王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缺少关爱,缺乏自信。
主观上,他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因为父亲长期在外打工。
尤其是他偷听到爸爸与奶奶的谈话,知道爸爸这次之所以是一个人回来,是因为妈妈跟另一个男人跑了的消息后,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才使他精神一蹶不振,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且沾染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这一切又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所致。
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
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
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而造成的。
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该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
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与同学爱打爱闹等,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在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家访制度在关爱中作用
了解家庭情况
通过家访,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成长 环境,为后续关爱工作提供依据。
沟通教育理念
与家长沟通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 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共育
通过家访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
2024/1/27
2024/1/27
20
职业规划和升学指导服务
职业规划课程
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引导留守儿童了解不 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 业观念。
2024/1/27
个性化升学的升学指导服务, 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升 学路径。
实习实践机会
学校积极联系企业和社 会组织,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习实践机会,增强 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 力。
2024/1/27
16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社会捐赠
接受社会各界善款捐助,改善学 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志愿服务
鼓励大学生、社会志愿者等力量 参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提供课 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2024/1/27
17
04 精选案例三:贵 州某高中经验分 享
22
05 总结反思与未来 展望
2024/1/27
23
当前留守儿童教育成果回顾
2024/1/27
教育资源投入增加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度提高,教育资源 投入逐年增加,包括学校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 面的改善。
心理健康关注度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组织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开展心理辅导和关爱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心 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7

一、基本情况本案例分析的是我在接任一年级班主任时的学生陈强,男,8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爷爷相依为命。
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
二、个案分析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郑裕国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
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学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他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爷爷的“五保户”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
爷爷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学业与行为等各方面从来不过问,也无从管教,甚至于孙子没有没回家吃饭与就寝都不得知道。
一年四季不管天寒地暖都只有一双鞋子,三年级时的班主任王老师时常看不过去会把他的衣服、鞋子等洗一洗,这就算是“母爱”了。
他是同学们眼中的“贯偷”,同学们时常反映他有“偷”的不良习惯,以至于只要班上有某个同学的东西找不到了,便会一同指向他。
社会上也有类似的声音,当地一家小超市,经常发现他会在夜间去超市“偷吃偷睡”,有一回是睡去了第二天才被发现。
每当我问他是不是有“偷”他人的东西时,总是低头不说话,时常落下眼泪。
在老师眼中,他又是一个蛮灵光的孩子,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是班级里的劳动积极分子。
每次单元考试有进步了老师给予表扬时总能露出那少有的甜美的笑脸。
三、心理问题诊断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资料与咨询相关权威心理专家等。
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缺少关爱,没有家庭温暖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
在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中,“偷”东西是平时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
在多次家访中得知,回到家中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情,而爷爷总是说“我已经尽力了”,如此贫困的家庭背景促使他养成诸如“偷”等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更让自卑心理充满他的内心。
而在班级里他又很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一旦得到肯定时,会让自己觉得很成功,很有成就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我站在这个小小的乡村学校的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纯真又带着些迷茫的眼睛,心里一阵酸楚。
这些孩子啊,就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去远方打工,只留下他们在这熟悉又有些孤单的村子里。
今天,我要给孩子们讲讲心理健康这码事儿。
我清了清嗓子,笑着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感觉有时候心里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呀?”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几个胆大的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咱们的心也需要好好照顾呢。
你们想啊,那些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像在远方飞翔的大雁,他们心里肯定也时刻牵挂着你们这小窝里头的雏雁。
可是距离让他们不能时刻在身边。
这时候,你们可不能让自己的心像没水浇灌的花儿一样枯萎。
”有个小女孩举起了手,小声地说:“叔叔,我有时候晚上睡觉会想爸爸妈妈想得哭,我是不是心里不健康呀?”我赶紧摇摇头说:“小宝贝,这可不是。
这就好比你肚子饿了会咕咕叫一样正常。
想爸爸妈妈是因为你爱他们,心里装着他们。
不过呢,要是这种想念让你每天都特别难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那就像火车偏离了轨道,得调整调整啦。
”我开始跟孩子们讲一些小办法。
“孩子们,当你们心里难受的时候,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这时候可以找身边的小伙伴玩呀。
小伙伴就像一阵清风,能把乌云吹散。
你们一起玩闹的时候,那些不开心就像小水珠,在阳光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时候,一个小男孩大声说:“可有些小伙伴也会欺负人呢!”我笑了笑说:“是呀,这世上啥人都有。
要是碰到这样的小伙伴,就像在路上碰到了小刺球,咱们得躲开。
如果躲不开,那也别怕,就像勇敢的小战士一样,去告诉老师或者爷爷奶奶,让他们来帮你们把这刺球弄走。
”我又告诉孩子们:“你们也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打气。
每天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我很棒’。
这就像给心里的小花园种上了美丽的花朵。
你们看,那些在艰苦环境里还能茁壮成长的小草,咱们也得像它们一样坚强。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因无人照料而长期留在家乡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属照料,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农村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备受关注。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
小明,14岁,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
小明的父母外出务工,他和弟弟由年迈的外婆照顾。
外婆身体不好,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小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怀,性格内向,成绩下滑,情绪不稳定,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小芳,12岁,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
小芳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弟弟由奶奶照顾。
由于奶奶年纪大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差,小芳经常感到饥饿和寒冷。
她渴望父母的关爱,但只能通过电话和偶尔的回家探望来缓解思念之情。
小芳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缺乏自信和动力。
这些典型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
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学习成绩下滑,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供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父母也应该尽量减少外出务工时间,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希望留守儿童们能早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案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一般资料:
陆某,男,十二周岁,六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母亲在他十岁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和妹妹留给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照料。
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陆某成绩不好,可以说是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
班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老是被比较强势的同学欺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有时妈妈生气了就会走个一两天,然后爸爸再去把妈妈接回来,可是,这次……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我妈妈会不吭一声地丢下我和妹妹,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妈妈应该在家正做饭吧;每次睡觉前,我都告诉自己,明天醒来妈妈就会回来了吧;这么久了,妈妈怎么还没消气呢我和妹妹这么想她,她难道不想我们吗每天,这些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转呀转个不停……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陆某看起来不是很有精神,虽然他一直低着头说话,但能感受到他心里承受着痛苦。
叙述中他暂停了几次,好像是在稳定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据陆某同学和家人反映:陆某以前虽然成绩不很好,但也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他酷爱运动,乒乓球在四年级时还获过奖,学校运动会的跑道上也经常
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的他,不爱说话,喜欢发呆,不像以前那么爱玩了。
平时总是闷头闷脑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
评估与诊断:创伤后的适应不良
创伤后的适应不良:人类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后,很容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一般创伤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四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暴力,其他生活事件。
有些生活事件,虽然没有超出人类经历的正常范围,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压倒性的和可怕的,这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无助感。
比如失业、被解雇、长期伙伴关系的结束或离婚、审判不供货期人的意外死亡等。
遭受创伤后,可能会在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发面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比如抑郁、悲伤、消极的认知、疏远外界、不思学习等。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相关人员及求助者的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不良认知从认识上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变故,从而正常适应社会生活。
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定:
1、与辅导对象签订保密协议和康复协议,让辅导对象倾诉
在开始正式辅导之前,与陆某签订保密协议,鼓励他倾诉自己的创伤,耐心、真诚的一步步引导他诉说,一边诉说,我一边记录:了解他的重大心理创伤,他现在有什么不良心理反应,他有没有改变现在心理状态的意愿……
并且告诉他,创伤后这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是完全可以康复的。
同时,要求陆某回家后每天回答下面五个问题,并记录结果:
2、着重解决辅导对象的各种创伤反应
创伤事件发生后,这些事情总是萦绕于怀,而无法停止去想它,试图忘记它反而使自己想得更多,这种状态属于强迫创伤反应,即让自己不断重历创伤,持续这种反应不利于辅导对象的恢复。
所以,在询问了陆某的情况后,我建议他尝试用下面定位技巧来应付:①转移法②定位气体法③定位物体法
3、引导辅导对象做生命线练习
在辅导对象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生理反应后,可以进一步引导辅导对象做生命线的练习,帮助他们回顾自己,重拾生活的目的感和信心。
在做完生命线的练习后,我告诉陆某,既然前面能成功的应对这么多的挫折,这次创伤事件也一定可以克服。
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时间,积极的面对生活,不要因为创伤而让自己停滞不前。
4、帮助辅导对象了解创伤事件
让辅导对象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后,鼓励辅导对象与事件做一个心理了结。
根据陆某的实际情况,我建议他采取了写信法和生命之河法,与过去了结。
5、帮助辅导对象恢复正常的生活与人际交往
让辅导对象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后,辅导人员可以尝试帮助辅导对象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
在这过程中,我给陆某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每天晨跑,坚持打几场乒乓球;②每天向三个人微笑并问候他们;③为自己的努力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和鼓励;④每天写下自己的心情日记,看是否一天比一天好转。
6、进一步帮助辅导对象改变认知,积极面对将来
7、对付到对象进行跟踪、反馈、直至其完全恢复。
辅导员要不定期地对辅导对象进行追踪了解,看看他们的创伤问题是否得到基本恢复,并对他们作业的实施给予必要的监督与指导。
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现在陆某的精神状态已经有了改观,看起来也积极活跃了很多,心理健康辅导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辅导过程较完整,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