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高考阅读与写作之扬抑教案
欲扬先抑作文教案

欲扬先抑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其在作文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进行作文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作文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欲扬先抑的定义和作用2. 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技巧3. 典型例文分析4. 作文训练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欲扬先抑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详细讲解欲扬先抑的作用和运用技巧,结合典型例文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欲扬先抑的作文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欲扬先抑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进行作文创作的能力。
3. 学生作文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典型例文:收集一些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优秀作文。
2. 作文评改标准:制定作文评改的标准,以便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欲扬先抑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详细讲解欲扬先抑的作用和运用技巧,结合典型例文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欲扬先抑的作文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4. 评改: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欲扬先抑的定义、作用和运用技巧。
2. 示例法:分析典型例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提高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对欲扬先抑的理解准确无误。
2.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作文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教师在评改作文时,要关注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准确性和效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十、课后作业:1. 复习欲扬先抑的定义、作用和运用技巧。
2. 结合自己的经历,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一篇作文。
3. 下周课上分享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互相评改。
六、教学内容:1. 学生作文展示:展示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的作文。
2. 作文讲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记叙文写作技法欲扬先抑教学设计教案

,需要引导和训练。
情感态度
03Leabharlann 学生对写作可能持有畏难情绪,认为高级写作技法难以掌握,
需要鼓励和激发其写作兴趣。
应对策略
知识铺垫
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 深入理解欲扬先抑的含义 和作用,以及在记叙文中 的应用。
技法训练
设计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 掌握欲扬先抑的技法。
情感激励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表达 ,肯定其在写作中的进步 和成绩,增强其写作的自 信心和兴趣。
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 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运用欲扬 先抑的技法完成一篇记叙文,并
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05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 策略
学生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
01
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记叙文写作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等,但对欲扬先抑等高级写作技法的理解和应用有限。
学习风格
02
多数学生习惯于直接表达,对于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不够熟悉
记叙文写作技法欲扬先抑教 学设计教案
目 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高途径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对本次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 教学内容、方法、进度等方面的看法,以便改进 教学。
教师互评
邀请其他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观摩和评课,从专 业角度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学反思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成 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 鉴。
考场作文“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指导(例析+范文+名师点评)

【作文专项】考场作文“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指导(例析+范文+名师点评)欲扬先抑,作为一种精妙的写作技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先抑后扬的叙事策略,构建情节的张力与情感的深度。
此法中的“扬”,旨在褒扬、赞美,而“抑”则是为了按下、贬低,两者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情感的起伏中领略到文章的独特魅力。
一、实施要点:精准把控抑扬之度1. 对照鲜明,深化反差张力:欲扬先抑的艺术魅力,深深植根于其构建的鲜明对照与强烈反差之中。
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开头与结尾:开头: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的《荔枝蜜》便是这一手法的典范之作,开篇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对蜜蜂的淡漠乃至排斥情绪,这种情感铺垫如同铺设了一条低洼的河床;而到了文末,作者却笔锋一转,以满腔的热情和深深的敬意,颂扬了蜜蜂那无私奉献、勤劳不息的高尚品质。
这一前一后的情感对比,犹如江河骤起波澜,让读者在情感的激流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冲击。
这种对照不仅让文章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立体,更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它促使读者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索作者情感转变的轨迹,思考这一转变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与深意。
因此,在运用欲扬先抑这一手法时,应当匠心独运,精心雕琢抑扬之间的对立面,力求反差鲜明、对比强烈,以此作为激发读者情感共鸣与深刻思考的强大引擎。
同时,还需注意,在构建这种对照关系时,应避免流于表面或过于生硬,而是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情节设置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抑扬之间的转换自然而流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一场情感的洗礼与升华。
2. 过渡自然,精心构建情感桥梁:在文学创作中,抑与扬之间的顺畅过渡,如同桥梁般连接着情感的两岸,是确保文章整体连贯性与流畅性的核心要素。
欲扬先抑教案(版

欲扬先抑教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章《修辞手法》第三节“欲扬先抑”,详细内容包括“欲扬先抑”的定义、作用、分类及实际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欲扬先抑”这一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欲扬先抑”进行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欲扬先抑”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欲扬先抑”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 知识讲解:(1)介绍“欲扬先抑”的定义及作用。
(2)讲解“欲扬先抑”的分类及示例。
3.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范文,让学生了解“欲扬先抑”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欲扬先抑”编写一段话。
(2)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欲扬先抑2. 板书内容:(1)定义:先抑制,后发扬。
(2)作用:增强语言表现力,丰富情感色彩。
(3)分类:正抑、反抑、侧抑。
(4)示例:范文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欲扬先抑”编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2)分析一篇文学作品,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欲扬先抑”修辞手法。
2. 答案:(2)答案:学生需自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学生阅读更多运用“欲扬先抑”修辞手法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欲扬先抑”这一修辞手法。
2.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范文,让学生了解“欲扬先抑”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3. 作业设计:运用“欲扬先抑”编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1. 引导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内涵:通过讲解定义、作用及分类,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作文教学之欲扬先抑(教案)

凸显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通过作文传达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 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 素养。
锤炼语言表达
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 和表达方式,准确、生动 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04
素材收集与整理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观察人物的 行为举止、言语表达以及情感变化。
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阅和修改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再次提交
学生将修改完善后的作文再次提交给教 师,教师进行二次批改和讲评。
反思总结
学生根据教师的二次批改和讲评意见, 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 和努力方向。
07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本次教学内容
1 2 3
欲扬先抑的定义和作用
通过回顾,使学生更加明确欲扬先抑是一种常用 的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增 强表达效果。
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增强读者的阅读体 验,同时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欲扬先抑在作文中运用
01
开头部分
在文章开头使用欲扬先抑手法 ,可以先给读者留下悬念或引
发思考,为后文做铺垫。
02
正文部分
在叙述过程中,通过欲扬先抑 的手法,可以使情节更加生动 有趣,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启示: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我们可 以发现欲扬先抑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人物形象 更加鲜明立体、主题更加突出。因此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手 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 时,也要注意在使用欲扬先抑手法时 要自然、合理、恰到好处不要过于刻 意或夸张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
欲扬先抑教案

欲扬先抑教案《欲扬先抑》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3)学生回答:“喜欢。
” (4)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讲授新课(1)欲扬先抑的定义 -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它是指作者在描写人物或事物时,先对其进行贬低、批评或否定,然后再对其进行赞扬、肯定或褒奖。
- 欲扬先抑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或事物的优点和价值,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欲扬先抑的作用 - 使文章情节曲折,富有变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思想更加丰富,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3)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 确定写作对象:选择一个你想要描写的人物或事物作为写作对象。
- 构思写作思路:根据写作对象的特点和你的写作目的,构思一个欲扬先抑的写作思路。
- 描写写作对象:按照构思好的写作思路,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
在描写时,要注意先对其进行贬低、批评或否定,然后再对其进行赞扬、肯定或褒奖。
- 表达主题思想:在描写完写作对象后,要表达出你的主题思想,即你对写作对象的看法和评价。
(4)欲扬先抑的注意事项 - 抑扬要适度:在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时,要注意抑扬的程度要适度,不能过度贬低或过度赞扬写作对象。
- 抑扬要有据:在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1. 2. 3. 1. 2. 1. 1.手法时,要注意抑扬要有据,不能凭空贬低或凭空赞扬写作对象。
- 抑扬要自然:在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时,要注意抑扬要自然,不能生硬地贬低或生硬地赞扬写作对象。
《欲扬先抑》教案

《写作手法之欲扬先抑》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
3.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物或人。
预习作业: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白杨礼赞》和两篇选文(《阿长与〈山海经〉》《丑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几篇课文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文中抑什么,扬什么,请简要概括。
(《阿长与〈山海经〉篇幅较长,先把事情概括出来。
)2、请把表现情感的词句划出来,将人物前后的感情变化梳理出来,并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最终情感是什么。
3、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有什么作用?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学习一下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技法。
首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的是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不料纪晓岚说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纪晓岚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在这里纪晓岚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满座宾客心情也随之大起大落,达到了跌宕起伏、给人印象深刻的震撼效果。
二、技法阐释那么什么叫欲扬先抑呢,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就是要歌颂、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贬低、抑制,甚至否定它,最后才显露自己真实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三、技法举例,归纳作用文似看山不喜平,许多优秀的文章都喜欢运用这种写法来制造波澜。
我们学过的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白杨礼赞》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两篇文章的“抑”和“扬”分别在哪里?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变化呢?运用这样的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列夫托尔斯泰》:①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鄙丑陋普通(抑)②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锐,蕴含丰富的感情,深刻准确的洞察力(扬)欲扬先抑,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篇二欲扬先抑作文教案范文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评价与反馈 • 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01
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能够运用此种手法进行写作。
02
理解欲扬先抑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够分析文章中的欲扬先 抑手法。
04
03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的前知
回顾相关作文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作文知识, 如作文结构、语言表达等,为欲扬 先抑作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享优秀范文
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欲扬先抑作 文范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写 作灵感。
教学策略
讲解欲扬先抑技巧
详细讲解欲扬先抑作文的写作技巧, 如情感铺垫、情节转折等,帮助学生 掌握该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分析经典案例
通过分析经典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欲 扬先抑作文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效果,提 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学生活动
01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思路,互 相学习和借鉴。
02
写作实践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欲扬先抑技巧进行写作 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03
作品展示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和老师给予评价和 建议,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并改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灵感,表达真
情实感。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分析欲扬先抑在文章中的作用
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年高考阅读与写作之扬抑教案一、欲扬先抑在现代文阅读中的中的作用:1、扬抑的概念:有意压低或抬高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2、巧作抑扬的作用: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能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力3、答题步骤概括段意,说明抑扬结合情形,分析作者用意,略说写法好处4、典型例题:例1、07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日月行色杨闻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
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
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
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
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
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
”我回答。
“谁说的?”“老人都这样说。
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
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
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
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
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
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
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
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
往后后悔就迟啦。
”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
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分)答案:(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例2、(晋冀徽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日的春光冰心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
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
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
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
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
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
"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
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
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
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
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
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
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
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扬州的夏日朱自清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
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
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
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
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
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
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
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
“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
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
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
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
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
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
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平山堂在蜀冈上。
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
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
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
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
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
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
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
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
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
“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
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
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
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
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
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
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
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
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
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
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
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
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