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望江南》教案
《望江南》与《武陵春》资源整合教学设计

香闺幽怨谁识得——《望江南》与《武陵春》资源整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理解词的内容以及词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比较两首词的写法,掌握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比较两首词的写法,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回顾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的主题“闺愁”。
写愁的名句展示: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5、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8、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陆游二、鉴赏《望江南》与《武陵春》1.初读,知愁情。
问题1:《望江南》一词写了什么?女主人公的心情怎样?师生交流明确:女主人公等待远行的心上人,心上人没有归来,她愁肠寸断。
情感有变化:希望——失望——肠断。
问题2:《武陵春》一词写了什么?女主人公的心情怎样?情感有变化:忧伤——想散心——愁太多太重师生交流明确:女主人公懒得梳头,思念自己去世的丈夫,满心浓愁。
2.再读,品愁味问题1:在《望江南》一词中,作者是怎样表现女主人公的愁情的?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交流明确:直接抒情:从词中的“独”“肠断”两词可以直接看出。
借景抒情:作者选取了帆船、流水、斜晖等景物,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运用修辞:“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女子等到时间长且内心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到最后都未能等到心上人的绝望。
描写外在行为:“梳洗”,女子精心打扮去迎接心上人,内心的期待之情显而易见。
问题2:运用在上一首词中学到的作者表现愁情的手法,自主赏析《武陵春》,思考李清照是怎样来书写自己的愁情的?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交流明确:直接抒情:从词中的“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可以直接看出。
《望江南》和《武陵春》教学设计

《望江南》和《武陵春》教学设计《望江南》和《武陵春》与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二)阅读1、能用普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7、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有关。
本节课与有感情的朗读、体验感人的情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有关。
它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学习内容是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
第二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内容是学会比较阅读。
教材分析《望江南》和《武陵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23课,本课所选的五首词代表了不同时期词的发展和流派,都是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进行了教材重组,将《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婉约词和其他三首豪放词分开教学,这样更便于集中学习相同词风的词,从而让学生更系统地把握词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词,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人的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赏析词的情感内容。
以想象为线,通过对这两首诗词读中解意、读中赏句、引导学生融入诗词,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掌握诗词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优势: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再加上他们的思想正从幼稚向成熟阶段过度,对表达爱、恨、情、愁的文章颇感兴趣,特别是对类似的比较经典、简短的古诗词更是偏爱。
劣势:本班学生平时较为活泼,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的情感。
2、比较两首词的异同,感悟婉约派的词风。
《武陵春》《望江南》教学设计(教案)李文娇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
板书设计
板书:武陵春望江南
李清照温庭筠
因声求气
置身词境
知人论世
评点赏析
作业或预习
作业:从两首词——《相见欢》(李煜)《醉花阴》(李清照)任选一首,用学到的方法鉴赏,写一篇300——500字的赏析小文。
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也较高,学生初步掌握了赏析词的方法,西南大学白教授也强调“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鱼”,本课符合这一教学要求。课后经过反复的使用训练,逐渐学会熟练使用。但本课也有不足:《武陵春》小结不够清楚,《望江南》主题不够突出。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姓名:日期:
提示:可从小处入手:
(1)《武陵春》一词,妙在哪个字······;
(2)《武陵春》,妙在哪个词······;
(3)《武陵春》,妙在哪一句······)
2.示例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直接抒愁)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生答:“人非”(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初中语文_《望江南》《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望江南》与《武陵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
2、通过对比阅读和赏析,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
4.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品读法、对比阅读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忧愁?你是怎么来表达的呢?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则通过写文章、写诗、写词的形式来表达和寄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词,体会一下两名词人是怎样表达忧愁的,同时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1、学生听《望江南》《武陵春》朗诵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
4、学生展示朗读。
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自主独立的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意,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交流词意的理解和把握。
3、小组展示,学生概述,然后师投影,补充指正。
《望江南》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武陵春》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四、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对这两首词进行对比朗读赏析,找出二者的异同点是什么,并详细的解说一下。
2、小组展示,师生共释疑。
(一)作者不同:望江南---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字飞卿。
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
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
武陵春----李清照南宋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词望江南、武陵春、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词《望江南》、《武陵春》、《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五首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词。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五首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每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掌握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词中所表达的自然风光、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五首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
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学生能够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词。
2. 教学难点:词的深刻含义和情感表达。
词的形式和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五首词的深入研究,掌握其背景、意境和修辞手法。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制作PPT或黑板,展示词的内容和重点。
2. 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词,了解其基本内容和背景。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江南风光、人生哲理等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对江南风光和人生哲理的感悟和经历。
2. 词《望江南》的教学:教师介绍《望江南》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自主学习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背诵和默写《望江南》。
3. 词《武陵春》的教学:教师介绍《武陵春》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自主学习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背诵和默写《武陵春》。
五、教学反馈与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词的朗读、背诵和默写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五首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望江南》《武陵春》优秀教学设计

《望江南》《武陵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习《武陵春》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习《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
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⑴展示能概括表现这首词的内容明片。
词五首之《望江南》《武陵春》公开课教案

词五首之《望江南》《武陵春》公开课教案南京一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词五首之《望江南》《武陵春》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望江南》一、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三、朗读: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四、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太原祁人。
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五、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六、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