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愿以颈血刷污政方将愚民,变法则民智;方将贫民,变法则民富;方将弱民,变法则民强;方将死民,变法则民生。

——《仁学》谭嗣同,字复士,又号壮飞,又号东海赛冥氏,廖天一阁主,华相众生,通眉生,湖南浏阳人。

性任侠,善文章,甲午战后,力倡西学,捐为江苏知府,戊戌变法时为四品军机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六人称为六君子,清朝戊戌变法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通过撰写《仁学》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中国社会挣脱旧传统的束缚吹响了号角。

1897年春,谭嗣同著成《仁学》一书。

以大无畏的精神,阐明微言大义,以期挽世运而救众生,该书共两卷五十篇。

在书中,他思想尖锐,以批判的眼光检讨历史,审视现实,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和伦理纲常的阴暗和残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力主顺时应人,改革时弊,荡涤污政,实行维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两天之后,时任江苏候补知府的谭嗣同被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荐。

在长沙动身进京前,谭嗣同致函夫人表示,自己“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

到了北京后谭嗣同抱病入觐光绪帝,奏对称旨,被擢为四品钦衔军机章京,与刘光第等人同参新政。

在这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人士处境极为险恶。

谭嗣同怀着以颈血洗刷污政的必死决心,谢绝了友人请他暂往日本避难的劝告,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

在狱中,谭嗣同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被清政府杀害时年仅33岁,闻者莫不痛惜落泪。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

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现了他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谭嗣同,人生历程,思想,《仁学》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学剑习武,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

壮游期间,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还意外地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们提及谭嗣同时,总是怀着一种无比钦佩的心情。

不仅仅为他的不屈,也为他苦心经营的《仁学》——一部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

在《仁学自叙》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据此可见,谭嗣同思想来源复杂。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

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清末民初人物小传(2)谭嗣同

清末民初人物小传(2)谭嗣同

清末民初人物小传(2)谭嗣同本来想写一些我感佩的民国人物小传,最先浮上心头的就是谭嗣同了。

严格的说,谭嗣同不能算是民国人物,他死在辛亥革命之前,但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不正是他们的死敲开了民国的大门吗?谭的一生很短暂,像彗星一样划过天际,但是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

“戊戌六君子”中,真正能做到从容就义,慷慨赴死的也仅谭嗣同一人而已。

李敖平生很少写小说,但是他饱蘸笔墨,写下了《北京法源寺》,可见谭在后辈文人中瞻之弥高的伟岸形象。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也,维新派,死于戊戌变法。

谭嗣同英年早逝,其身世经历多不为人所知。

他幼年不仅研习中国典籍,有很深的国学造诣,而且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算学、格致),因此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谭嗣同自幼任侠气,12岁随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他三更灯火读书,五更闻鸡起舞击剑。

谭嗣同早年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常携带一剑二琴,策马驰骋,壮怀激烈。

在10年之间,他游历大江南北,足迹遍布13省,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

在他和普通劳苦大众的接触中,体验到了民众的疾苦,形成了厚重的家国情怀。

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先驱人物,写下了《仁学》这一哲学著作,形成了其唯物而辩证的思想史观。

谭嗣同学佛甚晚,然其学问根基之厚实,知识面之广博无人可及,早年所学孔孟墨庄、理学心学、耶教科学等都为其学佛勇猛精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计一年有余,而能遍览三藏,尤精于华严宗。

谭嗣同早年以儒家为学,以墨家为行,常怀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宏大志向。

后从墨子的“兼爱”过渡到佛陀的“慈悲”,他不是理论的空想家,相反,他是自己思想的践行者,他以冲决罗网的精神,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行迹,终成绝响!现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要数谭在狱中的绝命诗了。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在北京菜市口,谭嗣同面对万人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在近代史上,发生了戊戌变法,出现了戊戌六君子,他们都是什么人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谭嗣同谭嗣同(1864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康广仁康广仁(1867年-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

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幼弟。

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

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

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

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

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谈笑自如,宣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不久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

事年31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林旭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举人出身。

好为歌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

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

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

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

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

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

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

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童舜尧(),男,江西德兴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童舜尧(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

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

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戊戌变法; 西学; 冲决网罗; 万国公法; 仁学; 忠君酬主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82-03 十九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发动的改良运动。

他们企图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结果惨遭失败。

在这场运动中作为核心人物的谭嗣同却是个为后人所景仰而又充满着多种矛盾色彩的人。

作为激进的维新志士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明显地含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内容,但其所作所为却是在为实现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痛骂专制帝王,却又甘心为光绪皇帝效命;他在痛斥纲常明教,呼吁民主平等的同时却又在赞扬孔子,要求仿效西方光大基督教那样来尊孔崇教。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出身与湖南浏阳官僚地主家庭,其父为湖南巡抚谭继洵。

谭嗣同10岁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改良主义者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改良主义者

生平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谭继询是清朝的道台。

他从5岁起就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苦读儒家经典。

12岁时,他的母亲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不幸暴病身亡。

13岁时,他随去甘肃赴任的父亲到了西北。

随后,他为了“旷观天下名山万迭”,开始漫游祖国各地,使他对在列强和清政府的压迫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有了深切的了解,并开始转向一心寻求报国报民的道路。

他潜心钻研王夫之、黄宗羲的著作,吸取其中反对专制主义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进步思想。

1894年的中日战争促使他同清政府决裂。

1895年,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效法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谭嗣同审时度势,提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救国谋略,即:中国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实行选举、设议会等治国的办法,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当他得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宣传改良思想,就特意赶到北京,打算与他共同探讨救国良策。

结果因康有为南下未能见之,但却见到了梁启超。

他们会面后,谈得很投机,彼此思想相通,更加坚定了他的变法信念。

从此,他开始了大力提倡变法,成为当时最活跃的改良派人物之一。

为了宣传救国变法谋略思想,谭嗣同在1896~1897年间,写成《仁学》两卷,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罗网。

他反对“忠君”,号召说,如果君主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历史业绩1897年,谭嗣同应倾向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回到湖南,此后陆续建立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并具体制定了改革工商业的办法。

1898年9月,他被光绪皇帝召进北京参与变法。

由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促使,光绪帝实行了包括废除八股考试,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旧机构,提倡商办实业等内容的新政策。

谭嗣同等人治国谋略开始得以实施。

但是,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势力,极力破坏变法,一时盛传荣禄等人秉承慈禧的旨意,将在这年秋天乘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之机迫其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