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潼关的赏析
《潼关》谭嗣同赏析

《潼关》谭嗣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作者】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朝末年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和赏析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和赏析
潼关谭嗣同,是宋代文学家谢安《多情词》中的一篇文章。
潼关谭嗣同原文大致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人们要看到,即便路途艰辛,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只有坚持才能实现心愿。
原文如下:“分明当潼关,一雁声空啼。
山远天外,烟涛苍茫。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翻译:
分明就是潼关,一只雁唱出孤独的声音。
山外天际,海潮苍茫。
小轩窗内,正在梳妆。
彼此面面相觑,无语间,流下千行泪水。
记得往昔时分,夜里月华明,青石墙头短柏树。
赏析:
谢安的文章《潼关谭嗣同》描写的是一种不堪回首的思念,勾起人们离别的惆怅和返乡的宿命。
文章在开头描述潼关:“一雁声空啼”、“烟涛苍茫”。
由此可以看出,潼关是一个空虚的地方,凄凉的情景形成了与主人公心绪相匹配的氛围。
文章接着描述了一个小轩窗,里面有两个人正在梳妆,他们相视无言,只能流下千行泪水。
文章这里形象而详实地描绘出了分离时的
场景,为了体现出主角的态度,文章最后提到,“明月夜,短松冈”。
月光明晃,柏树短小,可以体现出主角的孤独和苦闷,表达了一种不舍得离去的深刻痛感,也寓意着,虽然离别很艰难,但要永远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实现心愿。
从谢安的文章《潼关谭嗣同》中可以看出,谢安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分离和离别是一件多么伤感的事情,尽管路途艰辛,但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实现心愿。
正如此文最后一句所暗示的,“短松冈”,能够在漫长的路上不断地鼓舞自己,一路前行。
《潼关》谭嗣同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潼关》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壮阔极了。
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对偶、拟人手法。
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请赏析“簇”字的妙处。
谭嗣同《潼关》和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比较赏析

谭嗣同《潼关》和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比较赏析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个作品都写了潼关的景色,前者写于作者年少时期,后者写于作者奉命奔赴关中赈灾途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潼关》中“犹嫌束”生动地描写了河流①______的特点,表达了①_____的情感。
《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分别从①______、①_______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点明主旨的句子是①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恣肆奔放,一泻千里。
视觉听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解析】一空“河流大野犹嫌束”: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
生动地描写了河流恣肆奔放,一泻千里的特点。
二空,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三四空,“峰峦如聚”写出了山形气势,为视觉,“波涛如怒”中的“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听觉。
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五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这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
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
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语意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谭嗣同《潼关》赏析:壮志豪情的山水之诗

谭嗣同《潼关》赏析:壮志豪情的山水之诗谭嗣同的《潼关》是一首充满豪情与壮志的七言绝句,创作于公元1878年秋,当时年仅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被北国山河的壮丽所震撼,因而写下此诗。
下面是对《潼关》的赏析:一、作品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三、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初一古诗文潼关

《潼关》是清代谭嗣同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以下是《潼关》的全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赏析: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谭嗣同潼关的赏析(2018新版教材)

谭嗣同潼关的赏析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谭嗣同诗题的意思

《潼关谭嗣同诗题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谭嗣同写的《潼关》这首诗的题目意思。
潼关呀,是一个地方的名字。
它在咱们国家的陕西省,那里有高高的山,还有雄伟的关隘。
谭嗣同呢,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他写这首诗,就是想把他看到潼关这个地方时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
比如说,咱们去一个很漂亮的公园,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还有好玩的滑梯,心里有很多的喜欢和惊喜,就想把这种感觉告诉别人。
谭嗣同看到潼关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情。
他觉得潼关这个地方很特别,很有气势。
那里的山高大雄伟,风呼呼地吹着,让人感觉特别自由。
所以他就写了这首诗,来告诉大家潼关的美和那种让人激动的感觉。
小朋友们,这样说是不是能明白一点啦?《潼关谭嗣同诗题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理解《潼关谭嗣同诗题的意思》。
潼关这个地方呀,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城堡。
它在山的中间,守护着我们的国家。
谭嗣同去了那里,被它的壮观给吸引住啦。
他看到高高的山峰,就好像是一个个巨人站在那里。
风从山谷里吹过来,呼呼作响。
就好像有一次,我们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看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心里特别兴奋。
谭嗣同也是这样,他被潼关的景色打动了,所以就用诗把这种感觉写下来。
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潼关的美,知道那里的山,那里的风,都是那么独特。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呀?《潼关谭嗣同诗题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继续说《潼关谭嗣同诗题的意思》。
潼关啊,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那里有很多古老的故事。
谭嗣同到了潼关,他看到的不只是山和关隘,还感受到了一种力量。
比如说,我们看到解放军叔叔站岗,会觉得他们很威风,很有力量。
谭嗣同看到潼关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
那里的风呼呼吹着,好像在说一些勇敢的话。
谭嗣同就把这种感觉放进了诗里。
他希望我们读了他的诗,也能感受到潼关的了不起。
小朋友们,这下能懂一些了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嗣同潼关的赏析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