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1]

合集下载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一茶文化简史[]

#一茶文化简史[]
章茶文化简史[1]
该章知识点: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茶具的起源与演变
教学目的:
学习了解茶的起源与演变;了解我国及世界茶区 分布及茶叶分类;了解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史; 了解中华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向外扩散的历史及对 世界各国的茶文化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茶类的 关键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
3、隋唐时 ,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加入薄荷、盐、 红枣调味 ,改善茶叶苦涩味 。
4、宋代 ,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 少 ,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
出现了巨大变更 。遂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
饮料。
5、明代 ,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
为主发展。
饮茶方式的演变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从蒸青造形
⑸ 传入苏联(清代-公元1833年)
第二节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上古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现茶,并 发现了茶-具有疗疾的作用。此后,人们把 茶当成祭品-祭天祀地拜祖宗,当成贡品-进 奉朝廷,当成菜食-充饥,当成药品-疗疾, 最终把茶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饮料。
茶从发现到演变为饮料的历史是人类文 民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对茶的功能 不断认识和深化的结果。
③点茶:宋代多用,它与煮茶相比只 煮水而不煮茶。将饼茶碾成粉末过→ 另用茶瓶煮水→温茶盏→放茶末→注 少许开水调成糊状→冲水用茶筅xian不断 搅茶汤。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看点茶法的 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 键在候汤和击拂。
④泡茶:从明代开始才普及,取适量 茶叶3-5克于茶杯→冲1/4—1/3开水温, 润泡1分钟→加开水至七八分满。
⑤茶树生物学(众多茶树拥有类似的遗传 和生化物质基础-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 15对)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 源中心(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 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茶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简史:1.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具体的起源地尚无定论。

据考古发现,中国可能是茶的起源地之一。

在古代,茶最初被用作药品和饮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兴起,并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2.唐代茶文化的兴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兴起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成为了社会各阶层的饮料,并在文人墨客中广泛流行。

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绿茶、黄茶、黑茶等不同种类的茶叶。

此外,唐代茶文化还发展出了独特的茶具和茶道礼仪,如紫砂壶和“三沸”饮法等。

3.宋代茶文化的繁荣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龙井茶、普洱茶等名茶。

同时,宋代茶文化也注重禅宗和儒家的思想,发展出了独特的禅茶文化和儒家茶礼。

此外,宋代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青瓷茶具等。

4.元、明、清茶文化的演进元、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演进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红茶、白茶等新的茶叶种类。

同时,茶文化也受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影响,如蒙古族奶茶和藏族酥油茶等。

此外,元、明、清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景德镇瓷器等。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现代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茶叶种类和制作方法,如乌龙茶、花茶等。

同时,现代茶文化也注重健康和文化交流,出现了许多国际性的茶叶品牌和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现代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玻璃杯泡茶等新方法。

总之,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茶文化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章 茶文化的历史

第一章 茶文化的历史

第一章茶文化的历史【引子】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内容】一、茶文化发展简史(一)唐前茶史1、古人论茶树原产地古人有论及茶树原产地的记载,均认为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

《本草原始》:“生山南汉中山谷”;《救荒本草》:“图经云。

生山南汉中山谷”。

《茗岌》:“第一溯源。

吴楚山谷间(鄂西山地)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荼茗”;《茶经》:“一之源。

荼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还有上述《孙楚歌》、《夷陵图经》等著者,这里的“山南”、“南方”均指终南山(秦岭)以南的鄂西山地。

却从未有古人记载其它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

2、典型史料与茶事(1)茶发现与神农的传说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

”传说神农寻找为百姓治病的草药,亲自尝试百草,有一天遇到七十二种毒物,遇茶吃而解毒得救。

该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发现茶功效漫长艰苦历程,如发现茶的益思功效,发现茶解酒作用,可令人不眠等。

茶成为饮料是无数先人探索的结果。

(2)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

至夜,老姥执所以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此故事间接说明晋元帝时期,时人对卖茶水是感到怪异的。

(3)“水厄”之说《世说新语》:南北朝宋刘义广撰:“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

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

每欲往候。

必云今日有水厄。

”说明西晋王濛时代已有个别人嗜好饮茶,但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饮茶的,通览唐前茶文化史,王濛是第一个倡导饮茶的人。

(4)茶的煎煮羹饮及茶道萌芽时期东晋杜育《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锺。

厥生舛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林,结偶同族,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拣,出自东瓯,酌之经瓢,取式公刘。

茶文化

茶文化

茶文化的定义:以科学态度和历史的眼光研究茶的起源。

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第一章【茶叶的简史】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利用在中国已有5~6千年的历史;发现茶的用途,中国巴蜀人;三大无醇饮料:茶、咖啡、可可。

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中国西南地区)的证据:1.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2.地理分布中心;3.古地质,古气候;4.生物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一)中国起源说(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说,江南说);(二)印度起源说勃鲁士;(三)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四)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五)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食用——药用——饮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饮茶起源的时间:1.神农时期(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蜀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改变:1.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称“茗粥”)2.煎茶法(备器、选水、取水、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3.点差法(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第一讲茶文化

第一讲茶文化
33
近代,从生物化学和医学的角度看,茶叶的功效有22项: 1、止渴;2、消减疲劳;3、强心; 4、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5、可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6、对动脉硬化有些疗效;7、消食解油腻; 8、沱茶、白茶、乌龙茶能降血脂;9、利尿; 10、红茶糖水治肝炎;11、治糖尿病;12、解毒;13、解酒; 14、沉淀水和食品污染的矿物质有害离子(如汞、砷); 15、杀菌消炎;16、抑制病毒;17、和胃、止泻、通便; 18、抗辐射;19、有提升白细胞的作用;20、防龋; 21、防治眼科疾病;22、防治癌症
20
四、茶文化特性
21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原始公社后期,茶 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汉朝 ,茶 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 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 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 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 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 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 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 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22
9
2、红茶
10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 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 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 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 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34

茶文化的简史

茶文化的简史

茶文化的简史茶文化的简史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第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

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汉代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第二,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饮茶习俗的形成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

《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2)名茶初兴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它则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碧涧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黄芽、祁门方茶、渠江薄片、蕲门团黄、丫山横纹、天柱茶、小江团、鸠坑茶、骑火茶、婺州东白、茱萸寮等。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中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五个时期。

1、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六朝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2)茶文学初兴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

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南北朝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不存。

(3)茶艺萌芽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有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用匏瓢酌分茶汤。

两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

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

这一切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2、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茶的发现 《神农本草经》(西汉-公元前206-23): 神农本草经》(西汉-公元前206-23):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之” 公元前2374--公元前2679年 公元前2374--公元前2679年 神农时代发现了 茶
陆羽《茶经》 陆羽《茶经》:描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氏”。
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1] 茶文化简史[1]
该章知识点: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茶具的起源与演变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世界茶产业与茶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
学习了解茶的起源与演变;了解我国及世界茶区 分布及茶叶分类;了解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史; 了解中华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向外扩散的历史及对 世界各国的茶文化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茶类的 关键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
为什么说茶树的故乡在中国? 为什么说茶树的故乡在中国? 茶树的故乡在中国,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论证。 ① 陆羽的《茶经》写于公元780年,为世界第一部 陆羽的《茶经》写于公元780年,为世界第一部 茶叶百科全书。 ② 世界上各国对茶的称呼来自我国。 ③我国的云贵川(最集中、数量最多)野生大茶树。 ④茶树近缘植物的地理分布中心在我国西南地区。 山茶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 山茶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 个属380种,中国有15属260种。全世界已发现的 个属380种,中国有15属260种。全世界已发现的 茶属植物共80-100种,中国有60种以上。 茶属植物共80-100种,中国有60种以上。
第二节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上古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现茶,并 发现了茶发现了茶-具有疗疾的作用。此后,人们把 茶当成祭品-祭天祀地拜祖宗,当成贡品茶当成祭品-祭天祀地拜祖宗,当成贡品-进 奉朝廷,当成菜食-充饥,当成药品奉朝廷,当成菜食-充饥,当成药品-疗疾, 最终把茶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饮料。 茶从发现到演变为饮料的历史是人类文 民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对茶的功能 不断认识和深化的结果。
秦汉时期:人们在把茶当菜食的过程中, 秦汉时期:人们在把茶当菜食的过程中, 对茶的药用功能的认识深化,基于食物增 多(食用价值逐渐下降,药用价值逐渐上 升)、茶从食用过度到了饮料。 西汉(公元前59):王褒《童约》 西汉(公元前59):王褒《童约》记载描 述了“烹荼尽具”和“武阳(今四川彭山 县一带)买茶”] 县一带)买茶”]。
初唐煮茶步骤: 初唐煮茶步骤:
第一步:先将饼茶碾末过筛; 第一步:先将饼茶碾末过筛; 第二步:将好水置于釜中,以炭火烧开, 第二步:将好水置于釜中,以炭火烧开,将茶末 置于热水同煮。具体: 置于热水同煮。具体: 水烧到开始出现有如鱼眼般的水珠, 1、水烧到开始出现有如鱼眼般的水珠,微微有 便加入茶未【用竹筅边搅边投入茶末】 声,便加入茶未【用竹筅边搅边投入茶末】 ,让茶 水交融。 水交融。 2、二沸时边缘出现如泉涌,连连成珠的沫饽, 二沸时边缘出现如泉涌,连连成珠的沫饽, 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 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 沫饽杓出,置于熟盂之中备用。 沫饽杓出,置于熟盂之中备用。 3、继续烧煮,当茶水有如波浪般的翻滚奔腾时, 继续烧煮,当茶水有如波浪般的翻滚奔腾时, 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釜中, 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釜中,称 救沸” 育华” 待精华均匀, 为“救沸”、“育华”。待精华均匀,茶汤便好了 第三步酌茶、斟茶。 第三步酌茶、斟茶。
饮茶方式的演变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 从蒸青造形 到龙团凤饼、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到龙团凤饼 、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 从蒸青 到炒青、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到炒青 、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 中国的 饮茶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 饮茶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 饮茶始于西汉,从西汉至今, 饮茶始于西汉,从西汉至今,烹茶有: 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2.茶在国外的传播 2.茶在国外的传播 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 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 植茶树,有120多个国家的20多亿人有饮茶 植茶树,有120多个国家的20多亿人有饮茶 习惯。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 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随着世 界文化的交融,原产中国的茶先后传入到: ⑴ 传入日本(唐朝 公元806年) 公元806年) ⑵ 传入印尼(清代 公元1827年) 公元1827年) ⑶ 传入印度(清代 公元1834年) 公元1834年) ⑷ 传入斯里兰卡(清代-公元1854年) 传入斯里兰卡(清代-公元1854年) ⑸ 传入苏联(清代-公元1833年) 传入苏联(清代-公元1833年)
三、茶树的传播与变异 茶树由原产地沿河流向外传播到南北不 同的地区, 同的地区,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改变、 适应环境的结果,使得茶树的外部形态和内 部新陈代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向北迁移:变成灌木型、演变成武夷变 向北迁移:变成灌木型、演变成武夷变 种。 向南传播:变成乔木型、形成掸部、阿 向南传播:变成乔木型、形成掸部、阿 萨姆变种。 经过几千年的变异,自然选择和人工选 择的结果,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茶树品种。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茶字、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茶类与茶具的搭配 中华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中国茶叶的产销状况
第一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茶文化简史
第一节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茶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 茶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 茶是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一个 种…… 茶树喜南方温暖湿润气候…… 茶树喜南方温暖湿润气候…… 一、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 一、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五个流派)。 二、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是 茶的故乡。
茶的传播
1.茶在国内的传播
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三国—南北朝: 三国—南北朝: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 茶业中心(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 221年至公元589 茶业中心(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 ) 唐代: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 和技术中心 宋代: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至今,我国的茶树栽培遍及20个省区。 20个省区 至今,我国的茶树栽培遍及20个省区。
药用(食用) 煮作羹饮—煎茶— 药用(食用)—煮作羹饮—煎茶—点茶 —泡茶— 饮料 泡茶—
1、神农氏药用 2、春秋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 春秋煮作羹饮 ,茶叶煮熟后 , 食用 。 3、隋唐时 ,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加入薄荷、盐、 加入薄荷、 红枣调味 ,改善茶叶苦涩味 。 4、宋代 ,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 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 少 ,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 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 出现了巨大变更 。 遂为 “ 人家一日不可无 ” 的 遂为“人家一日不可无” 饮料。 饮料。 5、明代 ,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 为主发展。 为主发展。
③点茶:宋代多用,它与煮茶相比只 点茶: 煮水而不煮茶。将饼茶碾成粉末过→ 煮水而不煮茶。将饼茶碾成粉末过→ 另用茶瓶煮水→温茶盏→放茶末→ 另用茶瓶煮水→温茶盏→放茶末→注 少许开水调成糊状→ 少许开水调成糊状→冲水用茶筅 不断 搅茶汤。
xian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看点茶法的 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 键在候汤和击拂。
我国饮茶的演变过程 自西汉始,茶作为饮料的烹茶方式 自西汉始,茶作为饮料的烹茶方式: 烹茶方式: 经历了煮茶、煎茶、 经历了煮茶、煎茶、点茶与泡茶的四个 阶段的演变。 阶段的演变。 煮茶:所谓煮茶法, ①煮茶:所谓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 中熟煮、羮饮, 中熟煮、羮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 的饮茶法。现今一些少数民族也用。 的饮茶法。现今一些少数民族也用。 西汉-唐前:生叶煮饮( 西汉-唐前:生叶煮饮(新鲜嫩梢煮 作羹饮) 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 作羹饮) ,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唐 因茶叶加工成饼, 时,因茶叶加工成饼,以致饮茶开始由 粗放走向精细。 粗放走向精细。
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到长江中下 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到长江中下 游;与佛教(佛教盛行-醒脑、驱睡游;与佛教(佛教盛行-醒脑、驱睡利于清心修行)和当时文人士大夫 (吃药(吃药-茶:以求长生不老;茶被文人 推崇推崇-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很多人因此 养成了饮茶的嗜好)的特殊行为方式 有关。
②煎茶:唐朝煮茶法(煎茶-现今基本不用) 煎茶:唐朝煮茶法(煎茶-现今基本不用) 唐代的陆羽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 唐代的陆羽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 之法,加以改进后- 始创的饼茶饮用烹茶法" 之法,加以改进后-“始创的饼茶饮用烹茶法"。这 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 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 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 酌茶。 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 在高温火上将饼茶先灼成“赤色”,并且经常翻 动,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 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 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过罗倒入壶中,用水 煎煮。
⑤茶树生物学(众多茶树拥有类似的遗传 和生化物质基础和生化物质基础-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 15对)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 15对)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 源中心(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 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 ⑥古地质、气候学的研究证明------原产地。 ⑥古地质、气候学的研究证明------原产地。 另外:茶树的学名、茶的应用史、和茶文 化证明了茶起源于------。 化证明了茶起源于------。
烹茶四宝: 烹茶四宝:
潮汕风炉-粗陶小火炉-生火加热; 潮汕风炉-粗陶小火炉-生火加热; 玉书煨-缩小的小陶壶高柄长嘴防风炉上烧水的容器; 玉书煨-缩小的小陶壶高柄长嘴防风炉上烧水的容器; 孟臣罐-普通橘子大小的紫砂壶-泡茶用; 孟臣罐-普通橘子大小的紫砂壶-泡茶用; 若琛殴-半个乒乓球大小的小茶杯。(通常3 若琛殴-半个乒乓球大小的小茶杯。(通常3-6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