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达标测试卷课件 新版沪科版1
沪科版物理 九年级全 期末复习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习题课件

提分技法 (1)晶体的融化和凝固图像:融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有三态分界点。 (2)非晶体的融化和凝固图像: 融化图像:温度一直上升,无三态分界点; 凝固图像:温度一直降落,无三态分界点。 (3)沸腾图像: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该温度即为液体此时的沸点。
考点四 物态变化的应用 10.(202X·深圳中考)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对图 中所蕴含物理知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C )
提分技法 1.温度计的“两看清”、“四要”、“一注意” 两看清:看清量程、分度值。 四要:(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2)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4)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一注意:注意不要让玻璃泡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读数时要注意液柱的液面是零上还是零下。 3.体温计要甩完之后再使用,未甩的体温计示数高于或等于人的体温。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破考点·挑战中考
温度计的读数和使用 1.(202X·北京中考)如图所示,体温计示数为_3_6_._3_℃。
2.(202X·恩施州中考)疫情期间坚持做晨检。小明某早晨测量体温时,示数 为36.3 ℃,他应该判断自己的体温( B ) A.偏低了 B.属正常 C.偏高了 D.无法确定 3. (202X·无锡中考)如图所示,在探究冰的融化特点时,为测量试管中碎冰 的温度,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____充__分__接__触___,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___-__4___℃。
A.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 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融化吸热来保鲜鱼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D.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2024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新版沪科版

单元知识架构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大单元整体设计
Hale Waihona Puke 单元主题概览单元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 征,并列举自然界和 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 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 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 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 环现象。了解我国和 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 2.会正确使用温度计。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能通过物态变化等实验,感受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和推理 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能描述固、液、气三态的相互转化过程。能根 据这些知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尝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物质观念。 4.能用相关知识初步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等现象,具有关心和保护环 境的意识;能初步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九年级物理全册_第12章_温度与物态变化_第1节_温度与温度计课件_(新版)沪科版

5.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早已获得绝对温度为100 K
的高温超导材料.绝对温度(T),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T=(t+273) K,绝对温
度100 K相当于( A )
A.-173 ℃
B.-100 ℃
C.273 ℃
D.100 ℃
解析:绝对温度100 K用摄氏温度表示应该是:t′=(100-273)℃=-173 ℃.
高中物理课件
4.我国极地最高气温为49.6 ℃,出现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我国的极地最 低气温为-52.3 ℃,出现在黑龙江的漠河一带.对于这两个温度,正确读法 是( D ) A.49.6度;负52.3度 B.49.6度;摄氏负52.3度 C.摄氏49.6度;负52.3摄氏度 D.49.6摄氏度;零下52.3摄氏度 解析:摄氏温度的单位“℃”,不能读成“度”,应读为“摄氏度”,不能分开 读.前面的“-”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作“零下”,另一种是读作“负”.
高中物理课件
物态变化 1.自然界里的水是这样“旅行”的:太阳照射使地面水温升高,含有 水蒸气. 的热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成 小水滴 或 小冰晶 ,形成了云.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便产生了雨.假如 上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 雪或冰雹 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解析:地面上的水分蒸发为水蒸气分布在空气中,水蒸气随空气上升到高空遇 冷变成小水滴,若温度低于0 ℃还会变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当小水滴变大,空 气托不住时便降落下来形成了雨.假如高空温度较低,水会以雪或冰雹的形式 降落下来.
高中物理课件
7.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 “C”),示数为 48 ℃.
解析: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所以 读数为48 ℃.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检测卷(新版)沪科版

第十二章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2.我国北方的冬季,有时房顶上会出现霜,树枝上会出现雾凇,这些都是A.汽化现象 B.升华现象C.凝固现象 D.凝华现象3.图1中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图1 图24.如图2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为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在第5 min是物质已全部熔化D.第10 min是物质处于液态5.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子,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3,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图3A.液化放热 B.蒸发吸热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6.放在燃气灶上的一锅水在加热时质量变少,加热过程中水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汽化C.液化D.升华7.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
与这一现象有着相同特点的是A.春天,冰雪融化成溪水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D.冬天,屋檐上挂着串串冰柱8.如图4所示是某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该图像描述的过程可能是A、蜡的熔化B、海波的熔化C、水的凝固D、玻璃的凝固图49. 关于图5所示图片的说法正确的是()图510.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6所示。
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图6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二、填空题11.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相互“窜味”,从物理角度分析,食物“窜味”属于现象,当打开冰箱门时,往往会看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019年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检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沪科版

第十二章检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B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 ℃左右,变化幅度很小;让人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5 ℃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 ℃左右;晶体凝固点与物质种类有关,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 ℃,盐水的凝固点要低一些,故选B.2.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C )A.(甲)、(乙)B.(乙)、(丁)C.(甲)、(丙)D.(丙)、(丁)解析:(甲)冰凌消融属于熔化现象,吸热;(乙)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放热;(丙)干冰变小属于升华现象,吸热;(丁)出现露珠属于液化现象,放热.所以吸热的是(甲)、(丙),C选项正确.3.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如图所示,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D )解析:舌头被“冻”在冰棍上,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发生凝固;冰是晶体,其凝固点是0 ℃,水结冰的过程中,先是水温度不断降低,降至0 ℃时,水逐渐结冰,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当水全部结冰后,温度不断降低,选项D中的图像符合题意.4.如图所示四幅画均是国画大家张大千的作品,画中水只以固态形式出现的是( C )解析:云中既有液态的水,又有固态的冰,还有气态的水蒸气,故A错误;雨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态,故B错误;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固态,故C 正确;溪山烟霭既有液态的水,又有固态的冰,还有气态的水蒸气,故D错误.5.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D.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解析: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从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水蒸气凝结成水,是液化;干冰变成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吸收热量;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从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放出热量.6.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A )A.熔化和汽化都吸热B.熔化和汽化都放热C.熔化放热,汽化吸热D.熔化吸热,汽化放热解析: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7.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该物质为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在第5 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D.第10 min时物质处于液态解析:从图像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 ℃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 ℃,故A错误,B正确;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从5 min时开始熔化,到15 min时熔化结束,整个熔化过程用了15 min-5 min=10 min.第10 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D错误.8.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为针状,有助于减少水分的( A )A.蒸发B.升华C.液化D.沸腾解析:仙人掌的叶子长成针状,是为了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少水分的蒸发,故A正确.9.在探究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规律时,小琴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了认真规范的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错误的是( C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石蜡的温度/℃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海波的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A.石蜡是非晶体B.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 ℃C.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D.42 ℃时,海波的状态是固态解析: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海波从第4到9分钟,经历了5分钟,在此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而石蜡在整个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石蜡是非晶体,A正确;在4~9 m i n时,海波吸收热量,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48℃不变,故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 ℃,B正确;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C错误;海波的熔点是48 ℃时,42 ℃低于海波的熔点,是固态,D正确.10.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D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解析:液体的凝固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有杂质掺入时凝固点降低;液体的沸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有杂质掺入时沸点升高.防冻剂中掺入了许多杂质,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1.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乙) ;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人体读数,是因为体温计玻璃泡前面有个细弯管.解析:题中所列两种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均为液体,其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原理;由于沸水的温度为100℃,而体温计的量程是35 ℃到42 ℃,故不能测沸水的温度;体温计的玻璃泡前面有个细弯管,其作用让玻璃管中的水银在温度升高时能自动进入刻度直管内,而在温度降低时却不能自动回到玻璃管的玻璃泡内,使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进行读数.12.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解析:由题图可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13.如图是小天探究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图像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80 ℃,它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解析:由图可知,该晶体在80 ℃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即其熔点为80 ℃;它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14.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升华、后凝华(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 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 3 410 ℃.解析:日光灯管两端发黑是钨丝先发生升华现象后又发生凝华现象.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15.在微观尺度下,科学家拍下了超亮的X射线将液体瞬间打得“灰飞烟灭”的情景,如图所示.此过程液体向X射线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能量,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解析:液体“灰飞烟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吸收热量.16.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 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试管壁有小水珠,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解析: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试管壁上,温度计C示数升高,说明液化放热.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7.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挡风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挡风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针对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解析: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成小水珠形成“哈气”,司机采取的措施是从抑制水蒸气液化的条件入手的.在冬季,司机打开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哈气”汽化,而车内水蒸气不能在前挡风玻璃上液化形成新的“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挡风玻璃的温度,“哈气”汽化,而车内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除掉并预防“哈气”的作用.答案:在冬季,司机打开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已产生的“哈气”汽化,而防止水蒸气在挡风玻璃上液化形成新的“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挡风玻璃的温度,“哈气”汽化,而车内水蒸气不能遇冷液化,从而起到除掉并预防“哈气”的作用. 18.央视财经《是真的吗》栏目做过如下实验,在塑料袋中装入少量酒精,且把塑料袋内的气体排放干净并扎紧袋口.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玻璃碗壁变模糊了,再把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塑料袋就鼓起来了,请根据所学的热学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解析: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开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碗壁液化成水,所以玻璃碗壁变模糊了.把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酒精吸热温度升高,蒸发加快,塑料袋内酒精气体增加,压强增大,将塑料袋鼓起来.答案:见解析四、实验探究题(19题12分,20题10分,21题10分,共32分)19.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乙) [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0 ℃,熔化过程经历了6 min.(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解析:(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3)分析图(丙)可知,在0 ℃时,图线呈水平,此时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熔化经历的时间为10 min-4 min=6 min.(4)读图(丙)可知,BC段为冰的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20.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1)图(甲)中A,B,C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B ;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96 ℃.(2)图(丙)是老师根据两组同学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 ℃,说明此时当地大气压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选填“升高”或“不变”).(3)由图(丙)可知,两组同学的图像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 水的质量不同.解析:(1)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即上述三种情况中,A 属于俯视,即读出的数据会偏大,C是仰视,即读数会偏小,只有B是正确的.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故其读数为96 ℃.(2)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 ℃,即沸点为99°,由于沸点低于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所以当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3)观察图(丙)中的图像可知,两组同学水升温的快慢不同,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产生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两次实验中水的质量不同.21.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物质水酒精煤油碘铜铁金熔点(凝固点)0 -117 -30 113.6 1 083 1 535 1 064(℃)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 360 2 750 2 500(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 ℃,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 ℃,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答案:(1)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汽.(2)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汽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练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章末测试卷 (新版)沪科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知识点题号温度、温度计、体温计1、4、10物态变化2、3、5、7、8、9、10、11、12、13、14、15、16水资源危机、节约用水 6第Ⅰ卷(选择题,共32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 ℃的是( D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B.山东省冬季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人感觉舒适的房间的温度解析:健康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山东省冬季的最低气温是-13 ℃左右;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人感觉舒适的房间的温度为22~26 ℃.2.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C )A.海波是非晶体B.海波在AB段是液态C.海波在BC段吸热,温度不变D.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 min解析:由图知:BC段是海波的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所以可以判断海波为晶体,故A错、C 正确;海波在AB段吸热,固态海波升温,故B错;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为8 min-4 min=4 min,故D错.3.下列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不同的固体熔点不同B.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C.同种晶体的熔点高于它的凝固点D.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解析: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但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同的,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4.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它的示数是8 ℃B.它的分度值是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解析:体温计的示数是38 ℃,它的分度值是0.1 ℃.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体温计的液柱不会自动下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5.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B.沸腾需要吸热,而蒸发不需要吸热C.蒸发和沸腾都只能在一定温度下发生D.蒸发和沸腾都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解析: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都需要吸收热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才会发生即达到沸点,并且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6.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主要措施就是节约用水.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重大,下面的节水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C )A.每日定量、定时供水B.在每天的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量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7.冰块在饮料中逐渐“消失”,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A.凝华B.熔化C.汽化D.凝固解析:冰块“消失”,是从固态变化为液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故B正确.8.初夏,大雨来临前,沉闷的天气常使墙面或地面变得很潮湿,其实这是一种液化现象.在下列现象中具有与此相同的物态变化是( A )A.煮饭时,锅里冒出“白气”B.冬天地面上的水结成了冰C.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了解析:煮饭时,锅里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项符合题意;冬天地面上的水结成了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项不符合题意;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属于汽化现象,故C项不符合题意;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了,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8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9.某物质从200 ℃开始熔化,直到250 ℃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非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并不是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所以是非晶体.10.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是91 ℃,从烧杯口冒出的“白气”是液态(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的水.解析: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如题图所示水的温度是91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11.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吸热,温度不变;钨的熔点是3 410 ℃,它的凝固点是 3 410 ℃.解析:晶体是固态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结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灯泡的灯丝是由钨制成,它的熔点是3 410 ℃,同种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也是3 410 ℃.12.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 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试管壁有小水珠,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解析: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试管壁上,温度计C示数升高,说明液化放热.13.有一天,李蒿捡到一个打火机,他淘气地将打火机的出气口拔了下来,只听“嗞……”的一声,里面的东西喷了出来,李蒿吓得把打火机扔了出去.过一会,当他去拣地上的打火机时,发现周围的石块上结了一层霜.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汽化、凝华.解析:把出气口拔出后,打火机里的液体会迅速汽化,汽化吸热,使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石块上.三、实验探究题(14题16分,15题18分,共34分)14.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水银的温度计.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 357酒精-117 78(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甲(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3)如图3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质量不同.(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写出一种即可).解析:(1)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酒精的沸点是78 ℃,水银的沸点是357 ℃,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2)在水沸腾时,整杯水的温度都等于水的沸点,而由于水底部的压强较大,汽化产生的气泡体积较小,越向上水的压强越小,气泡的体积也越来越大.(3)由图3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4)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水太多,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当水质量适量,水的初温不低时,可能是火力太小.所以要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度或换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等.15.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1)该组同学在某一次观察中记录明显错误的数据是67 ;(2)在甲和乙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甲(选填“甲”或“乙”);(3)该晶体的熔点是78 ℃;(4)该晶体在76 ℃时 ,处于固体(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5)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 热量.解析:(1)由表格中数据知,甲从第8 min温度保持不变,但第10 min温度为67 ℃,明显降低,所以错误;(2)由数据知,甲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为晶体;乙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故为非晶体;(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78 ℃不变,所以熔点为78 ℃;(4)晶体在76 ℃时,未达到熔点,还没开始熔化,为固态;(5)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四、简答题(共14分)16.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 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样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1)请依此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液化、凝华、熔化.(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熔化.解析:水蒸气变为小水滴,是液化,变为小冰晶,是凝华,液化、凝华都放热;小冰晶变成小水滴是熔化,吸热.。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章节检测卷(带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章节检测卷(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小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汽化现象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凝固现象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小水珠是熔化现象2.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0℃、―38℃,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2℃,要测量南极气温,应选用:A.酒精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C.水银温度计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3.人造雪花是冬奥会雪道用雪的主要来源,它是由雾炮车喷射的微细水滴遇冷形成的小冰晶。
上述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凝固C.凝华D.液化4.炎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外表有“霜”,如图所示。
“霜”的形成是()A.熔化现象B.凝固现象C.升华现象D.凝华现象5.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清晨,河面上的一团团“白气”,是河里的水蒸发成的水蒸气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施放出的“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升华成的气态二氧化碳C.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口的“白气”,是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D.冬天打开热水瓶的盖子时,瓶口周围的“白气”,是热水瓶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6.有三种液体分别用相同的热得快加热,如图是加热时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b、c质量相同,b的比热小于c的比热B.如果b、c是不同种液体,b的沸点大于c的沸点C.如果a、b是不同种物质,它们的沸点相同D.如果a、b是同种物质,a的质量大于b的质量7.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现象,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金属盘底面水变多B.烧杯中冰变少C.推动液态乙醚变多D.碘锤中碘粒变少8.如图甲所示,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装有少量等质量的M、N两种固态物质。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课件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器”或“加大空调风力”)。
加快汗液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汽化
液化
开雨刮器
10. (2023·乐山)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国家速滑馆采用新技术打造
“最美的冰”,其原理中有一步骤是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液
D. 提高水的初温,可缩短实验时间
A
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12. (2023·鄂州)下列四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 )
A. 樟脑丸“失”
B. 水结冰
C. 草叶上形成露珠
D. 树枝上出现雾凇
A
13. 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塞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
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
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c
B
-2
2. (2023·南阳方城期中)下列关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
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A )
A. 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5℃
B. 人洗澡时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70℃
C.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D. 11月份室外的平均气温约为30℃
36.5℃,② 乙同学:36.5℃,③ 丙同学:37.1℃,④ 丁同学:37.1℃。
请你判断上述情况中可能不准确的体温记录是( C )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②和④
D. ①和③
C
22. (2023·辽阳)小明帮妈妈从冰箱中取出一块结满霜的冻肉,在肉
上撒了一些盐,肉很快就“解冻”了,同时观察到盛肉的碗上出现了水
C. 爱护水资源,不仅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治水污染
D. 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