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城:如何成为国家级人才特区?
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介绍材料

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介绍材料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是浙江省、杭州市和余杭区三级,为贯彻国家人才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而专门打造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2011年4月,海创园与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人才基地一起,经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全国四个未来科技城;同年还被列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位于市中心西侧,毗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距西湖9公里、距浙江大学4公里。
区域内6条主干道与市中心连通,规划杭州地铁3号线、5号线贯穿其中,通过杭州绕城、杭徽、杭长等多条高速及沪杭高铁、宁杭高铁可快速连接长三角城市群,是杭州城西最具开发空间和投资价值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块。
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整个区域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定位为科技资源充分集聚、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公共服务便利优质、创业创新高度活跃的人才特区和科技新城。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为才而建、因才而兴,一直把吸引、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优先目标,注重发挥人才特区政策、服务、机制优势,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截至4月底,累计已拨付各类人才、科技奖励补助资金亿元。
成立杭州未来科技城创新研究院,引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资源,紧贴人才多样化需求,努力打造保姆式、一站式创新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37万方首期研发孵化平台投入使用,10万方科创中心二期主体工程全部结顶,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公共平台、信息化创新药物集成转化中心平台正式启用。
建设完成15万方精装修人才公寓,并出台货币化安置的安居政策。
截至5月底,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977名,其中“国千”54名,“省千”64名,累计引进海归投资项目295个。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以项目招人才、为产业聚人才,实现两者协调契合、同频共振。
目前,北京大学工学院未来科技城研究院、乐道新材料研究院等8家高水平的院所研发基地,中国移动研发培训中心等8家央企相继落户。
科技人才政策解析

科技人才政策解析
科技人才政策是指为吸引、培养和保留高素质科技人才而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涉及多个方面,如招聘、职称晋升、待遇、福利、科研项目资助、科技成果转化等。
以下是对科技人才政策的解析:
1. 招聘政策:针对高层次科技人才,采取“引进来、留住人、用好人”的政策,如重点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和福利等。
2. 职称晋升政策:为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出更多优秀成果,职称评定制度要与科研业绩和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科技人才可以根据自身的成果和表现获得职称的晋升。
3. 待遇和福利政策:为了提高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吸引他们的加入和留住他们,需要提供优厚的待遇和福利,如高额薪酬、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医疗保障等。
4. 科研项目资助政策:为支持科技人才的创新工作,政府会提供资金支持,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以及各种企业科研项目资助。
5.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鼓励科技人才的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政府将设立科技创新券、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等政策支持,以推动科技人才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综上所述,科技人才政策对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的创新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未来城市的科技发展路径与规划

未来城市的科技发展路径与规划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在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如何利用科技力量,创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城市治理者和智慧城市规划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未来城市科技发展的路径1.生态城市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和气候变化的注意,生态城市正在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生态城市是指在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环境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生态城市将通过生态系统的优化和运作,实现城市资源、能源和废物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城市宜居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2.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城市治理的过程,包括城市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方面。
未来城市将会通过建设数字城市来实现信息的高效流动和共享,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公共设施、智慧环保设施等数字化技术将为城市管理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手段。
3.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指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过程。
未来城市将会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促进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城市智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科技园区科技园区是集科技研发、创新孵化、育成加速、产业转移和高端人才集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域。
未来城市将会通过建设科技园区来推动城市经济向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和智能经济转型升级。
科技园区是城市发展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重要平台。
二、未来城市科技规划的要点未来城市的科技规划需要紧密围绕城市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公共服务、人文社会、经济产业等方面的需求和问题,着力解决城市治理、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中的瓶颈和难点问题。
1.城市区域发展城市区域发展规划是未来城市科技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未来城市应该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合理协调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的发展关系,促进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资源、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教育部等关于中关村国家⾃主创新⽰范区建设⼈才特区的若⼲意见颁布⽇期:2011-03-04执⾏⽇期:2011-03-04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和全国⼈才⼯作会议精神,创新⼈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才强国,中央⼈才⼯作协调⼩组、北京市决定在中关村国家⾃主创新⽰范区(下称“中关村⽰范区”)全⾯建设⼈才特区,现提出以下意见。
⼀、深刻认识建设⼈才特区的重⼤战略意义⼈才资源是第⼀资源。
在我国改⾰发展的关键阶段,⼤⼒推动⼈才发展体制机制改⾰与政策创新,提⾼⼈才资源的开发利⽤⽔平,对于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好⼜快发展,具有重⼤⽽深远的意义。
借鉴改⾰开放初期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探索建设⼈才特区,是构筑我国⼈才发展战略⾼地、形成我国⼈才竞争⽐较优势、加快建设⼈才强国的战略选择。
建设⼈才特区,就是要在特定区域实⾏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确⽴⼈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才体制机制。
要通过建设⼈才特区,⼤量聚集拔尖领军⼈才,促进各类⼈才的全⾯发展,依靠⼈才智⼒优势,提升⾃主创新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科学发展优势。
中关村⽰范区具有建设⼈才特区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范区在海内外具有⼀定影响⼒,聚集了⼤量⾼层次⼈才创新创业,⼈才发展的辐射效应强。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范区实施⼀系列先⾏先试的政策,为进⼀步促进⼈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关村⽰范区地处⾼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密集地区,科研资源⼗分丰富,⾼新技术产业发达,⼈才开拓事业的空间⼤、平台宽⼴。
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借助优势、开拓创新,加快把中关村⽰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体现中国特⾊的⼈才特区。
⼆、建设⼈才特区的总体⽬标从2011到2015年,⾯向以海外⾼层次⼈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所特需的各类⼈才,建设“⼈才智⼒⾼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度活跃、新兴产业⾼速发展”的中国特⾊⼈才特区。
科技创新人才评选目标

科技创新人才评选目标
科技创新人才评选的目标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人才:评选目标可以是发现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并提供培养和支持,帮助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2. 鼓励和激励科技创新:评选目标可以是通过表彰和奖励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更多人参与科技创新,并在创新领域有所突破。
3.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评选目标可以是发现那些创新能力突出、能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4.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评选目标可以是通过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5. 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评选目标可以是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合作的平台,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资源的共享,推动科技创新的合作与交流。
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为例

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为例王立军【期刊名称】《杭州科技》【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6页(P16-21)【作者】王立军【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6年5月,杭州未来科技城成为浙江首个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区域内的阿里巴巴集团也成为浙江首个国家级企业双创示范基地。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于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统筹规划区面积123.1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区面积49.5平方公里,是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4个未来科技城之一,也是浙江省、杭州市和余杭区三级重点打造的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
在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中,杭州虽起步最晚,但在创新平台、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发展质量等指标上均表现出色,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园区+创新型政府”合力发展的生动实践。
未来科技城如何建成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近年来,杭州未来科技城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战略,抓平台、聚要素、增活力,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高潮(见表1)。
2011至2018年,杭州未来科技城技工贸总收入从203亿元上升到4997亿元,税收从11.7亿元上升到285.7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58.0%和57.9%(见图1、2)。
杭州未来科技城实现跨越式发展,核心动能来自于全方位、实质性、大力度和高水平的创业与创新。
其双创基地建设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表1 2018年杭州未来科技城各类指标表数字经济企业营收数字经济企业税收累计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累计注册企业各类产业园、科创园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各类资本管理机构管理资本3 9 7 4亿元2 4 7.6亿元3 1 2 6名1 3 6名1 9 3名1 1支1 3 0 0 0余家5 5个3家1 0家2 4 1家4 5家4 5 0家5家2 8家1 3 9 0余家2 9 5 0亿元图1 2011-2018年杭州未来科技城技工贸总收入示意图图2 2011-2018年杭州未来科技城税收示意图☆“最多跑一次”优化营商环境未来科技城通过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来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成效,提升便民服务便利化水平。
未来科技城 海创园 政策大全

目录1、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的意见》的通知(浙委办[2011]153号)·12. 关于支持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工商企[2010]10号)·103.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支持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浙科发外[2010]200号)·144.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支持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和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浙人社函[2010]355号)·165. 关于印发《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浙人社发〔2011〕160号) ·196.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市委办发[2010]35号)·267.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驻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试行)(杭政[2010]3号)·358. 关于批转《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政府补助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余政办〔2011〕259号)·499. 关于印发《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项目启动资金拨付细则(试行)》的通知(余组(创)管〔2011〕37号)·5910. 余杭区实施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的若干意见(区委办[2010]182号)·6211. 关于批转《余杭组团(创新基地)人才房租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余政办〔2011〕258号)·7012. 关于印发《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孵化器入驻企业补助的补充意见》的通知(余科〔2011〕39号)·78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文件浙委办〔2011〕153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的意见》的通知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单位: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的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海纳百川 创新引领未来——记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未来科技城)

海纳百川创新引领未来——记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未来科技城)佚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有志之才选择了出国留学。
据统计,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约有20多万人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其中45岁以下、具有助理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约1.5万人,其中许多人始终心系祖国,【期刊名称】《杭州科技》【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人才创新;海外;科技城;浙江;出国留学;改革开放;发达国家【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有志之才选择了出国留学。
据统计,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约有20多万人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其中45岁以下、具有助理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约1.5万人,其中许多人始终心系祖国,有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愿望。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内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海外归国创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建国以来的第二波归国潮已经势不可挡。
2005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有3.5万人,2007年为4.45万人,至2011年,则跃升至13.5万人。
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海外人才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壮大本国人才队伍的通行做法,也是短期内突破技术瓶颈的捷径。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和风起云涌的浙江经济,浩浩荡荡的钱塘江水,以其特有的大气和开阔胸襟,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外学子归国创新创业。
在杭州主城西侧,毗邻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一个规划面积约113平方公里的创业园,名叫“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也称为“未来科技城”。
未来科技城由省市区三级共建——“属地政府建园区、企业投资办平台、条块政策做支撑”是它的开发模式,定位为浙江省按照全新机制运行的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内一流的人才创新基地、辐射长三角的西溪智力硅谷。
未来科技城是杭州创新园区中的“宠儿”,它北依杭州地铁5号线,多条道路与杭州主城畅通;园区周边有省委党校、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城等高等院校和高教科研平台,是杭州市科创产业集聚区西湖、南湖、青山湖高新产业带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