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三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某湖泊中发生了下图所示的变化,则以下选项中叙述错误的是(B )。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3.为什么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提示】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减弱外界干扰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利于生态 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 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像这样生态系统能在受到干扰时,通过 自我调节 、 自我修复而抵抗变化、保持平衡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2)像苏州水乡的河水那样,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和维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 的能力,叫作 抵抗力 稳定性。
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
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低;反之,抵抗力稳定性 高。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4.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A )。 A.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 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特别提醒: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照射到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太 阳能没有被生产者固定。 (2)流经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人工投放 的饵料等有机物中的能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网 ③特点 a.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捕食、种间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c.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数,而非生物数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②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 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正确。老虎属于大型肉食性动物,一般在食物链(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 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在一定的区域内容纳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越少
6.沼渣还田,将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牲畜的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燃料,此过程能提高能量传递 效率吗?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思考与交流】〖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专题8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专题8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444314专题8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通过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中组成成分消费者:加快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结构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养结构(、)生态系统进行、的渠道功能:【真题演练】1、“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

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3、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钱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基石)二、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2、过程3、特点①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在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②易错点1、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太阳能或化学能)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汇总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汇总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代谢类型组成内容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地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空气、水分、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如铁细菌、硝化细菌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等引入生物群落,被生物所利用。

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异养型(1)绝大多数动物(2)寄生生物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最活跃的成分(非必需)分解者异养型(1)腐生细菌和真菌(2)腐食动物和蚯蚓、蜣螂等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

物盾循环中的关键成分3.相互关系: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链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组成食物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食物链分析:食物链草鼠蛇鹰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3)食物网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特点:一种生物可同时占有多个营养级。

(4)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变动的分析方法①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数量都会减少。

②“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其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选必2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选必2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1生态系统的结构问题探讨大豆是发源于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

大豆田里生长着稗草、苘麻、鸭跖草等多种杂草,分布着七星瓢虫、大豆蚜等动物,土壤里还有蚯蚓、线虫,以及多种微生物。

每公顷大豆与共生根瘤菌每年固氮可以超过100 kg。

讨论1.大豆根系会给土壤带来哪些变化?2.大豆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3.根据以上讨论结果,请用一句话概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聚焦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营养结构?食物网的复杂性对于解决生态学问题有什么启示?在大豆田中,大豆与稗草、大豆蚜等生物之间,大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非生物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内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环境。

在环境条件大体相同的地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往往也相近或相似。

这些都说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范围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一片森林、一个湖泊、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块农田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biosphere)。

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自然生态系统又可划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陆地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思考·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在森林、草原、农田、湖泊等生态系统中,挑选你和本小组同学熟悉的两个生态系统,分析它们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联系。

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逐级递减 原因: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 生物利用的部分。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 能量传递效率
本营养级的同化量
1)公式:传递效率=
未利用 (t·km-2·y-1)
分解者分解 (t·km-2·y-1)
呼吸量 (t·km-2·y-1)

1.42
0.42
0.19
0.81


15.00
11.94
39.31

3 825.37
1 986.70
547.00
1 224.00

23 804.42
3 252.00
2 877.00
13 850.05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为23 804.42 t·km-2·y-1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6%
C
C.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66.25 t·km-2·y-1
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正
常功能
6.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

散失 —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过程:自身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等。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一营养级
1.各营养级能量流动
关注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粪便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之 间的关系
第二营养级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模型图的拆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 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项正确,C项错误;七星瓢虫捕 食蚜虫,二者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相对平衡,B项正确;人体甲状腺激素 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变式训练】 1.下列对生态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保持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平衡的能力 答案:D 解析: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其组成成分、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 的收支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
第3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01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索 引
02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 (1)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 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3)收支平衡。
2.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下列对此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 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通常呈正相关 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 答案:D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与b曲 线相似,A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 越强,与a曲线相似,B项正确;通常,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二 者呈正相关,C项正确;极地冰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 恢复力稳定性也低,不符合这一模型,D项错误。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的蓝藻/硝化细胞组成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1、结构如:蚯蚓为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文科生了解)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必背知识】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版)

(5)若绿色植物有1000kg,则鹰最多增重40kg,最少增重0.1kg。
10.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部分。
11.利用能量流动特点确定食物链(网)
(1)该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猫头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
猫头鹰获取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绿色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4)若猫头鹰的体重增加0.5kg,至少消耗绿色植物12.5kg,最多消耗绿色植物5000kg。
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知识拓展: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中表示不同关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个体数量、有机物总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3.能量的传递
(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各级消费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各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3)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5.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分析(定时分析)
图例分析:能量流动图解分析(见右上图)
③少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个体群落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的某区域的最大的生态系统
个体生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和)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举四个例子:
作用: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
(2)生产者
分类---(自养、异养)生物,可以将转化为、
转化为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成分,是生态系统的
典例---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
判断并举出典例:
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一定是生产者。

()
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

()
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

()
(3)消费者
分类--- 生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通过自身代谢将转化为。

消费者中包含寄生生物
作用---加快,对于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的成分,但(是、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典例---人、多数动物、根瘤菌、
寄生的各种病毒、细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菟丝子
菟丝子:植物,(有、无)叶绿体,养,营生,属于者。

分类---消费者据所捕食食物分为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
(4)分解者
分类---(自养、异养)生物,营生生活的、、
作用---将
典例---营腐生的动物:蚯蚓、蜣螂
营腐生的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
大多数细菌营腐生
判断并举出典例:
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
原核生物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举出例子。

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形成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有,对生态系统有净化功能的成分有。

分解者将植物残值败叶和动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释放能量,给绿色植物的是,释放的能量少部分用于的生命活动,大部分以形式散失。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概念---生物间因而形成的营养关系。

植物蝉螳螂黄雀
营养级别
消费级别
食性动物食性动物食性动物
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终点是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最高营养级,因此第一营养级永远是,营养级别=消费级别(+/-)1,食物链由和参与形成,不能反映的成分是。

2食物网
(1)原因: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
(2)几个要点:
食物链必须从开始,终点是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最高营养级。

物种越多,食物网越,生态系统能力就越强。

食物链不可能,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

作用通过积累在生物体内,
越高的生物,体内浓度越高。

3意义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的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教材92页。

本节常考类型:
(1)甲乙丁戊
若丙减少,则甲乙丁戊
(2)A
B C
D
E
若C减少,则A (据最的食物链来判断)
若A减少,则后面所有营养级都
若B减少,则C基本不变,原因是
若E全部搬走,则C ,因为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最终源头:
能量的输入:通过作用固定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能量的流动:渠道---
形式---
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散失: 作用中以 的形式散失
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熟练说出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路)
,但 营养级没
有 的这一去向。

注意:摄入量(等于、不等于)同化量,摄入量= + ,
每营养级的粪便(是、不是)本营养级的同化量,是 营养级的同化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均包括 和
两种方式。

教材94页图5-7:
图中方框面积越来越小表示随着 的增加,贮存在该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能量越来越少。

箭头越来越细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用于呼吸作用的能量逐渐
递减。

能量去向汇总:
同化量= +
或= + +
或= + + +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 ---因为食物链中的关系是的结果,不可逆转。

2 ---原因有(3个)
能量沿流动的过程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能够流入下营养级。

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量/
能量金字塔---如果将单位时间内数值,由绘制成图,
可形成金字塔形。

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

--教材96页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会倒置吗?
营养级越低,得到的能量一定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定越,用于呼吸作用的能量一定
越,耗氧量一定越。

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数量越、(有反例)
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体内有机物越。

(有反例)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以便维持。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

----教材96页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设计,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应用。

如建立沼气池、桑基鱼塘,它们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对,提高了。

提高的是能量传递效率吗?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帮助人们,使。

实例:进行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合理确定载畜量和捕捞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