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正式)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正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四川省资阳中学邹科各位领导、各位⽼师,⼤家好!我说课的题⽬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篇课⽂是⼀篇评述⾰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争精神的议论⽂。
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争的精神,提⾼学⽣的议论⽂语⾔表达能⼒具有⼗分重要的作⽤。
现就教材、学情、学案设计及板书设计等⽅⾯的个⼈理解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课⽂简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发表的讲话,意在追述马克思的⼀⽣以及他对⼈类的伟⼤贡献,表达⾃⼰和全世界⽆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这篇⽂章⾼屋建瓴,深刻透彻,条分缕析,逻辑严密。
风格与内容⽔乳交融,内容与形式⾼度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篇悼词,也是⼀篇特殊的演讲词,属于实⽤类的论述类⽂章。
处于⼈教版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第四单元。
该单元要学习的应⽤⽂是演讲辞。
演讲辞是⼀种常见的⽂体,古今中外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都⾮常善于利⽤这种形式,发表主张,传播知识,争取同盟。
本单元三篇演讲辞,涉及教育、政治、哲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较紧密。
学习这个单元,⽬的就是引领学⽣关注社会⽣活,增强他们适应现实的能⼒,同时也适应他们⾃我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变⾰和时代的发展,向来以含蓄内敛著称的中国⼈也越来越重视演讲的作⽤。
在中学阶段学习演讲的技巧,体会演讲的魅⼒,提⾼演讲的能⼒,有助于学⽣更好地展⽰⾃⼰的才华,发挥⾃⼰的个性和潜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居于必修⼆P46—P49,处在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德⾦的《我有⼀个梦想》之后,是本单元的最后⼀篇课⽂,是本单元演讲辞教学的收官之作。
它同时也是⼀篇重要的略读课⽂,要放⼿让学⽣⼤胆主动学习形成学⽣学习能⼒的课⽂。
(⼆)、教学⽬标:根据⾼考考纲、教学⼤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知识和能⼒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学⽣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标:A、知识⽬标 1.了解演讲词的写作特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及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及教案一、说课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卡尔·马克思的著名演讲,它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这篇讲话对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背景,理解其核心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马克思在讲话中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卡尔·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感受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
3. 解析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的观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
5. 问题探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马克思的观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读后感,深入分析马克思的观点。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
六、教学评价: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目:有关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书籍、论文。
3. 网络资源:有关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在线资料。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说课教案说课稿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说课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逝世而作的悼词,是一篇具有极高思想性和文学性的演讲稿。
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旨在通过对马克思的评价,展示马克思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以及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说学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
但是,对于马克思及其理论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伟大贡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
(3)结合实际,探讨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马克思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性较强的部分。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贡献。
5.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马克思及其理论的认识。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探讨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六、说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一、选题背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毛泽东在1958年5月5日上午在德国伍斯特陵园马克思墓前所作的重要讲话。
这篇讲话既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中国革命的一次总结和自我批评。
此篇文章表达了毛泽东为青年所实践的信念,也是他回顾自己青年时代的奋斗历程,同时也为他后期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篇文章思想深邃,高妙古怪,经久不衰,多次被当代青年人群和爱好者所阅读,并成为一门必学课程。
本次说课将分为三个部分:选题意义、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以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2.深刻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并进行分析;能够理性评价毛泽东思想和革命理念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修养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4.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問,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互相交流。
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和觀點,并且學習教師的思考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2.分組討論法。
教師設置問題或部分節而,讓學生自主分組討論.通過分組討論,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問題和經驗,將自己的理解帶入討論中,激發出更多的思考和探討。
3.閱讀訓練法。
通過大量閱讀和摘錄,以及設置閱讀重點和問題,來尤其提高學生的阅读能力和語文素養,讓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思想批判,并對文章進行深刻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毛泽东在演講中指出,“在溫布利球場或其它地方,30万人向你們大喊:中國!中國!中國!你們有何感想?那是一种非凡的、鼓舞人心的感觉。
” 。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是一個人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
同時,毛泽东也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革命的命运所在:实现事业的繁荣昌盛。
第二步,分析文本并学习马克思主义分析文本,可以明白到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灵魂,而青年则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承担重任的最佳的力量纽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说课稿(背诵精华版)

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上午的1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与《为了忘却的纪念》共同构成“跨越时空的美丽”这个模块。
本单元旨在聆听先贤的谆谆教诲,和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的一篇悼词。
作者在文中评述了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
学习此篇课文对帮助学生学习今后的议论文,提高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
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法三种(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情境法主要是通过言语描述或音乐渲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文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人文阅读篇,主要讲述毛泽东在1957年七月一日在莫斯科看望斯大林的时候,在亲自参观马克思的墓地时的感悟和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
1.2 教材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直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紧密相连,早期共产党人就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著名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就是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文件”。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后,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和影响,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可以看到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理念,例如维护劳动人民利益、批判资产阶级、追求真理解放思想等等。
1.3 教材目标通过本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阐释,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追求。
同时,学生也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行文清晰、语言简练的风格,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2.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追求;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重点1.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2.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追求。
2.3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2.如何体会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追求。
2.4 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首先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制度中的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引入本文的阅读。
(2)阅读分析(30分钟)分析本文的基本情况、主题、结构、语言特点、作者意图等方面,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
(3)互动讨论(20分钟)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时不时与同学交流,比如询问他们文章中哪些语句最具有感人力量,所引起的主要情感是什么等等。
人教版必修2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2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一、课时安排•课程名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适用年级:高二•课时数量:1节课•课时时长:45分钟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马克思墓前讲话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意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尊重与敬佩之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问题的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马克思墓前讲话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意图•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本节课将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
文章是郭沫若在1949年马克思诞辰100周年时发表的,全文通过一个想象人物的讲话,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敬与敬意。
教学方法•导入:–利用图片和音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预习讲授:–教师介绍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并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分析标题,预测文章内容•阅读与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与思辨:–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和思想,引导学生对马克思思想的思考–学生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拓展延伸:–教师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扩展学生对马克思的认识•课堂讨论和总结:–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使用图片和音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播放马克思的肖像照片,以及马克思的名言或音乐。
预习讲授(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然后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以及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展 规 律
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四)第4段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 动规律”。
(五)第5段 “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 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 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六)第6段 1、马克思作为“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 要的”。”这样““这”指代什么? “这样”指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 是肤浅地研究。“这”指代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 所做的贡献。 2、“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 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什么基本观点?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 是马克思的科学观。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词语解释
1、繁芜丛杂 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 意思。 2、豁然开朗 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 己的学习思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豁然,开敞的样子。 3、浅尝辄止 刚入门就不再钻研,辄,就。
4、坚韧不拔 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不动摇,有韧性。 5、卓有成效 办事有成绩,效果显著。卓,杰出而不平常。 6、建树 建立的功绩。 7、诬蔑 捏造事实,毁坏名誉。
2、“下午两点三刻”: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 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3、“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 用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 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 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教学思想:1·民主:师生关系应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课文)平等对话。
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尽量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2·科学: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而引导的线索,是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是学生主动钻研的思想火花),围绕学生所提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
3·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舒展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
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打算尽可能体现出以上教学指导思想,而且,我力图避免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烦琐分析考证,而追求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撞、思想的魅力和人格的感染。
教学目的: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
我首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
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
具体说来,我力图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的:1. 开启思想闸门。
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2. 进行人格熏陶。
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
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3. 感受时代脉搏。
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学生如果不适应这种研讨式的教学风格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状况怎么引导?2.放手让学生质疑研讨,如果出现一些我事前无法预料的思维火花时,我又如何驾驭课堂(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不影响教学的节奏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设计:一、导入: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0周年,由此引出话题:调查: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请举手。
(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提示学生: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¾¾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
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
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
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朗读一遍课文(或快速默读课文),就其结构和语言思考提问(或写成纸条)。
三、师生研讨:(以下只是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程序。
具体的教学步骤将以现场学生的思维状况随机而定。
)[假设一]学生问: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引导:不仅仅是婉语→突出其“思想家”而且“伟大”(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体现马克思思想贡献(理论贡献)的语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的贡献是不是“思想贡献”?(注意这样一句:“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那么,什么是“主要的”呢?→对文中有关马克思伟大实践的论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在恩格斯看来,这两方面的贡献,那个更重要?为什么?(从语言入手:“远不是最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展示结构提纲。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理论贡献: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实践贡献: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如果让马克思来评价自己,他会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二]学生问: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要用一个“将”字?引导: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充满信心?(“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科学贡献究竟有哪些?(在文中找有关内容)→从“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三]学生问: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这句话?引导:仅仅是表现马克思的蔑视和大无畏气概吗?→“你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马克思自白》)→(“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比起马克思的宏伟目标,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
→请从文中找出马克思为了自己的目标,做了多少事?→从理论贡献到实践指导→分析关键词语→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四]如果学生不提问,或所提问题不涉及教学重点,那么,教师适时提出问题。
拟提问题(不全讲,根据情况选择提出):⊙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这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为何要加一个“将”字?⊙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注意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这说明了什么?(任何科学理论,贵在创新和发展。
)⊙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说明:以上问题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独到见解。
●结构提纲(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适时展示)——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2.革命理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3.革命实践注重实践参加实践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2.实践贡献(革命家)注重实践(过渡段)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协会(顶峰)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战友:“尊敬”、“爱戴”、“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小结:第一、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第二、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
●总结语言风格(最好引导结合讨论和练习二、三学生得出结论)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特别是第8段),准确严密而饱含感情。
四、总结:(一)学生小结自己的收获。
(适当抽学生当堂交流。
)注意:教师不作定论,允许每一位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收获。
(二)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对于今天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三)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四)课外作文:《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随笔)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