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气体的风险性评价

合集下载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处置方案一、目的为确保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控制事态扩大,防止事故蔓延,有效组织实施抢险救援,保证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得到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尽快恢复经营,特制定本方案。

二、事故风险分析1. 事故类型: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是指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等过程中由危险化学品泄漏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事故。

2. 危害程度分析: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发生泄漏,其泄漏后的扩散速率与操作压力和风速有关,带压泄漏时,压力越高扩散速率越快,常压泄漏时扩散速率与当时的风速相当。

少量泄漏后,因操作现场通风良好,有毒气体迅速扩散,不会造成操作工的中毒事故;如果是爆炸或生产不正常发生有毒气体大量泄漏的情况,则形成云团向空气中扩散,有毒气体的浓度云团将笼罩很大的空间,影响范围很大。

3. 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环境污染、踩踏事故、坍塌事故等次生事故。

三、应急组织形式1. 现场应急处置小组:由事发车间(管辖区域)主管担任现场应急处置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指挥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支援小组:由安全管理部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物资部门、医疗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提供人员、物资、技术等支援。

四、应急响应流程1. 危险化学品泄漏报警分级:(1)一级报警:可燃气体报警仪发出报警信号,危险化学品出现大量泄漏,消防沙、围堰、收集池已经完全不能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泄漏。

(2)二级报警:可燃气体报警仪发出报警信号,危险化学品出现泄漏状况,消防沙、围堰、收集池能够控制泄漏的危险化学品。

(3)三级报警:可燃气体报警仪发出报警信号,由于危险化学品储存间未定期启动排风扇,导致室内可燃气体浓度上升,可燃气体报警仪发出报警信号。

2.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事故报告对象:(1)当发生一级报警时,现场人员立即上报环境与安全管理部,并通知科室和部门负责人。

有毒气体泄漏、积聚的场所技术标准

有毒气体泄漏、积聚的场所技术标准

有毒气体泄漏、积聚的场所技术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有毒气体泄漏、积聚的场所技术标准引言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毒气体泄漏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有毒气体泄漏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

有毒气体泄漏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

有毒气体泄漏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例1.有毒气体泄露导致安全事故2009年6月27日上午,某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制药厂发生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造成两名职工死亡。

该公司是专门生产抗生素的医药公司,上班实行两班倒,每班12人。

27日上午,值班长和组员像往常一样来到九号固液分离震动筛前,将发酵好的磨料倒入压力机进行冷处理,两人分别在罐中和罐外操作,罐外员工发现罐中员工昏倒,立即进入罐内试图施救,不料,自己也昏倒在罐中,后经查明系一氧化碳中毒。

例2.氨气泄漏事故2012年9月8日上午,某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氨气中毒事故,目前已有20余人出现中毒迹象,被送往医院治疗。

有一名患者严重已转至哈尔滨治疗,其他患者病情平稳。

据了解,本次爆炸是由于该公司在维修冷库中的管道时发生断裂,导致氨气泄漏。

例3.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脂(MIC)泄漏事故。

1984年12月19日深夜11时,美国设在印度的博帕尔农药厂的由于240加仑水被错误地倒入45吨甲基异氰酸脂(MIC)储罐内,使罐内温度突然升高至38度,压力从5磅升至355磅。

维修工试图手工操作来减压,但因罐内压力太大而未成功。

3日零时56分,一股浓烈、酸辣的乳白气体(剧毒物甲基异氰酸脂)从一个出现裂缝的安全阀泄漏出来,四处扩散,120名工人纷纷逃离,只有1名工长在孤军作战中死亡。

整个事故造成2500多人死亡,12.5万人受害,30万人撤离,印度方面估计损失20亿美元。

事故的教训是:1)对剧毒物甲基异氰酸脂泄漏防护措施不当。

泄漏后长达3个小时没发出报警;2)厂址选择不当。

处在密集居民区,有1.2万人居住在距工厂只隔一条马路的地方;3)雇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

甲基异氰酸脂沸点在39℃~44℃,而事故时罐温达到38℃;此时自动安全阀失灵;洗涤器正在检修,不能经洗涤器排放气体;临时接通软管排放气体燃烧,但持软管者临阵脱逃,只有一个工长坚持工作,但其中毒失去点火能力。

例4 某化肥厂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988年11月23日凌晨l时,某化肥厂造气车间休息室发生了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6名外单位来厂施工人员全部中毒死亡。

高压气体容器的危险性和管理

高压气体容器的危险性和管理

高压气体容器的危险性和管理高压气体容器是一种用于储存和运输各种气体的设备。

由于容器内部气体的压力较高,因此如果管理不当或发生意外,将会带来严重的危险。

本文将探讨高压气体容器的危险性以及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一、高压气体容器的危险性1. 爆炸风险:高压气体容器内储存的气体在压力过高或者外部受到撞击时,容器可能爆炸。

这样的爆炸可能引起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毒性风险:某些高压气体是有毒的,当容器破损或者泄漏时,这些有毒气体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危及生命。

3. 气体泄漏:高压气体容器若发生泄漏,容器内气体会迅速释放出来,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泄漏还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

二、高压气体容器的管理措施1. 安全存放:高压气体容器应安放于固定的存储位置,并且需要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隔离围栏、安全标识等,以防止未经授权人员接触。

2. 定期检查:对于高压气体容器,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包括外观检查、泄漏检测以及设备性能检测。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3. 操作规范:对于高压气体容器的使用和操作,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了解容器的特性、操作要求以及应急措施。

4. 安全阀和压力表:高压气体容器应配备安全阀和压力表,用于控制和监测容器内气体的压力。

安全阀可以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释放气体,防止容器破裂或爆炸。

5. 泄漏监测:安装气体泄漏检测设备,能够及时发现和报警气体泄漏。

另外,定期培训工作人员如何使用泄漏探测设备,以便及时应对气体泄漏事故。

6. 废气处理:对于废弃的气体容器,应根据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污染和危害。

三、应急响应方案1. 应急预案:建立高压气体容器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隐患排查、应急救援流程等,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

2. 培训和演习: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活动,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熟悉应急装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氯气泄漏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氯气泄漏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因防爆装置不作用而造成焊缝爆裂或大裂纹泄漏的重大事故概率仅约为×10-7~×10-8/年左右,一般发生的泄漏事故多为进出料管道连接处的泄漏;据我国不完全统计,设备容器一般破裂泄漏的事故概率在1×10-5/年;此外,据储罐事故分析报道,储存系统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概率小于1×10-6,随着近年来防灾技术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第七章氯气泄漏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危险区域的确定概述:泄漏类型分为连续泄漏小量泄漏和瞬间泄漏大量泄漏,前者是指容器或管道破裂、阀门损坏、单个包装的单处泄漏,特点是连续释放但流速不变,使连续少量泄漏形成有毒气体呈扇形向下风扩散;后者是指化学容器爆炸解体瞬间、大包装容器的泄漏、许多小包装的多处泄漏,使大量泄漏物形成一定高度的毒气云团呈扇形向下风扩散;氯泄漏后虽不燃烧,但是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会在较大范围内对环境造成破坏,致人中毒,甚至死亡;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氯气泄漏扩散模型,危害区域会有所不同;氯设备泄漏、爆炸事故概率低,一旦发生可造成严重的后果;以下液氯钢瓶中的液氯泄漏作为事故模型进行危险区域分析;毒害区域的计算方法:1设液氯重量为Wkg,破裂前液氯温度为t℃,液氯比热为C kj/kg .℃,当钢瓶破裂时瓶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氯迅速降至标准沸点t0℃,此时全部液氯放出的热量为:Q=WCt-t0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液氯蒸发,如汽化热为qkj/kg,则其蒸发量W为:W=Q/q=WCt-t0/q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r,则在沸点下蒸发的液氯体积V g m3为:V g=M r273+t0/273V g =t-t0/ M r q273+t0 /273氯的有关理化数据和有毒气体的危险浓度如下:相对分子质量:71沸点: -34℃液体平均此热:kg.℃汽化热: ×102kj/kg吸入5-10mim致死浓度:%吸入-1h致死浓度: 吸入-1h致重病浓度:已知氯的危险浓度,则可求出其危险浓度下的有毒空气体积: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时,人吸入5~10min即致死;则V g m3的液氯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为:V1 = V g×100/ = 1111V g m3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时,人吸入~1h,则V g m3的液氯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为:V2=V g×100/=23529V g m3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时,人吸入~1 h,则V g m3的液氯可以产生令人致重病的有毒空气体积为:V3=V g×100/=57l43V g m3假设这些有毒空气以半球形向地面扩散,则可求出该有毒气体的扩散气体半径为:R=V g /C/1/2×4/3π1/3式中: R —有毒气体半径mV g—液氯的蒸汽体积m3C —有毒介质在空气中危险浓度值%液氯泄漏事故毒害区域模拟计算以一只液氯钢瓶1000kg发生严重泄漏事故后果计量如液氯泄漏量W =1000kg,环境温度瓶内t=250C,计算有毒气体扩散半径: 液氯蒸发热Q:Q = WCt-t0= 1000××25--34= 56640kj蒸发量W:W = Q/q= 56640/×102= 196kg液氯沸点下蒸发气体体积V g:V g = M r×273+t0/273= ×196/71×273+-34/ 273= m3氯气在致死的浓度C1的体积V1和有毒气体的扩散半径R1:V1 = V g×100/C1= ×100/= 60155m3R1 = V1/1/3= m氯气在致死的浓度c2时的体积V2和有毒气体的扩散半径R2: V2 = V g×100/c2= ×100/= 1273882 m3R2 = V2/1/3= m氯气在致重病的浓度c3时的体积v3和有毒气体的扩散半径R3 V3 = V g×100/C3= ×100/= 3093714m3R3 = V3/1/3= m氯气泄漏静风状态毒害区域:图9-1 氯钢瓶泄漏在静风状态下的毒害区域注:①吸入5~10mim浓度%的致死半径:R1= 30.62m②吸入~l h浓度%的致死半径:R2 = 84.73m③吸入~1 h浓度%的致重病半径:R3= 113.89m事故后果模拟分析及建议以上是以氯钢瓶严重泄漏造成的事故后果的模拟,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由于该建设项目在用氯过程中,涉及用氯的设备设施有液氯钢瓶、液氯汽化器、氯管线、反应釜等,因此都可能存在氯的泄漏;风向决定毒气云团的扩散方向,风速决定毒气云团的下风向的扩散范围,气压和地形影响毒气对人的危害程度,如果空气流动性小、温度大,毒气在低洼处停留不易扩散,可造成人畜中毒,甚至死亡;氯气泄漏后,在有风的条件下,氯气通常呈60°左右的夹角向下风向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的补充,浓度会逐渐降低,但相应下风向的防护距离增加;一般在小泄漏状态下泄漏量≤200L,首次隔离距离为30m,下风向撤离范围白天为0.3km,夜间为1.1km;在大量泄漏状态下泄漏量>200L,首次隔离距离为275m,下风向撤离范围白天为2.7km,夜间为6.8km;污染范围不明时先按上述方法确定防护距离,然后分段测试氯气浓度再调整防护距离;建议企业应制定针对氯泄漏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如发生氯泄漏应立即启动预案,在日常过程中,加强氯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严防氯的泄漏;常备抢修器材表和常备防护用品表如下:第七章劳动卫生预评价根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本工程劳动卫生方面主要危害因素是毒物危害、噪声危害和生产性粉尘危害;本工程劳动卫生预评价采用某些企业类似生产装置检测数据作为类比值进行评价;毒物危害评价7.1.1 评价方法按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将职业性接触的毒物危害程度分为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根据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规定,以有毒作业分级指数法对本工程的有毒作业岗位进行评价;有毒作业分级指数法是根据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及毒物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分别用D、L、B表示;依据三项指标求得指数,根据指数范围进行分级;具体做法是按照GB12331-90求出分级指数C;C=D·L·B式中:C—分级指数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实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1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级别表7.1.1 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7.1.2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3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表7.1.3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Mc/Ms-1式中:Mc—测定毒物浓度均值mg/m3Ms—该种毒物最高容许浓度mg/m35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制定出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中,应分别进行毒物作业的分级,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同时注明其他生产性毒物作业的级别;表7.1.4 有毒作业分级表不懂7.1.2 毒物危害评价结果本项目中主要有毒物质有溴素、氯丙烯等,主要在相关生产岗位和储存岗位使用,可能形成有毒作业场所;以上毒性物质具体危害情况见危险化学品危险有害性分析;噪声危害评价7.2.1 评价内容本工程项目的主要噪声声源为物料输送的泵、压缩机、风机、粉碎机等;7.2.2 评价方法对原厂区装置噪声的类比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作为对本工程噪声危害程度的参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与国家卫生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做出评价,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1噪声作业分级依据噪声作业危害程度级别进行噪声危害评价;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见表7.2.1;表7.2.1 噪声作业分级级别表7.2.2 工业地点噪声声级卫生限值GBZ1-20023噪声作业分级查表法为了简化噪声危害指数的计算过程,便于实际操作而采用此方法见表7.2.3第八章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事故后果分析是危险源危险性分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定量的描述一个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对工厂、对厂内职工、对厂外居民甚至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华通化学最常见的事故是火灾、爆炸和中毒,本工程产品是精细化工产品,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数量不大,而使用的有毒气体比较多,故本评价对有毒气体毒害区进行模拟分析,选择液氯和液氨液化气体容器破裂时毒害区进行估算,由于缺乏氟化氢的相关数据,故未作模拟分析;1液氯气瓶破裂时毒害区估算液氯是剧毒物质,使用气瓶包装,现对液氯气瓶破裂毒害区域进行分析估算;设有液氯气瓶中存有液氯1000kg,容器破裂前罐内液氯温度t为25℃,液氯的比热c为kg·℃,当容器破裂时器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氯温度迅速降到标准沸点t0为-34℃,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为: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容器内液体的蒸发,汽化热Q为×102kj/kg,则蒸发量为:液氯分子量为M=71,则在沸点下蒸发的体积Vg:据查氯在浓度达到目前为%浓度时,吸入5~10min可致死,则Vg氯气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害空气体积为V= Vg×100/=×100/=74988.89 m3假设这些有毒气体以半球型向地面扩散,则可求出氯气扩散半径为:由此液氯气瓶发生破裂事故引发有毒气体扩散,其毒害区半径为32.96 m;2液氨气瓶破裂时毒害区估算烟磺酰胺生产中使用液氨气瓶,如果发生意外液氨气瓶破裂可能发生蒸汽爆炸;液氨是有毒物质,爆炸后若不燃烧,便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一般情况液氨在补充时易发生事故,现对液氨气瓶毒害区域进行分析估算;液氨气瓶中存有液氨1000kg,容器破裂前罐内液氨温度t为25℃,液氨的比热c为kg·℃,当容器破裂时器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氨温度迅速降到标准沸点t0为-33℃,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为:Q=W·ct-t0==500××25--33=133400kj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容器内液体的蒸发,汽化热Q为×103kj/kg,则蒸发量为:液氨分子量为M=17,则在沸点下蒸发的体积Vg:据查氨在浓度达到目前为%浓度时,吸入5~10min可致死,则Vg氨气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害空气体积为V= Vg×100/=×100/=28031.63 m3假设这些有毒气体以半球型向地面扩散,则可求出氨气扩散半径为:由此液氨气瓶发生爆炸事故引发有毒气体扩散,其毒害区半径为30.38m;第四节事故树分析评价由于本项目为电解项目,涉及较多电气设备,发生人员触电的危险性较大,故采用事故树分析对用电系统进行专门评价;一、评价方法简介事故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所写FTA又称故障树分析,时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时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将特定的事故和各层原因危险因素之间用逻辑门符号连接起来,得到形象、简洁地表达其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地逻辑树图形,即事故树;通过对事故树简化、计算达到分析、评价地目的;事故树分析方法可用于各种复杂系统和广阔范围的各类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分析、各种生产装置可靠性分析和伤亡事故分析等;二、事故树分析基本步骤1.确定分析对象系统和要分析的个对象事件顶上事件通过经验分析、事故树分析和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确定顶上事件何时、何地、何类;明确对象系统的边界、分析深度、初始条件、前提条件何不考虑条件,熟悉系统、收集相关资料工艺、设备、操作、环境、事故等方面的情况何资料;2.确定系统是个发生概率、事故损失的安全目标值3.调查原因事件调查与事故有关的所有直接原因和各种因素设备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不良因素;4.编制事故树从顶上事件起,一级一级往下找出所有原因事件直到最基本的原因事件为止,按其逻辑关系画出事故树;每个顶上事件对应一株事故树;5.定性分析按事故树结果进行简化,求出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6.定量分析找出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出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求出概率重要度和结构重要度;7.结论当事故发生概率超过预定目标值时,从最小割集着手研究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所有可能方案,利用最小径集找出消除事故的最佳方案;通过重要度重要系数分析确定采取对策措施的重点和先后顺序;从而得出分析、评价的结论;具体分析时,要根据分析的目的、人力物力的条件、分析人员的能力选择上述步骤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实施分析、评价;对事故树规模很大的复杂系统进行分析时,可应用事故树分析软件包,利用计算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三、触电事故树分析1.概述将“触电发生伤亡事故”作为顶上事件,在计算、分析同类事故案例的基础上,作事故树,见图6-12.事故树事故树分析如图6-1图6-1 触电事故树图中:T-顶上事件;A,B-中间事件了;X-基本事件;T-触电伤亡事故;A1-设备漏电, A2-人体接触带电体;B1-绝缘损坏, B2-绝缘老化;B3-保护接地、接零不当, B4-保护开关失灵;X1-缺乏用电安全知识, X2-电气设备漏电;X3-电气设备外壳带电, X4-违章作业;X5-防护用品使用不当, X6-电工违章作业,非电工操作;X7-开关漏电, X8-接触开关的带电体;图6-2 防止触电成功树3.计算事故树的最先割集、最小径集该事故树的结构函数为:T=A1A2=B1+B2B3+B4=X1+X2+X3+X4X5+X6+X7·X8=X1+X2+X3+X4X5+X6+X7·X8=X1X5+X1X6+X1X7X8+X2X5+X2X6+X2X7X8+X3X+X3X6+X3X7X8+X4X5+X4X6+X4X7X8…… (1)在事故树分析中,如果所有的基本事件都发生则顶上事件必然发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只要部分基本事件发生则顶上事件就能发生;因此,了解哪些基本事件的组合对顶上事件发生具有较大影响,这对有效地、经济地预防事故发生是非常重要地;事故树分析中地割集就是系统发生事故地模式;引起顶上事件发生地最小限度地割集称最小割集;每一个最小割集即表示顶上事件发生地每一种可能性;事故树中最小割集越多,顶上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就越大,系统就越危险;式1为事故树地最小割集表达式,共有12个最小割集,即:K1=X1X5K2=X1X6K3=X1X7X8…………K12=X4X7X8该事故树额达最小径集为:T=A1+A2=B1B2+B3B4=X1X2X3X4+X5X6X7+X8=X1X2X3X4+X5X6X7+X5X6X84.重要度分析如何辨别各基本事件地发生对顶上事件发生额影响就必须对事故树进行基本事件地主要度分析;重要度分析方法有多种,其中不考虑基本事件发生地概率,仅从事故树结构上分析各基本事件额发生对顶上事件发生地重要度地方法称“基本事件地结构重要度分析”,精确计算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系数工作量很大,常用地式通过估算求得系数;通过计算得:IX1=IX2=IX3=IX4=IX5=IX6>=IX7=IX8可见各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发生得影响程度是相同的;从事故树结构上看,要避免顶上事件发生,最佳的方法是根据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大小依次采取措施;如果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有差别,则需要作概率重要度分析和临界重要度分析;5.预防事故模式如前所述,事故树表达式中的每一个最小径集就是系统有效防止事故的一种模式;最小经济中集中基本事件较少的,则预防最为有效;从对同类事故案例分析汇总可得出预防触电事故最主要途径为:保持电气设备处于安全状态、确保电工按章操作和杜绝非电工进行电作业;1保持电气设备处于安全状态对应的基本事件有:X1,X2,X3,X4,X7,X82确保按章操作对应的基本事件有:X5,X66.结果分析即安全对策1“触电事故”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有12个,说明在检测作业中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可能性;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这样的系统是可能造成人员和设备伤害的;该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有2个,说明要预防伤亡事故就必须从这2个方面进行考虑;2个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发生的影响程度是相同的;3预防触电事故最主要途径:保持检测设备处于安全状态、确保操作工按章操作和杜绝违章操作;具体措施为:①为防止触电伤害事故的发生,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责任心,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电工为特种作业,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非操作人员严禁从事该项作业;②应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用途的接地措施;安全接地主要有保护接地、重复接地等;③采用保护接地时,接地电阻必须符合要求;④对电气设备要定期进行维护、检修,发现故障缺陷要及时处理,保证各类电气设备、线路在无故障的情况下运行,确保安全;在进行电气作业时,要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第七章典型事故案例及重大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原因及后果分析过程,是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着重了解同类行业的事故类型、典型事故案例,并对此进行对照、类比、分析、总结,将有效地帮助我们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第一节重大事故原因分析根据统计资料,按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则得出表7-1所列结果:表7-1 按事故原因分类的事故频率分布表从事故发生频率的分布来看,由于阀门、管线的泄漏而引起的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所占比重很大,占%;由于泵、设备故障及仪表、电气失控比重也不小,占%;对于管理问题,完全可以避免的人为损失失误亦达到%;而装置内物料突沸和反应失控的比例占了%;不可忽视的雷击、静电、自然灾害引发事故也占到%,因此,除设备质量、工艺控制、作业管理外,防雪、避雷、防静电也必须应予以相当的重视;此外,在100起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报警及消防不力也是事态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竟有12起是因消防水泵无法启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值得注意的是易燃、易爆蒸汽等飘逸扩散的蒸汽云团以及易燃、易爆蒸汽积聚,或弥漫在建筑物内产生的爆炸不仅所占事故比例高达至43%,而且这种爆炸是最具毁灭性的,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热辐射以及飞散抛掷物等还会造成二次事故;据统计分析,国内40余年间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的事故,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有204起,其中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有7起;按事故原因分类可得出表7-2所列结果:表7-2 国内40年间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事故原因分析表由上述列表数据分析可知,违章动火包括措施不当及误操作竟占到65%的事故率,比例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对此采取应对策措施以杜绝违章动火、避免误操作十分重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设备损坏、仪表失灵、腐蚀引起的事故也占到20%,在现代化连续化生产工艺普遍使用并依赖集散控制系统控制的今天,仪表、设备的选择包括材质及其安装、维护、保养,对保证安全生产正常运行极为重要,其对策措施需要特别加强;雷电、静电、电气火灾、爆炸所占比例甚大,防雷、防电气引起的火灾、爆炸是石油、化工行业的一个重要方面,马虎不得,应有严密的对策措施;第二节典型事故案例本节通过一些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引以为鉴;案例1 广西桂平县磷肥厂硫酸灼伤事故重伤1人、轻伤2人1.事故经过和危害1990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磷肥厂从柳州锌品厂发至贵港森工站储木场的运硫酸槽车于5月30日到站,厂部组织5人到贵港装酸泵,准备从运酸槽车上卸硫酸;5月30日10分,他们将酸泵装上本厂汽车,运至贵港;5月31日17时,安装好电机、电线与酸泵后,进行空载试机3次,每次交流接触器都跳闸,酸泵密封处冒烟,不能使用;20时,厂又派3人前往贵港,22时30分到达现场修理;修理工用手扳动泵轴,发现有一方向偏紧,认为没有问题,即叫电工改用闸刀开关直接起动;2名工人用14铁丝扎2圈套在软塑料管与泵出口铁管接头上扎好,抬酸泵装进槽车内,安装完毕后,4人离开现场,6名电工在闸刀开关处,2人在槽车上;听到试泵命令后,电工合上电源开关,不到半分钟,1人从槽车上跳下,边走边用地面积水洗伤处;另1人也从槽车上跳下,其头部、面部、上肢、胸部、下肢等多处被出口管喷出的硫酸烧伤,后被送入医院抢救,造成烧伤面积35%,深Ⅲ度烧伤,双目失明,预计经济损失3万元;另外2名轻伤也送入医院治疗;2.事故原因分析①酸泵附件有缺陷,空载试机3次交流接触器都跳闸,仍然冒险运转;②酸泵出口铁管与软塑料管没有接好,致使软塑料管与铁管脱开,使硫酸喷到操作人员身上;③操作人员没有穿戴耐酸的工作服、工作帽、防护靴、耐酸手套、防护眼镜,违章作业;④工作环境恶劣,现场照明差,操作人员在试泵时也未远离现场;⑤缺乏急救常识,没有用清水在现场先冲洗处理,使受伤人员伤势加重;3.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①不穿戴齐全个人防护用品者,不准上岗;②加强领导、车间主任、安全员、工人的安全职责,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严禁设备带病、冒险运转;③加强运酸槽车的管理,配备良好的酸泵和其他设备,输送酸之前,先用水试压无问题再打酸并配合安全意识好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④电器设备、闸刀、线路严格按照电器管理规程进行操作,不准随意拆除和更改;案例2 哈尔滨亚麻厂“3.15”特大亚麻粉尘爆炸事故1.事故经过和危害1987年3月15日凌晨2时39分,该厂正在生产的梳麻、前纺、准备3个车间的联合厂房,突然发生亚麻粉尘爆炸起火;一瞬间,停电停水;当班的477名职工大部分被围困在火海之中;在公安消防干警、解放军指战员、市救护站和工厂职工的及时抢救下,才使多数职工脱离了险区;4时左右,火势被控制住,6时明火被扑灭,事故死亡58人,受伤177人,直接经济损失880多万元;2.事故原因分析根据黑龙江省地震办所属哈尔滨地震台提供的这次爆炸的地震效应记录,表明首爆的震级最大,能量也最大;爆炸事故现场有两个能量较大的炸点:一个是中央换气室南部,一个是地下麻库南区;爆炸的地震效应说明中央换气室南部首爆,即从中央换气室南部两个除尘器内的粉尘爆炸开的,通过地沟、吸尘管和送风管道的传播导致其他除尘器的连续爆炸、燃烧和厂房内空间爆炸;3.预防措施①积极制定和严格执行有关防火、防爆的规程、标准、案例;把防止亚麻粉尘爆炸作为企业重要工作来抓;②做好有关人员的培训、考核;落实各级岗位责任制;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素质;③开展对亚麻粉尘爆炸和静电引爆特性的研究工作,为亚麻纺织工业的防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④亚麻企业一定要优先落实防爆技术措施计划;案例3 湖北省某金属锻造厂电击事故 1人重伤1.事故经过和危害2003年9月17日18:55分,湖北某金属锻造厂电工陈学祥、余廷培两人为一组,对电动葫芦的电源线进行安装,由于工作重陈军误送电,致电工陈学祥被电击,从2.6米高出堕落,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开颅手术;伤者陈学祥于9月17日16时后,将1开关柜空气开关电源线接好后,并拉掉空气开关,在吃过晚饭后,约18:55分左右,陈学祥对同档做事的余廷培讲,去拉掉电源开关,准备做事,陈学祥便爬到离地面2.6米高的一棚顶边缘。

受限空间作业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

受限空间作业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

受限空间作业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受限空间作业是指存在有限进出口,并且通风不良、气体有毒有害、充满粉尘或其他危险物质的工作空间。

由于受限空间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中的工作人员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因此,进行受限空间作业前,必须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估,以确定适当的措施来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一、受限空间危险源的识别1. 空气质量检测:受限空间中可能存在缺氧、氧气浓度不足或有毒有害气体等情况。

因此,通过使用专业的气体检测设备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气体。

2. 物理危险源识别:识别受限空间中的物理危险源,如有毒有害物质的储存、高温设备的存在、管道泄漏等情况。

对于易燃、易爆危险源,应当特别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风险。

3. 环境条件评估:考虑受限空间的温度、湿度、光照情况等环境条件,对于可能影响工作人员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的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

4. 机械装置的评估:评估受限空间中的机械装置,包括其安全性能、维护情况以及对工作人员的潜在危害。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旋转部件、挤压部件、切割装置等可能造成伤害的设备。

二、受限空间作业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流程:(1)确定危险源:根据受限空间危险源的识别结果,明确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

(2)评估危险严重程度:根据危险源性质、可引发的事故类型、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对危险源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风险矩阵、风险图谱等。

(3)评估风险概率:估计受限空间中各类事故发生的概率,考虑可能的工作人员错误操作、装备故障、环境变化等因素。

(4)评估风险后果:对各类事故的后果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设备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5)确定风险等级:综合考虑危险严重程度、风险概率和风险后果,对受限空间作业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2. 风险控制措施:(1)工程控制:通过改造受限空间的结构、安装通风设备、设置可靠的警示体系等方式,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

有毒气体泄漏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

有毒气体泄漏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

有毒气体泄漏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例1.有毒气体泄露导致安全事故2009年6月27日上午,某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制药厂发生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造成两名职工死亡。

该公司是专门生产抗生素的医药公司,上班实行两班倒,每班12人。

27日上午,值班长和组员像往常一样来到九号固液分离震动筛前,将发酵好的磨料倒入压力机进行冷处理,两人分别在罐中和罐外操作,罐外员工发现罐中员工昏倒,立即进入罐内试图施救,不料,自己也昏倒在罐中,后经查明系一氧化碳中毒。

例2.氨气泄漏事故2012年9月8日上午,某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氨气中毒事故,目前已有20余人出现中毒迹象,被送往医院治疗。

有一名患者严重已转至哈尔滨治疗,其他患者病情平稳。

据了解,本次爆炸是由于该公司在维修冷库中的管道时发生断裂,导致氨气泄漏。

例3.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脂(MIC)泄漏事故。

1984年12月19日深夜11时,美国设在印度的博帕尔农药厂的由于240加仑水被错误地倒入45吨甲基异氰酸脂(MIC)储罐内,使罐内温度突然升高至38度,压力从5磅升至355磅。

维修工试图手工操作来减压,但因罐内压力太大而未成功。

3日零时56分,一股浓烈、酸辣的乳白气体(剧毒物甲基异氰酸脂)从一个出现裂缝的安全阀泄漏出来,四处扩散,120名工人纷纷逃离,只有1名工长在孤军作战中死亡。

整个事故造成2500多人死亡,12.5万人受害,30万人撤离,印度方面估计损失20亿美元。

事故的教训是:1)对剧毒物甲基异氰酸脂泄漏防护措施不当。

泄漏后长达3个小时没发出报警;2)厂址选择不当。

处在密集居民区,有1.2万人居住在距工厂只隔一条马路的地方;3)雇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

甲基异氰酸脂沸点在39℃~44℃,而事故时罐温达到38℃;此时自动安全阀失灵;洗涤器正在检修,不能经洗涤器排放气体;临时接通软管排放气体燃烧,但持软管者临阵脱逃,只有一个工长坚持工作,但其中毒失去点火能力。

例4 某化肥厂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988年11月23日凌晨l时,某化肥厂造气车间休息室发生了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6名外单位来厂施工人员全部中毒死亡。

甲醛储罐泄漏风险分析

甲醛储罐泄漏风险分析

甲醛储罐泄漏风险分析汪林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8巷3号 110031摘要:甲醛属于有毒有害物质,本文以某纤维板企业制胶车间为例,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推荐的非正常模式计算了该厂甲醛储罐发生泄漏时的毒害范围并提出了泄漏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关键词:甲醛 泄漏Venture analysis for Formaldehyde tank leakageWang Lin(Liaoni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enyang 110031 )Abstract: Formaldehyde is a kind of deleterious substance, in this paper , a glue making workshop of beaverboard enterprise was regarded as example, the non-natural pattern in EIA techno-regulation was applied to figure out poisoned scope. Lastly, the lash-up measure was bring forward.Keywords: Formaldehyde, leakage 1.甲醛的理化及毒理学性质甲醛为透明无色,微带酸性的气体或液体,具有剌鼻及窒息的气味。

甲醛对实验动物具有致癌作用,为人类可疑致癌物质,IARC 将其归为 2A 类致癌物质。

食入后会刺激口腔粘膜,喉及消化道,剧痛,呕吐及腹泻,吸收后可以引起中枢神经抑制。

吸入高浓度的甲醛可以引起严重的呼吸道刺激,导致肺气肿,甚至死亡。

4ppm 时可以引起流泪。

甲醛在人类淋巴母细胞培养中表现为致畸物质。

甲醛浓度达到30mg/m 3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1]某纤维板生产企业制胶车间内设置一甲醛储罐,本文对该甲醛储罐发生泄漏时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环境 第 29 卷第 4 期 NORTH ENVIRONMENT 2004 年 8 月
环境评 价 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气体的风险性评价
张志泉1 (1. 哈尔滨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 摘要 ] 针对有毒气体发生事故性泄漏时具有瞬间性的特点 ,选取适宜的烟团扩散模式 ,在多种气象条件下 ,对有毒气体地 面浓度的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 。结果表明 :有毒气体有害浓度分布区域与泄漏发生后 、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条件有关 。 [ 关键词 ] 事故 有毒气体 风险评价
5 危害评估
综上分析 ,某化工厂一个液氯储槽全量泄漏的 危害程度 ,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气象条件和高浓度毒 气笼罩范围内的入口密度 。在最不利的条件下 ,可 危机下风方 15km ( ≥14ppm) 的范围 ,2. 5km 以内有 立即致人死亡的浓度 ( ≥900ppm) 。在有利的气象条 件下 ,其危害范围只限于液化工段附近和厂区 ,不会 造成大范围危害 。
4. 2 预测模式的设计
根据泄漏方式有限时间内连续排放 ,在烟团模
式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即把 T 时段内的连续排放源
看作多个瞬间烟团在下风方某点 (x ,y ,z) 造成的浓
度迭加 。由此得出下面的扩散模式 :
n
∑ C = Ci ( x , y ,0 , t - ti) i =1
Ci ( x , y ,0)
4. 3 计算结果
模式计算有计算机完成 ,打印出不同风速 、不同
稳定度下的各个轴线上的浓度分布值 。实际计算中
考虑了如下情况 :
风速取 0. 3m/ s (静风) 、1. 0 m/ s (小风) 、3. 0 m/ s
和 5. 0 m/ s (有风) 4 种情况 :
稳定度取稳定 ( F) 、中性 (D) 和不稳定 (B) 3 类 ;
表 1 氯气浓度与急性中毒的关系
氯气浓度
Mg/ m3
ppm
40
14
吸入后的中毒反应 流泪 、流鼻涕
40~80
14~28
咽喉部感到刺激 ,痛 ,呼吸困难 ,睁不 开眼 ,进一步出现支气管炎 、肺炎 、肺 出血 。0. 5 - 1. 0h 有生命危险 。
100~150 35~50
呼吸可能停止 ,唇指发青 ,脉搏微细 , 失去意识 。0. 5~1. 0h 死亡 。
2 液氯储存状况与毒性
某化工厂位于哈尔滨市东郊 ,年产液氯 1. 5 万
吨 ,其生产程序为电解 ———氯气液化 ———液化充装 。
其中液化工段有 12 个储槽 ,每个储槽具有 5 吨的储 存能力 。目前生产储量不大 ,随时生产随时运走 。 一般有 1~2 个储槽满负荷工作 ,储存液氯 5~10 吨 。液氯充装工段有容量 0. 5 吨的钢瓶 ,最多时可 达 100 瓶 ,见表 1 。
5. 0m/ s
F
EB
641 143 30 ———
·78 ·
第 29 卷第 4 期 张志泉·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气体的风险性评价 2004 年 8 月
毒气团 浓
飘移 度
时间 区
(分) 35 14
30 900 35 14
90 900 35 14
180 35 14
表 3 (续) 液氯全部泄漏后毒气团分布预测计算表
冬季 (1 月) 是稳定类天气最多的季节 ,平均风 速小 ,不利于毒气扩散 ,一旦出现毒气泄漏 ,毒气团 笼罩的地表面积大 ,高浓度持续时间长 ,中毒和伤亡 的机率多 。春 、夏两季稳定类天气多 ,是有利于毒气 扩散的季节 。秋季居中 。
0
1
7 32 32 27
春季 (4 月)
0
3 10 57 14 16
夏季 (7 月)
0
7 11 51 15 15
秋季 (10 月) 0
4 16 42 15 23
占全年 ( %) 0
4 11 45 19 20
由表可见 ,全年以中性类 (D) 为最多为 45 % ,其 次是稳定类 ( E、F) 为 39 % ,不稳定类 (B 、C) 最少为 15 %。从整体来看 ,哈尔滨市大气稳定度属中性至 稳定类 。各地有所不同 ,冬季 (1 月) 稳定类 ( E、F) 最 多 ,达 59 % ,秋季 (10 月) 占 38 % ,春 、夏两季最少 ,各 为 30 %。不稳定类 (B 、C) 夏季 (7 月) 和秋季 (10 月) 最多 ,分别为 18 %和 20 % ,冬季最少 ,为 8 %。
200 310 550 440 420
200
1040 1070 1130 3270 3130
7500
1330 186 400 — 100 — 1940 — 640 600 340 480 2160 2120
25 63 —— —— —— — 1250 — 320 — 6640
670 750 570 1590
[ 收稿日期 ]2004 - 07 - 20 [ 作者简介 ]张志泉 (1955 —) ,男 ,汉族 ,哈尔滨市环境保护科 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环境科研 、环境评价及环境 规划工作 。
·77 ·
第 29 卷第 4 期 张志泉·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气体的风险性评价 2004 年 8 月
哈尔滨常年盛行南风和西南偏南风 ,其次是偏 西风 。静风频率 6 %。冬季 (1 月) 以偏南风为主 ,其 次为偏西风 。夏季 (7 月) 以偏南风为主 ,其次为偏 东风 。
风速大 ,大气不稳定时 ,有利于毒气的扩散与输 送 ,其危害距离和范围都很小 ,且持续时间短 ,一般 仅限于泄漏源附近和厂区 。如风速达 5. 0m/ s、B 类 时 ,只有大于 14ppm 的 浓 度 区 , 前 锋 距 离 仅 为 0. 7km ,形不成更高的浓度区 。
1 前言
据统计资料标明 :在过去的 80 多年里 ,世界范 围内使用氯气 、氨气这些普通的化学品而发生的事
故性泄漏的事件 ,已累计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 。 而在近十几年来 ,特别是印度博帕尔发生农药
泄漏事件而造成数千人死亡的事件后 ,各国对易燃 、 有毒有害物质存在的事故隐患的风险给予了充分的
重视 ,相继开展了风险评价以及根据风险评价结果 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 : (1) 有毒气体到达居民区的传输时间 ; (2) 有毒气体 暴露覆盖的范围 ; (3) 有无足够的时间逃离或减轻危 害 。为此 ,本文结合某化工厂氯气的储存量进行了 风险性评价 。
剂量 取 900ppm ( 立 即 死 亡 ) 、35ppm ( 中 毒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ppm(明显刺激) 3 种 ;
时间取泄漏后 1min 、10min 、30min 、60min 、90min
……,直至毒气团消失 (即浓度低于 14ppm) 为止 。
计算结果见表 3 。风速小 、大气稳定时 ,最不利
3. 2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采用 passquill 稳定度分类法 , 即强
不稳定 、不稳定 、弱不稳定 、中性 、较稳定 、稳定 6 个 等级 ,分别为 A 、B 、C、D 、E、F 表示 。哈尔滨市各类 稳定度频率统计结果见表 2 。
表 2 稳定度出现频率统计
稳定
A
B
C
D
E
F
冬季 (1 月)
于毒气团的扩散 。风速 0. 3 m/ s、F 类时 ,900ppm 以
上区可持续 2 小时 ,飘出 2. 5km ;大于 35ppm 区可持
续 9 小时 , 飘出 10km ; 大于 14ppm 区可持续 12 小
时 ,飘出 15km。
表 3 液氯全部泄漏后毒气团分布预测计算表
毒气团 浓
飘移 度
460 510 560 1420 1440 1300 4200 2070 760 4050 1430 430
100 200 300 230 260 320 310 240 240 250 160 120
490 520 580 1470 1430 1300 4260 2240 880 5480 1670 670
哈尔滨市常年以偏南风为主 (占 34 %) ,其次为 偏西风 (占 21 %) ,对市区 (人口稠密区) 危害大的是 偏东风 ,平均风频率为 9 % ,但夏季为 16 %~19 %。 虽然哈尔滨平均风速较高 ,但市区一般要偏低 1.
0m/ s 左右 ,夜间稳定度在 D 、F 之间 ,风速小 ,毒气的 扩散稀释能力差 ,易造成较大危害 。
毒气团地面 分布变化
(m)
0. 3m/ s
1. 0m/ s
3. 0m/ s
5. 0m/ s
F
EB
F
EB
F
EB
F
EB
最大横宽 毒气闭前锋距离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最大浓度值 (ppm)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最大浓度值 (ppm)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最大浓度值 (ppm)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纵深长度 最大横宽 毒气团前锋距离
年平均风速为 4. 1m/ s。月平均风速最大的是 春季 (4 月) ,为 5. 4 m/ s。风速最小的季节是夏季 (8 月) ,为 3. 2m/ s。秋季 (10) 和冬季 (1 月) 分别为 4. 2 m/ s 和 3. 6m/ s。
风速日变化特点是白天风大 ,夜间风小 。一般 是日出后风速开始加大 ,至中午 13 时左右达最大 , 日落风速明显减小 。
20 80 120 40 60 40
20
—————
420 430 290 1000 340 80 400 — — — — — 450 490 500 1400 1360 980 4000 1100 410 2700 700 — 80 160 220 180 200 240 160 160 140 150 120 — 480 500 520 1450 1450 980 4050 1300 530 3000 145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