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与建筑
道教建筑

一、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早期称呼杂乱而繁多,有“治”、“馆”、
“靖室”、“仙馆”等各式名称。
以后宫、观、洞、庙、庵、祠、院、台称呼逐渐普遍。
宋以后也有极少数的石窟和塔
(一)道教建筑的特点
1、道观布局
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
筑手法。
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
表。
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即三清殿),两傍设灵官、文
昌殿,另外沿中轴线上,还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四御
殿。
另一种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
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以江西省三
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
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
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
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
应排列。
2、道教建筑多选名山洞天福地,体现崇尚自然,追求超凡脱俗的思想。
3、道教鼓吹“酬神演戏”故道教建筑中多设道地的木构建筑“坛台”,以为“纵情欲乐”“天性自然”
4、建筑装饰常用扇-善、鱼-裕、水仙-仙、蝙蝠-福、鹿-禄莺-友情、灵芝-不老、鹤、龟-长寿、松柏-健康、竹-君子、狮、麒麟-辟邪、凤-祥瑞的图案。
浅谈道教建筑

浅谈道教建筑来源:中华建筑报更多内容请访问:欣赏道教建筑,首先要了解中国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曾和儒、佛并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以先秦的道家学者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以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这也是道教不同于佛教之处。
经过历史变迁,道教发展为今天的“全真”和“正一”两派。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
道教建筑的布局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即“靖”(道教信徒所居之处)和“治”(道教修炼和朝礼之处)的布局;以“天尊殿”为中心的建筑布局;以“三清殿”为中心的布局。
但它们共同特点非常清楚,这就是南北中轴线上设正殿建筑,东西两侧设配殿建筑及其他附属设施。
道教建筑的传统形式道教建筑,又称宫观建筑,所以道教建筑文化,实际上也是宫观建筑文化。
道教宫观多为我国传统的群体建筑形式,即由个别的、单一的建筑相互连接组合成的建筑群。
这种建筑形式从其个体来看,是低矮的、平凡的,但就其整体建筑群来讲,却是结构方正,对称严谨。
这种建筑形象,充分表现了严肃而井井有条的传统理性精神和道教徒追求平稳、自持、安静的审美心理。
这种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
群体使它在严格的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不影响整体建筑的风格。
这种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其组合原理与建筑样式,与宫殿、佛寺,宅第大体相同,不过道教因为讲“观星望气”所以多楼阁,如望仙楼、聚仙楼、万仙楼、梳妆楼;如灵宫殿、三清殿、玉皇殿、三官阁、三茅阁、文昌阁、真武阁、斗姆阁等。
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C u l t u r e文 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沈文中古代石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一个时期桥梁科技、桥梁美学、桥梁艺术和民俗风情的面貌,因此无论是石拱桥还是石梁桥,它们反映的不仅是建筑技术,更大层面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道教文化对中国古桥建筑有着深厚的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来统摄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的自然平衡,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
道教文化全面而深入地渗透到国人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崇尚自然,追求自然。
认为自然的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在于以自然为运,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如果说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512009-11【文化 C u lt u re 】CHINA RELIGION 感、官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教强调的则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一、得道成仙——古桥建筑的宗教寓意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吸收了先秦道家关于“道”、“气”、“玄”等哲学概念,建立起一套宇宙本体论、形神论、生死观和修炼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浓厚的道教文化对汉地民俗、文艺、建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石桥跨越河流、峡谷、深涧、小溪,因此经常被作为人和神之间的纽带或中介,在民间信仰与巫术中,被视为众神来去升降的必经之路。
道教羽化飞升的神仙传说,有很多与桥密切关联,最常见的是仙人过桥故事。
如张果老骑驴经过赵州桥在桥面留下足迹,铁拐李在桥头行医又从桥上隐去,何仙姑以剑为马,送求药者从天界返回人间于桥上的故事等等。
在许多民间传说里,仙与桥的关联,不仅表现在桥常是众仙出没的所在,还表现在建桥工程往往也是众仙热心指点所成。
道教文化与道教建筑的演化过程

道教文化与道教建筑的演化过程道教历史悠久,从诞生之初,就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使用道教建筑作为载体,构建起了传承至今的道教文化。
那么道教文化与道教建筑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1.道教建筑的初步建设道教的原始信仰并没有建筑物来进行祭拜,只是在户外或山林中举行简单礼仪。
然而,随着经书的发展以及信徒的增加,道教建筑也开始逐渐出现。
在三国时期,人们根据经书上所记,开始为道教建立一些临时约定的拜祭场所,此时道教建筑主要还是以山洞、岩洞等为主。
2.道教建筑的正式确定与规范到了隋唐时期,道教建筑逐渐发展为较为固定的形式并开始有规范化的建造。
道士们开始建造道观,并规定了其建筑风格、结构和配合。
从此,道教建筑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走出了自己的独特路线,并较为系统地形成了固定的建筑风格,如飞檐翘角、脊兽、斗拱等特点。
3.道教建筑的发展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建筑不再仅限于道观一类场所,也开始出现在宫殿、祠堂、寺庙等各类道教专属场所中。
这些道教建筑遍布全国各地。
例如,广东省的岭南式建筑,浙江省的江南水乡建筑,云南省的藏式建筑等,都有着道教文化的痕迹。
同时,道教建筑在艺术设计、某些工程实践、及建筑观感研究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飘逸的建筑外观风格由道教建筑带来,独特的建筑风韵则启发了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
4.道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除了建筑外观风格和结构安排等方面,道教文化对建筑的精神影响也很大。
在传统的道教观念中,万物本体皆具精神属性,因此人和自然万物是没有差别的,又因道教的主张在散乱中寻找整体,所以道教建筑也追求自然和谐,承认自然养殖的神圣,万物并有各自的灵魂和性情。
因此道教建筑不仅注重形式的美学,还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综合艺术及文化内涵。
总结这些内容,可以看到道教文化与道教建筑之间紧密关连,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流派之一。
道教建筑凭借着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在传承道教思想打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

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道教元素的存在。
道教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早在东周时期,就有一些类似于道教的信仰。
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与宗教、哲学、医药、武术等方面相互渗透,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探讨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
一、建筑中的道教符号古代建筑中常出现的道教符号有五行图、卦图、方位图等。
五行图是道教传承一个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的图形,其中五行互相蕴含,蕴涵了自然的运行模式和生命的普遍性。
五行图的运用广泛,常常在特定位置拓印,作为一种庇护和保护的象征。
卦图是道教文化和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由六条长劝的连续形成的。
卦图是由中国古代先哲发明的,它部分融合了古代儒家和道教思想。
卦图的形态和编排有严格的约定,有时也呈现出一些信息和寓意。
在古代建筑中,方位图也被广泛运用。
方位图分为正方位和副方位,是以一定的规律构成的,每个方位图都有特别的意义和象征。
在某些建筑中,方位图被放置在大门或大厅的转角处,有一种寓意是引导人们的方向,另一种则是祈祷和庇护的作用。
二、建筑中的道教风水格局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大量涵盖了道教的核心概念:风水格局。
风水命理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风水格局被广泛应用,即“九宫格”。
九宫格是由九个等大的正方形形成的图形,每个正方形都印有一个阴阳图案,在图像上标注了各种符号和数字。
九宫格的原理是根据宇宙生命运动的道理、先天八卦、人体五行等,依靠天、地、人三者相互关系的变化而综合而成的坐向编排法。
在建筑中使用九宫格,可以根据自然环境、地形条件、建筑面积等因素,制定科学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达到风水理论的最佳效果。
三、建筑中的道教建筑式样与道教文化密不可分的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道教建筑又称道观,是以神仙信仰为主题,以室内空间为核心的建筑形式。
它的结构复杂、装饰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建筑文化

谢谢大家
道教官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 种形式
• ①第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 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以道教正一派 祖庭上清宫为代表。 • ②第二种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 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 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以江西省三清山 丹鼎派建筑为代表。
道教建筑(正一道)中的常见神殿建筑
• (1)山 门 • 道教官观常常建在名山大川风景优美的洞 天福地,进入道教建筑群之前,一般会有 一个前奏,经常以山门(檩星门、风门、天 门)的形式出现。按道教说法,进入山门即 人仙界,山门外属俗界。在道教护卫神中, 有一种专门用于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它 们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 “四象”,亦称“四灵”。
• (4)三清殿 • 是“正一派”道观的主殿,殿内供的是三 清坐像,依道家说法,指的是居于大赤天 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 元始天尊;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 三清殿内的三尊道教坐像,自西而东就是 依照太清、玉清、上清的次序排列的。
• (5)天师殿 • 正一道的天师殿以天师府的天师殿为代表。 由前、中、后三厅组成。正厅中央供奉着 三尊神像,中间是祖天师张道陵,侍立两 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赵升。
• (6)斗姥殿 • 道观供斗姆神的处所,规模小的称室、阁, 规模大的称殿(宫)。道教信奉的“斗姥”, 又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 姆即北斗众星之母,故为女神。
• (7)伏魔殿 • 伏魔殿以龙虎山大上清官为代表。由于施耐庵在 《水浒》中的描述使得它成为上清官最具神秘色 彩的地方。伏魔殿为歇山式屋顶,呈四方形,殿 前有一大片草坪。殿中有一口镇妖井,正对镇妖 井后面的墙壁正中,挂着一张道教祖师张道陵的 大幅画像。 • (8)法坛 • 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为一四合院形制,坐落 在嗣汉天师府西边。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 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东西 殿为灵
唐代的道教文化与建筑风格

唐代的道教文化与建筑风格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唐代,道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道教文化也对唐代建筑风格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道教文化传播、发展的时期。
唐初,随着道教创始人张陵等人的逝世,道教进入流传发展阶段,道教僧侣展开了宏大的教化活动,道教文化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唐代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唐代的很多文化遗产,都与道教文化紧密相关。
一、唐代道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1.1古代道家的建筑思想古代道家认为建筑应顾及自然,以天地之气为基础,并注重新起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中需要注重色彩搭配和线条,注重将人与自然地融为一体,追求自然、朴素、高雅和统一的建筑风格。
此外,在实际建筑中,需要考虑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等因素,借助这些因素来创建匹配的建筑模式、使用方便、美观大方、体现文化魅力的建筑。
1.2唐代道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唐代的道教文化是以“内丹术”为中心的各种教义和实践的总和,其道教文化与建筑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道教文化贯穿唐代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以“清心寡欲”为基石的建筑特点。
宋代的建筑崇尚以天地为中心的规整和谐的建筑形式,而唐代的建筑则注重与自然的恰当互动,体现了一种自然、恬静、自由和自在的美感。
例如,在长安、洛阳等唐代城市文化中,唐代建筑自然而然地融合了山水建筑的风格和造型,并创新、发展了传统中国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唐代建筑中道教文化的应用2.1建筑材料道教文化和传统的建筑工艺密不可分,唐代建筑中的建筑材料多采用天然材料,如:基石、石鼓、石屋、石碑等。
此外,唐代使用了大量进口的砖、木材,大大丰富了唐代建筑风格。
2.2建筑图纸唐代的道教文化也影响了建筑图纸。
唐代的建筑图纸非常的详细,它们体现了丰富的建筑类型和风格,更好的把握建筑形象、材料、结构等方面,使唐代建筑具有更高的品质和美感。
2.3道教文化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唐代的建筑装饰中,道教文化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它被运用在唐代建筑的花饰、砖雕、石雕等装饰手法中。
中国建筑与道家文化

中国建筑与道家文化1、儒家的"中和"、"中正"之美与道家的"自然"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有清楚的南北中轴线、整齐的东西对称,形成了"中正"之美。
像四合院把父母的卧室放在中间一样,出于尊崇,中国常将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其他建筑环绕在两侧。
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遵循的一种结构:清楚的南北中轴线、整齐的东西对称。
俯视故宫与强调社会群体间的关系相应,儒家形成了对"中正"、"中和"之美的追求,这种美学观含有浓厚的道德价值判断因素。
例如,故宫里的地名,通常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代表着中国儒家思想的理念。
宫府体现儒家的思想意识: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园林体现道家的思想意识:追求变化、生动与自然。
而中国的园林则与讲究"中正"的民居、宫府完全不同,显示出对变化、生动、自然的追求。
尤其是江南园林,正是在努力避免对称、整齐与秩序。
这是因为前者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意识,而后者产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时期,表现出道家逍遥自由、无为顺应的追求。
拙政园2、园林产生的道家文化背景道家思想更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与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互补。
在魏晋(公元220-公元420)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
道家思想与儒家几乎同时产生,但它更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互补,在中国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末的战乱与瘟疫,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更多地思考生命的意义等终极问题。
国家法纪的混乱,大大削弱了儒家道德的约束力,张扬个体生命价值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不断增加。
晋代(公元266-公元420),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文化与建筑
建筑不是单一的个体,会受到传统文化,民族伦理观念、心理气 质、宗教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土生土长的宗教往往也是文化的体现,在中国,由东汉时张道陵 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正式创立的道教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宗 教。
组员:余叔宝、崔佳炜、乐斌峰
客家土楼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 的关系,于是就有着虚实并重, 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
一元 二极 三才 八卦
建筑园林
儒家
中和、中正
轴线对称,布局整齐
道家
自然
变化、生动,避免对 称、整齐与秩序
居住与观赏一体 丰富的空间变化
浓郁的艺术气息
回归自然,出世
网师园
山外有山Biblioteka 楼外有楼青山正补墙头缺
寄畅园
一水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
颐和园昆明湖
以福建客家土楼为例,土楼群错落 有致,坐落在山坳之间,与大自然 是和谐统一的,有着崇尚自然的思 想,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有几分 “深山藏古寺”的韵味。是一种天 圆地方的体现。
圆形的穹顶
苍穹
黄土墙
大地
振成楼
?
八卦 前门为巽,后门为乾
八卦
排兵布阵
土楼 抵御自然、社会的危险
一厅 二井 三门 八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