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谭嗣同的评价

合集下载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

摘要 : 梁 启 超 是 谭 嗣 同 生死 相托 之人 , 梁 启 超 将 谭 嗣 同 称 为 自己 “ 讲学最契之友” 。 由此 可 见 , 两 人 关
系非 同一 般 。 在谭 嗣 同 死 后 , 梁 启 超 最 早 对 谭 嗣 同 的思 想 予 以 宣 传 和 阐 发 , 并 在 自己 主 编 的 报 纸 上 刊 发 谭 嗣同的代表作《 仁学 》 。梁 启 超 在 介 绍谭 嗣 同 的 过 程 中 , 既 肯 定 自 己与 谭 嗣 同思 想 的 契合 , 又 将 谭 嗣 同


到 梁启 超 对 谭 嗣 同的 推崇 . 又 可 以 领悟 谭 嗣 同 与 梁启 超 思想 的异 同 。
梁 启 超 是最 早 对 谭 嗣 同的 思 想予 以宣 传 、 推 崇 和 刊发 的思 想家 。他 对 谭嗣 同 的评价 是 : “ 谭浏
本 刊网址・ 在 线杂志 : w w w . j h l t . n e t . C r l
14616这段话与上段相比更为突出康有为对于前清思想的变革之功同时肯定康有为对谭嗣同思想的引领甚至将谭嗣同的仁学说成是对康有为思想的发挥一一尽发之而无鉴于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密切关系梁启超在直接让康有为谭嗣同两人共同担纲一派第四期的同时还从其他角度凸显两人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冰
魏 义 霞
( 黑龙 江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了学术 研 究 视野 。此 外 , 梁启 超 在论 及 中国 近代 的学术 思 想 或在 其 他论 作 中时常 提 到谭 嗣 同 . 在 彰 显谭 嗣 同人格 魅 力 的 同时 , 多 维 度地 展 示 了谭
嗣 同思 想 的 理论 来 源 、 封 信 。在 这 7封 信 中 , 有 4封 是 写 给汪 康 年 和 梁启 超 两人 的 , 只有 3封 是专 门写 给 梁启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

袁佯为应允。

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政变遂起。

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

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历史上谭嗣同是谁

历史上谭嗣同是谁

历史上谭嗣同是谁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著名的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

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谭嗣同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谭嗣同的简介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故居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谭嗣同的生平简介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

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

袁佯为应允。

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政变遂起。

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

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物评价中国历史上25位历史⼈物评价 导语:古今中外均出现过不少叫世⼈难忘的「⼤⼈物」,他们各⼈成就俱不同,在国家社会上的、在科学上的、在军事上的、在⾳乐上的,甚⾄在精神层⾯上的,他们有以其⾼度著名的、有以其天分著名的、有以其领袖特质著名的。

下⾯是yuwenmi⼩编为⼤家整理的中国历代⼗⼤著名辩⼠,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李⽩:你,从页页诗篇⾛来,酒⼊豪肠,三分剑⽓,七分⽉光;你,向历史深处⾛去,秀⼝⼀吐,半个盛唐。

仙⾻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

你轻⾈⼀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字,刺痛了⼀双双习惯⿊暗的眼睛。

——佚名 2.屈原:世⼈皆醉,惟你独醒。

尘世昏暗,万马齐喑,⽽君秉持⾼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争光。

于是,孤独成为⼀种伟⼤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种惟美的跨越。

⾃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和正⽓升腾了千年。

——佚名 3.孙膑:围魏救赵、⽥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

你是⼀⾸⽆声的歌,流传千年仍⽓镇风云;你是⼀部⽆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传说。

——佚名 4.武则天:⼀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提起脊梁,⼀双娇弱素⼿击碎了男⼈政治的法则。

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折道绕⾏。

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佚名 5.李时珍:⼀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

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部医书。

怀揣着执著上路,⾛进⼤⼭,风⾬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

⽽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起,刻⼊历史的记忆中。

——佚名 6.项⽻:滚滚乌江东逝,汇成⼀段历史。

公元前202年,⼀头雄狮在这⾥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路奔跑。

⼈杰⿁雄,英名千秋难慰⼀腔热⾎;拔⼭盖世,壮歌⼀曲尽抒万丈悲情。

昔⽇霸王,英雄⽓未敛,本该东⼭再起,何⾔⽆⾯?——佚名 7.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古有之,然为了理想⽽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引言谭嗣同(1890-1927),字怀民,山西武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革命家和诗人,被誉为“近代革命诗人之翘楚”。

谭嗣同的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谭嗣同的诗句进行评价和探讨。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境界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他在《感怀》中写道:“聊将今日讽旧雠/还似天灾复凶堡”,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革命的热爱。

2.谭嗣同的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例如他在《清都天眼观逛中望/音律辛未二月二日率属德伦仪门友畅游蔚州,反眺中望台山诗乃成》这首诗中写道:“宇宙常轮轴/天地若遵时”,表达了他对宇宙法则和人生规律的理解。

谭嗣同的诗句展示了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的爱和思念。

例如他在《哭外祖父》这首诗中写道:“生时祇见爱如山/死后追随泪沾巾”,表达了他对外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2.谭嗣同的诗句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牵挂。

例如他在《五十吟》这首诗中写道:“日夕献忠良善求,犹忧春忍薄满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寄托和对民众的期盼。

谭嗣同的诗句展现了出色的艺术语言和形象描写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表现力。

例如他在《寓意则》这首诗中写道:“诗又纯情比粉光,平生学写凤舟行”,形象地描绘了诗歌的浪漫之美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2.谭嗣同的诗句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他在《遥看左家峡而有感》中写道:“真山艳水顾蓉裳,醉舞江河展鹭翎”,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和翩跹起舞的白鹭。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英雄气概1.谭嗣同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革命意志。

例如他在《龙泉山别母》这首诗中写道:“脚力长随英烈共,胆血同爲犬不惊”,表达了对革命同志和母亲牵挂之情。

2.谭嗣同的诗句中也体现了英雄气概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谭嗣同的评价
有力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认识谭嗣同,留意谭嗣同,是因为他这句铿锵有力的名句!
其中所包含的激愤与大气,那种视死如归,以身证道证法的精神另我钦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那维新变法的灰暗年代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康有为,不是梁启超,而是他,谭嗣同!一个顶天立地,刚作敢当的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待妻柔情似水的男人。

认识他,是从他的那句有名的诗句开始,那句中所蕴含的饱满情感令我深深震撼!之后,便不可抑制的去查阅他的信息,想要了解的他的一切。

终于,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我崇拜钦佩他,但并不盲目,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腾起的国家的青年,从小便在血淋淋的历史总结的经验中成长,让我对谭嗣同的革命行为有了更深刻批判意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崐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崐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崐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有人给予谭嗣同的评价是否定的,因为他的死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维新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不变的真理。

但我认为,对于谭嗣同,不能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片面的评论去否定,他的死,其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说,人活在世界上,难的不是死去,而是艰难的活着,活着,才代表一切希望,但是在黑暗的年代,必须要有先驱,有有志之士献出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才能唤醒人民麻木的心灵。

为了中国,为了万千炎黄子孙,为了这片土地得以继续延续,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毁灭。

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难得可贵的,不是艰难的活着,而是为了别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慷慨从容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是何等气势!这是多么悲壮!
有人所他愚忠,但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且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极限性,当然那个时代的人也都有着自己的极限性,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那黑暗的时代中,谭嗣同能作为有识之士的先驱,敢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去革命,已是难能可贵,我们又何必鸡蛋里挑骨头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这是谭嗣同的话。

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壮哉,谭嗣同!伟哉,谭嗣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