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4《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长春版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1.2 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才能像山那样思考?”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1.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文章概述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阅读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并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部分。
2.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观点和论据。
2.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山与思考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思考和尊重。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山的特性和思考方式,如稳定、宽容、耐心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山的思考方式中汲取启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3.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山的特性和思考方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3.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思考与行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和行动的关系。
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像山那样思考和行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像山那样思考的原则。
4.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4.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十四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长春版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资料,了解利奥波德的“土地道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资料展示,了解作者及《沙乡年鉴》。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资料: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其中的一则随笔。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1.嗥叫(h€醥)驯服(x€鵱)蔑视(mi€瑁”欧ⅲ╞€鑞g)湍急(tu n)艾蒿(€鄆 h o)疲惫(b€鑙)饿殍(pi o)蜿蜒(w n y€醤)毛骨悚然(s ng)2.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文中指饿死的鹿。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1.文章结构内容。
文章第1自然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接下来第2、3自然段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山能听懂的含义。
第4至7自然段再次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第8至10自然段写了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及作者的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3.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像山那样思考》2. 讨论话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3. 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和谐共生的项目计划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像山那样思考》,教师提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话题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设计项目计划,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和谐共生理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学生讨论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项目计划的创意、实施能力和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2. 参考资料: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章、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材料:学生分组设计项目计划所需的材料。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践行和谐共生理念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案例分析: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深刻含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爱。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4.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 关键词:思考、自然、人类、和谐、生态。
3.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
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水画,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 观点阐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看法。
5. 散文欣赏: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作者的写作风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观点阐述:评价学生在阐述个人观点时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 散文欣赏:评价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像山那样思考》。
2. 辅助材料: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章、视频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4.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书籍和文章,以拓宽视野。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情境创设: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文章,了解文章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2.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背景和文章发表的时间。
2. 文章主要观点:像山那样思考,人类应该从山中获取智慧,以保护自然环境。
3.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引言、论点和结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主要观点和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章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准备案例分析的材料和问题。
3.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结构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5.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讨论和交流。
6.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7.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为。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3.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环境保护和自然智慧的文章或书籍。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环境并思考如何保护。
3. 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制定个人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并分享和交流。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虑》教课目的:1.认识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3.掌握文章的要旨,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虑”的意义。
4.认识生物知识,培育学生成立起和睦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课要点: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掌握文章的要旨,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虑”的意义。
教课难点:认识生物知识,培育学生成立起和睦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增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观看图片,领会人类对自然的损坏。
二、作者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有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远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世共第一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l949年第一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样生命之间相互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沉,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诵课文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累积词语:①拾遗:①拾取旁人丢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增补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抬遗补阕。
②曲折: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曲折曲地延长。
③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饿殍:饿死的人。
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漠不关心:内心一点儿不受感人;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不寒而栗:形容很惧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诵,熟习课文。
四、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的脉络构造。
明确: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惹起的反响,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叙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此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迪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当像山那样思虑要有生态意识。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虑”,那么是什么引起此种思虑呢?即引发此种思虑的缘故是什么?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分析文章中作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类思考的阐述;(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3)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思考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树立生态文明观念;(2)培养责任意识,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3)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作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类思考的阐述;(3)如何将文章中的思考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哲理;(2)如何运用文章中的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及背景;(2)提问:“像山那样思考”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自己对于自然、生命和人类思考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思考方法进行分析;(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总结收获;(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对思考的重视。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像山那样思考”的感悟;2. 举一个生活中运用“像山那样思考”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意义;3. 思考自己在思考问题时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作文教学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像山那样思考》一文,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到山的思考方式,即整体性的思考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山的思考方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学生创意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课文《像山那样思考》,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中的观点。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山的思考方式。
3. 课堂讨论: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创意写作: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引导学生运用山的思考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运用山的思考方式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3. 学生作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2. 相关山景图片或视频。
3. 作文纸张或电子文档。
4. 学生评价表。
六、教学准备1. 搜集与山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启发学生想象。
2. 准备作文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3. 设计好写作话题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山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3. 分析技巧:具体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4. 创意练习:给学生发放写作任务,鼓励他们运用山的思考方式,结合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5. 作文指导: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上的作文初稿。
2. 准备课后对同学作文的反馈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把握文章主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过程与方法:能够体会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了解生物知识;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思考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思考【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
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他是美国作家、生物学家。
他曾经写过一本书《沙乡年鉴》,这本书被称为“绿色圣经”。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象山那样思考》。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生物学家的忧思与良知。
2.文章背景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其它书难以望其项背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
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
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
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
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三、整体感知1、注音嗥叫(háo)驯服(xǜ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2、词语解释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衷”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文章结构:1)狼的嗥叫及其含义:A狼的嗥叫,引起下文。
B狼的嗥叫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2)作者认识的由来:A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B 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3)作者更深层的思考:A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
B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C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四、文本研习(一)学习1—3自然段1.师:《像山那样思考》以一声狼嗥开篇,第一段就是对这一声狼嗥的特写。
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一下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它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明确: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狼嗥的,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等。
对于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解答。
2.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留意这一声嚎叫的有哪些事物呢?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追问:这一点是指什么?明确:是指山对狼的认识,也就是前面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当中所说的山对狼怀有的一种秘密。
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山能感觉到狼的存在,山知道狼的消失对大山,对整个自然,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这也就是自然法则。
(二)学习4—9自然段师:“我”对这一声狼嗥的认识,也就是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向来如此的吗?(不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或默读4—9段,概括出我对狼嗥的认识是经过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的。
明确:肆意猎杀狼——有负罪感——反思醒悟(像山那样思考)1.师:作者最初肆意猎杀狼,那么当时他对此持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也就是说,从前的“我”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狼吃掉了对人类有用的鹿,该杀,所以就肆意猎杀。
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明确:不是,作者的想法、观点在他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转变了。
师:作者所看见的那只狼死去的情形,文中具体是怎么描述的?明确: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师:作者刚刚发现这只狼的时候是怎样一幅情形?明确: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师:你们看,前面是其乐融融的景象,而此刻却是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这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里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人的残忍和无知。
师:在那一刹那,作者也察觉到,他说“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他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这是什么“东西”?(是一种对狼的负罪感,是羞愧!)1.师:好,现在狼死了,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让我们把第七自然段齐声一遍。
明确: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
2.师:你们看,这里作者连用好几个“看见”,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连用几个“看见”,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以后出现的严重后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
师:第9段海写到了牛群,其实也是同样的情况。
3.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他想到了什么?明确: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师:山为什么要在对鹿的恐惧中生活?对于这一点,文章中怎么写的?明确: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得到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参考明确: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破坏起来容易,恢复起来难。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三)体悟文章诗意且富含哲理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师:像这样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你们花几分钟时间找找看,还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并想想这些句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参考: 1.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思考。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如果人类不懂得客观地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宰,人类必将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把未来葬送。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3.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彼此之间是平等与和谐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它体现了大自然最本真的特性,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四)探讨狼的嗥叫的内涵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这样就与第1、2段首尾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刚刚开始时留下的那个问题,这一声狼的嗥叫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这一声嗥叫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明确:狼嗥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狼嗥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的呼唤;狼嗥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狼嗥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状态吹响了告别的号角。
这一声狼嗥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五、写作特点: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
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
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六、作业布置七、教学反思1、关于课文的选取:这是一个我从课文选取之初,一直到公开课结束都不停思考的问题。
因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并不熟悉哲学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会有些不同,导致文章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
但是作为一篇自然随笔,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且意境深远,特别是文章中关于环保这一主题的阐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
所以我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我真正走进课堂的第一节课。
2、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此类比较难理解的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觉得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
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
那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