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故事-如何评价平南王尚可喜?他为什么降清?他到底有没有反清?

合集下载

论尚可喜叛明归清

论尚可喜叛明归清

论尚可喜叛明归清
柳海松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02
【摘要】尚可喜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从1623年到1634年他一直为明朝东征西杀,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广鹿岛副将.尚可喜是忠于明朝的,功不可没.他背叛明朝不是其主观因素决定的,而是明朝当中的一些势利小人出于个人的私怨逼走了这位忠臣良将,完全把他推向了清朝方面,使他为清朝出生入死,成为清朝的开国功臣.从他归附清朝来看,他有他的特殊情况,不能将"汉奸"之类的称呼加在他的头上.
【总页数】6页(P97-102)
【作者】柳海松
【作者单位】辽海书社,辽宁,沈阳,1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挑战与抉择:明和清前期的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评《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 [J], 杨建党
2.甘军在平息吴三桂叛清之乱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张中式
3.刘兴治的归明与叛明 [J], 姜守鹏
4.关于施琅的叛郑投清 [J], 汪敏芬
5.论吴三桂叛清 [J], 杨洪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明忠烈将,终为降清臣,被后世称谓贰臣的人

大明忠烈将,终为降清臣,被后世称谓贰臣的人

大明忠烈将,终为降清臣,被后世称谓贰臣的人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的尚可喜,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年间,晋封为平南亲王。

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亲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

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历史记载,广鹿岛是毛文龙进兵辽东夺取的第一岛。

天启元年,毛文龙率领一百勇士,从后金政权手中夺下这座小岛,并很快在这座小岛上发展起一支5万人的精兵部队。

此后,毛文龙以这座小岛为中心,建立起了那道历史上著名的东江防线。

他们从海上不断袭击努尔哈赤的军队,迫使努尔哈赤不敢西进犯明。

尚可喜其父尚学礼,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柳河之役中蒐死,享年52岁。

官至副总兵,长期镇守辽东沿海一带,是东江总兵毛文龙部下。

1625年,带领敢死队由抚顺赫图阿拉城后身偷袭后金首都,不意事败,后金调集数万人马救援首都,尚学礼与另三位副总兵及全体敢死队成员阵亡乱军之中。

此事之后不久,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尚可喜长兄尚可进,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亦为辽东名将,明崇祯六年(1633年)阵亡于对后金的作战中。

另有家眷100余人在旅顺不投降跳海自尽,应该说尚可喜家族满门忠烈. “然而袁崇焕斩杀了毛文龙之后,这道牵制后金的‘海上长城’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 “毛文龙死后没有几年,明朝最后一任广鹿副将、毛文龙的义孙尚可喜叛明降清,彻底葬送了这道海上防线。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等于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以后,后金可以大举进攻关内,再无后顾之忧。

”提起尚可喜,在一些广鹿岛人眼中,这个曾经的小岛统帅到底是忠是奸,至今仍充满争议。

“毛文龙死后,黄龙被新任为东江总兵。

这时,毛文龙的一些旧部,如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相继叛明降清,广鹿岛及长山群岛均失控。

”面对这样一个叛乱重生的烂摊子时,黄龙首先想到的就是满门忠于大明的尚可喜。

据史料记载,黄龙紧急派遣尚可喜带兵抚定广鹿诸岛,也就是从这时起,年轻的尚可喜成为了广鹿岛上的新统领。

清朝的历史故事

清朝的历史故事

清朝的历史故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267年历史。

那你知道清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清朝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的历史故事:郑成功横渡海峡1661年(永历十五年)阴历二月,郑成功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天”“礼地”“祭江”,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

一切准备就绪,船舰将士集结于料罗湾,候风进发。

二十三日,郑成功亲率将士25,000(一说11,700)、战船数百艘(一说300艘)自金门料罗湾放洋,向东挺进。

二十四日晨,部队横越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群岛。

次日。

郑成功到各岛巡视,认为澎湖在军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将领留守,自己率军继续东征。

澎湖到台湾虽然只有52海里,但如遇逆风,就十分困难。

二十七日,郑成功率军驶抵柑橘屿(今东吉屿、西吉屿)海面时,突然刮起暴风,只好返回澎湖。

因大风不止,郑军携带的粮食已所剩无几。

如果无限期停驻澎湖候风,不仅会影响军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预定日期开进鹿耳门港。

根据郑成功事先的调查,要顺利进入鹿耳门,必须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错过时机,就要向后推迟半个月。

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进行强渡。

一些将领鉴于风大浪险,力劝郑成功不要贸然从事,要求暂缓开航。

郑成功果断地说:“冰坚可渡,天意有在。

……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斯岛受饿也。

”于是,他下令立即起碇开船。

三十日晚,郑成功亲自率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

他们同风浪搏斗了半夜,于四月一日拂晓航行到鹿耳门港外。

郑成功先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踏看地形,并派出精良的潜水健儿进入台江内海,侦察荷军情况。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之后,他手下大臣黄道周是个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

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出兵。

过了一年,清军进军福建的时候,派人向他劝降。

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灭亡了。

郑芝龙有个儿子叫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当时是个才二十二岁的青年将领。

关于清朝的故事

关于清朝的故事

关于清朝的故事关于清朝的故事:清正尚朴廉检受窘阎敬铭为官的时代,正值清王朝走向败落,官场极端之时,然而他却主张去奢崇俭,并做到了为政清廉。

他不仅自己俭朴节用,而且要求下属也不许奢侈,对那些好吃讲穿的下属,他都直言不讳地给予批评,督促改正。

清代的史书中,对阎敬铭的清廉耿介极为赞誉,他称得上是清代著名的廉吏。

阎敬铭做官多年,一直穿一件褡裢布做成的袍子,不管周围人如何评论,他都毫不在乎。

以致出门在外,人们竟不知他是朝廷大员。

而且不论在哪里任职,阎敬铭总是把自家的纺布机安装在衙署大堂后面,让夫人“纺绩于大堂之后。

僚属诣谒者,惟暖阁旁机声轧轧而已”。

对此,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他是沽名钓誉,有人则暗中讥笑,笑话他土得掉渣。

可阎敬铭却以此为荣,他常常指着身上的棉袍向僚属炫耀说:“内中之絮,内人所手弹也。

”他不仅穿着俭朴,所吃的饭菜也极其简单,平日所吃的是粗茶淡饭,即便是请客,他也毫不铺张。

一次,山东新学政上任,阎敬铭设家宴招待,“所设皆草具,中一碟为干烧饼也,文介(阎敬铭谥号)擘而啖之,若有余味”。

那位新学政大人却根本咽不下去,以致“终席不下一箸,而勉强吃下半碗白饭”。

事后,这位学政大人对外人说:“此岂是请客,直祭鬼耳!”崇尚节俭的阎敬铭,在工作中也大力提倡去奢崇俭。

阎敬铭到湖北担任粮台一职时,一切本着节俭的原则,力戒奢侈,以致“杜弊严,斯小人怨;植节峻,则同官猜”。

然“流俗之讥评,终无损于清望”,并因他“崇尚俭朴,风为之变”。

担任掌管大清财政的户部尚书以后,阎敬铭更是严格要求下属节用务实,并多次上奏朝廷削减不合理的开支。

进入军机处后不多日,他就上疏皇上请求裁撤军机处的“点心钱”,认为每年花费大量银子的点心钱实在浪费。

这所谓的“点心钱”,是指军机大臣们退朝以后,到休息室喝茶休息时茶房提供的点心,一般是每天两样,一周轮换一次。

这些点心其实在市面上也卖不了多少钱,但是一到了皇宫内,上报的价钱就翻了几番。

这是因为掌管采购的太监们层层加价,致使原本每天只有几十两银子的点心钱变成了几百两。

《明清第一完人——平南敬亲王尚可喜》

《明清第一完人——平南敬亲王尚可喜》

《明清第一完人——平南敬亲王尚可喜》明朝天启四年,也是公元1624年,尚可喜时年21岁。

在家庭遭受战乱、亲人走死逃亡的困境中,毅然从军,投入镇守东江的明朝总兵毛文龙的部队,从此在海上战斗了整整十年,同后金军展开了激战。

在旅顺被金军攻占时,尚可喜的两位夫人及其家人数百口赴死海中,为尽忠明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不幸的是,尚可喜升任广鹿岛副将的时候,遭到了新任总兵沈世奎的迫害。

他在进退无路时,痛感明朝政治黑暗,将吏腐败营私。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不甘心以七尺之躯俯首就辱,毅然选择投向后金这条路,于后金天聪八年,即公元1634年,归服后金,时年31岁。

尚可喜归服后金,是他人生的一次关键性的大转折。

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清朝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直到生命结束。

自从投入后金至入关前共十年,他追随清太宗皇太极,从辽西大地驰骋于长城内外,屡建功勋。

于崇德元年皇太极即位称帝时,他被封为智顺王。

(其家族中部分族人世袭皇封满族)1644年,决定清朝命运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他随清军进入关内,进入北京。

在清朝以武力统一全国的历程中,尚可喜充当了开路先锋,历经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湖南、湖北、广西、云南、广东等十余个省,纵贯中国南北万余里,最后坐镇广州(尚王府即现在的广州市人民公园)兴文教,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地方农业生产。

全国获统一之时,尚可喜也功高名重。

以尚可喜平南王这样的身份,本可以安享富贵。

但是他身在名位权力之中,心常在名位权力之外。

在镇守广州二十年中,他想到应在功名成就时,急流勇退。

所以他于康熙十二年自奏申请撤藩,交权回家养老。

尚可喜这一明智的行动,为朝廷难以解决的“三藩”问题铺平了道路。

康熙帝立即批准尚可喜撤藩。

这激怒了平西王吴三桂,他拒绝撤藩,举兵叛乱,靖南王耿精忠也起兵响应。

于是,一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大规模武装叛乱于康熙十二年全面爆发,使国家重新陷入分裂的严重局面。

在南方半壁江山中,只有尚可喜坚守的广州拒绝叛乱,支撑危局。

平南王尚可喜传

平南王尚可喜传

平南王尚可喜传平南王尚传尚可喜,辽东人;毛文龙养为孙,名毛永喜。

勇而善谋,官游击。

文龙被害,率亲兵五百自岛中归于大清,封智顺王;佐定天下,改封平南王。

顺治四年,同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及噶喇赖其焦奈蓝拜(?)平湖南,所至克捷。

六年,复同嗣靖王耿继茂平广东。

广东底定,遂命镇守其地,开府广州。

有子女一百三十余人,长即安达公尚之信,次即平南将军尚之孝。

可喜自以马上得功名,始终不延师教其子,故之信等多骄纵不法。

之信初留京师,历被两朝恩宠。

康熙六、七年间,归藩;不得父志,酗酒嗜杀,所为多不道。

深宫静夜,无以解醒,即佩刀刺其侍者,虽宠爱弗惜也。

喜畜犬,筑居设监,出必塞途,居民避免。

尝怒一监,命左右割肉啖犬,肉尽而止。

王之宫监传命至,见其腹大,曰:此中必有奇宝!即剸刃于腹而毙。

尝缚王之堂官王化,曝酷日中,自辰至酉;百计规脱。

王知之,呼之信至,予杖三十;而凶恶更甚。

浙人金光,字公绚;多智数。

从王入关,后定楚、粤,多与密议。

乘间言于王曰:安达公刚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于社稷;请废之而立之孝。

王深然之,然犹豫终未决。

光恐泄谋,反曲事之信;凡凿山开矿、煮海鬻盐,无不穷极其利。

于是,平南之富甲于天下,而光之橐亦充然矣。

后台湾郑锦下东莞,守将赵天元、谢厥扶以舟师迎降,乘势欲袭广东。

之信与父计,杀光以谢郑曰:向之抗衡上国者,皆光之为也。

十二年癸丑,诏撤三藩,户部尚书梁清标、郎中何嘉佑奉使广东撤平南藩兵。

至则可喜拜诏如仪,主客无一言。

逮夜,环账房馆垣,皆露刃注矢。

鼓三下,闻介马声;嘉佑曰:事棘矣!即起,叩尚书白事。

耳语移时,出■〈难上灬下〉烛草疏;鼓未绝而疏已成。

诘旦,可喜率之信及诸统领诣使馆,齐声愬启行艰难,愿守广中以报劾,大夫毋贻后悔;尚书遽起,拄司宾口曰:止拜。

诏尚未竟,而遽言启行,何谓也?吾陛辞时,上密谕使臣,谓王劳苦异诸藩,当永镇南疆;而昨以通诏不可异,故俟兹密宣。

今所撤,独平西藩耳。

王未行也,而曰启行,何也?可喜等皆错愕,各相视曰:可信乎?尚书探怀中疏与之曰:此复疏也。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名人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名人故事(一)“偏食”王安石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

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

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

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

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

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

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

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

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

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

清朝异姓王爷—平南王“三藩”最好结局,后人皇亲家族四百年显赫

清朝异姓王爷—平南王“三藩”最好结局,后人皇亲家族四百年显赫

清朝异姓王爷—平南王“三藩”最好结局,后人皇亲家族四百年显赫在辽宁省海城市八里镇小新村南侧有一片气势恢宏的陵园,海城人都知道,这清初的著名人物、“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后人的墓地。

尚可喜一生颇具传奇,他得以历史留名的理由至少有二:一是随清兵入关,战功显赫,被封平南亲王;二是助康熙时候发生的“三藩之乱”,尚可喜是坚决反对叛乱的。

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亲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

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公元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死后归葬老家海城,清政府为纪念他的功绩,拨8000两白银修建尚王墓园,满汉合璧御碑一通,背面铭文为康熙帝钦赐,康熙帝御笔“平南亲王尚可喜之墓”。

赐田万顷,安置家属,派两名四品顶戴的佐领和100名士兵,世代为尚可喜守陵,一直侍守清朝结束,达200余年。

他的墓地民间称尚王陵,按封建说法,只有皇帝皇后的墓才称陵,王和公主一级的墓称圆寝。

所以称尚王陵,是民间说法。

尚王陵以“尚氏家族墓”的名字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陵园坐东朝西,有的说是传承满洲尚西的民俗(满洲人家的祖宗板子、祖先画像和家谱都供在西墙上)。

也有是说是有面向当时大清首都京师,表示至死都忠心耿耿的意思。

尚可喜(公元1604年─公元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城西十二里老鹄窝,后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

尚可喜是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平民百姓,他的父亲是明朝一名职位低微的军佐。

中原传统把当兵看的低贱,当兵的家族也不许考科举。

明朝低级军官或士兵,没人重视,尚可喜的父母均在战乱中丧命。

19岁的尚可喜算是子承父业,入伍当兵。

尚可喜入伍,隶属于毛文龙驻守的皮岛,他赶上发生兵变,小军官尚可喜挺身而出,斩杀祸首,力挽狂澜。

尚可喜因其骁勇善战,而且算是忠心耿耿,很快晋升为广鹿岛副将,成为东江总兵官黄龙部下亲信将领之一。

1629年袁崇焕斩毛文龙,皮岛总兵黄龙接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故事-如何评价平南王尚可喜?他为什么降清?他到底有
没有反清?
尚可喜是历史上著名的“贰心臣”,在崇尚“一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的儒家文化中,尚可喜这种背主降敌的做法,无疑是让人诟病的。

所以与许多背弃了自己的祖国,投降了敌军,并且帮助敌军反将矛头对准自己同胞的人一样,尚可喜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赞扬的自然是清王朝,贬谪的则是其他汉人。

尚可喜反明降清的时候,是带着自己麾下诸将以及辖下五岛军资器械一起归降的。

因为他本人的分量及其手下的这一支兵力,皇太极对于他的投靠,可谓欣喜若狂。

当确认尚可喜降清这个消息之后,皇太极甚至欣喜若狂的说:“天助我也”,并且将尚可喜的这一支部队命名为“天助军”。

尚可喜投降清朝之后,不仅帮助清军攻占明朝的领土,甚至还受命对自己的同胞挥刀。

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大屠杀”,其中就有尚可喜的一部分功劳。

放在今天,许多人表示尚可喜此后一直对自己的这些所作所为很是悔恨。

但是就小编个人看来,这些都是屁话。

从他决定降清那一刻,从他对自己的同胞会动屠刀的那一刻,他这个人就已经定性了。

此后再多的理由,只能说是借口。

除了让他本人好受一点,让他的后代在世人面前有底气一点,对于当初遭受伤害的百姓一丝利处也无。

更不用说,他在广东驻兵期间,还纵容自己的部下危害百姓。

因为尚可喜在清朝的表现,让上层统治者极其满意,所以多次对尚可喜进行册封。

从“智顺王”到“平南王”再到“平南亲王”。

皇太极:“不费一弓,不折一矢,而王率甲众卷,倾心归命,首建大勋,为国家肃清海岛,此识时之俊杰,宜有以优礼之。

”;“全携兵民,尽载盔甲器械,乘危涉险,航海来归,伟绩丰功,超群出类,诚可嘉尚。


康熙帝:“平南王尚可喜航海归诚,勋猷懋著。

太宗文皇帝嘉其劳绩,特赐王封,及定鼎燕京,复能殚竭忠忱,襄大业。

世祖章皇帝知其夙笃忠贞,畀以疆重任,镇守粤东,海氛宁静,百姓安。

近因吴三桂耿精忠等叛逆,该藩益励忠纯,克抒伟略,悉心筹划,数建肤功,朕甚嘉焉。


持批判性态度的,自然是一些后世人以及当时的遗民。

对于这些忠于明朝,坚守儒家传统道德标准的人来说,尚可喜这种行为,绝对是需要大肆批判的。

顾诚:“尚可喜、耿继茂以汉族同胞的鲜血在清朝功劳簿上记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笔。


尚可喜虽然投降了清朝,但是实际上他的父亲和兄弟都是忠于大明的将士,每一个人都死在了保卫大明朝边境的征途之中。

正是因为尚家满门忠烈,尚可喜才会受黄龙推荐,任广鹿岛统领。

而历史上也记载有,尚可喜赶赴鹿岛之时,将家人都留在了旅顺。

后来旅顺城破,“尚可喜登岛后,将家眷全都留在了旅顺。

后来旅顺城破,尚可喜家眷一百多人投海殉城。

”生在这样的忠义之家,尚可喜到底是为什么会背叛明朝,投降清朝。

使得包括广鹿岛在内的一线海上防卫全部失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从此清军入关之后,再无后顾之忧。

历史上给的解释是,因为毛文龙死后,新任的东江总兵沈世奎与尚可喜有间隙。

一上任就欲置尚可喜于死地,急召尚可喜去总兵府议事,然后意图谋害。

后来此事被尚可喜的部下得知,于是尚可喜就选择了降清。

讲老实话,这种理由就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一样,都是借口。

相比于吴三桂并不是真的忠于清王朝,还想要反清而言,尚可喜这样投降之后就真的从外到里都降了的人,更让小编看不起。

吴三桂后来起兵反清,虽然说是“三藩之乱”,但是这里面却没有尚可喜什么事儿。

尚可喜一点反心没有,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甚至还吴三桂的劝反书呈报给朝廷。

真正反的是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尚之信将尚可喜困在家中,夺走广东的最高指挥权,随后响应吴三桂的号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