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质背景
汶川地震相关背景

汶川大地震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时间和地点!地震参数: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纬度:31.0°N经度:103.4°E深度:14km震级:里氏震级8.0级,矩震级7.9级最大烈度:11度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西21km(267°)崇州市西北48km(327°)大邑县西北48km(346°)成都西北75km(302°)历史背景: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地震成因: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西藏、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台湾等地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
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
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专家详析:汶川地震破坏性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
汶川地震话相关地理知识

汶川地震话相关地理知识厦门英才学校地理组李色裕5.12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惊中外,国人为灾区同胞深表痛心。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关心灾区的灾情,而且还关心此次汶川地震所涉及到的相关地理知识。
一、汶川地理成因初探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1、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2、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3、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地壳岩石突然破裂的结果。
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亚洲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同时,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产生向东挤压,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
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最终在映秀地区发生突然释放,破裂构造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迅速扩展,产生了地震破裂带。
导致本区构造活动频繁,地应力集中,是地震的多发区。
从区域上说,四川地块岩石圈根极其稳定(深约200千米),自晚侏罗纪(一亿六千万年)以来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犹如“地轴”和磐石,坚强地抵抗着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压,迫使向东流动的地壳物质沿高原东缘推积,并向四川地块超覆,形成宽大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带(东经105°~110°),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中部南北向地震带。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引言汶川地震,也被称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地区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
该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震级达到了8.0级。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源地位于鲜水河断裂带。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震源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
汶川地震震源位置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小金县境内,具体的震中坐标为北纬31.02°,东经103.36°。
这个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带,所以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震中附近有多个主要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正好位于该断裂带上。
震源深度和震级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根据国际通用的矩震级计算方法,汶川地震的矩震级为8.0级。
这个震级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破坏能力的指标。
8.0级地震属于大型地震,具有毁灭性破坏力。
震源形成原因汶川地震的震源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和最大的高原,其隆升和崩坍造成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地下的盆地,盆地内部存在着众多沉积物。
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地壳中岩石裂缝和断裂面的集合,是地震最常发生的地方。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汶川地震的震源带,其构造活动造成了地壳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灾害与预防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几乎所有房屋倒塌。
此外,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预防类似的地震灾害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汶川地震

龙门山构造带的新活动性在汶川- 茂汶断裂、映秀- 北川断裂、 彭县- 灌县断裂和大邑断裂等断裂均可见及,主要表现为断错山脊、洪 积扇、河流阶地及边坡脊等构造地貌现象,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的几条主 断裂带自晚第四纪以来均显示由北西向南东的逆冲运动,并伴有显著的 右行走滑分量。单条断层的平均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约 为1 mm / a左右。就龙门山构造带中各断裂的活动性比较而言,其中的 映秀—北川断裂活动性最为明显 。 龙门山中段地质剖面图
• 北段强烈而南段较弱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 俯冲,引起属于欧亚板块的青藏高原急速抬 升,在北部次级板块的华北板块和东部的次 级板块扬子板块的阻挡下,青藏高原上部物 质无法向东向北运动,最终其强烈的挤压应 力全部或大部施加于龙门山构造带上,而其 指向主要表现为从西北挤向东南。
四、汶川地震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
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与欧洲板 块的相互作用是龙门山断裂带积累弹性应 变能和孕育汶川大地震的长期构造背景。 从短长期看,苏门达腊大地震使青藏高原 和华南块体的相互作用加强,特别是龙门 山断裂带近SN 方向张应变的加强促进了汶 川地震的发生。
三、汶川地震的基本宏观特征
• 川地震
14:28, 12th,May,2008
• • • • •
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 汶川地震形成的机制与驱动力 汶川地震的基本宏观特征 汶川地震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对我国危险性大震判断的提示
汶川地质背景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2.1 自然地理条件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 km,南北长105 km,总面积 8 820 km²,森林覆盖率达48%。
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 325 m,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 km、州府马尔康 246 km,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
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虒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
在是2 000 m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 d,雨量528.7~1 332.2 mm,日照1 693.9~1042.2 h,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 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 002种;野生动物2 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
阿坝州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成都市仅70 km,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
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
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汶川不仅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 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 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678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
512汶川地震

上述特征决定了汶川地震对建(构)筑物以及地质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摧毁性,是导致灾区斜坡大量失 稳,触发大量地质灾害的......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 省 汶 川 县 映 秀 镇 西 南 方 ( 地 理 坐 标 为 北 纬 3 1 . 0 度 , 东 经 1 0 3 . 4 度 ) , 震 源 深 度 1 4 千 米 , 地 震 最 大 烈 度 11 度 , 地 震 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中国25个省(区、市)有明显震感。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 裂带 。 5.12汶川地震震中
根据日本气象厅测定的数据,5·12汶川地震的地震波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 。
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强度很大,波及范围很广,地震波传播至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区的自由场地 时 峰 值 加 速 度 仍 大 于 1 0 厘 米 / 秒 ², 远 至 福 建 、 山 东 、 江 苏 、 上 海 等 地 区 的 多 个 台 站 仍 记 录 到 了 加 速 度 时 程 波 形 。 在 中 国 数 字 强 震 动 观 测 网 络 的 4 7 8 个 台 站 的 加 速 度 记 录 中 , 最 大 水 平 向 峰 值 加 速 度 为 9 5 7 . 7 厘 米 / 秒 ², 最 大 竖 向 峰 值加速度为948.1厘米/秒²;单分量峰值加速度大于90厘米/秒²的有127条,大于10厘米/秒²的有375条 。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汶川地震是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大地震。
该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震中深度为19公里。
这次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还摧毁了大量建筑和基础设施,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灾情概况1. 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初步统计共造成69176人死亡,374643人受伤。
其中学生伤亡惨重,遇难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2. 建筑破坏: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包括学校、医院、工厂、住宅等。
根据初步统计,全县共有11727所学校受损,3000多所学校完全倒塌。
3. 经济影响:这次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
大量工厂、企业以及农田和农作物遭到破坏,给产业链的完整运转带来了困难。
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加剧了经济负担。
三、救援行动1. 前期救援: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各级防震减灾委员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救援行动包括紧急救援、医疗救治、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
2. 国际援助:中国也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
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和人力支持。
这些援助得到了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普遍感谢。
四、事故原因1. 构造背景: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汶川地区正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
2. 地震机制:这次地震是由岷江断裂引起的,是一次正断层的地震。
岷江断裂在地震前已经累积了大量能量,因此地震发生时能量的释放非常剧烈。
3. 思想观念:地震前,当地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并未重视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对地震安全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些学校在建筑设计和质量上存在缺陷,影响了校舍的抗震性能。
五、教训与对策1. 深入开展地震防灾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普及地震防灾知识,并进行地震演练。
2. 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破坏。
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初步分析

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初步分析汶川县映秀镇是一个位于四川省西部的山区小镇,这里风景秀丽,但也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在过去的几年中,映秀镇曾多次遭受过泥石流的袭击,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更好地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我们对映秀镇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的起动临界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地质条件映秀镇位于横断山脉的褶皱带,地处川西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势较为陡峭,地形多变,同时这里的地质构造也非常复杂。
在映秀镇牛圈沟地区,地层呈现出弯曲、变形的状态,地质结构比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的地质作用,岩石表面裂隙较多,岩体稳定性较差,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二、气候条件映秀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雨。
降雨量较大,加之地形复杂,地表径流较为发达,山体容易发生滑坡、塌方现象,这也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
三、人为因素近年来,映秀镇的人口不断增加,居民生活和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
盲目的砍伐林木,不合理的土地开垦等行为,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基于以上地质、气候和人为因素,牛圈沟溃坝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是比较明显的。
地质构造复杂且地质结构脆弱,岩石表面裂隙较多,岩体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滑坡、塌方现象。
映秀镇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雨,加上地形复杂,地表径流较为发达,山体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也在不断加剧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为了减轻牛圈沟地区泥石流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及时了解牛圈沟地区地质灾害的演变趋势,及时采取避险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和利用,限制盲目砍伐林木等行为。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自防能力,增强他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对于映秀镇牛圈沟地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泥石流的危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2.1 自然地理条件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 km,南北长105 km,总面积 8 820 km²,森林覆盖率达48%。
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 325 m,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 km、州府马尔康 246 km,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
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虒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
在是2 000 m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 d,雨量528.7~1 332.2 mm,日照1 693.9~1042.2 h,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 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 002种;野生动物2 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
阿坝州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成都市仅70 km,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
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
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汶川不仅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 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 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678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
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 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 605.54万公顷。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
2.2 交通状况“5.12”特大地震之前,汶川县交通较为便利,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通过县境的国道有G213,省道有303,以及正在建设的都汶高速公路等。
对外,北通茂县、北川等县,西达马尔康、大、小金川,南往都江堰、成都;对内,汽车可进出全县4镇8乡。
震后,汶川县交通受到极大损毁,出入汶川县的南线、西线及北线公路及出入卧龙特区的S303线全部中断;境内大部分道路已损毁破坏,内、外交通通行困难。
目前,随着都汶路的通车,全县的道路交通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个别乡镇的道路仍较差。
2.3 地形地貌汶川县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高山耸峙、峰峦叠嶂、河谷深邃、悬崖壁立,北有岷山、南有龙门山、西有邛崃山诸山脉,有“峭峰插汉多阴谷”之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海拔多在4 000 m左右。
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 230 m,东部土门河下游谷底海拔890 m为境内最低点。
见图3-1。
汶川县县境主要山脉可以分两大体系:东部龙门山体系及西和西南部邛崃山体系。
龙门山系县境延长段为茶坪山脉,主要高峰有磨刀石梁子,最高海拔4 300 m,光光山,最高海拔4 632 m,尖尖山,最高海拔3 488 m,向东北紧靠着有龙门山余脉,最高峰三尖山3 922和4 140 m。
邛崃山系的支系,延伸县境西和西南部。
其中高峰有:雪隆包5 314 m;小雪隆包4 947 m;卡乓乓山5 666 m;马刀子山5 456 m(其东面有雪原冰川高原高达5 629 m~5 706 m),四姑娘山6 250 m,巴朗山有最高峰为5 040 m,马鞍桥山4 062 m等高峰,终年积雪。
山脉是研究区地形的主要骨架。
按不同的高程,大体可分为三级阶梯,一级阶梯:海拔3 500 m至5 000 m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多由花岗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细碧角斑岩等构成,相对高差在1 500 m左右,分布在龙溪、雁门、绵虒、银杏、草坡、耿达、卧龙、三江等乡镇区域,面积3 004.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3.5%;二级阶梯:海拔2 000m至3 500m为中高山、高山,多由大理岩、千枚岩、灰岩、页岩等组成,相对高差在1 000m以上,分布在龙溪、雁门、威州、绵虒、银杏、草坡、映秀、耿达、卧龙、三江等乡镇的中高山区域,面积约660 km²,占全县总面积16%;三级阶梯:海拔2 000 m以下为中山、低山及河谷,相对高差在800 m左右,多由千枚岩、片岩、砂岩、泥岩等组成,分布在威州、绵虒、银杏、草坡、映秀、耿达、卧龙、漩口、水磨、三江等乡镇,即沿杂谷脑河、岷江、草坡河、二河、正河、寿江、皮条河、巴朗河、中河、西河等河溪沟两岸河谷阶地区域,面积约42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0%。
县内山脉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 250 m,河谷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m。
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5 000 m 以上。
县北以龙溪乡久雾顶为最高;县西南以玉龙乡雪隆包为最高点,县西以耿达乡四姑娘山,卧龙镇巴朗山最高,县东以雁门乡光光山、银杏乡尖尖山最高;县南河谷漩口镇为低点,县境四面环山,群山耸立,沿江河溪沟地势逐步降低,形成河谷槽地。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因汶水得名,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地图坐标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西宽84 km,南北长105 km。
县域面积8820 km²;人口110 118人(2000年),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
周边相邻县级政区,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
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
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2.4 气象水文条件2.4.1 气象条件汶川盛夏受太平洋暖流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北高原冷气流的影响,分为两个明显的自然气候区:银杏乡苏坡店以南的映秀、漩口区河谷地带,属山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苏坡店以北的绵虒、威州镇河谷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由于地形地势差异悬殊,汶川县从东南向西北呈比较完整的气候垂直分带,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汶川县气候主要特点是垂直分带明显,南涝北旱分明,光、温、水、湿时空分布不均,县南漩口年降水量1 285.1 mm,县北威州年降水量526.3 mm,西南部卧龙年降水量925.1 mm,漩口年降水量是威州年降水量的2.4倍。
雨季(5~9月)受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使汶川县具有冬季气候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多雨的东亚季风气候特征。
从山地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至南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常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春秋温和,作物生长期长的气候特点。
在水平分布上,又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自然气候区,大致以银杏乡梭坡店为界,县境南部的漩口、映秀(含三江乡)一带,属川西多雨中心区,是暴雨常出现的地区之一,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 1 285 mm,日最大降水量269.8 mm,具有多雨多涝,秋绵雨危害严重,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无霜期最长的气候特点。
县北的威州、绵虒一带,属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地区降水量少而稳定,年降水量526.3 mm,日最大降水量因季节分配不均,干雨季分明,冬干明显,常有春旱和夏伏旱发生。
汶川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 190.9 mm,南部和北部地区降水量差异很大,由南至北递减。
南部地区根据渔子溪水文站25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253.1 mm,最大年降水量为1 688 mm(出现在1964年映秀地区),最小年降水量为836.7 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6~9月)降水量为853.2 mm,占年降水量的68.2%;寿溪水文站22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333 mm,最大年降水量为1 933.5 mm(出现在 1966年漩口地区),最小年降水量为768.3 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6~9月)降水量为912 mm,占年降水量的69.2%。
北部地区,据威州气象站23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8.7 mm,最大年降水量为648.6 mm(出现在1958年),最小年降水量369.8 mm(出现在1974年) ,连续最大4个月(5~8月)降水量为324 mm,占年降水量62.1%;最小年降水量为369.8 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5~8月)降水量为317.9 mm,占年降水量的61.9%。
具体见表2-1。
2.4.2 水文条件研究区地表水系为岷江。
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北弓杠岭隆板棚,经松潘、茂县,从县境东北流入汶川。
经雁门、威州、玉龙、绵虒、银杏、映秀、白花、漩口等8个乡镇,纵贯县境东部,境内流长88 km,流域面积1428.476 km2。
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河床平均坡降8‰。
其中,佛堂坝至中滩堡(映秀)23 km 内落差达22.3 m,平均比降9.7‰。
最大流量1890 m3/s,最枯流量49.3 m3/s,年平均流量168~268 m3/s。
岷江水位(姜射坝水文站测)最高1336.48 m(1973年测),最低1332.92 m (1985年测),常年水位1335.5 m(1985年测)。
最大流速6.9 m/s,最小流速1.44 m/s。
河面宽度一般在80~100 m左右。
县境出口处多年平均流量452 m3/s,径流量达142亿m3。
汛期主要为降水补给,枯季为融雪和地下水补给。
表2-1 汶川县各地年、月平均降水量(1957—2005)(来自四川气象局网)第三章地质背景条件3.1 地层岩性汶川县地层发育比较完整[21],其中奥陶系、志留系地层大部缺失,小范围有出露,岩性变化大,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空间变化复杂,以第四系松散地层及强风化岩浆岩为代表的软弱岩土体分布广泛,其地层从老到新分述于下:⑴元古界晋宁~澄江期:主要分布于岷江两侧斜坡陡坡段,主要有第三期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第四期的斜长花岗岩、黑云花岗岩和闪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