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香港早期邮票史

香港早期邮票史

香港早期邮票简介1841年2月,英军占领了香港,开始了对香港的统治。

为解决驻港英军的通信问题,英国于1841年8月24日成立了香港邮政局。

香港邮政局位于香港维多利亚城(后改称为中环)圣约翰大教堂附近,直到1945年元月才另迁新址。

一、以戳代邮——香港邮政的开创时期香港邮政初期,对信件不作处理,信件到后,堆放在柜台上任收件人自取。

最初的信件也不贴邮票,只是在邮件上盖戳为记。

邮政总局使用的邮戳,带有该局的不同称呼,有的为英文邮政总局的全称或缩写,有的为英文“香港”或英文“维多利亚”(邮政总局的所在地中环区在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也称维多利亚城)。

香港在发行邮票前,曾使用过三种不带日期的邮戳:1841年至1842年11月间使用圆形手戳,直径为36mm,戳内英文为“POST OFFICE HONG KONG”;1842年7月26日至1844年2月14日,使用椭圆形手戳,规格为33×28mm,戳内有英国皇室徽志和“HONG KONG POST OFFICE”字样;1844年4月11日至28日使用的是圆形手戳,直径为26mm,中间有皇冠图案,周围有英文“VICTORIA HONG KONG”(维多利亚香港)字样。

盖有这三种邮戳的实寄封,在香港较权威的杨氏(乃强)集邮公司出版的《1996香港邮票目录》中,分别标价为6万、2万、5万港元。

这几种邮戳,虽然有价,但其芳踪难觅。

1844年,香港启用首枚邮政日戳,近似于现代的邮政日戳。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规格:直径为28mm的日戳,上半圆由英文香港“HONG KONG”组成,下半圆为双弧线,年月日在中间;直径为25mm的日戳,与上一种戳的区别仅在于直径不同;直径为20mm的日戳,下半圆为单线;另外还有一种直径为19.5mm的圆形戳,英文香港“HONG K ONG”在戳内,圆戳内还有一“C”字样的戳号(此类戳大概至少有三种)。

二、香港的早期普票1860年5月,原本由英国直接管辖的香港邮政业务开始移交给港英政府。

邮票发展史

邮票发展史

邮票发展史及收藏价值一、邮票的定义邮票是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二、邮票的分类1.普通邮票2.纪念邮票3.特种邮票三、邮票发展史介绍中国自1878年(清光绪四年)开始发行邮票,至今已有129年历史。

以朝代和政权性质为标志来划分,中国邮票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清代邮票→中华民国邮政邮票→解放区邮票→新中国邮票(一)清代邮票(1878-1910年)清代邮政共发行邮票235套175种,邮票图案的特点是“龙”图多。

(二)中华民国邮政邮票(1911-1949年)中华民国邮政共发行邮票235套,2000余种。

(三)解放区邮票(1930-1950年)中国解放区邮票共发行500余套,约2400种。

(四)新中国邮票(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截至2006年已陆续发行了各种邮票939套,3000余种。

第一阶段:老“纪、特”邮票( 1949年10月1日—1967年3月25日)中国邮票史上第一枚花卉类小型张—T61牡丹型张。

第二阶段:“文”字邮票(亦称文革邮票(1967年4月20日—1970年1月21日)第三阶段:“编号”邮票(1970年8月1日—1973年8月25日)第四阶段:“J、T”邮票(1974年1月1日—1991年11月19日)第五阶段:编年纪特邮票(1992年1月25日——至今)四、邮票版面类型枚:是邮票的最小计量单位,又叫单枚邮票。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人民更习惯把一枚邮票说成一张邮票。

严格点说,张在集邮中是另有含义的。

连:两枚以上没有分撕开而连在一起的邮票,叫做“连票”。

根据相连的邮票数量和相连的形式,又可以作如下区分:双联:两枚相连在一起的邮票,横向相连的叫横双连,直向相连的叫直双连。

四方连:四枚呈“田”字形相连在一起的邮票;位于整张邮票角上,带有两侧票边与版铭的叫做“边角版铭四方连”。

大方连:由四枚以上邮票至少两排或两列邮票相连在一起的叫大方连。

对许多珍罕邮票来说,双连票的价值要比两枚单枚的邮票大,四方连又比双连的价值高。

集邮的起源发展

集邮的起源发展

集邮的起源发展发展概述集邮活动是随着邮票的诞生而出现的。

1840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种邮票在英国发行的当天,不列颠博物馆的J.格雷博士特地到邮局买了邮票留作纪念。

他后来编写了英国早期的邮票目录,倡导集邮活动。

J.格雷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集邮者。

1841年伦敦一位年轻妇女在《泰晤士报》上刊登广告,征求用过的邮票,用以裱糊她的梳妆室。

随后英国出现了“邮票热”。

到19世纪50年代,已有20多个国家发行邮票,邮票种数增多,集邮盛行起来。

1852年比利时一位地理学家首次举办个人集邮展览,展出88种邮票。

当时一些学校教师鼓励学生收集各国邮票贴在地图上,以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6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美国都出现了一些活跃的集邮家。

早期最著名的集邮家是居住在巴黎的费拉里。

他收集到当时世界各国已发行邮票种数的70%,包括多种珍贵邮票。

1861年法国出版了第一本邮票目录《邮票》,载有邮票约500种。

同年英国伦敦出现了街头邮票交换点。

1862年10月,第一种集邮杂志《新知月刊》在英国出版只出了3期。

同年 12月,另一种集邮杂志《广告月刊》出版,次年改名为《集邮家评论》,持续发行了大约两年。

1865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集邮组织。

1890年比利时皇家集邮俱乐部联合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集邮组织。

由于集邮活动的发展,邮票在集邮活动中成了商品。

1856年英国吉本斯开设了专门经营邮票的商店。

1862年法国开始出售第一本贴有邮票的集邮册。

随着集邮活动的扩大,187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国际集邮会议,有20个国家代表参加。

会后出版了《国际集邮会议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集邮文献。

同年,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邮展。

1926年国际集邮联合会在巴黎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集邮活动在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专题集邮兴起。

中国的集邮活动大约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

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出版的《花图新报》上发表了短文《各国信馆之印图》,介绍了集邮对儿童启蒙的意义。

邮票的来历起源及用途介绍

邮票的来历起源及用途介绍

邮票的来历起源及用途介绍邮票的来历起源及用途介绍邮票是近代社会书信通信的关键点,关于它的来历也是有趣。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邮票的来历起源及用途介绍,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邮票的来历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

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

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题。

为了宣传他的邮政改革主张,他于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册子:《邮局改革- -其重要性与现实性》。

小册子广为散发,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1839年8月,议会终于通过了著名的1便士邮资法。

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费1便士。

此即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英国对邮资已付凭证的图稿进行了公开片集,当时收到的图稿很多,介于匀不合用,后来罗兰·希尔选定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票图案。

图案顶部中间有邮资字样,底部中间是面值1便士。

国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称黑便士,全张横12枚,竖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

因当时没有发明打孔机,所以邮票四周没有齿孔。

黑便士邮票原定于1840年5月6日发行,但有的邮局在5月1日就开始发售,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就这样诞生了。

为表彰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一赐他爵士称号,人们尊称他为邮票之父。

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时间是1840年5月1日。

图案为蟠龙,俗称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新中国第一套邮票于1949年10月8日发行,邮票名称为《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我们知道,贴上邮票的信件,就像拥有了一张通行证,可以畅通无阻地传递到世界各地了。

中国集邮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集邮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集邮的历史与发展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国集邮的历史与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集邮历史概述1878-1896,是海关试办邮政的时期。

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本来理应由国家行使管理的海关事务,却被外国人所控制。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来华的洋人越来越多,对邮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外国人向清政府提出了建立邮政的要求。

1866年,清政府衙门按照时任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的意见,把各公使馆邮件寄递事务,交由总税务司管理。

1876年,清政府衙门又采纳赫德的意见拟创办邮政。

1878年3月,赫德根据李鸿章的建议,指派德璀琳主办,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芝罘(fu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由海关试办邮政业务,开始收寄公私信件。

同年7月,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19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

1842年的《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了第一批(五处: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通商口岸。

中国的邮政主权也受到了侵犯,一些国家先后在中国领土上设立自己的邮局,发行和使用他们的邮票。

这个时期(未有中国自己的邮政机构之前)在中国使用的外国邮件(邮票和戳记),当时被称作“客邮”(实际上是“侵邮”)。

这样,收集邮票的风尚,首先从香港、上海、北京、天津、福州、广州等地,逐渐向内地及全国传布开来。

但当时的集邮者,多为外籍人士,多为在海关、铁路、邮政等部门供职的外籍员工。

前面提到的时任清代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也是位集邮爱好者。

1878年大龙邮票发行后,第二年上海《申报》就出现了收买“海关人头”(邮票)的集邮广告。

1880年,上海基督教会清心堂出版的《花图新报》上,刊出题为《各国信馆之印图》的短文,介绍收集邮票的意义。

这些都表明,作为“舶来品”的集邮,首先是在一些能接触到外事事务的人中间,如在海关、铁路、邮政、洋行、教会学校等地方供职的中国员工中传播流行开来。

随着集邮人数的逐渐增多,经营邮票的商业活动也应运而生。

邮票的起源

邮票的起源

邮票的起源邮票起源于邮政,是为了邮政通信的需要而产生的。

邮票诞生前,欧洲各国邮政大多实行由收信人缴纳资费的方法,按路程远近确定邮费的多寡将邮费写在信封上,由送信人收取;有的国家还规定议员、大臣等政界要人寄信免资,因而整个邮政费用就压在一般平民用户身上。

由于昂责的邮费超过了收信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所以寄信收信双方常将事先约定的信号标在信封上。

收信人以支付不起邮费为由而拒收信件,自然免不了引起争执。

为此,英国人罗兰·希尔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题,在1837年1月出版了著名的小册子:《邮政改革的重要性和实行办法》。

在书里,他提出了邮政改革的建议:①由寄信人预付邮资;②英国本土范围内,邮寄重量每半盎司统一收取1便士邮资;③邮资收款问题“可以用一小块印上戳记的纸来解决”“这种纸大小与邮戳相仿,背面涂有一层薄胶,人们只要弄湿背胶就可以贴在信的背面,从而不必再到邮局面交信件。

”罗兰·希尔的3条建议,得到英国政府的赞赏,这就是现在作为各国邮政所沿用的由寄件人预付邮资,均一邮资制和背胶邮票。

建议中的“只要弄湿背胶就可贴在信的背面”的“印上戳记的纸”就是1840年5月1日在伦敦发售的“黑便士”邮票,也就是流传至今让亿万人为之倾倒的邮票.世界第一枚邮票是在英国,在西元一八四零年五月六日发行维多利亚女王像的邮票,这一枚邮票鼻祖以黑色油墨印刷,面额一便士,世称「黑便士」.发明邮票的是罗兰希尔.罗兰希尔是英国人,西元一七九五年诞生於英国密特兰城。

黑便士发行前,英国已有邮政服务。

当时手续复杂、邮资也很贵,是以路途的远近计算,不但信里的附件要一件一件分开算,信封也要另外收费。

所以当时人们写信大都不加封套以节省邮资。

当时的邮资是由收件人负担。

由於邮资太贵了,收件人常会因为付不起邮资而将信回。

有些人甚至想办法取巧,互相约定在信上做暗号,收信人一看到封面就能猜到信的内容,也就不必付钱收信。

这样一来,信差就无法收到邮资,常常白跑一趟。

世界邮展发展史

世界邮展发展史

世界邮展发展史邮展是集邮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852年比利时人 P. 温地美伦在布鲁塞尔用镜框展出88枚邮票,成为世界最早的个人邮票展览。

1873年奥地利举行了一次全国邮展,接着于1881年11月13日—20日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国际邮展。

以后世界各大洲陆续举办了国际邮展,其中美洲于1913年在美国纽约;大洋洲于1928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非洲于1928年在南非德班;亚洲是1952年在菲律宾马尼拉。

1930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了首届国际航空邮展,1969年在卢森堡举办了首届国际青少年邮展,1975年在比利时首次举办了世界专题集邮展览,1985年在瑞士洛桑举办了首届国际奥林匹克体育展。

1926年国际集邮联合会(FIP)成立后,陆续制订和完善了邮展规则,并要求各成员严格按规则执行。

1927年德国斯特拉斯堡国际邮展是首次由FIP赞助的。

20世纪以来国际邮展主办国一般都要发行纪念邮票或邮展纪念品。

1906年意大利为米兰国际邮展发行了类似邮票的封口纸。

1924年比利时在布鲁塞尔国际邮展上发行纪念邮票,成为世界上第一次为国际邮展发行的邮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邮展规模不断扩大,1986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世界邮展共展出6000框展品。

自1987年以来几乎每年都举办2次以上的世界邮展。

从1881年至今已举办过世界和国际邮展达200多次。

邮展内容的丰富,水平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有效地推动了全世界集邮成果的交流和集邮活动的开展。

集邮展览,从产生到不断正规化、科学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人类用实力和智慧不断培育集邮展览这棵幼芽,使其成为一棵茁壮的参天大树,如果对其做一全方位的剖析,它完全能与国际奥林匹克体育盛会相比拟。

1840年,英国发行了人类邮政史中的首枚邮票。

就在第二年,一位伦敦的女士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收购邮票,用以装饰她的房间,此举不仅具备收藏及商业涵义,也反映出人们对邮票的展示意愿。

中国邮票的起源

中国邮票的起源

中国邮票的起源
中国是开创邮驿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这是官办的旧式通信体制。

到了明代,民间又出现了为商人和私人通信服务的民信局组织。

清代发行邮票后,“龙头”就曾有一段时间成为国人对“邮票”的称呼。

将邮票叫“龙头”,现代人很难理解,认为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但通过“龙头”这一称呼来了解一下邮票别称的由来。

中国清代邮票一出现就没有袭用外国用人头像作主图的惯例,而是采用了中国独有的,象征至高无上的“龙”为图案。

清代邮票以龙为主图或图案的占大多数,这一现象反映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表现了封建统治者自诩为尊龙天子,欲借龙的形象来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正因为如此,“龙头”这一邮票别称得以流传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邮票种类
普通邮票 普通邮票既是最古老又是最为常见的邮票种类
纪念邮票 纪念邮票是为某一事件或场合特别发行的邮票。秘鲁在1871 年暨其第一条利马和卡亚俄之间的条路开通之际发行了世界 第一枚纪念邮票,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纪念邮票主要面 向的是收藏者,因为它们基本上不会用到信封上面。所以比 起长期邮票,罕见附有纪念邮票的信件。纪念邮票通常票幅 比较大,设计印刷精致,图案丰富,不允许重印,有特定的 发售期限。




(一)收集未使用的新票 这是一种最普通采用的方式。比较方便,没有什么难度、 经济负担不大。可以慢慢去收集。如果平时无时间在发行新 邮票之日去买,可以每年买1本年册,这种装入定位册的邮 票,既便于收藏保管,册子上又有邮票名称、发行日期、全 套枚数、齿孔度数,以至邮票图案内容简介。 (二)收集盖销邮票 这是邮票公司为初集邮者发售的较廉价的邮票。是将未使 用的新邮票,用邮票公司特备的邮戳盖销。其售价大约是新 票的1/3左右。较高等的集邮家一般是不收集它的。这种盖 销票在50和60年代广泛被人收集,目前发行的新邮票已很难 见到盖销票了。 (三)收集使用过的旧票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收集方式。它不用花太多钱,只是要 费很多功夫去收集。其中有些高面值邮票在国内很难找到; 到邮票市场去买,也不便宜。有人认为,实用旧票盖的戳越 小越好。其实不然,首先应该要求邮戳盖得清晰,还要完整 地包括时间、地点、便于以后研究邮史时使用。
中国邮票历史

中国自1878年(清光绪四年)开始发行邮票,至 今已有129年历史。以朝代和政权性质为标志来划 分,中国邮票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一、清代邮票(1878-1910年)
清代邮政共发行邮票235套175种,邮票图案的特点是 “龙”图多
中国第一枚邮票的故事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 (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 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 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 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 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 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 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 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他的建议得到广大群众和工商界的支持,一些顽固守旧 的人却加以阻绕。 但是,改革是不可阻挡的,两年后英国政府终于采纳了 他的建议,开始进行 邮政改革。罗兰。希尔为设计邮票图案 忙碌着。他举办邮票设计公开竞赛,参加 竞选的邮票国案很 多,最后选用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两边有简单的图案 作 装饰。 这种邮票于1840年5 月6 日正式发行,在这一年中,重 印了十一次,印了6800 万枚。这种邮票是黑色的。按照罗 兰。希尔的建议,不管一封信寄往多远的地方, 邮费一律定 为一便士(便士是英国货币的名称),所以这样邮票就有了 “黑便士” 的别称。“黑便士”票幅很小,没有齿孔,使用 时要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前开, 稍不注意就把邮票剪坏了。后 来英国一些小商店为了赚钱,就买进整张邮票剪开, 然后再 一枚一枚地出售。
二、中华民国邮政邮票(1911-1949年)
中华民国邮政共发行邮票235套,2000余种。
三、解放区邮票(1930-1950年)
中国解放区邮票共发行500余套,约2400种。
四、新中国邮票(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截至2006年已陆续发行了各种 邮票939套,3000余种。 第一阶段:老“纪、特”邮票 ( 1949年10月1日—1967 年3月25日) 第二阶段:“文”字邮票(亦称文革邮票(1967年4月20 日—1970年1月21日 第三阶段:“编号”邮票(1970年8月1日—1973年8月25 日) 第四阶段:“J、T”邮票(1974年1月1日—1991年11月 19日) 第五阶段:编年纪特邮票 (1992年1月25日——至今)
邮票的发展史
邮票的诞生


邮票的祖先——黑便士 说起邮票的诞生,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流传着:一百多年 前,英国一个小姑娘收到一封来信,她接到信后只往信封上 看一眼,就交给邮递员氢信退回去。她说:“我没有钱收 信。”邮递员和她争执 起来。这时有个叫罗兰。希尔的英国 贵族散步走了过来,看到这种情况,问明争 执原因,他掏出 钱为小姑娘交了邮费。小姑娘很感激他,并向他说了实话。 她说,这是她远方亲人的来信,因为家里很穷,拿不出钱来 交邮费。她们事 先约好,如果他的身体健康,就在信封上画 上一个圆圈,她收信时看到信封上的 圆圈:就知道她身体安 好,可以不必付钱取信了。这位英国贵族明白了小姑娘拒 绝 收信的理由,觉察到邮政管理上有漏洞,认为邮政制度需要 改革。 1837 年, 罗兰。希尔印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邮 政改革——其重要性与可行性》。书中 提出了改变收费办法, 降低邮费、统一邮费等系列改革建设。他建议印制统一的 邮 票,由寄信人付钱购买贴在信封上寄出,收信人不必再支付 邮费。
电子邮票 信销票与盖销票
盖过邮戳的邮票按其状态可分为两类。分别是信销票和 盖销票。信销票指的是实际寄过信,作为邮资使用过的邮票, 也称实销票。盖销票又称特销票,是邮局已表示作为邮资使 用过,专为集邮人士提供的邮票。这种邮票比新票略便宜, 邮票上邮戳痕迹鲜明清晰,有背胶的保持原胶。
收集邮票的方式



(八)收集一票一封
每收集一枚邮票,还同时收集一个贴有这枚邮票的实寄 封(最好是首日实寄封)。


(九)收集一票、一方连、一首日封
就是收集一枚邮票、一个四方连邮票和一个首日封(实 寄或不实寄)。


(十)收集整版票
有一些集邮者经济力量较强,专门喜欢收集整版的邮票。

大龙邮票
老邮票
古代人物
民族邮票
民居邮票
世博会邮票
遗产邮票
台湾贝壳邮票
(四)收集混合票 有一些初集邮者为欣赏邮票图案,收集时不管其是盖销票 还是实用票,只要凑成一套便可以了。混合票又有几种方式; 新盖混合、新旧混合、盖旧混合。不管是哪种方式,反正都 凑成套了。这种方式不但在初集邮者的邮集中普遍存在,就 是在某些集邮家的邮集中也存在。 (五)收集一新一旧 若只收集一套未使用的新邮票或实用旧票(盖销票)后, 仍未满足收集者的爱好,可以新旧两者各集其一。因为有些 邮票,其新票与旧票难度各不相同。 (六)收集四方连邮票 收集四方连邮票,又可分为收集新票四方连、盖销票四方 连及实用旧票四方连。其中以新票四方连最易于获得。实用 旧票四方连的收集难度最大。 (七)收集一个单枚票、一个方连票 这种方式又可分为收集新票和新方连、旧票和旧方连。目 前日本邮票商还为这类收集者专门印制了贴票册。这种收集 方式逐渐被更多的集邮者接受。
特种邮票

为宣传特定事物而发行的邮票,基本上只要不 是普通邮票和纪念邮票的邮票都属于此类,范围比 纪念邮票更加广泛。
福利邮票

又称附捐邮票,是为福利、健康、赈灾、慈善 等事业而发行的邮票。
公务邮票
航空邮票 欠资邮票
在很多国家存在着欠资邮票,它们用作计算邮寄欠资。 工作人员在邮件寄出之前会给邮费投入不足的信件贴上邮资 邮票,并且会在邮件交付的时候结清。欠资邮票不能作为邮 资预付的凭证,邮局也不销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