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实验二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件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微专题18 实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备考精炼

18 实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点拨]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方法有多种,要理解合力和分力分别是哪些力,怎样确定合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作力的平行四边形图形.1.小张和小王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②把方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O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③小张同学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时,小王同学用铅笔描下结点的位置,标上字母A,如图1所示.图1④接着小王在两条细绳套的方向上离A点比较近的地方点下了另两个点B、C,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⑤移开两弹簧测力计,从位置A画直线AB、AC,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F的图示.⑥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再次拉到同样位置A,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A点按同样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⑦比较力F′的图示与合力F的图示,看两者是否等长、同向.⑧小张改变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次重复实验时,发现让结点回到A点不太容易,小王就在结点移过A点时用手指将其按压在A点,接着记录下两弹簧测力计的方向和示数大小.⑨接着重复步骤⑤~⑦,最后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合成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1)以上实验步骤中不恰当的是________,有错误的是________.(2)图2是两组同学作出的图示,其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________.图22.一个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器材为:方木板、白纸、大头针一盒、橡皮筋一盒、刻度尺、铅笔.实验步骤如下:A.用几枚大头针将白纸固定在方木板上;B.挑选三根相同的橡皮筋,将其中一端连接在一起,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根橡皮筋原长时的长度;C.在白纸上适当距离固定三枚大头针A、B、C,将三根橡皮筋另一端分别套在A、B、C上,如图3所示,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橡皮筋长度OA、OB、OC,计算并记录每根橡皮筋长度的变化量;图3D.去掉橡皮筋,选取适当标度,在白纸上根据OA、OB、OC的方向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三力的图示,然后以沿OB、OC方向的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作出对角线,并用刻度尺测量对角线长度,比较对角线长度、方向与沿OA方向的橡皮筋的长度变化量、方向的关系.(1)D步骤中应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上实验步骤中有一处存在疏漏,请指出来并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实验前应将任意两根橡皮筋一端套在一起对拉,选择伸长量相同的橡皮筋做实验B.应调整大头针A、B、C位置多次实验,使三根橡皮筋的结点O位置保持不变C.实验中用橡皮筋长度的变化量表示弹力大小D.实验中应使橡皮筋与白纸平行3.(2018·新海中学模拟)某物理兴趣小组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找到两条劲度系数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白纸、钉子,设计了如图4所示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用细绳连接于结点O,两条橡皮筋的另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钉子A及重物C上,同时用一条细绳一端与结点O相连,另一端用钉子B固定在墙上.图4(1)为完成该实验,下述操作中不必要的是________.A.记录细绳OB的位置B.测量每条橡皮筋的伸长量C.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D.测量细绳OB的长度(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以下采取的措施必要的是______.A.两橡皮筋必须等长,粗细相同B.每条橡皮筋的伸长量应尽可能大C.细绳、橡皮筋都应与竖直墙面平行D.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适当远些答案精析1.(1)④⑧(2)甲解析(1)以上实验步骤中不恰当的是④,应该在细绳套的方向上离A点尽可能远的地方点下另两个点B、C,并记录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错误的是⑧,改变两个力的大小和夹角,再次重复实验时,发现让结点回到A点不太容易,可以另外选择结点位置进行实验,不能在结点移过A点时用手指将其按压在A点.(2)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其拉力方向与OA在一条直线上,而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的两个力的合力F的方向可能与OA直线的方向有偏差.实验符合实际情况的是甲.2.(1)橡皮筋长度的变化量大小(2)除了记录每根橡皮筋的长度变化量外,还需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橡皮筋结点O的位置(3)ACD解析(1)三根橡皮筋劲度系数相同,弹力大小与长度变化量成正比.(2)橡皮筋结点位置O与三枚大头针的连线可确定橡皮筋拉力的方向.(3)根据胡克定律,三根橡皮筋的劲度系数相同时,可以用橡皮筋长度变化量代替弹力大小,因此实验中三根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应相同,A、C选项正确;每次调整大头针位置,只需记录结点位置,根据大头针和结点位置即可确定弹力方向,B选项错误;实验中橡皮筋与白纸平行,力沿纸面,D选项正确.3.(1)D (2)CD。
2019版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江苏专用讲义:第二章 相互作用 实验二 含答案

实验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实验原理等效法: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相同,都是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某点,所以这个力F′就是那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3.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个)、细芯铅笔、橡皮条、细绳套(两个).4.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1甲所示,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的两细绳套的方向.图1(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5)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套的方向,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6)比较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在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7)改变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5.注意事项(1)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的位置一定要相同.(3)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拉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测力计读数有无变化.(4)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取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点连直线确定力的方向.(5)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6.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够准确造成的误差,为此要选择比较准确的弹簧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读数和作图造成偶然误差,需要多做几次实验,并且使两分力F1、F2的夹角适当大些.自测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答案B自测2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2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图2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答案F′命题点一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例1(2017·镇江市一模)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某同学用两把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端点拉到点O,作出这两个力F1、F2的图示(图3甲),然后用一把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端点仍然拉到O,弹簧秤示数F如图乙所示.图3(1)弹簧秤的示数F=________N;(2)请帮他在图甲中画出力F的图示(图中a为记录F方向时所记录的一点);(3)该同学用虚线把F的箭头末端分别与F1、F2的箭头末端连起来.他观察图形后受到了启发.你认为他紧接着应进行的两个实验步骤是________.A.整理实验器材B.提出求合力方法的猜想C.改变F1、F2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上述实验D.与同学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答案(1)2。
(江苏专版)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实验二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件PPT文档共3

形定则课件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谢谢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第5讲实验:验证力的

2.(实验操作)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下面列出的 措施中,不利于改进实验结果的是( )
A.橡皮条弹性要好,拉到 O 点时拉力应适当大些 B.两个分力 F1 和 F2 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些 C.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测力计平行贴近木板面 D.拉橡皮条的绳要细,而且要稍长一些
第二章
相互作用 第5讲 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微知识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目的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实验原理 等效法:使一个力 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 F1、F2 的作用效果相同,都是 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某点,所以这个力 F′就是那两个力 F1 和 F2 的合力。作出力 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 F1 和 F2 的合力 F 的图示,比较 F 和 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
3.实验器材 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个),细 芯铅笔,橡皮条,细绳套(两个)。
4.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 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3)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 伸长到某一位置 O,如图所示,记录 两弹簧测力计 的读数,用铅笔描下 O 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套的方向。
解析 拉力“适当”大些能减小误差;而夹角“尽量”大些,则使作 图误差变大;因此选 B 项。
答案 B
微考点·悟方法
学生用书P034
微考点 1 实验操作和误差分析 核|心|微|讲
本实验的原理是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作用的效果相同,实 验中应正确使用器材,实验中应记录哪些数据,并理解这样做的原因。
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第4讲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案

第4 讲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用书P34]一、实验目的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二、实验原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与另外一个力F′产生相同的效果,看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等.三、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铅笔.四、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4.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5.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对实验原理和操作的考查[学生用书P35]1.相关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位置,所以力F′就是这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若相同,则说明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注意事项(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对拉,读数相同.(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 位置一定要相同.(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4)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应与木板平行,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5)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 点连接,即可确定力的方向. (6)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典题例析】某同学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1)请将实验内容补充完整:A .将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整木板上,在另一端绑上两根系有细绳套的细线.B .其中一根细线挂上5个质量相等的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 g),使橡皮筋拉伸,如图甲所示,记录________、结点的位置O 和细线方向.C .将图甲中钩码取下一个,并将细线用一光滑铁钉B (可随时固定)支开,在另一细线上挂上弹簧测力计,使两细线成一定角度,拉弹簧测力计,如图乙所示,图中α、β可测定,当cos αcos β=34时,橡皮筋正好位于竖直方向且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与步骤B 中结点的位置O 重合,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________N(当地重力加速度g =10 m/s 2).(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A .理想实验法B .等效替代法C .控制变量法D .建立物理模型法[解析] (1)由实验原理可知本实验利用等效替代法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图甲中钩码的重力即合力大小,细线方向即合力方向,所以应记录钩码的个数(细线上的拉力)、结点O 的位置和细线方向,在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一起拉橡皮筋时,一定要将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与步骤B 中结点的位置O 重合,此时应记录钩码个数、弹簧测力计示数及对应的细线方向,分析图乙中结点的受力情况可得水平方向有4mg cos α=F cos β,代入数据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F =3mg =1.5 N.(2)由(1)知是等效替代法.[答案] (1)钩码的个数(细线上的拉力) 1.5 (2)B1.(2018·内蒙古集宁一中月考)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首先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在保证弹簧秤与木板平行的条件下,互成角度地拉长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用铅笔记下O点位置及两细绳的方向,如图中的OA、OB方向,读出两弹簧秤的示数F OA=2.7 N、F OB=3.3 N.(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图中利用图示法求F OA与F OB的合力,其大小F=__________.(2)为了完成本实验,还要进行的一项关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操作中需要记录的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解析:(1)取如图所示的长度表示 1.5 N,作出平行四边形,则其对角线的长度表示合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合力的方向,故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的图示如图所示:其大小F=4.3 N.(2)为了完成本实验,还要进行的一项关键操作是只用一个弹簧秤将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点,在本操作中需要记录的是弹簧秤的示数和拉力的方向.答案:(1)4.3 N (2)只用一个弹簧秤将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点弹簧秤的示数拉力的方向对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考查[学生用书P35] 1.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4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2.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2)读数误差和作图误差.(3)两分力F1、F2间的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也越大.【典题例析】(2017·高考全国卷Ⅲ)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 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N.(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 N 和F2=5.6 N.①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②F合的大小为________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若F合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析] (1)由测力计的读数规则可知,读数为4.0 N.(2)①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②由图可知F合=4.0 N,从F合的顶点向x轴和y轴分别作垂线,顶点的横坐标对应长度为1 mm,顶点的纵坐标长度为20 mm,则可得出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0.05.[答案] (1)4.0 (2)①F1、F2和F合如图所示②4.0 0.052.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记录纸如图甲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 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 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 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拉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 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图丙所示. 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水平拉力F a、F 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_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 2 次的长度较长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 2 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解析:(1)作出的图示如图1所示.(2)重物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由于重力不变,两次实验时,橡皮筋拉力F T的方向相同,故水平拉力F大小相等,即F a=F b.(3)根据题图丙可知,选项B、D正确,A、C错误.(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等可减小误差.答案:(1)见解析图(F合=4.6~4.9 N都算对)(2)F a=F b(3)BD(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弹簧)创新实验[学生用书P36]以本实验为背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对本实验的迁移创新可能从以下角度进行:1.考查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迁移.2.实验器材的改进(1)用橡皮筋 ――→替代弹簧秤:三个相同的橡皮筋,可将三个橡皮筋系于一点,互成角度地将它们拉长,记下各自的拉力方向,伸长后的长度,并测出原长,根据伸长量确定三个拉力的大小关系,再结合力的图示作图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2)使用力传感器:用力传感器确定各力的大小,同时确定细绳中拉力的方向,再结合力的图示作图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3)钩码 ――→替代弹簧秤.【典题例析】(2018·衡阳模拟)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DIS 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 、B 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 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 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0.3 m 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 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g 取10 m/s 2)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 =θ;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③用另一根绳在O 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的读数;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 改变θ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 F 11.001 0.580 … 1.002 … F 2-0.868 -0.291 … 0.865 … θ 30° 60° … 150° …(1)根据表格,A 12________kg(保留一位有效数字).(2)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________.A .因为事先忘记调零B .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C .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解析] (1)A传感器中的力均为正值,故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F1,平衡时,mg=F1sin θ,当θ=30°时,F1=1.001 N,可求得m≈0.05 kg.(2)在挂钩码之前,对传感器进行调零,目的是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故C正确.[答案] (1)F10.05 (2)C3.(2018·贵州遵义模拟)一同学用电子秤、水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在家中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如图(a),在电子秤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壶,记下水壶________时电子秤的示数F;(2)如图(b),将三细线L1、L2、L3的一端打结,另一端分别拴在电子秤的挂钩、墙钉A和水壶杯带上.水平拉开细线L1,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和电子秤的示数F1;(3)如图(c),将另一颗墙钉B钉在与O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将L1拴在其上.手握电子秤沿着(2)中L2的方向拉开细线L2,使____________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4)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电子秤拉力F、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解析:(1)要测量装满水的水壶的重力,当水壶处于平衡状态时电子秤的拉力等于水壶的重力,故需记下水壶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F.(2)要画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细线的方向以及电子秤的示数F1.(3)已经记录了一个分力的大小,还要记录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结点O位置不能变化,力的方向也都不能变化,所以应使结点O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F和F′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重合,则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定则.答案:(1)静止 (或稳定、平衡、不动)(2)三细线的方向(3)结点O的位置(4)F′与F的图示在误差范围内重合[学生用书P37]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b.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比例作出力F′的图示.c.改变两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再做两次实验.d.记下两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及结点的位置,描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在纸上按比例作出F1和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比较力F′与F,可以看出,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相等的.f.把两条细绳系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完成下列填空:(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2)下列措施中能减小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A.两条细绳必须等长B.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面平行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一些,标记同一条细绳的方向时两标记点要适当远一些D.实验前先把实验所用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互钩住平放在桌面上,向相反方向拉动,检查读数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进行调节使之相同解析:(1)先固定好白纸和橡皮条,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到结点O,记下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到O点,记下拉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二次的一个力比较大小和方向;改变两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故实验步骤为afdbec.(2)两条细绳是否等长,不会影响实验误差,A错误;避免拉力和纸面不平行,那样画出的力就不是实际作用力了,B可以减小误差,B正确;细绳稍长些,这样在描点画力的方向时,偏差少,误差小,C正确;实验前调节弹簧测力计,使得两个读数标准相同,这样画出的平行四边形才准确,可以减小误差,D正确.答案:(1)afdbec (2)BCD2.(2016·高考浙江卷)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图中弹簧OC的劲度系数为500 N/m.如图1所示,用弹簧OC和弹簧秤a、b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在保持弹簧伸长1.00 cm 不变的条件下:(1)若弹簧秤a、b间夹角为90°,弹簧秤a的读数是________N(图2中所示),则弹簧秤b的读数可能为________N.(2)若弹簧秤a、b间夹角大于90°,保持弹簧秤a与弹簧OC的夹角不变,减小弹簧秤b与弹簧OC的夹角,则弹簧秤a的读数________、弹簧秤b的读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1)弹簧秤a的读数是3.00 N;弹簧OC的拉力F=kx=500×1.00×10-2N=5.00 N,则弹簧秤b的读数可能为 5.002-3.002 N=4.00 N.(2)若弹簧秤a、b间夹角大于90°,保持弹簧秤a与弹簧OC的夹角不变,减小弹簧秤b与弹簧OC的夹角,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力的图示可知,弹簧秤a的读数变大,弹簧秤b的读数变大.答案:(1)3.00(3.00~3.02) 4.00(3.90~4.10)(2)变大变大3.(2018·广西桂林第十八中学月考)“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2)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A.拉橡皮条的细绳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B.拉橡皮条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解析:(1)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秤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其方向一定沿AO方向.(2)在实验中要减小拉力方向的误差,应让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尽量远些,故细绳应该长一些,故A 正确;作图时,我们是在白纸中作图,做出的是水平力的图示,若拉力倾斜,则作出图的方向与实际力的方向有较大差别,故应使各力尽量与木板平面平行,故B正确;拉力越大,则读数中出现的相对误差越小,故拉力应适当大些,故C正确;两个拉力的夹角过大,合力会过小,量取理论值时相对误差变大,故D错误.答案:(1)F′(2)D4.(2015·高考山东卷)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 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表所示:F/N00.50 1.00 1.50 2.00 2.50l/cm l010.9712.0213.0013.9815.05③找出②中F=2.50 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OO′.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 OA,OB段的拉力记为F OB.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________cm.(2)测得OA=6.00 cm,OB=7.60 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N.(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中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的图示.(4)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解析:(1)在坐标系中描点,用平滑的曲线(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如图甲所示,由图线可知与横轴的交点l0=10.0 cm.甲乙(2)橡皮筋的长度l=OA+OB=13.60 cm,由图甲可得F=1.80 N,所以F OA=F OB=F=1.80 N.(3)利用给出的标度作出F OA和F OB的图示,然后以F OA和F O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合力F′,如图乙.(4)F O O′的作用效果和F OA、F OB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F′是F OA、F OB两个力的合力,所以只要比较F′和F O O′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如解析图甲所示10.0(9.8、9.9、10.1均正确)(2)1.80(1.70~1.90均正确)(3)如解析图乙所示(4)F O O′。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件

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紧抓教也•落实基础.一、实验目的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学会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实验结论.二、实验原理等效思想: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i和F2的作用效果相同,就是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O, 即伸长量相同,所以F为Fi和码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i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F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三、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铅笔.I、实验过程1.仪器安装(1)如实验原理图所示,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2.测量与记录(1)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i、F2,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2)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套的方向.(3)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五、数据处理I.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卩2的图示,并以Fi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中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六、误差分析1.读数误差减小读数误差的方法:弹簧测力计数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大一些.读数时眼睛一定要平视,要按有效数字的读数规则正确地读数和记录.2.作图误差减小作图误差的方法:作图时两力的对边一定要与两力平行, 两个分力Fi、F2间的夹角越尢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F的误差/F 就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Fi、鬥间的夹角取得太大.七、注意事项1.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2.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
2019版高考物理创新一轮复习江苏专用版文档:第二章

基础课3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知识排查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定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1)画出已知力。
(2)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
(3)分析弹力。
(4)分析摩擦力。
共点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平衡条件:F 合=0或者⎩⎨⎧F x =0F y =03.平衡条件的推论(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在多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几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小题速练1.思考判断(1)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时,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的作用。
( )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不用区分外力与内力,两者都要同时分析。
(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加速度一定等于零。
( ) (4)速度等于零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 答案 (1)× (2)× (3)√ (4)×2.[人教版必修1P 65插图引申)]如图1所示,润扬大桥有很长的引桥,其目的是为了()图1A.增大汽车上桥时对桥面的压力B.减小汽车上桥时对桥面的压力C.增大汽车重力沿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D.减小汽车重力沿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解析 根据mg sin θ(θ为引桥倾角)判断,润扬大桥有很长的引桥,主要是为了减小汽车重力沿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选项D 正确。
答案D受力分析 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1.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2.受力分析的4个步骤【例1】 如图2所示,倾角为45°的斜面B 放置在水平面上,物块A 放在斜面B 上,A 、B 接触面光滑,水平力F 作用在物块A 上,A 、B 一起沿水平面向左匀速滑动。
(江苏)高考物理总复习 一轮基础过程导学复习配套课件:实验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共40张PPT)

皮条的伸长长度相同但结点位置不同,说明两次效果不同,不满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不能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 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的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连接两个细绳套,以三绳交点
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 O 的位置.
第12页
栏目导航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物理(江苏)
第10页
栏目导航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物理(江苏)
考点研析
第11页
栏目导航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物理(江苏)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
1. 实验原理的进一步理解
每次实验使结点位置保持不变,是为了使合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
果相同,这是物理学中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由于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若两次橡
第15页
栏目导航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物理(江苏)
第二章 相互作用
(2)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既要记录力的大小,也要记录力的方向,遗漏了记 录橡皮条的方向.
(3) 这里原理是三力平衡,其中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所以不必保证 O 点位置不变.
(4) 实验过程中 A、B 是否一样高不影响实验,所以没有要求,A 项错误;A、B 夹 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所以 A、B 距离要适当,B 项正确;重物质量不能太大,大了 会超过橡皮条的弹性限度,C 项正确;测量过程中橡皮条要与墙面平行,减小实验误差, D 项正确.
第17页
栏目导航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物理(江苏)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典题演示 2 某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 橡皮条的结点位置 O 点以及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a)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在以上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一位同学的实验 中,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至少写出两种情况)
答:__①__F_C_读__数__比 ___真__实__值__偏__小__;__②__确__定__力__的__方__向__不__准__确__、_ _作__图__不__精__确____。
(1)若弹簧秤 a、b 间夹角为 90°,弹簧秤 a 的读数是______N(图 乙中所示),则弹簧秤 b 的读数可能为________N。 (2)若弹簧秤 a、b 间夹角大于 90°,保持弹簧秤 a 与弹簧 OC 的夹角不变,减小弹簧秤 b 与弹簧 OC 的夹角,则弹簧秤 a 的读数________、弹簧秤 b 的读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解析:(1)根据胡克定律,弹簧 OC 伸长 1.00 cm 时弹簧的弹力 Fc=kΔx=500×1.00×10-2 N=5.00 N;由题图可知弹簧秤 a 的读数 Fa=3.00 N,根据勾股定理,Fa2+Fb2=Fc2,解得 Fb =4.00 N。
[答案] 如图(b)所示
2.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 1注意弹簧测力计的最小格为 0.1 N。 2弹簧测力计读数要符合有效数字要求,小数点后保 留两位有效数字。
(3)由画出的图示得到 F 合=_3_._4_(_±_0_.2__内__均__可__)_ N。 (4)某次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得到的 结果如图所示,其中_甲___同学的实验结果 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 F′是用一只弹簧 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拉力的图示)。
(3)弹簧测力计的指示如题图乙所示,由图读出弹簧测力计的 最小分度是 0.1 N,读数时估计到 0.01 N。由图可知拉力的大 小为 4.00 N。 (4)在实验中细线是否伸缩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故换成橡皮 筋可以同样完成实验,故实验结果不变。 答案:(1)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两个细绳套的方向 橡皮 条结点的位置 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 O (2)AC (3)4.00 (4)不变
(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 P 端沿 y 轴从 A 点拉至坐标原点 O,此时拉力 F 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 所示,F 的大小为________ N。 (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 P 端回到 A 点;现使用两个测力 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 P 端拉至 O 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 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 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 F1=4.2 N 和 F2=5.6 N。 (ⅰ)用 5 mm 长度的线段表示 1 N 的力,以 O 为作用点,在图 (a)中画出力 F1、F2 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 的合力 F 合; (ⅱ)F 合的大小为________ N,F 合与拉力 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________。 若 F 合与拉力 F 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 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解析:③用铅笔描出绳上的几个点,用刻度尺把这些点连 成直线(画拉力的方向),目的是得到同两分力产生相同效 果的这个力的方向。 ⑥F 与 F3 作比较,即比较用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合力和产 生相同效果的实际的力是否一致,即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 形定则的正确性。 答案:③沿此时细绳(套)的方向用铅笔描出几个点,用 刻度尺把这些点连成直线 ⑥F 与 F3
[集训冲关] 1.(1)某实验小组在《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
做好实验准备后,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结点拉 到某一位置 O,此时他们需要记录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接着用一个弹簧 测力计拉橡皮条,要特别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在测量同一组数据 F1、F2 和合力 F 的过程中,橡皮条
(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 F 与 F′两力中,方向
一定沿 AO 方向的是__F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B___。
A.理想实验法
பைடு நூலகம்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1.实验原理的理解 1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拉力 F′的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 2因存在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等,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 出的合力不一定沿 AO 方向。 3本实验中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弹簧测力计的 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具有等效替代关系。
解析:(1)由测力计的读数规则可知,读数为 4.0 N。(2)(ⅰ)利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如图所示。
(ⅱ)由图可知 F 合=4.0 N,从 F 合的顶点向 x 轴和 y 轴分别作垂线, 顶点的横坐标对应长度为 1 mm,顶点的纵坐标长度为 20 mm, 则可得出 F 合与拉力 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tan α=FF合=0.05。 答案:(1)4.0 (2)(ⅰ)图见解析 (ⅱ)4.0 0.05
(3)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 板上;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 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 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 结点到达某一位置 O。记录下 O 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1 和 F2 的图 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 F; 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 F′的图示; F.比较 F′和 F 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突破点(三) 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例 3] (2015·山东高考)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 形定则。
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 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 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 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 O1、O2,记录 弹簧秤的示数 F,测量并记录 O1、O2 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 l)。 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 0.50 N,测出所对应的 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4.实验误差分析 1理论值不一定沿橡皮条方向,但单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一定沿橡皮条方向。 2读数不准确和作图不精确都可能使 F 与 F′不完全重合。
[集训冲关] 3.(2016·浙江高考)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的实验中,测得图中弹簧 OC 的劲度系数为 500 N/m。如 图甲所示,用弹簧 OC 和弹簧秤 a、b 做“探究求合力的方 法”实验,在保持弹簧伸长 1.00 cm 不变的条件下:
上述步骤中:①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C___和__E___;
②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记__下__两__条__细__绳__的__方__向_和_把__橡_皮__条__的__结__点__拉_到__同__一__位__置__O__。
2.实验操作步骤 1两次拉橡皮条时结点 O 完全重合,以保证力 F1、F2 的合力与 F′的作 用效果相同。 2实验过程中要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拉力方向。
解析:(1)该实验目的是为了得出平行四边形,需要知道两分力 的大小和方向,故应记下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及两个细绳套的 方向,同时为了能准确的得出合力的大小,应让两次拉伸的效果 相同,应记下橡皮条结点的位置以保证下次能拉至同一位置,得 出相同的效果;应特别注意应将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以 保证一个力拉与两个力拉时的效果相同。 (2)在测量同一组数据 F1、F2 和合力 F 的过程中,橡皮条结点 O 的位置不能变化,故 A 错误;弹簧测力计拉细线时,拉力方向 不一定竖直向下,故 B 错误;F1、F2 和合力 F 的大小都不能超 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故 C 正确;本实验只要使两次效果相同 就行,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没有限制,故 D 错误。
结点 O 的位置不能变化 B.弹簧测力计拉细线时,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下 C.F1、F2 和合力 F 的大小都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D.为减小测量误差,F1、F2 方向间夹角应为 90°
(3)弹簧测力计的指示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 ________N。 (4)在实验中,如果只将细绳换成橡皮筋,其他步骤没有改变, 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________。(选填“变” 或“不变”)
(2)改变弹簧秤 b 与 OC 的夹角时,由于保持弹簧伸长 1.00 cm 不 变,因而 Fa 与 Fb 的合力 F 保持不变,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 Fa、Fb 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OAC′B),当弹簧秤 b 与 OC 的夹角变小时,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为▱OA′C′B′, 由图可知 a、b 两弹簧秤的示数都将变大。
答案:(1)3.00(3.00~3.02) 4.00(3.90~4.10) (2)变大 变大
4.(2017·全国卷Ⅲ)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 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 x 轴,纵轴为 y 轴,最小刻度表示 1 mm) 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 Q 固定在 y 轴上的 B 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 P 位于 y 轴上的 A 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实验二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实验目的 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学会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器材 _方__木__板_、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
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铅笔。
突破点(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
[例 1] 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 况如图甲所示,其中 A 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 为橡皮条与 细绳的结点,OB 和 OC 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 果画出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