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熹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浅析

合集下载

浅析林若熹工笔花鸟画图式与赋色语言的特征

浅析林若熹工笔花鸟画图式与赋色语言的特征
生不 同的变 化 ,丰 富 了对 画面 意境 及 整体 效果 的营造 ,与传 统绘
林 若熹 在 构 图 中把 点 、线 、面 中 按照 一 定规 则进 行 分解 布 势 画风 格特 征 拉 开距 离 ,在很 大 程度 上 提高 了工 笔 花 鸟画 的表 现 力 组 合 ,形 成 自己追求 的 构 图形 式 。例 如采 取 或夸 张 或具 象 或写 实 度 。 林若 熹 还对 金属 材 料有 巧 妙 的运用 ,金属 材 料具 有装 饰 画面 或 抽象 的造 型 ,运 用 韵 律与 节奏 、穿插 与 分 割 、和谐 与 对 比 、均 衡 与平 衡 等构 图 原理 。在他 的作 品中 ,无 论 画面 尺 幅大 小 ,简 单 和表 现色 彩 的双 重 功用 。他 的 工 笔花 鸟画 中 巧妙 地采 用 贴银 箔 、 繁 杂 ,他 都不 断 尝试 ,精益 求精 ,达 到增 之 一分 则 多 ,减之 一 分 金箔 的方 法 , 画面色 彩 绚丽 夺 目,更 具有 装饰 性 ,有 利 于增 强 画 则 少 。他经 常 说 :一 幅 画构 图不 完 美 ,即 使 技法 娴 熟 ,线条 一优 面 的视觉 效 果 。 同时它 又 可 以制造 出肌 理 作为 画 面 的底色 ,正是 美 ,整 张画 也不 能成 立 。 由而 可 以洞 察 出他在 构 图上追 求 极致 。 利用 金银 箔 及金 属颜 料 的金 属 光泽 特 性 ,使人 们 在欣 赏一 幅 画 时 林 若熹 的工笔 花 鸟 画在 构 图上 除 了运 用现 代 平面 设 计构 成 的 容易 被其 吸 引 ,使 画面 呈现 出夺 目的 梦幻 般 的神 奇感 觉 ,大 大增 元 素之 外 ,还 加 强构 图 的造 势 ,恰 当运 用 夸 张 的构 图形 式 ,如 极 强 了画面 的装饰 效 果 。 窄 、极 宽 的构 图和 满 构 图等 。在 空 间营 造 上 即强 调物 象 的整 一 性 又 具有 超越 时空 的多 视 角构 图法 则 ,做 到 以情 合 理 ,在 统一 中 建 立 多视觉 的 空间 组合 关系 。 二 、林 若熹 工笔 花乌 画 的赋 色特 征 三 、林 若 熹工 笔花 鸟 画图式 与赋 色语 言 的意义 林 若 熹 工笔 花 鸟画 不仅 吸 收西 方绘 画 精髓 ,同时 也是 中国传 统工 笔花 鸟 画 的发展 和 延续 , 并与 中 国传 统绘 画 思想 融会 贯通 ,

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

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

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一、写意性在现代工笔花鸟造型中的体现工笔花鸟画中对物象的造型,自古以来就有“以形写神”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艺术观。

对于物象的造型,强调的是画家的主观情感,它不受物体本身实际形态,时间,空间等的约束,画家用心去感受物体,在把握物体自身特点后将创作的思想感情用造型作为一种媒介表达出来,不管是传统的工笔花鸟中的造型还是现代工笔花鸟中的造型,都是“以意写神,以神显形”这是画家们对造型追求的目标。

现代工笔花鸟画对造型的要求,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发展,我们会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更有意思的造型表现。

比如借鉴装饰性绘画的变形,夸张等造型手法,使造型更加意象化,更具主观美感。

苏百钧的《圆寂》在造型上达到了那种萧条淡泊的平淡美,整幅画表现出经过天长日久的自然剥蚀造成的萧瑟景象,这种抽象化的枯荷造型将主题点亮,闲和严静,这种微妙的感情正是作者心中想要表达的“意”。

二、写意性在现代工笔花鸟画中的色彩体现色彩是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色彩运用上基本都是遵循南北朝时期谢赫的“随类赋彩”的方式,多以“再现”物体的固有色彩特征为主要目的,这种再现基本趋于程式化。

现代工笔花鸟画由于受到其它绘画的影响,在其色彩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色彩的丰富性,在画面的整体色调的把握和处理上,都与传统画拉开了距离,现代工笔画鸟画的用色需借鉴写意画中“鲜活”的特点,改变使用色彩概念化倾向来加强“意”的表现。

传统上的“随类赋彩”在实践中以发展成为现代的“随意赋彩”,这正是当代绘画艺术的色彩观。

要视境设色,视情设色,通过色来诠释画面的意境,如此艺术家才能在作品中更好地表达情感,力求尽达其意。

我个人非常喜欢苏百钧先生的绘画,他能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吸收外国绘画用色的原理,用一种新的色彩观念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意境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晚风》就是在色彩上打破了一贯的工笔花鸟画的用色,为了表达出它的意境,在色彩安排上更加注重了强烈的主观意图,一方面他强化石青石绿本身的纯和力,同时又用微妙的灰调子来平衡青绿的饱和度,使画面色彩融合不突兀,这种大胆的用色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也给人无尽的畅想。

林若熹的艺术实验

林若熹的艺术实验

林若熹的艺术实验作者:严善錞来源:《美术界》 2020年第3期文/严善錞我慢慢地发现了自己艺术的奥秘,??我以一种更加介入和更为规律的方式,学习着把每种研究推向某一确定的方向。

一点点的,绘画是一种表现的手段的观念开始坚持它自身的权利了,而且人们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同一事物。

——亨利·马蒂斯相信每个真诚的艺术家都会经历马蒂斯提过的这个发现自己艺术奥妙的过程。

事实上,由于我们过分信赖那些宣称自己的艺术只“表现”某种超验情感的艺术家们的许诺,所以经常忽略了艺术正是从这“一点点的”实验中开始的。

看林若熹的画,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这种一点点的艺术实验,在那些制作考究的画幅中他似乎总在无休无止地追求着一种完美:精意的构图安排、精意的色调处理、精意的笔墨效果,都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十分耐看的成品感。

从技术上看,要使中国画这门古典语汇转换成一种现代表达方式,至少有这样三种可能的方案:其一,通过研究传统去驾驭传统,在传统笔墨构成方式中去寻找具有现代表现方式的语汇特征,潘天寿的艺术实验属于此类;其二,通过引入西方绘画的时空结构去重新调动组织传统笔墨的表现能力,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表现媒体,林风眠、徐悲鸿实验属于此类;其三,完全放弃笔墨传统的造型性质,从而使笔墨这种传统语汇进入现代派的语境。

在这种选择背景中,我们就有可能对林若熹艺术实验的性质作出一些判断。

林若熹的艺术从实验方式上看不属于现代派,而属于传统语汇的转换派,即力图通过在研究传统语汇的基础上去演绎出一种适合现代表现方式的实验。

谈起这种实验很容易让人想起不久前的国画界曾盛极一时的“新文人画”,严格地讲,“新文人画”只能算是一种“新市民画”,无论从趣味格调还是从它所借用的传统语汇上看都是这样,但这种时尚似乎表明几年来在国画界面临的一个艺术难题开始以一种实践的方式提了出来,那就是,我们如何从简单的厌恶传统的情结中解脱出来,通过重新理解传统去寻找一条超越传统的途径。

简析现代工笔重彩花鸟绘画的色彩运用

简析现代工笔重彩花鸟绘画的色彩运用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9 4 3 (020 — 00 0 10— 73 21 )3 04- 4
d i1 . 9 9 j i n 1 0 4 3 . 0 2 0 . O o :0 3 6 / . s . 0 9— 7 3 2 1 . 3 O 9 s
现 当 代 众 多 优 秀 的 工 笔 重 彩 花 鸟 画 家 们 为 我 们 留 下 了 集 传 统 艺 术 与 时 代 , 本 土 艺 术 与 国 集 外 艺 术 , 共 性 与 个 性 的 作 品 。 传 统 中 国 画 中 具 集
以 客 观 的 对 象 为 基 础 , 借 多 年 的 色 彩 经 验 积 累 凭
现 , 生 具 有 主 观 色 彩 表 现 的 色 彩 艺 术 。 产 ”
在 现 代 I 笔 重 彩 花 鸟 绘 画 中 , 具 特 征 的 是 最 色 彩 的 主 观 性 . 人 化 。将 个 人 主 观 情 感 化 的 色 个
中 吸 取 养 分 , 外 国 艺 术 中 吸 收 借 鉴 , 终 壮 大 从 最
自 己 的绘 画语 言 形 式 , 生 活 中 提 炼 出 精 华 。 因 从
此 。 观 情 感 的 表 现 成 为 最 终 的 喷 发 点 , 色 彩 主 而
同 时 , 鹂 鸟 的 黄 色 与 白花 内 的 浅 黄 及 树 干 内 的 黄 黄 灰 色 都 有 呼 应 。从 另 一 方 面 说 , 是 小 面 积 的 又 黄 色 在 画 面 中起 到 点 缀 的 作 用 , 人 的 视 线 拉 向 将
自然 色 彩 之 上 的 , 自然 色 彩 更 理 想 化 , 要 求 比 不 对 客 观 世 界 的 完 全 写 实 的 色 彩 方 式 。 在 作 品 中
以 作 者 对 色 彩 的 爱 好 , 惯 以 及 对 色 彩 审 美 的标 习

两宋工笔花鸟画浅析

两宋工笔花鸟画浅析

两宋工笔花鸟画浅析作者:周忠宇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2期摘要:工笔花鸟画是运用毛笔与国画染料相结合的一种严谨、精美、华丽的绘画方式。

“工笔”“花鸟画”分别来看,“工笔”又称细笔画,与写意相对应,它是一种工整细腻的一种绘画技法。

“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只局限于花与鸟,各类飞禽、植物、花卉、草虫等都包含在花鸟画的范围之中。

“工笔”与“花鸟画”两者相结合,便孕育而生了一种新的绘画类别——工笔花鸟画。

关键词:两宋;工笔花鸟本文以两宋时期为背景,描述工笔花鸟画在两宋时期的发展状况。

以五代时期黄筌代表的“富貴”风格与徐熙为代表的“野逸”风格对北宋初期的工笔花鸟画,有着极大的影响。

郭若虚曾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徐熙和黄筌,他们两人分别创立了“野逸”和“富贵”的不同风格,并形成了“落墨为格”和“以色为重”的艺术语言。

一、北宋时期公元960年,陈桥兵变以后,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等高度繁荣的时代。

早在五代时期西蜀和南唐就已经开始设立了专门从事于绘画的机构——画院。

沿袭五代时期的“画院”,北宋初期对于“画院”的继承与发展成立了——翰林图画院。

“翰林图画院”的成立与发展促进了花鸟画在院体画中的主要地位。

为方便书写本文将“翰林图画院”简称为“翰林画院”。

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尤爱文艺,扩大了“翰林画院”的规模,吸纳绘画人才,西蜀与南唐两地的画院中的画家也进入其中。

(一)“徐黄异体”对于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徐黄异体”指五代时期西蜀画家黄筌与南唐画家徐熙二人。

随着花鸟画的发展,技法与精细度的熟练。

形成了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种绘画风格。

1.以徐熙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落笔较重,略施丹粉之色,便骨气过人,生意盎然。

有“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与“下笔成珍,挥毫可范”之美称。

2.以黄筌为代表的花鸟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一种富贵之风,后人称“黄家富贵”。

这种富贵之风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意志表现——林若熹的重彩艺术

意志表现——林若熹的重彩艺术

2019·02一、精致构图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1]林若熹作品的精致意味,首先体现在其精心的布局,经营形式多样,形成多元节奏与韵律。

主体物的巧妙藏露,边的取舍造型,空白的精心布局,交错穿插的格局,上下呼应的对照,在这种极繁与极简的对照与极端的秩序化和纯净化当中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情趣,形成其作品独特却从不雷同的风格,张张耐人寻味,彰显其本人对绘画与学术的精品意识。

林若熹对于构图的特色体现在画面内布局的对比之中,尤其对“边”的独特处理,彰显艺术家多年的艺术修养、超常的艺术思维能力以及对绘画经营的精心与全面,同时影响整幅作品的风格与气韵,体现出其精确的理性思维。

“边”受主观选择影响也受客观限制,在方寸之间,进行无数的组织与安排,主体的“边”与画面的“边”形成碰撞,产生众多可能性。

作品中第一层即首要节奏由作品主体物的疏密来决定,形成似音乐符号般的演奏。

作品中第二层节奏,可以通过“边”的处理获悉,长短交错,如同音乐二重奏。

绘画与音乐相通,通过节奏起作用,因此,“边”的节奏作为画面秩序性与音乐性的表现,具有独特趣味性。

林若熹作品中对“边”的处理,大体可分为封闭与开放两种,以开放居多。

开放式的边缘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切的长短、比例、与主体物的关系、与画面的关系、所形成的节奏与意境等),通过“边”之圈围使画中图形走出画外,营造更具有张力之气氛,刺激读者的遐想,达到意在画外之境。

如《清流》《三角梅》《白天鹅》《微风》《春晖》等,都采取了切的开放式的边缘处理方式,使其作品小中见大,隐约向人们昭示着更加广阔的疆域,独特的形式美感与边缘处理,产生雄壮无限的意蕴。

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2]再看2004年《蝶舞心境》与2009年《光耀》,两幅作品在“边”的处理上均营造了画面中的第二层边缘,如《蝶舞心境》中黑色的方形与《光耀》中白色的方形,将画面进行了又一层的封闭,营造双重边叠加,创造时空传音的对话。

林若熹工笔花鸟画形式特征

林若熹工笔花鸟画形式特征

只黄色的蝴蝶被安放在画面的右下角,动静结合,妙趣横生。 宫六朝认为“:色彩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是构成其艺术
情调和艺术风格最基本的要素。”林若熹把色彩视为绘画语言 中最有表现活力的要素,如作品《我的歌》的画面主色为蓝 色,背景色为黄色,但又巧用赭石色块和间色绿色,使画面呈 现出一种宁静、平和之感。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是林若熹对色彩 主观的感受和个性化的表达。他的画讲究色块安排和色彩构 成美,作品《花环》中,大块面的深色石青与白色、黑色以及朱 红色块的对比,大小不同的色块组合形成强烈的形式美。颜色 的装饰性是林若熹工笔花鸟画特征所在,同时也是时代美学 发展的需要。颜色厚实、单纯、明亮,又不失和谐雅致。有对比, 有呼应,如此的赋色方法使画面具有装饰性色彩的静态美。
艺术研究
林若熹工笔花鸟画形式特征
华秀萍 宋丽荣
(佳木斯大学 美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摘 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和创新成为时代 的主流和特征,工笔花鸟画也表现着时代的特征。林若熹作为 当代工笔花鸟画的领军人物,博采众长继承传统,吸收平面构 成、色彩构成等因素,创造出画面分割时空交错的视觉效果。 点、线、面在画面中的重组形成超自然的“自我”境界,画面在 色彩、技法等方面所呈现出的装饰美、平衡美与和谐美,都是 绘画世界中的永恒哲理,对自然和时间的追问,成为林若熹画 面的形式特征。
4 表现手法的敏感与多样性的平衡美 林若熹的画面之所以丰富,在表现手法上有着不同的尝 试和实践,如运用“撞水、撞粉”的技法,还有拓印法、皱纸法、 喷绘法、油水分离法等等。《泛舟》就是运用油水分离法的典 型例子,《清流》《山水无声》等运用了盐画法、拓印法,《朔》 采用喷绘法《,星星》采用水印法等。各种艺术实验在他的工 笔花鸟画画面中不断出现,现实社会的情感变化及观念更新, 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留下深深的印痕。 在绘画颜料和基底面的材质选用上,触类旁通,为我所 用。他喜欢渐进过程中形成的矛盾美,使材料语言连接起来形 成不同的视觉表达效果,形成工写之间的反差对比,以及艺术 语言的矛盾统一体。如作品《白天鹅》中,先在生宣上画石头 和水面,然后再把生宣做熟,再在这张做熟的宣纸上细致地勾 画白天鹅和芭蕉叶子等。画面既有写意的晕染和大气,又有工 笔的工整和清秀,产生一种矛盾的平衡美。林若熹对色彩在 棉、麻、布上作画的研究非常深入,如作品《好月》是用金色颜 料在蓝色的布上作的画。他对金属材料的运用也很多,如采用 贴金箔和银箔,在画面中呈现出梦幻的神奇效果,大大增强了 画面观赏性。在材料的运用和技法的拓展上,林若熹是勇于把 技法和材料创新进行到底的画家之一。他的工笔花鸟画不是 材料的盲目堆砌,而是对时代艺术的敏感捕捉和多样性表现, 意在表现一种平衡美。 5 诗书画与西方绘画融合的和谐美 林若熹把“诗、书、画”与西方绘画相结合,强化视觉,直 指本心,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主观的态度,使各种艺术语言 为他所用,表现情景交融的画面。林若熹主张工笔花鸟画应植 根于传统文化,但又不能为古人之法所限,吸取全球化营养, 在传统与现代中保持一种朝气。既有中国古典文化的底蕴,又 有变革中的时代精神。 林若熹对文学和绘画的研究颇深,在《中庸之道与图式的 纯化》中,通篇蕴藏着孔、孟、儒道的思想;在《美术的尴尬》一 文中,可感受到他学识的渊博和对中外绘画理论研究的深刻。 他主张从西方艺术作品中吸取营养,并运用到画面中。作品《宋 韵》对宋代花鸟画小品进行再创造,在经典元素的构图形式上 加入构成元素,对画面进行重构和纯化。作品《宋韵之二》结 合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经典之作,将书法、线条及西方绘画的 构成相结合,似一个花瓶安放在格子布上,诗书画与西方绘画融 合的和谐美不言而喻,有一种从古代穿越当代的感觉。 林若熹作品中创造的世界反映出当代艺术家勇于变革和 创新的勇气,他的绘画世界神秘而有趣味。以上对林若熹工笔 花鸟画形式特征的阐述,意在拓展当代工笔花鸟画形式,丰富 花鸟画的内涵。

追求大目标——林若熹和他的画

追求大目标——林若熹和他的画

追求大目标——林若熹和他的画作者:郎绍君来源:《美术界》 2020年第3期文/郎绍君林若熹在1993 年的北京个展,我还记忆犹新。

那时他毕业不久,是广州美院最年轻的国画教员。

所展出的工笔花鸟,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岭南自然的美,也领略到了林若熹驾驭构图和色彩的能力。

10 年后,我在广州再次见到林若熹的时候,他已是广州美院的副教授,让我惊异的是,作为一个画家,他读了暨南大学的文艺学博士学位,写了专著《中国画线意志》《白描研究》《解读传统》,还出版了诗集《蜘蛛之吻》。

在现代,能够像这样跨越专业,寻求更高人文素养的画家,还不多见。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绘画仅仅视为一种技术和挣钱手段的时候,林若熹的选择,表现了他不同一般的素质和追求。

最近,我读了林若熹的《解读传统》和有关文章,发现他对中国画和艺术问题的思考,很开阔,也颇有深度。

比如他认为中国画不能“一味西化”,也不能“一味传统”;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能作为民族的文化方向”,认为商品社会也需要“理想和英雄”,认为“重彩中国画与日本岩彩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但不能转换,更不能混为一谈”等。

我还发现,当他谈论中国画的具体问题时,又能将理性的宏观思考与技术性的微观把握联系起来,如认为“‘至中和’成就了中锋用笔”,“从中锋派生侧锋、阿牛卧笔的发展过程,是用线造型派生出融合两类不同性质颜色的‘撞’‘泼’造型的发展过程”等。

这种能“致广大”亦能“尽精微”的思考,是缺乏理性思考的一般画家和只能空泛议论的一般批评家都做不到的。

林若熹的画,在工笔花鸟的根基上,扩及工笔人体、写意花鸟、彩墨山水,在技巧层面由勾勒填色兼及白描、没骨、泼墨、撞水、撞粉等。

他在解读中国画传统的同时,更对它作了一番认真而广泛的实践。

这实践富于探索性,没有风格化。

这探索包涵着借鉴现代艺术的某些因素,但没有远离传统,还属于古典艺术式的渐变而非现代艺术式的突变。

林若熹的作品,仍以工笔花鸟最具代表性。

它们大多截取近景,方构图,平面化处理,色彩或求其装饰,或求其统调,或求其对比,其风貌不像江南的妩媚,也不像北方的强悍,而是清劲明丽,有岭南自然与岭南绘画传统的特质,但又是相当个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若熹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浅析
作者:唐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17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和文化心态开放的背景下,工笔花鸟画出现了流派纷呈、多元竞秀的繁荣局面。

林若熹,将古典传统的精髓融合到适合现代表现的绘画方式中。

他的画讲究设计,追求构图与色彩的新颖别致,注重形式语言构成方式的探索与追求。

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坛有着很大影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文章将对林若熹的绘画语言的风格特征,艺术风格的成因以及其对当代工笔花鸟画坛的影响进行展开论述。

关键词:林若熹;当代;工笔花鸟画;风格特征
林若熹出生于1963年,北京人,祖籍广东。

现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2002年博士毕业于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

他是当代极具代表性的花鸟画家,有着,坚执的意志,异乎寻常的韧性,和明确的方向感。

其治学、治艺的兴趣范围,几乎广泛涉及诗文、绘画、以及艺术史论领域的所有样式。

林若熹在绘画作品中去创造、表现真实的内心,把绘画从模仿自然的再现转变为对绘画本身形成方式的追求,把模仿自然的意志转变为创造世界的意志,把绘画本身作为最终目的,追求形式语言构成方式的极致表达。

一、林若熹的绘画语言的风格特征
(一)构图。

工笔花鸟画发展到今天早已突破了单一的传统模式。

对表达形式的大胆尝试,也拓展了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形式。

在当代审美趣味的影响下,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有了更灵活的空间。

林若熹的作品,大多数截取近景,方构图,平面化处理,构成性极强。

例如其在“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的获奖作品《春夏秋冬》,四幅作品都取近景,物象填满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空间,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物象与画面的边框的关系处理得更是极致到位,使画面的负形在面积的大小、位置的分布、形的变化上都富于人的视觉美感。

在造型上使物象更加夸张、概括、抽象,具有极强的装饰美感。

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明确而富于变化,使画面具有极强的韵律感,节奏感。

在视觉上营造一种整体又对比强烈的构图样式。

他常说:一幅画构图不完美,即使技法娴熟,线条遒劲,整张画也不能成立。

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构图上极致追求。

(二)色彩。

林若熹的工笔画花鸟画作品色彩或求其装饰性,或求其统调,或求其对比,其风貌不像江南的轻柔妩媚,也不像北方的狂野强悍,而是请劲明丽,有岭南自然与岭南绘画传统的特质,但又是相当富于个性的。

他的画,用色既讲色彩本身的美,又讲色彩构成的美。

画中色块的安排,既是依据色彩关系的美学规律来设计的,又是根据主观艺术需要来敷彩的,他既不以“随类赋彩”为不移的原则,又不以光的变化为绝对根据,他是在客观对象色彩的刺激下,引发出来的心灵冲动,为创造某种艺术意象而调动各种色彩的,是:“因情而异”、“因境
而异”的。

这种色彩有情浓意足的特征,有色彩的召唤力,有意境新颖的打动力。

例如其作品《微风》,背景粉紫色调的运用,是为表现亚热带雨林中,雨霁后的清晨,阳光驱散晨雾那特有的灰蒙蒙的情调氛围,把小鸟画成金黄色,把竹子画成墨色,金黄与粉色对比鲜明,浓重的墨色又在低调的背景音律上弹奏出高调的音响,各种彩色的有机组合。

构成了特定的意蕴表现,画中的每种颜色都发挥着自身在总体配合中的价值。

正如马蒂斯所说:“现代的一大成就就是借助色彩进行表现的奥秘”。

二、林若熹艺术风格的行成原因
(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研究融合。

林若熹对传统绘画理论有着深刻透彻的研究,他在
《工笔花鸟画传统图式初探》一文中对各朝代的花鸟画的图式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总结出“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共同的特点是:注重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运用高度的写生制作技巧,去表现一种神秘而富丽的图式。

这种图式富有装饰性。

”正因为林若熹对传统的深入研究,他才能更好的去感受和理解工笔花鸟画独特的魅力。

中国书法和绘画有着其密不可分的联系。

林若熹临习并研究魏碑和秦汉篆隶,从书法中获得了用笔的精髓。

林若熹在他的著作《中国画线意志》一书中论述到:“笔墨源于书法,书法是一门简单而又技术性极高的艺术,难度在于对毛笔的控制。

文人画转换追求的角度,将原本掌握书法用笔的技术带人中国画创作成为一种必然,即变客观造型为主观造型。

”在用线上,他充分发挥了书法的用笔。

林若熹在了解西方艺术的基础上,并将某些西方绘画元素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

比如,他吸收了蒙德里安在画面分割中的处理手法,使画面更具有现代构成意识。

他还从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中学会了如何强调点、线、面在画面中的构成,如何运用物体的形状、大小、角度、色彩等对画面概括抽象的表现。

(二)社会、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

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必然会影响画家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

林若熹自幼生长、生活在广东,也自然而然在无形中受到广东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种类繁多,丰富的物产资源给画家们对景写生营造了很好的条件。

地域文化方面,岭南画派以居巢居廉为首的画家,描绘新的题材,运用新的绘画形式语言,开创了“撞粉”、“撞色”的独特技法。

岭南画派这种从绘画质材上寻找技法拓展空间的革新思想,对林若熹有极大的启发和影响。

林若熹“不但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实验,在理论中认为:是工写两极的互补,是现代中国画发展的源泉点之一”。

总的来说,林若熹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融合西方现代构成形式语言。

其作品不论是造型和图式还是色彩和技法都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在绘画和艺术理论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作为当代工笔花鸟画坛成就突出的人物,他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上的探索与创新,影响了一大批当代工笔花鸟画家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林若熹.行愿—艺术的故事[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2]林若熹.中国画线意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林若熹.中国画画学研究—研究生教案[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